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2/1195

  站在共和国的立场上,欧盟东扩自然是有利有弊。从长远来看,欧盟东扩肯定是弊大于利。不管怎么说,统一的欧洲绝对是超重量级对手,如果没有俄罗斯这道天然屏障,或者俄罗斯的屏蔽作用被削弱,欧盟对共和国构成的威胁甚至远远超过了俄罗斯。也就是说,与其面对统一强大的欧洲,还不如面对长期不振的俄罗斯。从目前来看,欧盟东扩却是利大于弊,最大的好处就是抵消了美俄秘密结盟产生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共和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胜算。抛开长远利弊之争,如果共和国不能在战争中取胜、甚至不能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任何长远利弊都是空谈。正是如此,在明知道有可能养虎为患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仍然不遗余力的支持欧盟东扩。
  从这个角度出发,裴承毅在就任国家元首之后首访欧洲,正是在向法德意表明立场。
  再来看俄罗斯新闻媒体的反应,自然不足为奇了。
  因为共和国当局无法完全解释中欧友好的重大意义,至少不能让国民完全相信欧盟是共和国的盟友,所以在裴承毅访欧这件事情上,共和国的新闻媒体表现得比较稳重,即没有含糊其词,也没有大肆报道。
  当然,从政治上讲,不管新闻媒体如何进行报道,都无法改变裴承毅访欧的重大意义。
  2057年9月14日,在完成了中央政府全部高级官员的任命工作、并且为国务院部署了全年工作计划之后,裴承毅率同包括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经贸部长、工商部长等众多国务院官员,以及总参谋长、海军与天军参谋长在内的庞大访问团,搭乘“共和国一号”元首专机从新都启程,开始了访欧行程。
  直到这个时候,共和国的新闻媒体才“赤膊上阵”。
  报道中,中国国际电视台引用了外交部长在接受特邀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即中欧友好关系建立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之上,拥有无比坚实的基础,不会受到任何国家与任何势力的影响与破坏。
  如果这番话是从国防部长的嘴里说出来的,还算不了什么。
  外交部长能把话说得这么直接,足以表明共和国的立场。
  正是如此,全球舆论顿时哗然,那些之前还抱有一丝幻想,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次意义特殊、却没有多少实际效果的外事活动的新闻媒体猛然认识到,裴承毅首访欧洲,不但要巩固与欧洲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还会在此期间向法德意等欧盟主要成员国摊牌,让只想坐收渔利却不想出钱出力的欧洲在战争问题上表态。
  果真如此的话,裴承毅访欧的意义肯定非同凡响。
  在“共和国一号”到达欧洲上空之前,CNN与NBC等美国新闻媒体就在报道中直言不讳的提到,在法德意等国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裴承毅的欧洲之行就是压垮和平的最后一根稻草,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到底还剩下多少时间,得由欧盟、特别是法德意等国的态度决定。
  不管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是否准确,裴承毅访欧绝对是全球头等大事。
第二十二章
我行我素
  与夸张的舆论宣传相比,外交工作显得平淡无奇,至少元首参与的外交活动远没有外界想像的那么波澜壮阔。
  按照早已订下的行程安排,裴承毅到达巴黎之后,首先与法国总统、以及德意两国的总理特使进行了非正式会晤,并且参加了由法国总统在爱丽舍宫为他举行的国宴,随后就赶往布鲁塞尔,对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
  在布鲁塞尔的3天中,裴承毅参加了3次重大活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不是在欧盟理事会上做的演讲,而是到欧洲集体安全组织大会上回答各个成员国的问题,着重阐述中欧友好关系对欧洲安全产生的积极影响。
  要知道,这不是演讲,而是现场回答各成员国代表提出的问题。
  虽然所有问题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就连提问顺序都是准备好的,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有的时候甚至是故意刁难,仍然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更需要精明的头脑与丰富的经验。万幸的是,裴承毅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国家领导人,还是经得起考验的斗士。在持续近3个小时的问答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欧安组”各成员国代表提出的问题,而是裴承毅展现出来的大国领袖的风范。用法新社的评论来说,在裴承毅指点江山的气魄面前,欧洲各国的质疑声既显得渺小、又显得短视。
  可以说,这次“答辩会”将裴承毅的欧洲之行推向了高潮。
  离开布鲁塞尔之前,裴承毅以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身份与专程前来的法国总统、德国总理、意大利总理、荷兰首相、丹麦首相、西班牙首相等等欧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进行了第一次集体会商。也就在这个时候,裴承毅第一次提出将“中欧安全合作关系”扩大升级,除了在非传统领域进行合作之外,还将在传统领域,也就是军事安全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为此,裴承毅还提前做出承诺,只要能够达成协议,共和国当局就将积极推动双方军事交流正常化。说直接一点,就是在建立起军事交流与合作基础之后,共和国将向欧洲出售先进军事技术。
  毋庸置疑,这绝对是特大新闻。
  要知道,欧盟在集体安全问题上反复无常,就是因为法德意等积极倡导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的国家无法切实保证欧洲的防务安全,而做不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就是法德意等国没有掌握先进军事技术。前面提到过,法德意在与共和国的安全合作上做文章,就是希望借此机会让美国提供先进军事技术,而美国为了稳住欧洲盟国,也不得不在技术管制上做出全面让步,向潜在的竞争对手提供先进军事技术。随着共和国答应提供先进军事技术,美国的承诺与让步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一提议,不但让法德意等国怦然心动,还让那些之前在安全合作问题上有所保留的欧安组成员国开始动摇。比如西班牙首相就在会议上提到,如果能够从共和国获得先进军事技术,能够以此改善欧洲的安全环境,与共和国扩大安全合作范围也未尝不可。要知道,西班牙是典型的亲美国家,一直认为应该通过与美国的全面合作来加强欧洲的安全基础。
  这个时候,最坐不住的就是美国了。
  如果说,共和国借俄罗斯问题拉拢欧盟,美国还能忍受,那么共和国与欧盟真向缔结同盟条约努力,美国绝对无法忍受。
  裴承毅在集体会晤上表态的当天下午,也就是短短数个小时之后,白宫新闻发言人就公开表示,北大西洋地区不存在安全问题,那些试图改变该地区局势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安全问题,美国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行动,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消除对美国与盟国构成威胁的安全隐患。
  按照往常惯例,白宫表态之后,总统特使就该启程前往欧洲了。
  只不过,美国当局并没按惯例行动。当天晚上离开新大陆的不是代表美国总统杜奇威的特使,而是代表美国军事力量的航母战斗群。在得到总统批准之后,当天晚上,驻扎在诺福克海军基地的“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就起锚离港,前往大西洋对岸的扑茨茅斯,加强美国在欧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当然,这不是军事威胁。按照五角大楼公布的消息,“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应英国皇家海军邀请,前去参加“冰山2057”北大西洋联合军事演习,并且在演习前后顺道访问英国等欧洲盟国。
  当然,这不是军事威胁才怪。
  用柏林观察家网络通信社的评论来说:因为一支航母战斗群的威胁非常有限,不足以对欧洲地区的军事安全产生影响,所以美国此举的真正意图是在告诉欧洲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就在大西洋对岸,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能在3天之内到达欧洲,将任何针对美国的潜在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
  不管这一评论是否过于偏激,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在美国表明强硬立场之后,欧盟与欧安组都将与共和国扩大安全合作领域的事情搁置了起来,没再进行深入讨论。
  事实上,这也在共和国当局的预料之中,不然不会裴承毅不会在离开布鲁塞尔的头一天与欧洲国家领导人讨论这个话题。换个角度看,这甚至可以看成是共和国当局在试探美国的底气,即便美国不做出积极回应、不采取果断行动,共和国当局也很难立即在安全合作问题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因为能否与欧盟扩大安全合作范围,也就是能不能向欧洲国家出售先进军事技术,元首说了不算,得由全体代表大会表决。
  正是如此,半岛电视台这样的“中立媒体”当时就认为,裴承毅此举不是为了挖美国的墙角,而是为了表达一种态度,即共和国非常重视与欧洲的合作关系,并且希望加强与保持这种合作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更能明白裴承毅访问欧洲的重大意义。
  当然,离开布鲁塞尔之后,也就是再次前往巴黎的时候,裴承毅的欧洲之行才算正式开始。
  9月18日,裴承毅在巴黎的国泰酒店与法国总统进行正式会晤。
  因为是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正式会晤,而且由裴承毅“做东”,所以安排为闭门会晤,没有向记者开放。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巴黎不是共和国新都,保守一些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会晤之后,共和国与法国当局都没有发表官方公告,参与会晤的双方官员也守口如瓶,甚至没有向两国的官方新闻媒体透露任何消息,只是以会商事宜还未确定为由,让心急如焚的记者等待确切消息。
  当然,共和国与法国当局不可能什么也不提,毕竟元首国事访问不是闹着玩的。
  正是如此,在裴承毅访问巴黎期间,两国的官方新闻媒体重点报道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随同裴承毅到达巴黎的共和国商贸代表团与法国企业签署了总价值数千亿元的数十份商业合同,其中包括上海航空设备制造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即上飞将以技术投资的方式,与空中客车公司在法国尼斯建造欧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大型民航客机总装工厂,并且利用空客公司的欧洲营销网络进行销售。虽然看上去,这份协议等于向共和国的航空企业开放市场,让上飞获得了欧洲的准入证,但是作为合作方,早已江河日下、依靠欧洲各国政府财政补贴幸存下来的空中客车公司能够获得制造大型民航客机的关键技术,从而获得起死回生的希望。因为开放市场是相对的,即共和国的航空市场也将向空客开放,所以空客还能以价格优势进入共和国,从而在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为全面复兴打下基础。
  必须承认,这些商业合同很有震撼性。
  就拿上飞与空客达成的协议来说,对于一贯以保护国内市场与国内制造业为己任的欧洲各国政府来说,能够在航空制造业领域做出如此重大的让步,不但承受了巨大的风险,还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用伦敦金融时报的评论来说,空客与上飞签署的市场换技术协议是欧陆经济进入半殖民地时代的标志,也是“欧陆制造”在强大的外力下丧失独立性的标志,更是欧陆沉沦的标志。在这篇社论中,金融时报还大胆预测,如果欧陆各国不能及时纠正错误的经济政策,抵抗经济入侵,切实保护本土企业,不出十年,欧陆就将成为全球代工厂,沦落为二流、甚至三流势力。对此,撰写该评论的英国经济学家联合会公开呼吁,英国当局必须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保护本土企业为己任。
  问题是,与当时备受关注的安全问题相比,这些经济上的话题根本没有吸引力。
  9月21日,裴承毅结束了为期3天的巴黎之行,搭乘大陆轨道交通运输公司的“欧洲之星”超高速磁悬浮列车前往柏林,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
  因为裴承毅的法国之行非常“低调”,记者没能在巴黎获得多少有价值的新闻,所以在裴承毅动身离开巴黎之前,绝大部分记者都提前赶往柏林,准备在德国首都大干一番,抢先报道最新消息。
  实际情况是,在到达德国之前,裴承毅的柏林之行就开始了。
  虽然德国政府早就宣布,总理将在柏林车站迎接到访的共和国元首,并且陪同共和国元首检阅德国警察部队的仪仗队,但是德国总理在参加了欧盟理事会的活动之后,没有返回柏林,而是去了巴黎,并且在9月21日以德国外交部接待人员的身份秘密登上了运送裴承毅前往柏林的列车。
  当然,德国当局没有对外公布这件事情。
  列车到达柏林车站的时候,裴承毅晚了半个小时下车,而一同到达的德国总理已经恢复本来身份,并且出现在了站台上。
  受此影响,在访问柏林期间,裴承毅仍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
  与在巴黎的活动一样,在柏林期间,随同裴承毅到访的共和国商贸代表团与众多德国企业签署了商业合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肯定是吉祥汽车公司与德国联合汽车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德国联合汽车集团是由梅塞得斯·戴姆勒公司、大众公司、BMW等数家德国汽车公司合并而来,为欧洲联合汽车集团下独立运作的子公司,也是德国唯一的汽车产业集团。吉祥汽车公司就不用多说了,在2050年之前就超越上海汽车公司,成为共和国头号汽车生产企业。两家公司并没像上飞与空客那样,在欧洲合资建厂,毕竟欧洲汽车厂的产能早就超过了销量,处于严重过剩状态,再建新厂的意义并不大。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吉祥汽车公司将以“技术换渠道”的方式,获得德国联合汽车集团旗下的营销渠道,而德国联合汽车集团得到的则是即将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新式复合蓄电池的生产技术。因为涉及共和国的技术出口管制协议,所以德国企业只能获得组装技术,作为核心的16级复合蓄电池则由共和国企业提供成品。当然,德国联合汽车集团最需要的还不是车用复合蓄电池,而是磁悬浮推进技术。
  因为德国是欧洲汽车产业的大本营,法国的PAC集团(即拥有雷诺、雪铁龙与标志等汽车公司的法国汽车工业集团)早已败下阵来,所以德国联合汽车集团此举,等同于向共和国企业打开了进入欧洲市场的大门。
  结果可想而知,英国等国新闻媒体的口诛笔伐肯定不会迟到。
  问题是,最让欧洲新闻媒体不解的是,裴承毅再次悄无声息的结束了对德国的访问。
  9月24日,在意大利当局的安排下,裴承毅与数位随访官员搭乘由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设计生产的AC2050型高速商务专机从柏林出发,飞赴罗马。
  这次,意大利总理没有遮遮掩掩,借出席欧盟首脑会晤顺道回国的名义,亲自去柏林迎接裴承毅,并且与裴承毅搭乘同一架飞机返回罗马。为了避免引起国人反感,意大利当局在公布此消息的时候宣称,这么做,是为了让共和国国家元首相信意大利制造的商务飞机的安全性。
  也许有人会问,裴承毅放在好端端的元首专机不坐,坐安全性不高的商务飞机干嘛?
  原因很简单,共和国的中航集团早就以认购的方式成为阿古斯塔公司的最大股东,并且以此打入欧洲商务飞机市场,向欧洲企业与富豪推销高性能商务飞机,而AC2050就是专门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的一种高性能商务飞机,也是在欧洲市场上卖得最贵的商务飞机,如果能够得到共和国元首的信任,自然能够得到欧洲富豪的信任。换句话说,裴承毅是在为中航集团推销产品。当然,外界并不知道,送裴承毅去罗马的那架AC2050是由中航集团在国内工厂专门生产的,而不是在意大利生产的。可以说,除了外表之外,其他地方与量产型都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原因很简单,针对欧洲市场的AC2050做了很多简化,甚至连基本平台都沿用了前一代产品,而不是最新开发的。这也无可厚非,先卖落后产品,几年之后再以升级换代的名义推行最新产品,才能赚到最多的利润。事实上,50年前,欧洲的汽车公司,特别是最先进入共和国的大众公司何尝又不是这么做的呢?用中航集团董事长的话来说,要怪也只能怪欧洲的航空制造企业,如果能够生产出比AC2050(欧版)更加先进、更加出色的商务飞机,中航集团也不可能以次充好。
  当然,卖几架商务飞机算不上什么大事。
  直到这个时候,那些想方设法想挖出点新闻的记者才意识到,裴承毅在正式访问行程之外与受访国领导人进行了会晤,并且达成了秘密协议,因此正式访问活动与正式会晤不会有多少有价值的新闻。
  问题是,商务飞机就那么几个坐位,而且就算有多余的位置,也轮不到新闻记者。
  可以说,在裴承毅前往罗马的时候,那些追了他好几天的记者都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受此影响,9月24日这天,很多新闻媒体都对共和国当局的某些私下行为表示了愤慨与不满,并且在报道中反复声明,只有光明正大的交往,才能使欧洲民众认同与接受共和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任何灰色交易都会使共和国的形象受到影响,从而对共和国与欧洲的关系产生影响。
  因为料到裴承毅在到达罗马前就与意大利总理谈了大事,所以那些从巴黎追到柏林的记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租用高速商务飞机,一路追到罗马,半数以上的记者都取消了罗马之行,甚至退掉了预订好的航班机票。
  当然,这些记者并没料到,罗马之行,将是裴承毅访欧的第二个高潮。
第二十三章
安全事务合作条约
  2057年9月26日,对于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炎热夏季的罗马市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舒心惬意的日子。为了照顾去梵蒂冈拜会教皇的共和国国家元首,意大利当局耗费上千万欧元,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夜间搞了次人工降雨作业,将罗马的气温降低了好几度,使罗马市民提前享受到了难得的秋爽天气。
  对教皇保罗十七世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因为他即将接待的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访问梵蒂冈的共和国领导人。虽然共和国不再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共和国当局仍然没有向梵蒂冈敞开国门,但是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共和国对梵蒂冈的认可,已经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了。
  保罗十七世没打算去东方传教,也没有打算让共和国的近千万天主教徒听从梵蒂冈的号令,他只希望通过这次世俗交往,让梵蒂冈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多一个支承点,平安度过大争之世,在下一个盛世中,仍然是天主教徒心目中的教皇之城。当然,他更加希望,当和平再次降临时,天主教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宗教。
  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如果保罗十七世认为共和国元首能使梵蒂冈棚壁生辉,那他注定要失望。
  在大约3个小时的访问中,裴承毅只与保罗十七世打了个照面,随后就在教廷人员的陪同下,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了圣彼得大教堂、圣天使城堡、埃塞俄比亚学院、教皇科学院与美术馆,然后就离开了梵蒂冈,跟随等在教皇城外面的意大利官员去了意大利总理府,参加由意大利总理为他举行的盛大午宴。
  将宴席安排在午间,也是在照顾裴承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2/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