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5/1195

第二十六章
定性分析
  向秘书交代一番之后,切尔温斯基才转身朝向众人。因为其他人都已发表观点,所以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陆军司令身上。
  “按照惯例,我还是首先介绍这两个月的考察情况。”
  切尔温斯基一开口,房间内的气氛就缓和了许多。所有人都知道,切尔温斯基是契力亚科夫的死党,因此在总统的态度仍然比较暧昧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担心,会有陆军司令出来反对副总统的观点。切尔温斯基没有直接进入战争话题,而是从俄罗斯陆军的基本情况着手,至少表明他不会与乔德诺维奇对着干。
  当然,切尔温斯基不会介绍基本情况。
  虽然俄罗斯不是海外驻军大国,就算有几座境外军事基地,也集中在周边地区,唯一算得上海外军事基地的,只有位于委内瑞拉的查维斯海军综合基地,但是俄罗斯本土幅员辽阔、东西两端跨越巨大、民族结构复杂,所以早在21世纪初,为了加强中央统治力度,俄罗斯当局就废除了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军区制,改为战区制,成立了数个战区。经过数十年发展与变动,到21世纪中叶,俄罗斯的战区制得到了完善与巩固,本土从东到西总共分为4大战区,分别是远东战区、西伯利亚战区、乌拉尔-高加索战区与中央-西方战区,每个战区均设有战区司令部,以及数个地区职能司令部。因为本土战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国家安全、对抗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打击分裂势力等等,所以在这4个战区中,陆军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四大战区的重要性并不完全一样,而且会随着国际局势改变。比如在21世纪初,受北约与欧盟东扩影响,中央-西方战区显得尤其重要,而高加索战区也因为车臣战争等地方叛乱而受到重视。第三次车臣战争之后,俄罗斯当局调整了基本战略,跟北约与欧盟代表的西方国家集团握手言和,转而集中力量跟共和国逐鹿中亚,因此西伯利亚战区得到重视,而直接面向共和国的远东战区也得到适当加强。
  对这些基本情况,切尔温斯基只用几句话做了简单介绍,随后就切入主题。“首先得承认,过去几十年间,战区制使我们用相对低廉的国防成本,维系了本土安全与利益,使我们能够在大幅度裁军减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国家的统一与完整。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战区制的弊端,更不能因此无视国防建设上的巨大漏洞。也许大家认为我在危言耸听,那么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个多月前,去远东战区考察时,因为遭遇罕见的暴雨,送我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运输机出了故障,不得不在乌兰乌德紧急降落。问题并不大,只是一个必要零件坏了,换上新的就能起飞。问题是,乌兰乌德没有储备,只能从外地调运,所以不得不让另外一架运输机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把这个小零件空运过来。后来我才知道,就在不远处的伊尔库茨克,那种零件堆满了整整一个集装箱,只是因为属于两个不同的战区,所以我们不得不舍近求远,平白无故的浪费掉宝贵的国家资源。这还是和平时期,耽搁的只是一点点时间而已,如果是在战争时期,浪费的就不仅仅是时间了。”
  没等切尔温斯基把话说完,房间内就安静了下来,开始那些还认为他小题大做的要员都露出了严肃神色。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战区制的天然缺陷,其他国家的军队也无法避免。确实如此,任何军事体制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弊端。关键问题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有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切尔温斯基长出口气,说道,“至少就我们所掌握的情报,中国军队早在二十年前,也就是刚刚推行战区制的时候就在着手解决战区制的弊端。各位肯定知道,十六年前的那场战争中,中国陆军派出了八支战斗单位,其中只有第一战斗单位与第二战斗单位隶属于战场所在南亚战区,另外六支战斗单位均与南亚战区没有瓜葛。就是这么一支看上去像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在短短数十天内击败了三倍以己的美军,还打垮了土耳其,打残了以色列。换个位置考虑一下,别说十六年前,我们现在具备这样的实力吗?让我说,真要从四大战区各抽调一支部队组成一支军团,那才是真正的乌合之众。”
  说到这,切尔温斯基总算让一些人坐不住了。
  “这写都是指挥体系的问题,我相信进入战时状态之后,只要对指挥体系进行适当调整,明确责任关系,就能迎刃而解。”空军司令克拉丘夫上将稍微停顿了一下,注意到乔德诺维奇递来的眼神后,说道,“不可否认,人浮于事已经困扰我们几十年,在和平时期很难有效解决。问题是,这不会妨碍我们的战争行动。要知道,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本土防御体系,还拥有最广袤的国土,甚至还有对我们非常有利的自然环境。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为了这些小问题而坐失良机。”
  “这些是小问题吗?”切尔温斯基一下忍不住,声音都高了几度。
  面对愤怒的陆军司令,想要替副总统出头的空军司令显得非常尴尬,同样尴尬的,还有没有挺身而出的副总统。沉默几秒后,乔德诺维奇向欲言又止的克拉丘夫递了个眼神,让空军司令坐了下来。
  不管怎么说,切尔温斯基掌握了一手信息,而且具有长远战略眼光。虽然克拉丘夫也是上将,但是在个人能力、资历与威望等方面都比切尔温斯基差了一大截。更重要的是,争论下去,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好处,而乔德诺维奇需要的就是一个答案,而不是在没有意义的争吵中浪费时间。
  这时候,契力亚科夫也认识到切尔温斯基把话说过头了。
  在克拉丘夫坐下的时候,契力亚科夫敲了敲桌子,说道:“我们不能回避问题,更不能无视问题,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害怕问题。既然已经找到问题,就应该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无谓的争吵中浪费时间。约瑟夫(切尔温斯基的名),你到各军区转了一圈,找出了我军的毛病,肯定想出了解决办法吧?”
  总统这么一说,众人再次把目光转向了陆军司令。
  “能否解决问题,关键得看我们有没有办法彻底认清问题,或者说,有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切尔温斯基的语气也缓和了许多,只是态度依然坚决,没有丝毫要向克拉丘夫妥协的味道。“虽然我们的军事指挥体系是问题存在的一大根源,但是导致我军地区壁垒高耸的根本因素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辽阔的幅员既给我们带来了资源与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尽的麻烦。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说,与中美相比,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与制约力度最弱。虽然进入战时状态后,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是谁能能战争时期解决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痼疾,特别是那些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投入巨额资源、消耗大量时间才能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切尔温斯基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就连克拉丘夫都暗自叹了口气。
  “众所周知,伊朗战争后,我们就开始调整基本战略,将中国当成头号潜在敌国,并且针对与中国的全面战争做了精心安排与部署。虽然大方向上没有错,但是在众多具体措施上,我们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切尔温斯基的神色非常严峻,似乎提到的不再是军事问题,而是俄罗斯的生死存亡。“从根本上讲,在对华战略上,我们只能以守代攻,利用我国无与伦比的战略纵深,让任何意图来犯的敌人望而却步。事实上,自从彼得大帝之后,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越过长达数千千米的东欧平原,将我们彻底击败。在库图佐夫元帅推行的坚壁清野战略下,拿破伦率领的法国大军倒在了莫斯科的风雪之中。在朱可夫元帅架起的钢铁防线阻挡下,希特勒的德国大军也倒在了寒冷的暴风雪中。向东进攻尚且如此,要想跨越辽阔的西伯利亚平原、翻过乌拉尔山脉、再穿过伏尔加河流域,绝对是一件更加艰难的事情。毋庸置疑,战略纵深绝对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最佳保障,辽阔的俄罗斯大敌更是入侵者的天然坟墓。可是,我们却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切尔温斯基将军,这是最高决策会议,不要危言耸听。”乔德诺维奇终于坐不住了。
  “危言耸听?”切尔温斯基看了眼副总统,淡淡一笑,说道,“阁下,如果真的是危言耸听的话,我会感到高兴,也愿意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非常可惜的是,我提到的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铁打不动的事实。”
  没等乔德诺维奇反应过来,切尔温斯基就朝会议秘书点了点头。
  投影仪亮起,会议室中央的三维虚拟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按照比例缩小的,辽阔壮观的俄罗斯全景立体地图。
  “在我们的战略防御部署中,一直以大纵深防御为主,并且以此确立了战区制。”切尔温斯基走到了会议室中央,用触控系统来控制投影地图。“从整体部署来讲,远东战区与西伯利亚战区的防御纵深都达到了基本要求,至少能够使中国军队为之付出惨重代价。关键问题是,中国军队需要攻打远东战区与西伯利亚战区吗?数十年来,中国当局数次拒绝了蒙古的合并请求,就是不想引起我们猜忌,因此有人认为,蒙古保持独立,等于为我们增添了数百千米的防御纵深。五十年前,这个观点没有错。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没有吞并蒙古,却一直在加强蒙古的基础建设,而且所有基础建设都有战略价值。拿铁路与道路建设来说,蒙古才多少人?近三十年来,中国当局以不计成本的投资方式,在蒙古修建了五千千米铁路与两万千米的高等级公路,形成了以乌兰巴托为核心的交通辐射网,并且用三条铁路与五条公路将蒙古的交通网络与中国的交通网络联系在一起。如此庞大、精细与完善的交通系统,足以在战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样的,早在三十年前,中国就以同样的方式进军中亚,对中央地区的交通网络做了全面提升,仅在哈萨克斯坦就修建了上万千米铁路。当然,肯定有人认为,我们的铁路与中国的铁路不一样,可以炸断边境铁路换乘系统来阻挡中国大军,而且我国本身的战略防御纵深就足够了。但这是三十年前的标准,而现在,中国军队对地面交通网络的依赖性已经降到了最低限度。”
  “中国陆军不需要依靠地面交通网络发动进攻,可是中国军队的作战物资还是得靠铁路与公路运送。”
  “确实如此,而这也正是中国不计成本的加强蒙古与中亚各国交通网络的原因。”
  发言的乔德诺维奇愣了一下,随即闭上了嘴,因为切尔温斯基说到了重点。
  “与部队进攻相比,物资运输的紧迫性要低得多。更重要的是,早在十六年前,中国陆军就在中东战场上证明,在完全依靠空运的情况下,足以坚持半个月以上,在此期间,中国的工程部队肯定能够打通地面交通网络。”切尔温斯基长出口气,转口说道,“事实上,中国陆军的进攻距离一直由两大因素决定,一是战术空运部队的投送距离、二是远程炮兵的最大射程。从南海战争开始,在中国陆军参加的每一场战争中,这个规律都没有被打破。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中国陆军航空兵战术空运部队的投掷距离早已超过两千五百千米,甚至有可能超过了三千千米,而中国陆军已经装备了最新式的电磁炮,远程炮兵的最大射程肯定在八百千米以上,也许超过了一千千米。与之相比,我们的那点战略纵深算得了什么?如果前面的猜测没有错,而且又我来指挥中国陆军的话,我就不会沿着地面交通线进攻,而会充分利用中国陆军的强大战略突击能力,迅速攻占我国战略防区后方的军事重镇与交通枢纽,将西伯利亚战区与远东战区切开,使我军完全丧失主动权,在被动防御中遭受惨败。”
  “果真如此的话,中国军队也别想迅速番过乌拉尔山。”克拉丘夫再次挺身而出,以将军的身份提出了质疑。
  “中国陆军需要急着翻越乌拉尔山吗?”切尔温斯基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以实际情况来看,只要亚洲地区沦陷,我们就等于战败了。要知道,能够让我们坚持下去的众多战略资源中,三分之二都在乌拉尔山以东,而且我国的众多军工企业中,也有半数以上集中在乌拉尔山以东。失去这些,就算我们保住了七成人口,也很难反败为胜。要知道,与以往的任何敌人相比,中国是最不缺乏兵员的一个,而我们的人口只有中国的六分之一。更加重要的是,中国陆军完全有能力迅速翻越乌拉尔山,准确地说,是从伏尔加河河口三角洲进入我国的欧洲地区,迫使我们集中力量守卫莫斯科,为扫荡与控制我国亚洲地区创造机会。在此情况下,我们连最后一点胜算都没有。”
  这下,克拉丘夫也闭上了嘴。
  见到说得差不多了,切尔温斯基没有继续咄咄逼人,朝总统看了过去。
  “将军!”在契力亚科夫开口前,乔德诺维奇抢先说道,“照你的话,我们这次是必败无疑了。那么我想知道,除了这些定性分析之外,有没有证据,哪怕是不太可靠的情报来证明将军的观点?”
  切尔温斯基的眉头跳了几下,神色顿时黯淡了下来。
  不得不承认,乔德诺维奇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不但抓住了要害,还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让切尔温斯基闭上了嘴。
  “鲍里斯(乔德诺维奇的名),如果连大方向都无法确定,具体证据又有什么意义呢?”
  “总统阁下,这是决定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头等大事,难道我们能够凭借几个人的个人主观判断,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就做出决定吗?”面对救场的契力亚科夫,乔德诺维奇一点都不客气。“不可否认,中国军队确实足够强大,甚至算得上是当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我们从来就不畏惧强敌,当年的法国大军与德国军队何尝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呢?同样的,我也认为,只有在确定了大方向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正确决策,但是我看到的是,现在所有证据都证明,我们正面临一次绝佳的机会,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切尔温斯基将军提到的那些情况就会成为现实。”
  契力亚科夫暗自叹了口气,朝切尔温斯基投去了无助的目光。
  之前还信心勃勃的陆军司令更是面容憔悴,因为乔德诺维奇提到的事情让他与总统都无法反驳。
第二十七章
机会
  乔德诺维奇提到的“机会”,指的就是共和国与欧洲集体安全组织的《罗马条约》。
  很多人都认为,《罗马条约》是一份针对俄罗斯的准军事同盟条约,俄罗斯是直接受害国,有什么机会可谈呢?到底有没有机会,得看从什么角度入手。如果始终认为俄罗斯是直接受害国,而且只能被动应对,那肯定没有机会可言。如果换个角度,从中寻找对俄罗斯有利的条件,再积极应对,不但有机会,还能彻底改变俄罗斯的被动处境,使俄罗斯从受害国变成受益国。
  乔德诺维奇看到的,就是对俄罗斯有利的一面。
  《罗马条约》浮出水面后,俄罗斯当局立即积极开展活动,在契力亚科夫与美国总统通热线电话的时候,乔德诺维奇也利用率领商贸团去美国洽谈合作的机会,与美国副总统洛布林夫人进行了非正式会晤,并且相互交换了意见。正是这次毫不起眼的会晤,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政坛格局。当乔德诺维奇率领商贸团回到莫斯科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已经正式照会俄罗斯联邦政府,美国不会承认共和国与欧洲集体安全组织签署的任何条约,并且会踏实履行美俄秘密同盟条约所规定的义务。随后,美国国防部长史塔克利用美俄部长级军事交流的机会,在莫斯科向契力亚科夫在内的众多俄罗斯要员当面做出保证,只要战争爆发,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美国都会为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并且在俄罗斯发出请求之后,派遣部队参与作战行动。虽然这只是口头保证,双方没有签署任何书面协议,但是包括契力亚科夫在内的俄罗斯要员都知道,美国不会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玩弄俄罗斯,不管怎么说,俄罗斯战败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好处。
  得到美国的保证之后,俄罗斯当局也没有闲着。
  在史塔克离开莫斯科之前,俄罗斯当局就借军事交流与常规军控核查的名义,让美国军事访问团参观了包括莫斯科北郊谢尔吉耶夫陆军基地在内的数处大型综合军事基地,为美国的军援、以及在必要时部署作战部队做前期准备。在参观访问中,美俄军官还对军事指挥体系与战术体系做了简单交流,并且商定在年底之前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提升两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虽然这是些小动作,但是意义非同凡响。
  对俄罗斯军队来说,这次交流的最大收获就是对自身实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其中既包括优势与长处、也包括缺点与不足。必须承认,在21世纪的50多年间,经历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朗战争、半岛战争与中东战争的洗礼之后,美军在对外交往方面有了长足进步,甚至成为了美国对外交流的形象大使。说得更透彻一点,美军学得更圆滑,更擅长使用非军事手段。在与俄军官兵交流的时候,美国军事访问团的资深军官首先指出了俄军的不足,比如缺乏协同作战能力、电子战水平不高、制空能力匮乏、空天战手段有限、没有足以指导全军的战术思想体系等等。仅仅如此的话,美俄军事交流肯定不会收到好结果,甚至有可能流产。不管怎么说,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救援军事传统的大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视军事建设的国家,俄罗斯军人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与自豪感,即便美军的建议没错,也很难被俄军接受。美军的高明之处在于,指出俄罗斯的缺点之后,不但提出俄军的优势,还提出了以长补短的办法。按照美国军事访问团资深军官的说法,俄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强烈的荣誉感与高昂的士气,只要能够充分发挥俄军官兵的积极性,结合有效的战术思想体系,俄军将在战场上无往不胜。
  由此可见,美国军事访问团对俄罗斯局势的影响绝对功不可没。
  如果仅仅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军官提出建议,俄罗斯当局肯定不会蠢蠢欲动。史塔克离开莫斯科之后,美国当局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兑现国防部长在莫斯科做出的承诺,在10月6日就将俄罗斯急需的一批技术文件送到俄罗斯大使馆,并且安排专机让俄罗斯驻美大使带着这批文件返回莫斯科。虽然按照双方商定的协议,等到俄罗斯的军工企业翻译与整理好这些技术文件之后,美国当局才会安排技术专家赴俄,帮助俄罗斯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肯定要拖到年底,但是美国能够如此积极的提供关键技术文件,已经使俄罗斯喜出望外,以俄罗斯的军事工业基础,即便没有美国专家指导,也能在短期内消化美国的先进技术。
  当然,俄罗斯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技术,也不仅仅是技术。
  虽然俄罗斯是全球头号资源大国,拥有的资源能让共和国与美国都羡慕不已,但是在电力革命浪潮中,俄罗斯迅速由机械时代的工业大国沦落为二流工业国家,即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以生产、出口初级工业产品为主。拿至关重要的常温超导材料来说,直到30年代中期,俄罗斯才掌握了基本生产技术,勉强搭上了电力革命第一波浪潮的末班车,在《伦敦条约》签署之前成为了4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即便如此,到30年代末,俄罗斯仍然没有成熟的应用技术,直到40年代初,才在获得了美国的技术援助之后,掌握了复合蓄电池的基本生产工艺,并且开始兴建第一批可控聚变核电站。虽然凭借后发优势,俄罗斯在复合蓄电池、超导电动机与可控聚变核电站等领域的切入点比较高,比如俄罗斯企业就没有生产2级复合蓄电池,而是从6级复合蓄电池入手。但是谁都知道,后发优势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永远只能在领跑者的身后跟跑,超越领跑者的机会几乎为零。要知道,美国也不是常温超导领域的领跑者,俄罗斯差了美国一大截,与真正领跑者的差距就更加巨大了。比如在共和国已经将12级复合蓄电池投放到高端民用市场的时候,俄罗斯仍然在努力使8级复合蓄电池实现量产。
  仅从工业生产力的角度来讲,俄罗斯缺乏的就是将资源转换成产品的能力。
  如果在和平时期,俄罗斯最需要的肯定是技术,因为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用最低的代价提高经济水平。问题是,消化与吸收技术、并且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肯定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且往往需要数年到十数年。毫无疑问,在战争步步逼近的情况下,俄罗斯没有这么充裕的时间,对手也不会给俄罗斯这么多时间。正是如此,2056年的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之后,俄罗斯就向美国提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要求,即俄罗斯当局向美国企业开放国内市场,美国当局则保证为高科技放行。说直接一点,就是让美国企业直接到俄罗斯投资开办高端工厂。虽然美国当局很快就做出了回应,并且积极鼓励美国企业到俄罗斯投资,但是受美国政治体制限制,即美国联邦政府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在受到法律限制的领域,必须经国会审议批准,因此一年多过去了,俄罗斯并没从前来投资的美国企业那里获得最重要的高端生产力。仍然以复合蓄电池为例,俄罗斯当局一直希望美国企业能够在俄生产12级复合蓄电池,并且允许俄罗斯的合资企业参与生产环节的相关工作,但是受美国相关法律限制,别说让俄罗斯企业参与生产,甚至不能在国外生产12级复合蓄电池,只能由俄罗斯提供初级工业产品,在美国本土的工厂进行生产组装,再将成品以出口的方式卖给俄罗斯。
  复合蓄电池只是一个例子,其他尖端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受此影响,俄罗斯的很多军事现代化计划都不得不推迟、甚至取消。比如俄罗斯陆军早就提出更换主战平台,承担研制工作的企业也在2050年完成了全部设计,并且利用参与研制工作的美国克莱斯勒地面装备公司提供的设备制造了10多台样车,供俄军检验测试,而俄军对新式地面作战平台的性能感到非常满意,早就申请进行大批量生产,结果却因为至关重要的12级复合蓄电池不能国产,只能完全进口,而进口价格又居高不下,不得不一再拖延生产计划,直到2057年也没见到量产的可能性。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甚至可以说,切尔温斯基坚决反对主动挑战,就是因为俄罗斯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战争的基本需求。
  受此影响,收到美国当局提供的技术文件后,俄罗斯驻美大使就按照早已部署好的计划向美国国务院的联络官员提出了获得现成工业生产设备,特别是工业生产线、高精度数控车床等等能够迅速提升俄罗斯军事工业生产能力的工业设备,并且希望美国在提供这些工业设备的同时派遣技术人员,帮助俄罗斯企业迅速获得生产能力。为了表明重要性,俄罗斯大使还明确无误的提到,如果不能获得足以使俄罗斯坚持到战争结束的工业生产能力,俄罗斯当局肯定不会支持认为与主动挑起战争有关的决议,甚至有可能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并不主动介入。
  说白了,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俄罗斯开始耍赖皮,甚至公然要挟美国。
  问题是,对此美国当局也无能为力。
  可以说,俄罗斯是否积极参战要比俄罗斯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重要一百倍。
  说简单点,如果俄罗斯真的袖手旁观,任由美国单挑共和国,别说其他没有与美国签订同盟条约的国家,恐怕很多西约集团成员国都会在战争问题上三思而后行,从而使美国在战争初期完全被动。
  对于俄罗斯的要求,美国当局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
  10月7日,杜奇威与契力亚科夫再次通了热线电话,主动提到了工业援助问题,承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帮助俄罗斯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军事工业体系,并且帮助俄罗斯培养优秀的产业工人。
  当然,关键不是承诺,而是明确的时间表。
  因为俄罗斯不是第一次提出这种要求,早在几年之前就多次提出,美国应该在合作方面拿出诚意,尽快帮助俄罗斯建立起完善的军事工业、以及基础工业体系,使俄罗斯有能力在未来挑战中自给自足,所以美国当局早就针对这一情况做了提前部署,美国国务院甚至成立了一个临时性机构,专门负责对俄援助,并且根据俄罗斯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援助计划的具体项目。
  在契力亚科夫提出具体要求后,杜奇威当场就做出了答复。
  虽然按照美国的政治体制,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制约,如果没有得到国会支持,就算杜奇威做出了保证,也很难兑现,但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支持正在遭受苦难的英国,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说服国会,出台了《租借法案》,为对外军援提供了法理依据。因为这部法案牵涉到了众多国家,所以在大战结束之后不但没有被废除,还多次得到修改与加强,成为了美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石。说直接一点,只要杜奇威觉得走正常法律途径过于复杂,而且对美国国家利益有害,就可以根据该法案,以租借的方式为俄罗斯提供援助。重要的是,杜奇威首先得搞定最高法院的几位大法官,到时候就算与国会闹翻脸,只要最高法院做出的司法裁决对白宫有利,国会就很难推翻杜奇威的决策。
  正是如此,杜奇威的答复非常直接,那就是在年底之前见到实效。
  10月10日,杜奇威派出的特使,也就是国家安全顾问鲍布里奇就到了莫斯科,亲手将美国制订的援助计划送到了乔德诺维奇手中,并且让乔德诺维奇转告契力亚科夫,如果战争威胁迫在眉睫,白宫甚至会考虑实物援助,即为俄罗斯提供军火。
  从时机上看,鲍布里奇来得正是时候。
  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鲍布里奇带来的“礼物”,在克里姆林宫的高层会议上,乔德诺维奇也不会如此信心满满,更不会处处强硬,不把乔德诺维奇,以及与乔德诺维奇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切尔温斯基放在眼里。
  在乔德诺维奇看来,共和国拉拢欧盟,就是俄罗斯主动出击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任何同盟关系都不可能在签署条约之后就变得牢不可破,共和国要想与欧盟联手围剿俄罗斯,除了签署同盟条约、并且使条约生效之外,还得建立实质上的同盟关系,比如强化双边军事交流,交换战略信息等等。这些工作,怎么也得花上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
  虽然契力亚科夫早就提出,即便没有欧盟的支持,共和国也能单独打垮俄罗斯,与欧盟缔结准军事同盟条约,只是为了让欧盟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但是乔德诺维奇坚信,既然公开与欧盟缔结盟约,共和国当局就不会拿此事儿戏。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完全可以根据共和国与欧盟缔结的盟约在战争期间威胁欧盟,迫使共和国当局在做出战争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欧盟的安全问题。如此一来,不管共和国当局是否愿意接受,在未来几个月内,至少在2057年之内,不大可能主动进攻俄罗斯。
  换句话说,只要俄罗斯能够赶在年底前做好准备,就能打共和国一个措手不及,甚至能够迫使共和国在战争初期以战略防御来应对俄军的战略进攻,从而让出主动权。对俄罗斯来说,即便不指望取胜,要想坚持到战争结束,最需要的就是战争初期的主动权。
  按照乔德诺维奇的估计,只要俄军能够在开展后的一年之内掌握主动权,就能把胶着期延长到四年左右,加上一年左右的防御期,俄罗斯至少能够支撑六年。显然,一场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世界大战很难持续六年,能够持续四年就非常了不起了。如此一来,俄罗斯就能坚持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