国策(校对)第1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7/1195

  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岛的军事价值也不是很突出。众所周知,美国大兵还没有登上日本本土,由B-29投下成千上万的燃烧弹与2枚原子弹就让天皇屈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方式宣告结束。只不过,在日本天皇下投降诏书之前,美军制订了一份登陆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登陆部队不是从尼米兹主导的太平洋战区出发,而是从麦克阿瑟主导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出发,即以琉球群岛中的冲绳岛为跳板,首先登陆日本列岛西南的九州岛或者四国岛,然后再在东京湾登陆。由此可见,即便美军打上日本本土,关岛也不是出发基地。事实上,在此之前的战略轰炸中,美军的B-29轰炸机是从塞班岛与提尼安岛出发,为之护航的P-51战斗机是从硫黄岛出发,关岛上只有一座备用机场,以及供运输船只停靠的码头。让美军选择了面积较小的塞班岛与提尼安岛的原因很简单,这两座岛屿距离日本本土更近,能够缩短轰炸机的往返飞行时间,节约不少燃油。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美苏冷战期间,关岛的军事价值才稍有体现。
  事实上,因为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当局更加重视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与马来半岛构成的“第一岛链”,而不是由日本列岛、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新几内亚与印度尼西亚构成的“第二岛链”,所以关岛仍然是“战略大后方”,其军事价值甚至比不上泰国。当然,这也与美国的对手,其红色苏联有关。作为一个只在西北太平洋上有出口的超级大国,因为只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常年不冻港,所以红色海军的太平洋舰队要想进入太平洋,必须从宗谷海峡、津轻海峡与大隅海峡中的一处经过,而这三处海峡中,只有半个宗谷海峡在苏联的控制之下。由此可见,只要美国能够在日本列岛上站稳脚跟,就能把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变成一支内海舰队,根本没有机会在广袤的太平洋上与敌人决战。
  可以说,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共和国崛起,关岛的战略价值才显现了出来。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讲,共和国甚至比不上苏联/俄罗斯,是个纯粹的西太平洋国家,出海口均在西太平洋上,而且均在第一岛链西面。但是共和国有个最大的优势,即不存在港口匮乏的问题,除了渤海北部部分港口在冬季封冻之外,大多港口常年不冻,拥有大连、秦皇岛、威海、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舟山、福州、厦门、基隆、高雄、汕头、香港、广州、湛江、北海、海口、三亚等数十处深水良港,且每座港口都有成为海军基地、舰队母港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只要共和国完成了和平统一大业,美国在美苏冷战期间精心构筑的第一岛链就将变得毫无价值,到时候共和国海军舰队可以以台湾岛为基地,自由进出西太平洋海域。也就是说,原本作为战略后方的第二岛链将变成战略前线。
  可以说,就算美国甘心退出西太平洋地区,也不会放弃关岛。
  前面已经提到,关岛后面就是广袤的太平洋,再往东就是夏威夷群岛,往南则是通往澳大利亚的密克罗尼西亚。出于保护国家根本利益的现实需要,美国当局都会在第一岛链无法指望的情况下,不惜工本的提高关岛的军事价值。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关岛的军事基础设施建设就开始升温。
  按照美国官方档案的相关记录,从2016年到2057年的41年间,美国联邦政府花在关岛军事基地建设上的费用高达4800亿美元。毋庸置疑,这是一笔惊人的投入。要知道,在这41年间,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军事基地建设投入还不到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当局将一成多的军事基地建设费用用在了一个地方。别忘了,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海外军事基地最多的国家,关岛只不过是300多处海外军事基地中的一处而已。即便以重要程度划分,关岛也只是美国当局确定的24处A类军事基地中的一处。从比例上看,美国当局投在关岛的建设费用确实高得吓人。
  当然,如此巨大的投入,回报也同样惊人。
  别的不说,在众多美军海外军事基地中,关岛的“造陆”量最大。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毕竟关岛不是美国领土,而是联合国委托给美国管理的非主权地区,因此美国不能像在国内那样,征用当地居民的土地。换句话说,如果当地居民不肯把私人土地出售或者出租给美国用来建军事基地,美军就只能用填海的方式造出一块陆地来。可以说,这也是关岛军事基地建设费用惊人的主要原因。别忘了,距离关岛最近的美国领土在7000千米之外,即便是距离最近的、不缺土壤的大型岛屿也在3000千米之外(关岛与菲律宾群岛的直线距离只有3000千米),因此美军要在关岛填海造陆,就得从数千千米外运来土壤,而且所有必须原材料与设备,比如用来加强堤防的钢筋与混凝土、工程用车辆等等都得从几千千米之外运过来,光是运输费用就高得吓人。
  按照美国联邦政府提交给国会的预算支出报表,在关岛造出1平方千米土地的价格大约是2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本土的4倍。前面已经提到,在这41年间,美军在关岛填出了近60平方千米的土地,算上通货膨胀等因素,光是这笔化肥就接近2500亿美元,占美国军事基地建设投资的六成。
  巨额投资的好处也很明显,除不了需要向当地居民购买土地、以及相关的烦琐法律程序之外,填出来的土地还是美国联邦政府的财产,从法律上讲,美军拥有永久性使用权,不存在续约问题。要知道,海外军事基地的“租期续约”一直是美国联邦政府与美军面临的大难题。根据非官方统计,在21世纪的前50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在海外军事基地续约的司法程序上花掉的费用就高达500亿美元,并且为此雇佣了上万名联邦政府人员,并且对美国的国际声誉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随心所欲”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让美军可以更加灵活的部署军事设施。
  众所周知,《伦敦条约》对各国的核力量进行了严格限制,严厉的附加条款还对核力量的部署做了限制,其中就明确规定,核武器、以及核武器的投送工具只能部署在本土,而不能部署在海外基地。虽然这一限制的初衷是首先销毁战术核武器,防止有核国家在并未威胁到本国生存的局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主要针对拥有众多海外军事基地的超级大国。这也很容易理解,除了共和国与美国之外,《伦敦条约》的其他缔约国的海外军事基地都非常有限,基本上不具备部署核武器的条件,而且其他缔约国也不大可能在局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伦敦条约》之后,还有对常规武器做出限制的《斯德哥尔摩协议》,而该协议中也对常规武器的部署与使用做了相关规定,即各缔约国部署在本土以外的常规军事力量,最多为部署在本土的常规军事力量的60%到100%(具体限制还与军兵种有关,比如陆军的上限就为60%,而海军高达100%)。因为共和国与美国都超过了上限(在协议签署之前,共和国部署在境外的地面部队占陆军总兵力的60%、即相当于本土的150%,而美国部署在境外的海军舰队更是占到了总兵力的70%),所以在对“本土”做定义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做出了妥协与让步,即拥有全部管辖权与所有权的土地,都是“本土”。如此一来,美国在关岛填海造出来的陆地,也就成了美国的“本土”(同样的道理,共和国在冲绳岛与尼科巴岛填出来的土地也成了共和国的“本土”)。
  由此可见,填海并不是烧钱的蠢办法。
  虽然从安全角度考虑,美国没有在关岛部署核武器,就连战术核武器也没有(这一点在战后得到证实,当时美国的战略核武器全都在本土,而部署在北美大陆之外的,只有珍珠港的几件战术核武器),但是作为“本土”,可以不受限制的在关岛部署常规军事力量,从而将关岛打造成美军在西太平洋上最坚固的军事堡垒。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相关档案,到2057年初,关岛上总共拥有7处军事基地,即阿普拉军港(美国海军西太平洋司令部所在地)、安德森空军基地(美国空军在西太平洋上最大的综合性军事基地,也是该地区唯一能够支持战略轰炸机的空军基地,只是到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空军没有向该基地部署战略轰炸机)、乌皮陆战队基地(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驻扎营地,平时驻扎1个陆战旅,战时最多可以驻扎3个陆战师)、法法洛综合燃料基地(为美军共用,平时主要由空军负责看管,也主要用来储备空军战术航空兵所需的航空燃料,和平时期的储备量在400万到550万加仑之间,战时最多能够储存1100万加仑)、巴里加达军事物资仓库(为美军共用,主要用来存放各类非爆炸性消耗物资,比如军用口粮、药品、被服、帐篷等等)、北蒂帕劳海军训练场(名义上归海军所有,实际上主要供陆战队使用,即陆战队步兵的训练靶场)与阿加尼亚军事医疗救助中心(美军在西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医疗中心,拥有完备的医疗设施,常驻医疗人员近千人,和平时期能够容纳大约2000名伤员,战时则能接收上万名伤员),除此之外,美军还在邻近的岛屿上拥有10多初军事设施,比如位于提尼安岛的海军航空站(与陆战队共用)、位于阿纳塔汉岛的空军靶场(即空军投弹训练场)、位于阿格里汉岛的海军靶场(专门供海军舰炮与陆战队炮兵使用的靶场)、位于亚松森岛的海军情报中心(一座只驻扎了一支情报分队的监听站,主要任务就是搜集西太平洋地区的无线电信息)、位于萨里甘岛的蛙人训练中心(专门为陆战队“海豹”特种部队设置的特种兵训练基地)。在如此众多的军事基地中,最神秘的肯定是位于罗塔岛上的弹药库、以及位于关岛西南部马乌塔克的潜艇洞库。前者是美军在该地区最大的综合弹药库,据称可以容纳近1500万吨各类弹药。更重要的是,这座弹药库在地表150米以下,而且有两条海底隧道直通关岛与提尼安岛。按照外界的说法,为了修建这座基地、以及两条海底隧道,美军定制了5太世界上最大的自动挖掘机,花了5年时间才建成,而最大的好处就是为填海工程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土石方。只不过,与后者比起来,这点工程量就算不了什么了。
  从地质构造上讲,马里亚纳群岛中,包括关岛在内的几座大型岛屿都是火山岛。也就是说,关岛实际上是一座火山口,而其西南的兰兰山就是全岛最高点。万幸的是,关岛下面的火山早在几万年前就停止喷发了,岩浆早已冷却,成为了坚硬的花岗岩,而且形成了熔岩区。正是如此,美军才决定在西南的马乌塔克修建潜艇洞库。最初的时候,美国海军打算在这里秘密部署1到2艘战略潜艇,以加强对共和国的战略威胁。随着关岛上的军事基地越来越多,考虑到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太大,让战略潜艇进驻关岛,只能使关岛上的其他军事基地受到更大的威胁,所以美国海军退而求其次,将这座潜艇洞库打造成了西太平洋上最大的潜艇基地,而且全部用来支持攻击潜艇。按照外界猜测,马乌塔克至少能够为12艘攻击潜艇服务,必要的时候甚至能够支持20艘以上的攻击潜艇作战。当然,要想达到这个能力,工程量肯定非常惊人。从美军在关岛上的造陆量可以大致估算出,马乌塔克的工程开挖量应该在5亿到10亿方之间,工期很有可能在10年以上,总投入不会低于500亿美元,绝对是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耗资最大的军事基地。
  也有人认为,马乌塔克的工程量没有这么大,因为美军肯定会参考日本战争期间,日军在冲绳岛上的防御作战,在关岛上修建完善的地下坑道体系。即便不考虑建设庞大的地下军事基地网络,仅以地下坑道将关岛上的所有基地联系起来,工程量也在5亿方以上,所以马乌塔克的工程量肯定在5亿方以下。
  不管怎么说,这座潜艇洞库肯定非常庞大,而且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独立运行。
  肯定有人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关岛与其他岛屿上,均没有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即为军事基地提供电能的发电站。实际上,关岛上一直就有一座电站,而且还在2020年之前搞了潮汐发电试验。问题是,如此众多的军事基地,对电能的需求肯定非常惊人。如果算上部署在各基地的防御系统,对电能的需求就更加惊人了。同样得承认,发电站肯定会成为敌人的首要打击目标。因此可以大致断定,美军在岛上部署了不少的移动式供电系统或者小型供电系统。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关岛的容纳能力,即岛上的驻军数量。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在2057年中期公布的国防蓝皮书,战争爆发前,关岛上的美军人数不会超过3万,其中海军官兵12000余人、空军官兵8000余人、陆战队官兵5000余人,另外还有4000多名非战斗人员(其中不少是穿军装的情报人员)。战争爆发后,美军至少组织了2次大规模空运,向岛上增派了2个旅的陆战队官兵(这2个旅的装备全都存放在乌皮陆战队基地里面)。参战后,美军按照应急机制,向岛上增派了2个陆战师,而且这2个师的兵力与主战装备均在3月底之前到达。美国海军也在此之前向关岛增派了数艘攻击潜艇,以及数十架远程海上巡逻机(全都部署在提尼安岛的海军航空站),美国空军则按照计划,向岛上增派了1个联队的战术战斗机(72架重型制空战斗机)。因为关岛基地群基本上与美国陆军没有关系,所以美国陆军没有向关岛增兵。保守估计,到4月初的时候,部署在关岛上的美军人数已经超过9万,其中包括6万陆战队官兵,以关岛为基地的作战飞机超过300架,其中包括近200架重型战斗机。
  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在短短几个月内,美军就把关岛变成了军事要塞。
  更重要的是,按照军情局的估计,马里亚纳群岛军事基地群的实际容纳能力肯定在20万以上,仅关岛就能容纳9万美军(包括3个陆战师的6万多名官兵)。也就是说,只要美军愿意,还可以向马里亚纳群岛增兵,增强关岛北面的其他主要岛屿,比如塞班岛与提尼安岛的防御,使整个马里亚纳群岛变成铜墙铁壁。如此一来,共和国军队要攻打的就不仅仅是关岛,而是整个马里亚纳群岛。别的不说,美军陆战队拥有射程达到数百千米的电磁炮,因此塞班岛上的陆战队炮兵就能打击关岛上的军事目标,如果共和国军队不控制塞班岛,那么占领关岛就没有任何军事价值。
  事实上,马尔代夫海战之后,美军就在增强罗塔岛、提尼安岛与塞班岛的防御。
  保守估计,到4月底,美军至少会在罗塔岛、提尼安岛与塞班岛上部署至少2个陆战师的兵力(其中1个陆战师直接从关岛调遣),使整个马里亚纳群岛的地面部队增加到4个陆战师。更重要的是,在过去40多年间,美军在关岛上的填海造陆工程搞得不明不白,特别是工程量到底有多少土石方,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所以美军有没有在其他岛屿、特别是常住居民较少的罗塔岛与提尼安岛上秘密修建地下军事基地,也就没人能够说清楚。出于保守考虑,恐怕共和国军队更应该多做打算。
  反过来看,共和国军队也将关岛与北马里亚纳群岛当成眼中钉与肉中刺。
  前面已经提到,共和国出兵占领火山群岛,并且在硫黄岛上大做文章,就是要借此制衡美国控制下的马里亚纳群岛。
  问题是,硫黄岛只是个巴掌般大小的岛屿。
  别的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军几乎挖空了折钵山的情况下,双方总共5万兵力都使战场变得拥挤不堪。和平时期,共和国军队肯定不会让军人钻山洞,更不会把全部设施都放在地下。更重要的是,火山群岛中没有其他足够大的岛屿,而距离硫黄岛最近的几座能够建设大型军事基地的岛屿都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中,而且是日本人的避难所,根本不可能由共和国军队控制。
  很明显,硫黄岛成不了气候。
  受此影响,在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当局只能在琉球群岛上做文章。前面已经提到,共和国也在冲绳岛上大搞填海造陆,硬是弄出了几座拥有“完全管辖权与所有权”的“本土”军事基地。得益于此,即便在和平时期,共和国在冲绳岛上也部署了一个战斗单位外加一个陆战旅,地面兵力是美军的5倍。
  当然,地面部队多少不是关键,能否迅速投送作战力量才是重点。
  问题是,不管是哪个国家,在和平时期都不可能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两栖舰队。要知道,与舰队相比,两栖舰队是纯粹的进攻力量,而且是纯粹为陆战队服务的进攻力量,在其他方面的用途非常有限,最多被派去救灾,因此综合效费比非常低。拿共和国海军来说,平时也就只在3个方向上各保留了1支两栖突击舰队,美国海军也差不多,总共只有7支两栖突击舰队(总规模与共和国差不多),不到航母战斗群的一半。更重要的是,两栖突击舰队也存在建造周期漫长的问题。即便大部分两栖战舰的建造标准都要比战舰低得多,建造一艘两栖战舰也得花上好几年。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共和国不得不在民用船只身上做文章了。
  事实上,在战争起间动员民用船只几乎是所有国家的选择,因此在和平时期让民用船只在建造的时候就考虑到军事用途,也就不足为怪了。别的不说,共和国的所有滚装船的舱门切口尺寸、也就是车辆进出通道的尺寸都是按照地面主战装备的标准设计的,远远超过了民用车辆的尺寸,而其装载平台的甲板强度也是按照军用级别建造的,比民用指标高出了许多。为了方便在战时进行动员,共和国当局还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悬挂共和国国旗、以及共和国航运企业拥有的船只为国家服务的义务,即在国家进入战时状态后,掌握了全部战争特权的中央政府有权征召这些船只,而这些船只的所有者、以及船只上的船员都得无条件的服从征召令。
  因为共和国早就是全球最大贸易国、也是全球最大海运需求国,虽然共和国不是最大的船只持有国(主要是共和国的税收太高,所以很多船东都到一些税收较低的小国,比如东南亚的东帝汶、南亚的斯里兰卡与马尔代夫、以及海湾地区的巴林注册,从法律上讲,船只在哪个国家注册,就属于哪个国家),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拥有国(即共和国的航运企业拥有的船只数量),所以在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后,能够在3个月内动员上千艘商船,并且在半年内完成动员工作。
  当然,并不是所有商船都能拿来投送作战部队。
  客观的讲,能够用来顶替登陆舰艇,为陆战队提供支持的民用船只少之又少,所占比例不会超过5%,主要就是快速滚装船与快速集装箱船。更重要的是,这些船只的排水量不能太大(主要是控制吃水,便于在近海航行)、必须具备自行装卸能力(在登陆场上,肯定没有装卸设备)、要有独立的侧向推进系统(即能够自行冲滩,并且在卸货后自行离开,不用依靠拖船与驳船)、还要具备一定的抗损能力。按照共和国海军掌握的信息,能够满足所有条件的民船不会超过100艘,而且无法全部动员。
  除了动员足够多的民用船只之外,还得想办法让这些船只安全到达目的地。
  要知道,即便在航行途中不必考虑空中威胁,也得考虑来自海面下的威胁。从现实角度出发,对船队威胁最大的肯定不是美国空军的轰炸机,而是美国海军的攻击潜艇,特别是那些以关岛为基地的攻击潜艇。
  可以说,这才是关键。
  与美国开战后,共和国海军花了3个多月做准备,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陆战队不够、也不是运输船只不够、更不是作战物资不够,而是没有足够多的反潜舰艇,也就没有办法组建足够强大的护航舰队。
  也许有人会说,共和国海军封存了足够多的战舰,还将很多反潜舰艇租借给了盟国与友邦(主要就是为了控制海军战舰的总吨位,得到《斯德哥尔摩协议》的规定),3个多月的时间,足够让封存的战舰重新投入使用、也足够收回借出去的战舰,就算不能完全满足战争需要,组建几支护航舰队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事实也确实如此,在2月初,共和国海军就组建了第一支专业护航舰队,到4月初,已经有4支护航舰队参战。关键是,这些护航舰队全被派往印度洋,保护更加重要的北印度洋航线,而且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美国潜艇仍然在北印度洋航线上干掉了不少的运输船只。更重要的是,大部分重新启用与收回的反潜战舰的性能都比较落后,用来为商业船队护航不是问题,而要伴随两栖突击舰队活动,为运送作战部队的船队护航,那就过于勉强了。
  由此可见,共和国在战争初期爆发出来的造舰能力,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走向。
  对很多人来说,4个月不算漫长,做不了多少事情。可是对共和国的造船厂来说,4个月不算短,能够完成很多重要工作!
第七十一章
万事俱备
  帮助德国实现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和平不是在谈判桌上获得的,而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几个月里,共和国与美国的战争动员工作、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全面爆发,充分证明了俾斯麦的观点。
  虽然在爱好和平的人看来,《伦敦条约》使人类远离自我毁灭,《斯德哥尔摩协议》则让人类避免自相残杀,但是这不免过于理想,作为两份建立在强权基础上的国际条约,对和平的贡献肯定经不起考验。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俄罗斯就将全部战略核弹头投向共和国、共和国也立即对俄罗斯的战略核设施进行反击,美国参战之后,也与共和国一同发起了战略核打击,这些都足以证明,《伦敦条约》的目的不是销毁核武器,而是要让核武器变得没有价值。当然,核武器并不是没有价值,比如在中美相互投掷了战略核弹头,并且进行拦截之后,外层空间的人造设施几乎彻底损毁,加上两个超级大国都非常重视“制天权”,并且全力阻止对方掌握制天权,所以人类的宇航活动几乎全面终止(虽然欧盟的航天发射并没受到威胁,但是为了避免误伤,欧盟已经在1月底宣布暂时终止航天发射)。不得不承认,《伦敦条约》也不是毫无价值,不管怎么说,在外层空间爆炸的核弹头要比在大气层内爆炸的核弹头好得多,比起笼罩全球的核冬天来说,失去宇航能力还不会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相对而言,《斯德哥尔摩协议》的意义就非常有限了。
  虽然从遏制常规军事力量扩散的角度出发,《斯德哥尔摩协议》有一些积极贡献,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协议不但没有为遏制世界大战发挥积极作用,反而为世界大战推波助澜,让两个超级大国的矛盾变得不可收拾,也让两个超级大国可以更加从容的完成战争准备。说得明确一点,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即常规军备竞赛不受控制,在2055年前,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就将不堪重负,在经济全面崩溃的威胁下,两国当局肯定不会犹豫,世界大战将提前2年爆发。众所周知,当时的共和国元首是颜靖宇,美国总统也不是杜奇威,因此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决心肯定比不上2年之后。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与分析,无法得到证实。
  从现实情况出发,《斯德哥尔摩协议》对常规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至少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备战工作没有产生任何阻挠作用。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说法有问题,毕竟《斯德哥尔摩协议》对限制常规军备竞赛起到的积极作用摆在那里。拿海军的“造舰比赛”来说,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即没有对各国海军舰艇吨位总量做出明确限制,从2050年到2057年,共和国与美国建造的战舰总量至少翻番,而且各种战舰的排水量都会提高不少,使海军变得更加庞大与臃肿,让第三次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残酷。
  客观的讲,这一观点没有错。
  问题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仍然拿海军的“造舰比赛”来说,受《斯德哥尔摩协议》影响,共和国与美国海军都不得不在严格的吨位限制下提升舰队作战能力,因此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舰船设计、以及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上。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共和国与美国海军肯定愿意建造吨位更大的航母、以增加舰载航空兵数量的方式来提升舰队攻击能力,而不是在螺旋电磁炮上投入数以千亿计的科研经费,因此螺旋电磁炮不大可能在50年代问世,也就很难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如果考虑到对地面战场的影响,螺旋电磁炮绝对算得上是改变战争面貌的革命性武器。类似的,还有基于螺旋磁感应推进系统的新式航空设备、基于流体磁力学的新式潜艇等等。
  即便不考虑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受海军发展方式与舰船建造方式变革影响,《斯德哥尔摩协议》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之后,模块化技术首先在海军战舰上得到全面应用。到30年代末,几乎所有战舰都采用了模块设计思路与建造方式。受此影响,从40年代初开始,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率先在发展方式上寻求变革,即想办法解决海军的一些固有缺点,提高海军的作战与使用效率。显然,出路就在模块化上,而最先得到应用的,就是由共和国海军首先搞出来的海上基地。
  暂且不说海上基地到底有多少意义,仅其发展思路就有无穷的价值。
  说得简单一点,在完全采用模块化设计原理之后,再也没有必要以“级”、“型”、“艘”等传统方式来为战舰定性,也就没有必要以单独的方式设计一种战舰,而是针对作战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然后再在需要的时候将这些模块组装成战舰,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战舰的建造周期。
  如果在和平时期,肯定没有哪支海军会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即便为同一作战需求,比如舰队防空作战,因为所面对的威胁、以及战术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拦截敌机与拦截导弹的战术要求就不一样,所以模块的具体性能肯定千差万别,而要针对各种作战环境设计一种模块,光是设计投入就非常惊人。比如共和国海军就在2049年做了一次评估,将作战任务分成防空与反导、制海、支援、反潜与护航等4大类,然后按照5种不同的威胁级别,要想应付所有作战情况,并且使战舰的作战效率最大化,至少需要设计200多种战术模块,再加上动力、推进、通信等,总共需要设计的模块超过了300种。显然,在人力成本已经成为主要开支的情况下,如此巨大的设计量肯定能让任何一种战舰贵得让海军无法承受。
  问题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么做并不离谱。
  比如受到世界大战的威胁,而且不能建造太多的战舰,又需要在战争期间以最快的速度扩大舰队规模。
  显然,这就是《斯德哥尔摩协议》对海军“造舰比赛”的最大贡献。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让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前,用更多的力量来设计新式战舰,而不是建造新式战舰。
  当然,这也包括提高模块化设计与建造的效率。
  据可靠消息,战争爆发前,共和国海军已经秘密完成了近七成的设计工作。因为早在2049年,共和国当局就定下基调,花费巨资搭建了当时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所以在设计战舰模块的时候,共和国海军肯定是轻重有别,在战争时期贡献最大、对战局影响最大的模块得到优先保证,而一些无关紧要的、或者海军暂时用不上的模块则放在后面,以此确保在战争爆发后,能够立即让造船厂全速运转。
  在得到优先保证的模块中,肯定有包括反潜模块。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大国。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是一个陆权重于海权的陆地文明国家,不是英国那样的海洋文明国家,而且中华民族确实是典型的大陆民族,但是随着共和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最大资源与劳务进口国,共和国就成为了典型的海洋文明国家,而且再也离不开海洋。要知道,即便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仍然没有其他手段能够取代海运,将成千亿吨物资与产品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外一个地方。正是如此,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迎来了首为身着海军上将军服的总参谋长,海军也成为了军费大户。
  毋庸置疑,海军就是一支围绕制海权的军事力量。
  海军只有两个任务,一是从敌人手里夺取制海权或者阻止敌人利用制海权,二是为利用制海权的己方力量提供保护。
  相对而言,后者比前者的意义更加重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