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7/1195

  在攻击不全面的情况下,美国天军的反击肯定会来得非常迅速。
  前面已经提到,战略防御系统是国家安全基石,遭到攻击之后,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会全力以赴的发起反击,而且是战略反击。
  从道理上讲,美国天军发起反击的时候,也就是美国战略反击开始的时候。
  也就是说,除了对付共和国的军事卫星系统与战略防御系统之外,美国很有可能投射了战略武器,即向共和国发射了战略弹道导弹。虽然有人认为,美国会首先攻击共和国的战略预警卫星,使共和国无法知道美国是否已经发射了战略弹道导弹,但是只要战略预警卫星受到攻击,共和国就会立即展开战略反击,而战略预警卫星不受到攻击,就会立即发出战略警报,共和国的战略打击部队也会立即展开反击。也就是说,在美国发射了战略弹道导弹之后不久,共和国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
  从时间上推算,在导弹升空的时候,双方的战略防御系统肯定没有完全瘫痪。
  虽然有人认为,攻击卫星系统的能量武器的反应速度要比导弹快得多,但是要攻击整个战略防御系统,怎么也要半个小时左右,而从美国本土发射的战略弹道导弹只需要20分钟就能飞过半个地球,落到共和国本土上。更重要的是,在发射战略弹道导弹前,双方都会想方设法的清除掉导弹飞行路径上的障碍。拿共和国天军来说,在国家元首决定发起战略反击之后,天军的首要任务就是清除掉导弹发射区域上空的美国拦截卫星,而且不见得要动用天基拦截系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使用地基与空基拦截系统。如此一来,就算美国天军抢先攻击,也无法阻止共和国的战略弹道导弹升空。
  战争打到这一步,双方的目标都是彻底毁灭对手,并且保全自己。
  严格地说,是首先保全自己,再设法摧毁对手。
  如此一来,中段拦截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前面已经提到,共和国的战略防御系统、仅天基拦截系统就能在一次交战中拦截数千个目标,而美国的陆上机动部署战略弹道导弹的数量只有几十枚,即便算上诱饵弹头,也很难使达到天基拦截系统的上限。为了提高导弹的突防效率,除了采用大量新技术之外,还得在战术上下功夫。说直接一点,就是主动损失部分真弹头,即在弹头的飞行路线上,提前引爆几枚真弹头,用核爆炸来摧毁附近的拦截卫星,从而使跟在后面的真弹头能够顺利突破敌人的防线。这是很简单,也很关用的战术。从理论上讲,1枚爆炸当量为250万吨的核弹头能够使半径500千米范围内的所有拦截卫星失效(因为受到电离层保护,在外层空间爆炸的核弹头对地面上的人员与设备的影响并不大,最多损毁一些电子设备)。因为爆炸的作用距离与爆炸当量的3次方成正比,所以要想瘫痪1000千米范围内的拦截卫星(这是大部分能量拦截武器的最大交战距离),只需要引爆一枚2000万吨级的核弹头。毫无疑问,对共和国与美国来说,生产与制造2000万吨级的氢弹不是什么难事。
  陆基机动部署战略弹道导弹还能得到己方力量的支援与协助,海基战略弹道导弹、也就是部署在战略潜艇上的潜射弹道导弹的突防环境就更加恶劣了,所以更有必要采用这种看似单调,却非常管用的突防战术。事实上,这也是潜射弹道导弹为什么至少要配备3枚核弹头的主要原因。如果一切顺利的话,3枚弹头中,最多只有1枚弹头能够在敌人的国土上爆炸,其他2枚弹头都得在突防的时候牺牲掉。
  正是如此,当天晚上除了在北极上空与北太平洋上空出现了核爆炸之外(前者是美国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射向共和国的主要通道,后者则是共和国的陆基战略弹道导弹攻击美国的主要通道,实际上,连接共和国与美国的最短球面距离是通过北极,而共和国舍近求远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北面的俄罗斯),还在其他几处地点上空发生了核爆炸。也正是如此,美国后来指责共和国违反《伦敦条约》附加条款的规定,向南大西洋部署战略潜艇(发生在南大西洋上空的核爆炸就是共和国战略潜艇的杰作),共和国据此指责美国在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部署战略潜艇(发生在南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上的核爆炸就是美国战略潜艇的杰作)。因为双方都违背了《伦敦条约》附加条款的规定,所以相互指责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在共和国与美国本土上空均未出现核爆炸,所以有理由相信,双方的战略防御系统都足够强大,足以保证本土安全,而且双方的战略反击都没有收到效果。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自爆”开路的核弹头到哪里去了?
  事实上,核弹头在遭到拦截之后,即便被高能激光、或者高能粒子束产生的高温引爆也不会发生核爆炸,最多引爆弹头里的炸药。因为在爆炸前,弹头肯定会因为高温或者别的原因而变形,从而使引爆药变形,所以即便引爆了引爆药,也无法形成足够高的压力使核原料达到临界点,从而发生核爆炸。也就是说,遭到拦截的弹头在发生爆炸后,在再入大气层的时候会完全烧毁。因为弹道导弹的大部分弹道都在海洋上空,所以燃烧后产生的放射性污染区域也在海洋上空,对陆地的影响并不大。
  这种两败俱伤的战斗,肯定不是双方领导人愿意见到的。
  只不过,对双方来说,本土没有遭到打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更重要的是,攻击对方的战略系统,只是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其他方向上的战斗不会因此结束。
  最先打响的,就是“卡尔斯伯格海战”。
第五十九章
初次交手
  与当天晚上发生在外层空间的战斗一样,发生在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海岭北面的那场海战也显得格外神秘。直到战争结束,除了公布最终战果之外,交战双方多没有公布这场战斗的详细信息。用一位战争史学家的话来说,这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最为神秘的一场海战。
  客观的讲,这场海战并不神秘。
  首先可以确认两点,一是双方的战略轰炸机并没像外界预测的那样参与战斗,二是双方都没有动用舰队之外的海上力量。
  早在1日白天,就有很多新闻机构预测,共和国天军的近百架战略轰炸机没有出现在北方战场上,没有按照预定计划轰炸俄罗斯境内的战略目标,与即将爆发的中美战争有密切关系,甚至有部分军事专家将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机与美国的第四舰队联系起来,认为共和国当局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围剿印度洋里的美国舰队。
  这一猜测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很有道理。
  众所周知,对共和国来说,印度洋、以及印度洋周边地区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虽然早在2050年之前,共和国就以加强共同防御为名,在集约集团内部大搞基础建设,不但提高了中巴战略铁路的运输能力,还修建了一条经瓦罕走廊进入阿富汗、从埃斯坎山谷穿越兴都库什山脉、经过位于努里斯坦省的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隧道、最终在贾拉拉巴德连接到阿巴铁路干线上的第二条战略铁路,以及修建了从藏南地区经印度东北地区进入孟加拉国、最终到达达卡的东线战略铁路,使共和国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从运输效率上讲,印度洋上的航线、特别是北印度洋上的航线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可以说,共和国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得充分利用南亚、中东、北非与东非的战略资源,就得确保印度洋战略航线不受威胁。这也正是共和国海军将3艘“重庆”级航母全部部署在印度洋,并且为印度洋舰队超额配备护航战舰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为了确保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共和国海军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来。
  问题是,印度洋并不是共和国的印度洋。
  虽然在击败印度之后,共和国在环印度洋地区已无真正意义上的对手。就算澳大利亚也是印度洋周边国家,因为其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而不是西部地区,所以澳大利亚在印度洋方向上的影响并不大。考虑到澳大利亚在印度洋东部,北面是印度尼西亚,其对北印度洋战略航线的威胁更是微乎其微。但是这并不表示共和国可以高枕无忧,因为印度洋上还有一处美军军事基地,而且是综合军事基地,即查戈斯群岛的迪戈加西亚岛。虽然从法理上讲,迪戈加西亚岛属于英国王室的私人财产,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座能够部署上百架轰炸机、或者数百架战斗机、并且为一整支舰队提供支持的岛屿就以偿还战时欠款的方式租借给了美国。
  用“如芒在背”来形容迪戈加西亚对共和国的影响,一点也不过分。
  从战略意义上讲,迪戈加西亚的价值超过了西太平洋上的硫黄岛与南大西洋上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根据战后披露的一些资料,早在2049年,也就是全面军备竞赛开始的时候,共和国就在第一份战争计划中明确了必须在开战后占领、或者使迪戈加西亚失去利用价值,以保证北印度洋战略航线绝对安全。
  由此可见,就算共和国动用战略轰炸机,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即美国参战在即,战略打击与战略防御才是头号重任。虽然共和国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性能超过了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共和国的战略打击能力也不在美国之下,但是在盾强于矛的情况下,哪怕共和国领导人并不指望用一次战略打击来击败美国,也会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拦截失败,哪怕只有一枚核弹头在共和国本土爆炸,哪怕爆炸地点在荒无人烟的荒漠里面,共和国也要还以颜色,至少确保有一枚弹头落到美国本土,不然就无法向民众解释,更无法让民众相信能够赢得胜利。
  毫无疑问,那近百架战略轰炸机都在1日白天回归本色,即执行战略警戒任务。
  如果不出所料的话,1日夜间、最迟2日凌晨,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群就沿着通过日本列岛的既定航线,到北太平洋上空的某特定区域(确切地点应该是在阿留申群岛南部的皇帝海山东面大约1500千米到2000千米的海域上空)向大约4500千米外的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波特兰、萨克拉门托、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与圣迭戈等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发射了上千枚战略巡航导弹。虽然美国没有可能搞出“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这样的大范围拦截武器,不管怎么说,到战争爆发前,美国生产的复合蓄电池只有100万吨左右,就算其中一半已经达到标称寿限,而这其中又有一半被政府回收,美国也只有大约20万吨8级以下的复合蓄电池可以利用,而这最多只能进行4次拦截,为此美国当局却要投入上万亿美元的基础建设费用,显然很不划算。但是谁都不能否认,美国拥有最为得天独厚的战略地理位置,任何攻击美国西海岸地区的军事行动,都得跨越宽度相当于美国本土的广袤海域,也就得暴露在美国的海基拦截系统面前。
  事实上,美国一直非常重视本土西面、也是东北太平洋上的防御建设。
  虽然从理论上讲,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机要想攻击美国本土,最理想的航线是飞过俄罗斯,到北冰洋上空发射导弹,但是在实战部署的时候,共和国天军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如果俄罗斯没有参战,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机就不能进入俄罗斯领空,也就不能到北冰洋上空发射导弹。众所周知,战略轰炸机是标准的战略反击力量,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本土遭到攻击或者即将遭到攻击的情况下,按照预先制订好的战术,对敌国进行战略反击。如此一来,战略轰炸机的反击航线早就制订好了,战争期间,只需要一道命令就能让轰炸机群按照预先制订好的计划行动,而不是临时制订新的反击计划。受此影响,共和国天军的轰炸机群只能借道日本,到北太平洋上空发射导弹。
  针对这一情况,从2050年开始,美国就在东北太平洋上大兴土木。
  按照美国当局的说法,东北太平洋上的钻探平台都是商业与科研性质,与军事部署没有太大的关系(《伦敦条约》对海基拦截系统有明确要求,即只能部署在战舰、或者自然形成的岛屿上,而不能部署在人工平台上)。事实上,这些平台都是美国国家防御系统的一部分,战争时期,可以在24小时之内完成实战部署。到战争爆发前,美国部署在东北太平洋上的“拦截平台”已经超过200座,从加拿大西面的夏洛特皇后群岛一直延伸到墨西哥西面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分为前后两道防线,外围防线距离北美大陆500到1000千米,内层防线距离北美大陆150到300前面,防线内部的平台平均间隔距离不到50千米。从理论上计算,两道防线能够同时拦截大约3000枚巡航导弹,即便在某一个防御点上,相邻的4座平台也能在一次防御中拦截500枚巡航导弹。
  虽然这一拦截能力达不到实战要求,因为只需要50架战略轰炸机,就能在一次攻击中投射至少600枚战略巡航导弹,因此至少有100枚巡航导弹能够突破外围防线,而部署在美国西海岸各大城市附近的战区防空系统的拦截能力都不到100枚。但是在实战中,美国还可以调动具备导弹防御能力的舰艇加强某一方向上的拦截能力,或者出动特制的飞艇,提高拦截系统的作战效率。
  这里不得不提到美国海基拦截平台的工作方式。
  众所周知,部署在地面或者海面上的防御系统在拦截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时,交战距离都非常有限,远远比不上空基与天基拦截系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美国的工程师想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即在平台上空数千千米、甚至数十千米处部署一面反射镜,从而将拦截距离提高数倍到数十倍。所谓的反射镜,实际上就是一艘充满氦气、横截面为六边形或者八边形、表面经过了特殊处理、配备了精确定位系统与姿态控制系统的高空气球。从平台上发射的高能激光首先照射在这些气球上,然后通过调整气球的姿态来控制反射方向,从而将高能激光投射到目标上。
  也许有人会认为,对于那些飞行速度高达20马赫、飞行高度在60千米以上的战略巡航导弹来说,部署反射镜的意义并不大。事实上,部署反射镜的意义仍然非常重大。因为反射镜可以部署在平台上空,所以高能激光束在大气层底部的传输距离最短。众所周知,大气层底部的密度最大,而且云层最多,激光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幅度也最大。如果能够缩短这一范围的传输距离,就能提高拦截距离,或者在同等拦截距离的情况下,缩短照射时间,提高拦截效率。
  事实上,几乎所有以对付大气层内目标的地基与海基拦截系统都以反射方式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够设法提高激光能量的传递效率,或者同时拦截多个目标,就能大大提高系统的拦截能力。为此,美国的工程师开发了一种特别是高空飞艇,即利用光波同相增强的原理,使拦截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一倍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飞艇表面的智能蒙皮,可以将一束激光投向两个目标,也就是将拦截效率提高一倍。毋庸置疑,这种特制的高空飞艇肯定价值不菲,而且保养困难,不能像普通的反射系统那样,长期部署在前沿防线上,只能在有必要的时候进行部署。
  在将拦截效率提高一倍之后,加上舰艇提供的拦截能力,美国在东北太平洋上部署的防御系统能够在任何点上同时拦截1500枚战略巡航导弹。如果算上紧急部署的空基拦截系统,以及沿海地区的战区防空系统,一次拦截2000到2500枚战略巡航导弹的难度不会大到哪里去,如果确保部分重要城市,甚至能够做到一次拦截3000枚巡航导弹。
  毫无疑问,这完全能够抵消共和国战略轰炸机的威胁。
  因为往返航程超过12000千米,所以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机在攻击美国本土目标时,只能携带12枚战略巡航导弹。也就是说,即便近百架轰炸机全部出动,只能投射1000枚左右的巡航导弹。事实上,在2055年之后,共和国只保留了300枚战略巡航导弹,因此在投射的近千枚导弹中,大约有700枚配备的是常规弹头,而不是核弹头。
  显然,这样的攻击不会有多少收效,更像是在表明决心。
  事实上,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也在同一时间对共和国进行了战略反击。
  不同的是,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不是在北太平洋上空发射导弹,而是在北冰洋上空发射的导弹。对美国空军来说,因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特别是在远东北部地区的防空设施非常落后,所以只要轰炸机不进入俄罗斯领空,即便俄罗斯没有参战,也不会因为美国轰炸机发射的导弹侵犯了其领空而向美国宣战。
  毋庸置疑,拦截陆地上空的巡航导弹要比拦截海洋上空的巡航导弹困难得多。
  别的不说,共和国就不可能向美国那样,按照最佳方式在本土以外的地区部署专门针对巡航导弹的拦截防线,更不可能部署两道防线。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倾力发展“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一些欧洲新闻媒体报道,在1日夜间与2日凌晨,俄罗斯远东地区又有8处地点遭到高能武器的毁灭性打击,而且这8处地点均在外兴安岭以北,也就是人烟荒芜的冰原地区,没有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
  这一报道除了证明欧洲新闻媒体还没有搞清楚共和国的高能激光武器的用途之外,也证明共和国为了拦截美国轰炸机发射的战略巡航导弹,再次使用了“大杀器”,而且连续进行了8次拦截作战。
  按照《伦敦条约》的规定,在2055年之后,美国保有的战略巡航导弹不到400枚。
  虽然有理由相信,美国也会采用同样的办法,即以部分装备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来增大导弹群的规模,从而提高战略巡航导弹的突防效率,但是美国可以调动的战略轰炸机不会超过150架,而且往返航程超过7000千米(返航的时候可以前往加拿大或者阿拉斯加的空军基地),所以每架轰炸机只能携带12枚到18枚巡航导弹,一次投掷的巡航导弹数量不会超过2500枚,而8次拦截至少能够击落1500到2000枚导弹,加上靠前部署的空基拦截系统与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地基拦截系统,击落全部巡航导弹的难度并不大。
  事实上,当时共和国与美国本土均未遭到核打击。
  对于一场没有战略轰炸机的海战来说,如果仅凭航母战斗群的舰载战斗机,几乎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战果。
  也许有人会说,这将是一场由电磁炮主宰的海战。
  问题是,战斗打响时,共和国海军的印度洋舰队还在拉克沙群岛西部海域活动,美国海军的第四舰队刚刚通过曼德海峡进入亚丁湾,第八舰队则在迪戈加西亚北面向西北方向航行,前去与第四舰队会合。也就是说,共和国舰队与2支美国舰队的距离均在2500千米以上,别说美国海军的电磁炮,就算是共和国海军的电磁炮也派不上用场。
  很明显,这仍然是一场传统性质的海战。
  战斗结束后,美国向吉布提紧急增派了大约200架舰载战斗机,共和国也向瓜达尔增派了100多架战斗机。更重要的是,美国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的会合地点改在亚丁湾,而不是阿拉伯海,共和国舰队则返回了瓜达尔。由此可以大致断定,在1日夜间的战斗中,双方多损失了不少的舰载战斗机。
  总的来说,双方海军的第一次较量肯定算不上精彩,甚至乏善可陈。
  问题是,双方都没有在这场海战中遭受惨重损失,至少双方的舰队都保持完整,那么双方为什么没有公布交战情况呢?
第六十章
关键点
  中美相互宣战后,全世界都还没有回过神来,第二场海战就在太平洋上打响了。
  不得不承认,第三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中美相互宣战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的几场战斗与战役算得上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紧凑,也最为快速的作战行动。虽然有人将这种高节奏的作战行动归结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与打击手段,使得21世纪战争的节奏比以往的战争都要快得多。但是客观的讲,2058年1月1日到1月3日的48小时中,真正使战争加速的不是技术,而是提前制订好的战争计划。
  众所周知,共和国与美国均提前制订好了战争计划。
  为了制订出包括前期战役行动在内的,相对完善的战争计划,两个超级大国不但提前好几年做准备,还花费巨额资金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系统。要知道,共和国总参谋部为模拟战争进程搭建的超级计算机系统足足顶得上一支航母战斗群,五角大楼的超级计算机系统的价值也不会低到哪里去。有了如此巨大的投入,加上好几年的策划时间,如果说双方没有准确判断出初期战争进程的话,那绝对是在骗人。也就是说,战争初期的作战行动都严格按照早已拟定好的战争计划进行,前线指挥官的决策空间并不大,因此战役也就显得格外紧凑了。严格说来,发生在外层空间、印度洋与太平洋上的三次战斗并无先后顺序,而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受其他条件限制,爆发的时间有先有后。
  与印度洋上的战斗一样,太平洋上的战斗也是以争夺制海权为主。
  只不过,这次双方互换了位置,由共和国海军进攻,美国海军防御。
  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得从一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非常出名的火山岛,也就是硫黄岛说起。
  日本战争后,共和国以防止日本再度秘密研制核武器为名,不但强迫日本“割让”琉球群岛,还获得了在日本本土的驻军权。在2040年之前,受严重放射性污染影响,共和国没有向日本本土派遣驻军。从2041年开始,确切时间是年底,即中东战争的大规模地面战斗结束后不久,共和国宣布向日本派遣驻军。也就在这个时候,共和国当局以核查日本是否藏匿核武器的名义,派遣军队占领了硫黄岛。事实上,在日本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就根据日本当局提供的相关资料,派遣人员登上硫黄岛,进行了实地勘察,确认日本只在这座岛屿上修建了用于核试验的支援设施,没有在岛上修建核试验基地,也就安放与核试验有关的设施与设备。这也很好理解,硫黄岛是一座火山岛,岛上的折钵山是座活火山,除非日本人活得不耐烦了,不然不可能在火山口上进行核试验。也正是如此,共和国才在2041年底利用当初没有对折钵山进行全面勘察为名,再次派遣人员登上硫黄岛。这也很好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几乎挖空了整座折钵山,将这座由火山灰与熔岩构成的山体变成了岛上最大的军事要塞,并且使美军付出了更大的伤亡代价(硫黄岛登陆战役是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次美军伤亡超过日军伤亡的战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