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0/1195

  从法理上讲,因为在停战条约中,共和国当局并没承认不支持琉球群岛独立,只是保证不在20年内承认琉球群岛独立。在停战条约生效之后,共和国与日本进行过多次接触与谈判,商讨琉球群岛的去留问题。当时,日本当局为了让共和国同意向外岛移民,并且不阻挠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同意在战争结束20年后,以全民表决的方式来决定琉球群岛的归属,只是明确要求表决必须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进行。以此为基础,共和国与日本在2030之前就签署了一份停战补充协议,其中只规定需要通过全民表决来决定归属,而没有明确全民表决是否要得到国际社会的全面监督。正是如此,在2048年的时候,颜靖宇才在没有与日本协商的情况下,让琉球群岛成为了琉球群岛联邦。当然,在此之前,肯定进行了全民表决,而且表决结果是支持独立的占多数。
  由此可见,琉球群岛独立的问题不大,关键就是把一些属于日本的岛屿划了过去。
  可以说,如果不是当时中美关系相当紧张,而且两个超级大国都在为战争做准备,恐怕这件事情会演变成一场局部战争。
  事实上,颜靖宇在2048年鼓动琉球群岛独立,也是在为战争做准备。
  虽然在日本战争中,共和国就占领了琉球群岛(包括北方的大隅诸岛),并且强迫日本签署了出租军事基地的停战协议,但是从法理上讲,只要琉球群岛没有独立就仍然是日本的领土,共和国在琉球群岛的驻军、以及军事基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就没有保障。事实上,正是受此影响,在2048年之前,共和国在琉球群岛军事基基础建设投资就非常有限,从而严重影响了军事基地的存在价值。别的不说,共和国海军将最先进的航母部署在印度洋,除了战略需求之外,也与琉球群岛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重庆”级在进港停靠之后,就将关闭主反应堆,除了由电池为应急系统供电之外,其他系统都需要由港口的电力设施供电,而那霸港的供电能力根本满足不了需要,也就很难为“重庆”级航母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持保障。
  让琉球群岛独立建国,等于让共和国在琉球群岛上的军事存在合法化。
  问题是,即便琉球群岛独立建国,也未能使共和国获得一个更加安全的战略环境,就算把日本本土的10多处军事基地算上(战争前几日,共和国在日本本土的军事基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共和国在西太平洋上的战略防线仍然非常脆弱。
  从距离上看,共和国的本土防御圈的东部战略防御空间在1000千米左右。
  如果面对的是二流军事强国,1000千米的战略防御纵深已经非常充足了。问题是,共和国在西太平洋上面对的是超级大国,即便算上向外延伸的200到500千米防御空间,西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纵深也非常有限。早在2049年,制定第一份战争计划的时候,身为陆军上将的袁晨皓就明确提到,从保证本土安全出发,应该在战争初期设法夺取包括关岛与菲律宾在内的西太平洋上的战略要地,将本土防御圈向东扩张1000到2000千米,从而确保本土不会受到威胁。
  从战略上看,如果能够夺取关岛与菲律宾,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问题是,有那么容易夺取关岛与菲律宾吗?
  显然,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美国利用托管国的身份控制了北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关岛就成了美国最重要的海外领地(地位高于托管地区、低于联邦州,具有相同身份的还有加勒比海地区的波多黎各),从法理上讲,攻击关岛就是攻击美国本土。即便是菲律宾,也不是想打就能打下的。不管怎么说,菲律宾是一个拥有近亿人口的国家,而且是一个长期亲美的国家,即便不考虑美国直接出兵,能够轻易占领菲律宾,也会为此付出重大代价。总而言之,向东进军的难度非常大。
  正是如此,共和国才退而求其次,盯上了日本的火山列岛。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派兵进驻硫黄岛,并且在岛上修建军事设施,已经在侵犯日本的主权了。更重要的是,即便完全站在军事立场上,也有理由相信,占领硫黄岛正是共和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主攻的实质性表现。也就是说,早在2050年之前,共和国当局就对太平洋战争的性质有了明确界定。
  既然是主攻,就得理出轻重厉害关系。
  毋庸置疑,作为世界上最广袤的海洋,一个战区司令部肯定忙活不过来。因此在谈到太平洋战争的时候,裴承毅首先提出了成立新的战区司令部,即在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的基础之上,以战略方向划分作战区域。对于元首的决定,没人表示反对,就连西太平洋战区司令刘岷轩上将也认为,有必要成立新战区。只不过,在成立几个战区、以及各个战区所辖范围的问题上,大家的意见就不完全一致了。
  裴承毅的意思很明确,即在战争初期,一切从简,不要搞得太复杂,只成立两个新战区,如果今后有必要的话,再成立新战区。袁晨皓与李向东却不这么认为,两人都觉得应该一步到位,成立3到4个新战区,并且明确规定各个战区的管辖范围,避免在职权划分上出现问题。
  双方的态度很好理解,裴承毅希望亲自统管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因此要将职权集中起来,而不是过度分散。袁晨皓与李向东则不希望元首插手军事行动,因此想把战区细分,让元首无从着手。
  如果在平时,也许还没有什么大问题。
  因为在战争时期,元首拥有直接统辖军队的大权,所以争论下来,李向东与袁晨皓不得不先后做出让步。
  在裴承毅的坚持下,最终以划分的方式,在西太平洋战区的基础上成立新的西太平洋战区与西南太平洋战区,两大战区的统辖范围以加罗林群岛为界,即加罗林群岛以北地区属于西太平洋战区、加罗林群岛及其以南地区属于西南太平洋战区。因为这条界线大致在北纬10度上,所以又被称为“北10度线”。当然,也不是北纬10度以北的地区都属于西太平洋战区。因为是南下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跳板,所以菲律宾群岛被分给了西南太平洋战区。更重要的是,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司令部设在那霸,即原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而新成立的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则设在日本的横滨(部分设施在横须贺)。也就是说,新的西太平洋战区只保留了名称,其余的全都移交给了西南太平洋战区。
  由此可见,裴承毅把重点放在了西南太平洋战场上。
  对此,几乎没人提出反对意见。有资格参加高层军事会议的,都是共和国军队的高级将领,都知道共和国的基本战略,也就清楚南下的重大意义。
  问题是,在讨论战术话题的时候,裴承毅却没有提到西南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
  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在南下之前,共和国海军都得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确保印度洋的制海权,而且得确保在北印度洋海域的绝对制海权。正是如此,裴承毅首先提出了印度洋上的作战行动。
  虽然作为前陆军上将,裴承毅的专业在地面战场上,但是作为共和国战争经验最为丰富的统帅,他对海战的理解不在任何一位海军将领之下。当然,必须承认,裴承毅的海战战术知识并不丰富,作为统帅也没有必要搞清楚战术问题。谈到印度洋战争的时候,裴承毅只提出了两点,一是歼灭进入印度洋的所有敌国舰队、并且阻止敌国舰队进入印度洋,二是控制前往南大西洋与地中海的通道、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军事行动。针对这两个要求,裴承毅显得很大方,即海军可以自由调动除西太平洋战区之外的所有军事资源,包括在东南亚地区活动的南海舰队。
  可以说,从这一简洁明了的军事部署就看得出来,裴承毅确实是最合适的战时统帅。
  换个角度看,如果出任元首的不是裴承毅,而是某个文职官员,在做出如此重大的军事决策之前,肯定需要广泛征求意见,从而使决策变得更加漫长。对裴承毅来说,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即便没有袁晨皓这样的高级将领,裴承毅也能以元首的身份兼任最高军事统帅。
  更重要的是,几乎没人怀疑裴承毅的军事决策,更不会有人直接反对。
  虽然裴承毅不是万能的,而且谁也无法保证他的决策一定正确,但是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时间万分紧迫的战争初期,哪怕有所偏差,及时的决策也比什么都不做好得多,甚至将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败。毋庸置疑,在这种关键时刻,不管是军队、还是国家,都需要一个能够拿定主意,而且对胜利坚信不移的统帅。
  有这种能力,而且有足够强大号召力,能够成为军队与国家统帅的,也只有裴承毅。
第六十四章
不谋而合
  以军人身份出任国家统帅的,不仅仅是裴承毅,还有大洋对岸的杜奇威。
  客观的讲,杜奇威的处境与裴承毅非常相似,那就是在与共和国宣战后,各方各面都处于一团糟的局面,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做起。在战略认识上,杜奇威与裴承毅的观点完全一致,即太平洋才是两个超级大国的主战场,而且谁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胜,谁就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在怎么打太平洋战争的问题上,杜奇威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即应该以何种方式来达到目的。
  在很多人看来,杜奇威是最有资格、也是唯一能够挑战裴承毅的军事统帅。这个观点并非不无道理,比如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杜奇威的决策往往与裴承毅如出一辙,至少在总体方向上不会有太大差别。
  换成其他军事统帅,也许会用非常直接的方式,即利用美国在环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优势来解决太平洋战场上的问题。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将军事基地摆到对方家门口的不是共和国,而是美国。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战略优势都非常明显。别的不说,菲律宾距离共和国本土不过数百千米,距离美国本土却有近2万千米。即便退后一步,关岛距离共和国本土也就2000多千米,距离美国本土却有10000多千米。也就是说,从西太平洋到北美大陆西海岸,几乎整个太平洋都是美国的防御屏障,即便到夏威夷群岛,美国的战略防御纵深也有上万千米。巨大的防御纵深还意味着进攻时的突击距离更短,美国空军的重型制空战斗机从关岛起飞之后,不需要进行空中加油就能攻击共和国本土东南地区。即便后退到夏威夷群岛,美军的战略轰炸机也能在2个小时之内完成战略打击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西南太平洋上,美国可以依托澳洲大陆,北上与共和国争夺东南亚地区,或者西进骚扰共和国赖以维生的北印度洋航线。对共和国来说,除了盯紧本土东大门的战略防线之外,只能一步一步的向东迈进,要想攻到美国本土,就得跨越整个太平洋,而且在此之前、为了巩固侧翼防线还得南下占领澳洲大陆。
  总而言之,美国的战略优势不是一点半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不难理解袁晨皓为什么要主张把重点放在大陆战场上,在击败俄罗斯之后再东向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
  归根结底,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共和国很难在太平洋战场上取胜。
  从袁晨皓的立场出发,这场战争将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以开战后的情况来看,即便共和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垮俄罗斯,比如在1年之内攻占莫斯科、再花半年时间扫荡俄罗斯其他地区,或者在此之前迫使欧盟参战,缩短大陆战争的持续时间,美国也能在此之前完成战争动员,并且巩固战略防线。也就是说,等到打败俄罗斯之后再进军太平洋,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共和国势必面对一个全面武装起来的美国,而这也正是最难以击败的美国。虽然从战略上讲,共和国打赢持久战的把握比美国大得多,而且作为挑战者,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得做好打持久战、以消耗来拖垮美国的战略准备,但是持久战必然会使胜利黯然失色,甚至会让胜利者无法从战争中获得任何好处。
  很明显,裴承毅不想与美国打一场持久战。
  提前打响太平洋战争,肯定会考验共和国的战争动员能力、还会考验共和国的战争承受能力,可是同时也会给美国造成最大的压力,并且赶在美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迫使美国承认在太平洋上战败。即便美国不会轻易认输,在取得了初步胜利之后也能大大缩短太平洋战争的持续时间,从而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最终使战争带来的好处最大化。
  看得出来,这也是一个政治家与一个军事家的区别。
  回顾历史就能发现,裴承毅做出的选择与10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做出的选择几乎完全一样。当时,美国是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名义向日本宣战,并且在德国以日本盟国的身份向美国宣战之后,才向德国宣战。从道义上讲,美国的头号敌人是日本,而不是欧洲大陆上的德国。问题是,参战之后,罗斯福采纳了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提出的“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将击败德国当成头号任务。这次,裴承毅的选择几乎完全一样,即在俄罗斯出兵入侵哈萨克斯坦、并且率先发起攻击之后,共和国以反击的名义向俄罗斯宣战,随后美国以俄罗斯盟国的名义向共和国宣战,裴承毅立即抓住机会,明确了“先海后陆”的战略,即把美国当成头号打击对象,俄罗斯则是次要目标。
  毫无疑问,裴承毅早已完成了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角色转变。
  不可否认,在此之前,杜奇威也完成了同样的角色转变。在审视这场战争的时候,杜奇威的立场与裴承毅一样,即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战争。如此一来,杜奇威就不可能像军事家那样,以“太平洋的方式来解决太平洋上的问题”。从政治角度出发,杜奇威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其他方向上牵制住共和国。
  作为美国总统,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美国的战争实力远不如共和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能够保住“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国际地位,依靠的不是自身的强大实力,而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并且形成了共同利益关系的国家集团,即以美国为主的西约集团。也许概念上的分析很难说明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一些数据。在西约集团中: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50%左右、而共和国在集约集团中占的比重接近70%,美国的工业产值占60%左右、共和国占到了75%以上,美国的军事工业产能占55%左右、共和国占到了70%左右。拿集团内部具有影响力的发达国家来做比较也很说明问题。西约集团中,除了美国之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与新西兰等5个发达国家,而且英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均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属于主要工业国。在集约集团中,除了共和国之外,仅有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与苏丹等4个发达国家、而且只有巴基斯坦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国”,其他国家都无完善的工业体系,更谈不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了。这种现象也很好理解,毕竟集约集团是典型的“新兴国家集团”,连共和国都是典型的新兴工业国,更别说其他成员国了;西约集团则是典型的“老牌强国集团”,不但美国的传统强国、英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都是具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工业史的传统经济强国。
  单就本国实力而言,美国根本不是共和国的对手。
  不管杜奇威有多么自信,他也得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美国要想取胜,就得充分利用各同盟国的力量。
  关键就在这里,要想利用盟国的力量,就得让盟国参战。
  虽然按照西约集团的共同防御义务,所有成员国都有责任协助美国作战,但是在美国本土遭到攻击之前,其他成员国有权力选择协助方式,即可以不参战,仅为美国提供物资方面的支持与援助。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众所周知,西约集团与集约集团只控制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即便除掉欧盟与独联体,全球180多个国家中,还有近一半是中立国。虽然这些国家大多弱小得不堪一击,强大的也不过是巴西这种地区性强国,但是在世界大战中,这些国家的态度肯定会对战争进程与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总而言之,能否争取到足够多的盟友,决定了美国能否笑到最后。
  要想争取到足够多的盟友,就得拉开战线,让足够多的国家卷入战争。要让卷入战争的国家投靠美国,就得选择适当的战线,以及适当的方式方法。
  结合美国的战略需要,即牵制共和国的军事力量,使共和国无法立即在太平洋战场上向美国发难,就不难明白杜奇威的选择了。
  从军事角度出发,最理想的选择肯定是在南亚地区制造动乱。问题是,南亚早已成为共和国的“后花园”,即便是当初野心勃勃的“印度象”,也驯化成了马戏团的“小丑”。可以说,印度与共和国的关系,与墨西哥跟美国的关系非常相似,即在经济全面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历史矛盾不再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问题。虽然从时间上来看,20年不足以让绝大部分印度人忘记那场战争带来的灾难,但是在大变革时代,20年足以让几乎所有印度人尝到变化带来的好处。如果考虑到印度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在印度战争前,超过80%的印度人生活在赤贫线与贫困线以下,其中半数得为一日三餐奔波,那么在印度战争后20年间发生的变化,对印度人产生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仅从经济层面上看,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初级工业产品与劳务输出国,而共和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初级工业产品与劳务进口国,别说区区美国,就算把整个西约集团算上,也顶不上共和国的需求,无法消化规模庞大的“印度制造”,也就无法取代共和国。
  毫无疑问,南亚地区没有美国插手的空间。
  无法进军南亚,就只能在周边地区做文章。很明显,东部非洲的情况与南亚的情况非常相似,即共和国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每年超过10亿人次的出境旅游量,把东部非洲的几个国家牢牢绑在了“共和国号战车”上,而投靠美国的吉布提与厄立特里亚都是货真价实的小国,而且多是与周边国家有矛盾、而周边国家又得到了共和国的支持,才会搭上“美国号战车”。
  正是如此,美国才高度重视迪戈加西亚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达尔文港。
  问题是,迪戈加西亚只是一座位于大洋深处的孤岛,根本没有防御纵深可言。和平时期还没什么可担忧的,而在战争时期,就算将整座岛屿变成军事要塞,并且尽可能的部署防御部队,也只能坚持几个月而已。达尔文港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背靠澳洲大陆,可是面向印度洋的一面却没有防御纵深可言,而且北面上的航道被印度尼西亚阻绝,加上基础设施匮乏,很难成为美军在印度洋上活动的战略基地,最多只能起到巩固澳洲西北防线的作用,即让共和国放弃在澳洲西北登陆的打算。
  对美国来说,真正的选择只有2个方向,一是南非、二是中东。
  南非距离北印度洋太远,就算成为美国的盟国,并且积极参战,也最多只能帮助美国守住南大西洋的大门,对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上的战斗没有太大帮助。从积极进攻的角度出发,美国能够利用就的只有中东地区了。
  当然,作为军事家,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要想利用中东地区,就得阻止共和国向该地区增兵。虽然早在40年前,共和国就通过修建穿越帕米尔高原的中巴战略铁路,在陆地上积极向中东地区进军,并且在20多年前就修通了巴伊铁路,但是从2041年的中东战争看得出来,陆上交通线的运输能力非常有限,最多只能起到应急的作用,共和国要想进军中东地区,仍然得依靠北印度洋航线。
  事实上,这也正是北印度洋战略航线最重要的地方。
  从美国的角度出发,要想阻止共和国进军中东,或者说让以色列与土耳其参战,并且取得最终胜利,除了在必要的时候出兵中东之外,美国最应该做的,也是首先得做好的就是夺取北印度洋的制海权,打垮共和国的印度洋舰队。再回过头来看美国的军事部署,也就不南明白,美国海军为什么要在参战前将第四舰队派往吉布提了。
  可以说,在裴承毅盯住印度洋的时候,杜奇威也盯住了印度洋。
  双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心里都非常有数,在太平洋变成战舰的墓地之前,印度洋将是双方海军理想的热身战场。
  当然,这也是一个必须全力争胜的战场。
  特别是对共和国来说,如果在印度洋上都无法击败美国海军,又有什么资格到太平洋上去取得胜利呢?
  可以说,共和国海军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打赢印度洋战争,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
  1月4日,共和国海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调动。
  首先是正在印度洋上活动的印度洋舰队转向北上,进入岸基航空兵的掩护海域,并且与从瓜达尔港出发的快速补给舰队会合,补充作战所需的弹药物资。在此期间,印度洋舰队的舰载航空兵还做了调整,不但用重型制空战斗机替换了所有多用途战斗机,还以最大数量配制作战飞机。
  其次是让进入爪哇海的南海舰队从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并且全程保持隐蔽,以对达尔文港构成威胁,迫使美军做出调整,让正在印度洋西部活动的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转向东进,协防达尔文港。更重要的是,南海舰队在进入印度洋之前,与印度洋舰队一样,用重型制空战斗机替换了所有多用途战斗机,并且按照最大数量配制作战飞机。
  最后是让刚刚袭击了关岛与提尼安岛的西太平洋舰队进入东海海域,从而脱离了美国潜艇与远程侦察机的监视范围,让美军搞不清楚西太平洋舰队的具体去向。因为南海舰队进入印度洋,所以足以让美军认为,西太平洋舰队正在赶往南海,其主要任务是填补南海舰队留下的防御空当,并且威胁菲律宾。
  这一番部署调整下来,别说美军会认为共和国打算在印度洋上大干一场,就连部分共和国高层都认为,裴承毅正在向印度洋调集兵力,很有可能在开战10天之内,为共和国开辟第三条战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