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5/1195

  在42架战斗机都嫌少的情况下,以6架为一个机群的方式投入战斗,美军战斗机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
  当然,美军战斗机拥有一个共和国战斗机无法拥有的优势:背靠舰队作战。
  说得直接一点,在打不赢对手的情况下,可以撤回舰队防空圈,只要不进入舰队的内层防空圈,就不会遭到舰队防空系统的攻击,而尾随进入美军舰队防空圈的共和国战斗机肯定会遭到攻击。
  正是如此,在双方遭遇之后,第一波攻击机群里的共和国海军战斗机立即提前发射了携带的反舰导弹(因为当时距离美军舰队里的航母超过了500千米,所以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只能用反舰导弹攻击位于美军舰队北面的护航战舰),然后加速迎上美军战斗机。在一轮交战之后,残余的20多架美军战斗机立即后撤,退入了舰队防空圈。虽然以当时的情况,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不需要追上去,只要呆在舰队防空圈外面就不会遭到攻击,但是战斗机携带的重型反舰导弹的射程都在500千米左右,而美军舰队防空圈的最大拦截半径也在500千米左右。更重要的是,在遭到空中袭击,即进入防空状态后,舰队肯定会扩大活动范围,即护航战舰要与保护的对象拉开距离,至少得保持20千米以上的间隔,在很多时候甚至要扩大到50千米。如此一来,担当主力的第二波攻击机群只能在距离美军航母500多千米的地方发射导弹,很难对美军航母构成威胁。更重要的是,退入舰队防空圈的美军战斗机可以用剩余的空对空导弹拦截反舰导弹。不管怎么说,没有哪种反舰导弹上配备了昂贵的拦截系统,因此反舰导弹不具备对抗空对空导弹的能力。
  受此影响,在明知道会冒很大风险的情况下,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还是冲了进去。
  必须承认,技术进步给攻防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之前提到过,新一轮技术革命中,防御一方获得的好处比进攻一方多得多,因此战争正朝着对防御者有利的方向前进。
  在舰队防空作战中,这一情形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果在21世纪初,在己方战斗机位于攻击区域的情况下,舰队防空系统肯定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对此,美国海军甚至有明确规定,即舰载战斗机只负责区域外防空作战,如果敌机或者敌机发射的反舰导弹进入了防空区域,舰载战斗机不得追击,甚至不能用火控雷达照射目标,以免对舰队防空系统造成干扰。相对而言,干扰造成的影响根本算不了什么,真正的问题在于误击与误伤。虽然在战舰面前,战斗机算不了什么,如果能够保护好战舰,就算击落几架己方战斗机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误击与误伤还会分散舰队的防空火力,占用防空火控通道,使针对威胁的拦截能力大大降低。
  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能够解决敌我识别问题,特别是在极端作战环境下的敌我识别问题,就能让防空战斗机在舰队防空区域内活动,与战舰上的防空系统一同作战,拦截来袭目标。毋庸置疑,这个问题并不好解决。传统的敌我识别手段是靠发送一串带有特殊意义的无线电信号,己方战机上的敌我识别装置接收到无线电信号之后,会自动发射出另外一串同样有特殊意义的无线电信号,即做出应答。只要应答正确,就是友军。可想而知,这种相当“原始”的甄别手段只能用在低强度战争中,别说遭到恶意干扰,即便在电磁环境相对复杂的战场上,敌我识别信号也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使识别系统失去应有的作用,结果就是友军遭到攻击。别说21世纪中期的战场上,在60多年前的海湾战争中,当时还没有什么像样的电子干扰设备,盟军都多次误伤友军。
  与无线电识别系统一样,其他电子识别手段都存在容易遭到干扰的弊端。
  直到2050年左右,共和国的工程师率先将“场效应原理”用在了敌我识别系统上,才解决了敌我识别这个世界级难题。“场效应原理”并不复杂,即利用所有具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的基本物理性质,即重力场与电磁场。因为任何物体的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可以由物体产生的场来确定物体的身份。因为原理非常简单,所以数年之内,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都掌握了类似的技术。当然,“场效应原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受探测系统性能的限制,加上地球本身就有重力场,还有地磁场,所以采用“场效应原理”的探测设备的作用距离都非常有限,只能对较近的物体进行探测。也正是如此,“场效应原理”在提出数十年之后才得到应用,而且首先就用到了敌我识别系统上。不管怎么说,在以避免误伤为主要目的的敌我识别系统中,对感应距离的要求并不苛刻。即便在某些时候,需要对远处的目标进行甄别,也可以借助其他手段,而不一定要依靠“场效应”。
  正是得益于此,舰队防空作战才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当然,这也不是说己方的防空战斗机可以四处乱蹿,不用顾虑己方的防空系统。
  不管怎么说,敌我识别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因此需要花费时间。在以远程防空导弹担纲的外围防空圈中,进行敌我识别的那点时间还算不了什么,可是到了以毫秒计算时间的内层防空圈,即由能量武器对来袭目标进行拦截的时候,敌我识别所花的时间就不是那么短暂的了。
  说得形象一点,以共和国海军的激光拦截系统来说,在对付1个目标的时候,持续照射时间仅有10毫秒,即便用分光系统同时照射10个目标,持续照射时间也仅仅只有125毫秒(分光系统会产生能量损耗,其能量传递效率大概为80%)。更重要的是,到了需要动用能量拦截系统的时候,需要对付的往往都是反舰导弹,而且是已经抛掉了发动机,仅剩下了弹头与姿态控制发动机的导弹。这个时候,反舰导弹的速度基本上都在20马赫以上,而能量拦截系统的交战距离在20千米左右,因此留给拦截系统的反应时间只有3秒钟,一般情况下,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目标进行2次拦截,即每次只有1.5秒,也就是1500毫秒。算上损伤评估等等时间,每次开火前的准备时间不会超过拦截总时间的20%,及300毫秒。由此可见,除掉125毫秒的拦截时间之后,仅剩下了175毫秒。因为能量拦截系统不是摧毁目标,而是使目标偏离弹道,无法对战舰构成威胁,所以必须在距离战舰5000米之外将目标击落。除掉这个时间,连175毫秒的喘息时间都没有。
  由此可见,在舰队内层防空圈,拦截系统不会分敌我,会对所有进入攻击范围、并且对战舰构成了威胁的目标进行拦截。更重要的是,拦截系统判断目标是否对战舰构成了威胁的标准很简单,即目标有没有向战舰运动。准确地说,是目标与战舰的相对距离是在缩短还是在扩大。如果是在缩短,那就是构成威胁。
  当然,这对舰队外围防空圈的战斗没有多大影响。
  在舰队防空系统的支持下,美军战斗机迅速扭转局面,让冒进的共和国海军战斗机尝到了苦头。
  只不过,局面并没变得对美军有利。
  就在美军拼尽全力拦截共和国海军的战斗机时,第二波攻击机群已经到达美军舰队北面500多千米处。
  前面提到,在与美军战斗机遭遇的时候,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将携带的防空导弹投向了美军舰队外围的护航战舰。根据部分飞行员回忆,在他们与美军战斗机争夺制空权的时候,至少有2艘美军战舰被导弹击中,并且冒起了浓烟。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在15点10分到15点35分之间被导弹击中的战舰是4艘,而不是2艘,其中包括在舰队北面执行警戒任务的1艘巡洋舰、执行辅助警戒任务的1艘多用途驱逐舰、以及在附近活动的2艘反潜驱逐舰。因为这4艘战舰均被击沉,而且在沉没之前均处于严重电磁干扰之下,发出的战术信息并没被旗舰收到,所以无法确定这4艘战舰的具体沉没时间,以及在沉没之前遭到多少导弹攻击。
  从当时的情况、特别是共和国海军新一代反舰导弹的性能来看,首先遭到攻击的肯定是位于最北面的“邦克山”号巡洋舰。按照美军的作战记录,该舰在战斗开始的时候,正在用配备的被动探测系统执行防空警戒任务。因为美军舰队的航向为35度,所以该舰实际上位于舰队的左前方,而不是正前方。这也正好与美国海军的防空编队吻合,即在执行防空作战任务、或者是首先考虑空中威胁的情况下,应该在舰队前方左右各30度的方向上各配备一艘具备远程警戒能力的防空战舰,由其为同一方向上的舰载预警机提供前期支持,协同完成舰队防空警戒任务。虽然被动探测系统不会发出电磁辐射,但是在反舰导弹眼里,一艘排水量超过2万吨的巡洋舰,绝对是仅次于航母的目标。因为在发射导弹前,飞行员就已确定无法攻击航母,从而选择了自由攻击战术,即反舰导弹在进入末段射程的时候,不再搜寻航母,而是攻击导引头探索范围内最为显著的、而且没有遭到攻击的战舰。
  相对而言,那艘多用途驱逐舰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
  之前提到过,美国海军并没有在同一个平台上建造多用途驱逐舰与反潜驱逐舰,而是以多用途驱逐舰为基础,开发了巡洋舰,反潜驱逐舰则是全新设计。也就是说,美国海军的多用途驱逐舰更接近于巡洋舰,而不是反潜驱逐舰。虽然在排水量上,多用途驱逐舰比巡洋舰小了好几千吨,但是比反潜驱逐舰大得多,所以在遭到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特别是在“邦克山”号巡洋舰被多枚导弹连续命中之后,与之配合行动的“布拉德”号多用途驱逐舰(以在中东战争期间随舰阵亡的一名驱逐舰舰长的名字命名)肯定成了导弹磁铁,吸引了不少的反舰导弹。
  因为“邦克山”号与“布拉德”号的大部分舰员都幸免于难,而且两舰官兵都确认战舰在沉没之前燃起了大火,而且很有可能是采用轻质材料制造的上层建筑被导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引然,所以大致上可以肯定,当时共和国海军飞行员看到的,就是这两艘战舰。也就是说,另外2艘反潜驱逐舰在中弹后就沉没了。这一点,也可以从这两艘驱逐舰总共只有不到20名官兵幸存,而且幸存官兵都是在战舰上部舱室的岗位上工作得到证明,2艘反潜驱逐舰在共和国海军的反舰导弹面前是多么脆弱不堪。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最大贡献就是干掉了美军舰队北面的护航战舰。
  准确地说,是让第二波攻击机群能够再向南飞行100千米以上,从而用携带的反舰导弹攻击位于美军舰队核心处的航母,特别是位于舰队左前方的第六舰队的“布什”号、“麦迪逊”号与“布坎南”号航母(这3艘航母均为“杰弗逊”级,而且都已美国历史上的总统姓氏命名)。更重要的是,第一波攻击机群在追击美军战斗机的时候,也是从这个方向上进入第六舰队的防空圈的,所以在第二波攻击机群到达、并且发射导弹的时候,第六舰队里的防空战舰全都在忙着对付天上的战斗机,而没有注意到远处的攻击机群。直到攻击机群在反射导弹之后,用火控雷达照射美军战舰,为反舰导弹提供最后一份目标信息的时候,美军防空战舰上的警戒系统才发出警报。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再组织防御已经来不及了。
  从时间上推算,就算反舰导弹飞行500千米,也就不过100秒钟,这还包括了发射后爬升加速所用的时间。第二波攻击机群总共有214架战斗机,每架战斗机均发射了6枚反舰导弹,也就是有1200多枚反舰导弹射向美军舰队(后来证明,有40多枚反舰导弹在发射后因为故障未能飞向美军舰队、或者未能对美军舰队构成威胁)。对第六舰队来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拦截如此多的导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对蜂拥而至的反舰导弹。第六舰队的指挥官别无选择,只能启动舰队联合防御系统,借助位于右侧的第四舰队、以及跟在右后方的第八舰队的防空力量。
  “联合防御系统”并不神秘,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本舰的探测系统为其他防空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提供目标数据。很明显,这也是网络联合作战的一种模式。实现该战术的关键不是探测系统的性能,而是防空导弹的性能,特别是防空导弹的自主攻击能力。要知道,早在20世纪问世的“宙斯盾”系统就能同时探测数千个目标、并且跟踪其中数百个目标,而限制“宙斯盾”作战效能的是防空导弹的火控通道。如果防空导弹不再需要火控通道,至少不需要专门的火控照射雷达,能够依靠探测系统提供的粗略数据,然后完全靠自身的探测系统搜寻并且攻击目标,那么防空系统的性能就不再由火控通道限制,而是由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决定。很明显,提高探测能力要比增加火控通道划算得多。直到21世纪30年代末,防空导弹才在“智能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拥有足以应付一般战场环境的自主攻击能力,并且在随后的10多年内发展成熟。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也就是在2052年左右,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新一代防空导弹才具备自主攻击能力。直到这个时候,“联合防御系统”才成为了真正有效的战术系统。
  作为武器系统,自然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完美无缺。
  在充分利用舰队防空能力,大幅度提高舰队防空效率的时候,“联合防御系统”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缺点,那就是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所有加入该系统的作战平台都启动高速数据链,从而释放出极为明显的电磁辐射。
  毫无疑问,在新式反舰导弹面前,启动战术数据链的战舰就像是在黑暗房间里拿着电筒的人,再明显不过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等于让原本集中攻击第六舰队的反舰导弹分散到了其他舰队身上。
  虽然从理论上看,这等于提高了各舰队的生存概率,毕竟任何一支舰队的拦截能力都有个上限,在上限范围之内的拦截效率最高,而超过上限的话,不但拦截效率低,还肯定会有战舰被导弹击中。换句话说,1支舰队对付1200枚导弹,肯定要比对付400枚导弹容易得多(因为第八舰队只有1支航母战斗群,即便平摊下来,第六舰队也要分到500多枚反舰导弹,而不是400枚,所以这个比喻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当反舰导弹的数量足够多,对每支舰队都构成了威胁的时候,分散攻击就等于增加损失。
  客观的讲,当时攻击美军舰队的反舰导弹并不多,却非常先进。
  众所周知,共和国海军一直重视反舰导弹,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先进反舰导弹当成克制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主要武器。即便在21世纪中叶,随着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全面推广普及,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大大降低,共和国海军也没有放松相关研制,反而想方设法的提高反舰导弹的抗干扰能力。
  问题是,既然是导弹,就是制导武器,而用来攻击移动目标的制导武器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面前都显得脆弱不堪,至少攻击精度会大打折扣。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美军已经别无选择。
  面对蜂群般的反舰导弹,美军舰队只能放弃硬防御,把希望寄托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身上。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大约在15点47分第六舰队就率先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
  在接下来的数分钟内,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也先后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而且三支舰队都多次使用。
  虽然在第二波攻击机群发起的攻击中,至少有11艘美军战舰被导弹击中,其中包括第六舰队的1艘巡洋舰与3艘驱逐舰、第四舰队的2艘驱逐舰与第八舰队的1艘驱逐舰被导弹击沉,另外还有第六舰队与第四舰队的1艘航母被导弹击伤,但是从总体攻击效率来看,反舰导弹对战舰的威胁确实不大,与10多个小时前的那场海战比起来,甚至比不上护航战舰上配备的电磁炮。
  当然,反舰导弹也不是一无是处。
  从这轮交战来看,舰队遭到反舰导弹攻击之后,即便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能够使反舰导弹的攻击效率降到最低,但是舰队本身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应对突然打击时的应变能力肯定会大大降低。别的不说,在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的时候,为了确保舰队里的各艘战舰相互掩护,必须降低舰队的航行速度,并且将战舰的间隔距离缩短到30千米以内,最好能够控制在15千米到20千米之间。如此一来,不但美军舰队将变得更加密集,而且战舰的机动性肯定会受到限制。换个角度看,如果在这个时候来一场炮击,而且是在得到前线情报支援的炮击,恐怕美军舰队再厉害,也会全军覆没。
  只不过,在这场海战中,印度洋舰队里的那些电磁炮是派不上用场了。
  在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时候,美军舰队就开始转向,做出了撤离战场的决定。虽然此时美军舰队派出去的攻击机群错过了共和国舰队的第二波攻击机群,正在全速北上,但是在攻击共和国舰队之前,美军攻击机群遭遇了共和国舰队派出的第三波攻击机群。因为舰队受到威胁,所以第三波攻击机群的108架战斗机全部抛掉了对海弹药,转为拦截美军战斗机,而美军攻击机群的护航战斗机则没有跟上来,而是在对付已经完成了攻击任务的第二波攻击机群。
  可以说,当时战场上的情况极端混乱。
  虽然执行攻击任务的美军战斗机飞行员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能够突破共和国海军战斗机的拦截,并且到预定海域发射导弹的美军战斗机少得可怜。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军战斗机没有得到情报支援,也没有得到本舰队的支持,所以美军飞行员并不知道,他们瞄准的是共和国舰队后方大约100千米处,因此他们拼死发起的攻击实际上没有多少意义,甚至没有对共和国舰队构成多大威胁。
  一定要说意义的话,美军的反击抵消掉了共和国舰队的第三波攻击机群。
  要知道,第三波攻击机群携带的不是射程为500千米的反舰导弹,而是配备了火箭助推发动机与捷联惯性制导系统的制导炸弹,而且这种炸弹就是用来对付战舰,特别是那些航行速度超过70节,得到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保护的战舰。说得确切一点,这种配备给舰载战斗机的500千克级炸弹,实际上就是由战斗机投放的“炮弹”,除了速度快与采用闭循环制导系统之外,没有其他特点。
  毫无疑问,如果让第三波攻击机群到达,已经丧失防空能力的美军舰队肯定要倒大霉。
  问题是,在任何时候,海战的首要目的都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消灭敌人。
  正是如此,这场轰轰烈烈的,到目前为止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就在这么一次不期而遇的空战之后结束了。
  对双方来说,从这场海战中获得的不是战果,而是经验与教训。
第六十九章
转移重点
  不管从战术上看、还是从战略上看,美国都是“马尔代夫海战”的输家。
  战术上,美国海军总共损失了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17艘快速运输舰、以及783架作战飞机,另外还有2艘航母、3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与3艘快速运输舰负伤,阵亡与失踪官兵超过4000人、其中包括982名飞行员。与之相比,共和国海军的损失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根据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战报,只有“洪湖”号驱逐舰战沉(该驱逐舰隶属于印度洋舰队,在美军机群发动攻击的时候,呆在舰队后方,为2架执行搜救任务的垂直起降飞机提供支持,因此正好在美军反舰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内)、另外还在战斗中损失了378架作战飞机(其中162架属于印度洋舰队,这其中又有98架属于第一波攻击机群),阵亡官兵571人(“洪湖”号上的122名官兵只有2人生还,其余全部阵亡)。
  相对而言,美军在战术上的失败根本算不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海军是战略性军种,因此海战也更在乎战略影响,而不是战术上的些小成败。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虽然在珊瑚海海战中,日本海军击沉了美国海军的“列克星顿”号航母,重创“约克城”号航母,日本海军只有“祥凤”号轻型航母战沉,2艘舰队航母只被击伤,所以日本海军取得战术胜利,但是这场海战的直接后果是让“瑞鹤”号与“翔鹤”号失去了参加中途岛海战的机会,而在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海战中,如果日本海军多出两艘舰队航母,战役结果很有可能会截然不同,所以日本海军实际上输掉了珊瑚海海战,至少在战略上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美国海军在“马尔代夫海战”中的战略惨败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海战之后,美国海军仍然有5艘航母具备作战能力,而且剩余的护航战舰足以组成5支航母战斗群,但是对美军来说,已经失去了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制海权的能力。
  从现实情况出发,海战结束之后,美军舰队只能向南撤退,不管是前往南非、还是在南风带转向前往澳大利亚,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范围印度洋中部海域。正是如此,10多天之后,得到舰队与岸基航空兵支持的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就登上了迪戈加西亚,而且仅仅只出动了相当于4个战斗营的3000兵力,在5天之内就让岛上绝望的美军缴械投降,完成了攻占迪戈加西亚的作战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1个月之内,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将迪戈加西亚重新变成了一座军事基地。也就是说,到2月下旬的时候,迪戈加西亚已经成为共和国海军在印度洋中部海域的军事要塞。
  到这一步,美国海军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争霸印度洋的基础条件。
  从地图上就看得出来,迪戈加西亚在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里不但是扼守印度洋中部海域的军事要塞,还是连接吉布提与澳大利亚的中转站。随着迪戈加西亚落入共和国手中,美国当局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屯兵吉布提,死守红海出海口,要么加强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防御,守住澳洲大陆。当然,美国当局早就做出了选择,让舰队在战败之后向南撤退,而不是向西撤退,就是美国的选择。虽然从军事角度看,除非遭到集约集团的攻击,不然美军肯定不会从吉布提撤退。不管怎么说,只要美军还在吉布提,共和国海军与船只就别想自由进出红海,也就不大可能有效利用苏丹,从而控制埃及。更重要的是,在埃及保持中立、以色列肯定亲美的情况下,美军可以充分利用苏伊士运河,也就能够从地中海方向上增援吉布提,从而将吉布提变成拱卫地中海的外围军事要塞。但是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管美军有多大决心,在丢失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之后,守住吉布提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的交战情况也是如此,吉布提的美军仅仅坚持到3月下旬,就在共和国舰队与数十万集约集团大军的威胁下主动退却了。
  丢掉吉布提之后,美军在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
  事实上,在3月初,即共和国做出攻打吉布提的决定时,塞舌尔当局就宣布驱逐境内的美国军人,并且永久性中立。
  受此影响,南非在3月底宣布中立,决绝了美国的驻军请求。
  不可否认,南非的选择实际上帮了美国,而不是害了美国。以3月底的情况,如果南非不宣布中立,而是搭上“美国号战车”,很可能招致共和国的军事打击。要知道,当时共和国已经占领了吉布提,控制了进出红海的通道。因为共和国与埃及的关系比较密切,只要埃及保持中立,共和国就不会急着北上与美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事实上,北非一直是欧洲的势力范围,在欧盟态度暧昧的情况下,埃及没有任何理由不保持中立,因此共和国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北上。更重要的是,东部非洲地区一直是共和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从苏丹到莫桑比克,基本上所有东部非洲国家都是共和国的盟国或者友邦。即便受制于非洲大陆上糟糕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莫桑比克的交通条件,共和国军队不可能从陆路南下。在塞舌尔驱逐了美军、共和国掌握了西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之后,共和国军队也能从海路南下。加上共和国海军舰队的打击能力,即便很难在短期内击败南非,也能够动用2到3个陆战旅,攻占南非南端的开普敦或者伊丽莎白港,获得进入南大西洋的跳板。相对而言,因为受到南美洲的阿根廷牵制,美国海军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南下,进军南非的阻力肯定比共和国大得多,也就难以在南非挡住共和国的步伐。由此可见,南非宣布中立,实际上是暂时挡住了共和国进军南大西洋的步伐,为美国争取到了备战时间。
  当然,南非保持中立,不等于印度洋上的战斗就此结束了。
  从共和国的立场出发,在已经三线作战,而且美国正在向中东运兵,势必会在该地区挑起战火的情况下,肯定没有理由把战火烧到南大西洋。更重要的是,当时美军也没有南下对付阿根廷的意思,甚至没有拉拢阿根廷的邻国,所以作为集约集团成员国的阿根廷,并没要求共和国立即出兵南大西洋,只是希望共和国能够在印度洋保持足够的兵力,即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增援阿根廷。如此一来,共和国当局肯定不会八南下南非当成首要任务,甚至不会将其当成任务看待。
  谁都知道,打到这一步,印度洋上的重点已经由海洋转到了陆地上。
  只要共和国不打算进军地中海,而欧盟又不想在战争问题上开罪美国、即继续保持中立,那么共和国与美国就得在中东战场上再次一决高下。
  正是如此,2月初,裴承毅就把李东石召了回来,当面部署了任务。
  不管怎么说,李东石才是中东战区司令,而且是共和国陆军中,除了袁晨皓之外,最有实战经验、最有发展前途的将领(凌云霄等老一代将军早就退役了)。更重要的是,李东石是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将军”。别的不说,裴承毅能够给出这样的评语,足以证明李东石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
  问题是,中东战争肯定不仅仅是“中东的战争”。
  在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方向上的战争都关涉到全局。拿中东战争来说,共和国要想取胜,最关键的不是投入多少兵力,而是能否保证海运畅通无阻。不管怎么说,在该方向上,并不是共和国军队孤军奋战,包括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库尔德斯坦在内的众多盟国与友邦都会出兵出力,而这些国家的基础实力都比较薄弱,即便本土没遭到打击,也无法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提供充足的作战物资,特别是武器弹药。只有保证海运畅通无阻,才能确保军队作战顺利,也才能击败对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