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4/1195

  对此,雍玉刚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建议,那就是有理有据,不主动制造事端。
  看上去,这根本算不上建议。要知道,在此之前,共和国的对美政策一直坚持这一原则。问题是,在2057年前后,随着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共和国内部就出现了要不要与美国翻脸的声音,甚至在军队内部都出现了这样声音。在很多人看来,既然大战无法避免,共和国就不应该在外交上对美国客气,甚至应该主动降低外交关系,以此表明决心,震慑美国的战争野心。
  问题是,这么做现实吗?
  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雍玉刚的态度非常明确,即共和国当局无论如何也不应该主动破坏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就算美国主动走出了这一步,共和国当局也应该更有理智,至少要以此为据,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外交努力。
  幸运的是,雍玉刚的观点得到了裴承毅与焦魃山的全力支持。
  用裴承毅的话来说,战争归战争,外交归外交,没有外交的战争,不但会失去控制,还将变得毫无意义。
  当然,这也证明,战争才是主题,外交只是衬托。
第九章
新老交替
  雍玉刚介绍完外交情况后,会议才进入主题。
  虽然涉及军事问题,但是负责介绍情况的并不是裴承毅。事实上,从2052年当选国家副元首之后,裴承毅就不再过问军队里的具体事务。随着袁晨皓在2057年初以陆军参谋长的身份兼任总参谋长之后,裴承毅更是做起了甩手掌柜,只负责总体方略,琐碎事情一律交给总参谋部与国防部。按照共和国的军事机制,在军队里唱主角的绝非袁晨皓一人,而且他一个人也做不完所有事情。6月底,颜靖宇在离任之前,按照裴承毅的意思,提拔了杨少勇等一批由裴承毅亲手带出来的年轻将领。正是如此,到7月底,裴承毅走马上任时,这批将领已经熟悉了工作情况,担起了重担。
  也就是说,在裴承毅宣誓就职之前,共和国的军事力量就在他的掌控之中了。
  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袁晨皓这一批年纪在50岁以上的高级将领在共和国军队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袁晨皓算不上裴承毅的嫡系手下。从关系上看,袁晨皓是由项铤辉一手提拔与栽培的,除了年纪比裴承毅小、成名比裴承毅晚之外,其他方面都与裴承毅没有太大的差别,两人更像是“师兄弟”,而非“上下级”。正是如此,印度战争之后,裴承毅被迫离开总参谋部,过了几年“隐姓埋名”的生活,袁晨皓却在南亚战区八面威风,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架势。当时就有人认为,裴承毅与袁晨皓的合作关系维持不了多久,要么在裴承毅再次复出的时候、要么在袁晨皓一鸣惊人的时候,两人就会分道扬镳,其中一人将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不世出的良将,另外一人注定要倒在历史的车轮之下。
  虽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裴承毅再次复出,而且在中东战争期间成为中流砥柱,袁晨皓并没受到太大影响,反而成就了新的功业,但是谁都知道,中东战争之后,裴承毅与袁晨皓确实分道扬镳,一个致力于政治成就,另外一个则在军队内加固根基。问题是,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队也就是政治家手里的工具。由此可见,裴承毅与袁晨皓的矛盾不但没有因此而化解,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有人认为,两人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的时候就将改写共和国的历史。
  早在2042年底,美国多家情报机构与多家咨询机构就做出判断,随着裴承毅在共和国政界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而袁晨皓在共和国军队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在2047年、2052年与2057年,共和国均存在爆发政治动乱的可能性,其中2047年与2057年的风险最大,又以2057年为最。果真如此,美国必须充分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起草相关报告的美国战略专家中,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在21世纪击败共和国的唯一机会。
  正是如此,从2043年开始,美国情报机构就把袁晨皓当成了主要“工作对象”。
  根据军情局掌握的情报,仅在2047年之前,CIA就3次试图策反袁晨皓,甚至不惜通过栽赃嫁祸的方式,让袁晨皓叛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发生在2045年、袁晨皓家人牵扯其中的“广州瑞兴公司商业贿赂案”。如果不是军情局早有部署,掌握了CIA一手策划该案件的相关证据,即便袁晨皓不会因此叛国,也会在当年宣布退役。总而言之,美国的情报机构为了达到目的,几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当然,美国的矛头不仅仅对准了袁晨皓,也对准了裴承毅。
  2052年换届选举之前,社会上就出现了裴承毅与共和国各大军火企业关系密切,与蔺氏家族有私下往来的谣言。幸亏军情局提前做好部署,并且得到了颜靖宇的支持,在2056年底就进行了针对性的宣传,不然裴承毅要想在2052年成为专门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副元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问题是,不管有没有外来因素,裴承毅与袁晨皓的矛盾摆在那里,没人可以否认。
  实事求是的讲,这不是裴承毅与袁晨皓的矛盾,而是新老两代军人的矛盾。
  虽然早在15年前,裴承毅就离开军队,以政治家的身份参与国政,并且在任职国防部长、安全副总理与国家副元首期间,表现出了一位优秀政治家所应具备的全部才华,但是在很多人眼里、特别是在共和国军人眼里,裴承毅的第一身份还是共和国的头号战将,是那个率领共和国军队南征北战、未尝败绩的常胜将军。如果硬要以政治家、军事家来确定裴承毅的身份,那就显得过于牵强了。不管怎么说,谁也不能否认裴承毅在军人心里的地位、以及在军队里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除了开国元勋之外,裴承毅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得军人支持的国家领导人。
  如果一定要给裴承毅在军队中确定一个位置,那么他肯定是项铤辉的接班人。
  虽然有人认为,裴承毅在军队里担任过的最高职务也只是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根本比不上项铤辉,甚至比不上林啸雷,但是客观的讲,即便裴承毅没有当过总参谋长,在出任国防部长之后,他的地位已经超过了总参谋长。如果算上军事改革的影响,即总参谋部由独立军事指挥机构降级为国防部下面的军事机构之一,而且完成这一改革的正是裴承毅,那么裴承毅在共和国军队里的地位不但超过了林啸雷,甚至超过了栽培他的项铤辉。因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裴承毅的首要身份是国防部长,所以很多人将军事改革算在了他的政治成就里面,没有想到这也是军事成就。
  既然裴承毅是项铤辉那样的军事统帅,他就得培养一批嫡系部下。
  如同当年项铤辉不顾彭茂邦的反对,重用裴承毅等一批年轻军官一样,在离开军队之前,裴承毅就着重培养了一批年轻军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正是杨少勇、胡荆安、龙宏恩等一批参与过印度战争,而且在此之后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年轻将军。与袁晨皓相比,这些年轻将领的最大特点就是与项铤辉没有直接关系。拿杨少勇来说,虽然在印度战争期间,项铤辉仍然是总参谋长,但是将他调入总参谋部,而且安排到前线司令部的不是项铤辉,而是裴承毅。正是如此,杨少勇这批年轻将领,才算得上是裴承毅的嫡系部下。
  问题是,裴承毅的一些作为却让人很不理解。
  直到2052年,成为专门负责安全事务的国家副元首之后,裴承毅也没有重点提拔杨少勇等人,甚至让跟随他20多年的东方闻离开国防部,到副元首官邸做了个普通秘书。虽然有人认为裴承毅是在借此避嫌,毕竟作为国家二号领导人,在颜靖宇不太精通军事,与军队关系不太密切的情况下,如果裴承毅着重栽培手下,不但会引起颜靖宇的猜忌,还会受到众多政府官员的反对。但是当时颜靖宇已经认定裴承毅是共和国的下一任国家元首,并且在众多场合表示支持裴承毅的任何决策,不然裴承毅搞的军事改革也不会顺利收场,因此并不存在来自颜靖宇的阻力。
  根据当时的情况,最大的问题很有可能就在袁晨皓的身上。
  众所周知,林啸雷之后,总参谋长已经名存实亡,总参谋部的大权上交国防部,几个职能处长的权力都超过了总参谋长。也就是说,从2047年开始,袁晨皓就成了总参谋部的一把手。由此可知,如果裴承毅在安全副总理与国家副元首的位置上大力提拔嫡系部下,必然会打压袁晨皓,导致两人彻底决裂。只要裴承毅还是一个有大局观,而且事事以大局为重的人,他就不会在这个时候动袁晨皓的蛋糕。
  事实上,裴承毅不但没有动袁晨皓的蛋糕,还处处为袁晨皓着想。
  2056年下半年,总参谋长人选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按照当年王元庆定下的规矩,总参谋长将由军种参谋长轮流担任,而到2057年应该由天军参谋长出任。问题是,当年王元庆定下这个规矩的时候,天军还没有独立成军。也就是说,天军参谋长有没有资格出任总参谋长存在争议。如果换个环境,这也许算不了什么。问题是,如果把天军排除在外,那么下一任总参谋长将来自陆军,而最有希望的就是袁晨皓。当时,颜靖宇的态度是由天军参谋长兼任总参谋长,既承认天军的地位。这也无可厚非,毕竟颜靖宇是王元庆的嫡系。更重要的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颜靖宇很有可能想借此打压袁晨皓,为裴承毅出任国家元首铺平道路。结果是,裴承毅并不赞同这么做,而是认为应该按照新一轮军事改革的方针,由四大军种与两大独立兵种的参谋长组成总参谋部的决策机构,由内部选举产生总参谋长。因为袁晨皓的资历与功劳摆在那,按照这个办法,只能由他出任总参谋长,所以裴承毅这么做,摆明了是在支持袁晨皓。
  正是如此,2057年初,袁晨皓才相继就任陆军参谋长与总参谋长。
  当然,裴承毅也不是什么都没得到。在颜靖宇的一再坚持下,杨少勇、胡荆安、龙宏恩等人均到国防部出任要职。
  受此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裴承毅与袁晨皓做了交易。
  不管怎么说,到这个时候,共和国新老两代军人间的矛盾已经浮上水面。
  虽然就任刚刚半年,但是凭借之前担任作战处处长的经历,袁晨皓已经被人认为是“中兴总参谋部”的第一人。事实上,袁晨皓在出任总参谋长之后的很多作为,也让人认为,他确实想恢复总参谋部的地位,使其成为共和国的头号军事机构,而不仅仅是国防部下设的军事指挥机构。
  毋庸置疑,袁晨皓这么做,必然激化总参谋部与国防部的矛盾。
  如果在20年前,这还不是什么问题,毕竟共和国面对的外来威胁并不强大,但是在世界大战临近的情况下,任何性质的内耗都有可能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别的不说,裴承毅与袁晨皓都是才华横溢的战将,而且都具有统帅的才能,如果总参谋部复兴,战争期间到底由谁来指挥共和国军队?
  问题是,在7月30日之前,这些问题都只能搁置起来。
  虽然根据当时的情况,颜靖宇想过亲自出面干预,但是作为即将离任的国家元首,除非颜靖宇想破坏自纪佑国以来立下的规矩,想在退休之后干预政局,不然他就只能把这个问题留给裴承毅。当然,作为在任国家领导人,颜靖宇可以替裴承毅做好一些铺垫,比如将裴承毅的手下放到重要位置上去。
  必须承认,裴承毅确实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统帅。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裴承毅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但是客观的讲,抛开军事与政治的区别,裴承毅最出众的才能是识人与用人的能力。
  与裴承毅相比,袁晨皓欠缺的就是这种才能。
  从这个角度出发,袁晨皓根本没有对裴承毅构成威胁。换句话说,即便裴承毅退让一万步,以袁晨皓在2057年时的才能,他也无法坐到裴承毅的位置上去,更不可能取代裴承毅。如此一来,裴承毅不但没有理由压制袁晨皓,反而应该利用袁晨皓。为此,裴承毅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袁晨皓锋芒毕露,使外界认为共和国将相不和。
  可以说,裴承毅这么做的时候,表明他已经成为货真价实的政治家了。
  看得更深入一点,所谓的新老两代军人的矛盾,实际上也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不可否认,杨少勇等一大批年轻将领确实咄咄逼人,可是这批年轻将领要想成为共和国军队的中流砥柱,还为时尚早。别的不说,以杨少勇为例,即便身为陆军上将,但是要想挑战袁晨皓、苏劲辉等老一代将领,他还缺少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指挥共和国军队,打赢一场战争的功绩。要知道,军队里讲的不是人脉,而是实力。对将军来说,统兵征战就是实力的直接体现。裴承毅在脱下军装之后,在军队里的影响力都无人能够超越,就是因为他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功绩。众所周知,袁晨皓的军事功绩仅次于裴承毅,连苏劲辉都比他差了一大截。由此可见,杨少勇等人要想超越袁晨皓,至少还得等上好几年,并且设法在下一场战争中崭露头角。
  很明显,老一代将领仍然是共和国军队的中流砥柱,年轻一代最多只算得上是栋梁。
  从这个角度出发,更能理解裴承毅的良苦用心。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裴承毅像颜靖宇那样,处处压制袁晨皓,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即年轻一代将领趁势发难,激发军队内部矛盾,使军队混乱不堪,人人自危。明确支持袁晨皓,而且处处扶持袁晨皓,不但不会导致军队内讧,反而会使军队变得井然有序,让所有人都把精力放在国家大事上。
  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裴承毅绝对是不世出的统帅。
  只是,让人更加无法理解的是,裴承毅却没有利用如此好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宣誓就任国家元首之前,裴承毅并未利用颜靖宇给予的特权,只做副元首该做的事情,即没有对军队的人事安排做大的调整(人事调动权一直是元首的特权)。如此一来,成为国家元首之后,裴承毅还得面对一大堆的事情。当然,裴承毅的态度也不难理解,作为军人,自然把纪律放在最高位置上。可以说,几十年的军人生涯,在裴承毅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迹,让他显得与其他政治家格格不入。正是如此,裴承毅才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也才在大选中以超过80%的支持率胜出,成为了自赵润东之后,第二位住进元首府的陆军上将。
  万幸的是,15年的行政工作让裴承毅学到了很多在军队里学不到的东西。
  在此之前,裴承毅已经以国家副元首的身份,对袁晨皓、杨少勇等一批将领的工作做了安排与调整,即袁晨皓负责战争的总体规划,并且制订详细完善的战争计划,杨少勇等人则以国防部官员的身份加以协助,并且负责与其他部位联络,解决装备生产、物资调动等等涉及到其他行业与领域的问题。
  正是如此,会议上才没有乱套。
  按照裴承毅的安排,首先由元首首席助理东方闻对军事准备情况做了大致介绍,然后就由杨少勇等国防部官员做详细介绍,最后才由袁晨皓出面,对战争计划、以及与战争有关的具体情况做详细介绍。
第十章
第一军
  相对而言,对共和国战争准备影响最大的还是军队换装,也就是武器装备。
  2057年之前,也就是杨少勇等人调入国防部之前,军队换装的事情一直由裴承毅亲自负责,具体工作则由后勤处负责。虽然没人否认裴承毅在这件事情上的贡献,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作为国家副元首,裴承毅不可能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过问。事实也确实如此,到杨少勇接手的时候,裴承毅只制订了总体换装计划。万幸的是,特殊时期、特别处理,在裴承毅的安排下,换装工作在2055年之前就开始了,部分换装工作甚至走在了计划的前面,并没完全按照规矩办事。
  必须承认,特事特办也是迫不得已。
  前面已经提到,在军队全面换装之前,以裴承毅为首的共和国军人花了好几年来研究未来战争,重点探究大战略。说准确一点,就是在未来战争中,共和国军队是以攻取胜还是以守取胜。
  正是如此,50年代的大换装具有鲜明特征。
  用外界的评论来说,共和国军队在坚持了数十年的进攻战术之后,终于回到了攻守平衡的道路上来。
  转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共和国陆军。
  虽然现代战争中的技术特点越来越明确,非接触性战斗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就连陆军都将视距外打击放在了首位,但是在大规模战争中,陆军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仍然是“第一军”。中东战争就已证明,不管战争发展到什么形态,在人类还不能离开大地的情况下,陆军仍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更重要的是,陆军的形态,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形态。原因非常简单,陆军是一支攻防兼备的力量,与其他军兵种有显著区别,比如海军是战略防御性军种、空军与天军是战略进攻性军种,而陆军则因不同的形态,具备不同的性质。
  判断一个国家的基本军事战略,就得看一个国家的陆军。
  拿美国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直接对手是拥有强大装甲力量的苏联红军,而美国的优势是强大的战略空军与世界第一的全球海军,所以美国陆军选择了防御战略。比如在此阶段,美国的主战坦克就要比同时代的苏联主战坦克大一圈,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却缺乏机动性。到21世纪初,美国独霸全球,国势更是如日中天,在全球范围内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所以美国陆军放弃了传统战略,转而祭起了进攻大旗,在数场战争中均以攻代守,打了好几场漂亮仗,其中以伊拉克战争最具代表性。在此期间,美国陆军率先走上了轻型化道路,众多缺乏战略机动能力的重型装备遭到淘汰。2017年的伊朗战争算得上是美国陆军再次转型的转折点,因为轻型化陆军无法适应严酷的地面战斗,美军在伊朗战场上一败涂地,所以在此之后,美国陆军再次选择了战略防御,提高了对重型装备的重视程度。而在此时期,美国的国力正在走下坡路,国际地位也大不如前,美国陆军转型成为美国转型的缩影。直到2035年的印度战争,随着大萧条的余波逐渐散去,全球经济开始回暖,加上共和国在印度战争中的出彩表现,美国再次走上了争霸道路,其基本战略由守转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国陆军的基本战略也转向进攻,并且在数年之内装备了一大批以战略机动能力见长的主战武器,不然美国陆军也无法在2041年的时候,在中东战场上向共和国陆军叫板。中东战争之后,美国陆军率先提出了“攻守平衡”战略,即在高度重视部队战略机动性的同时,着重提高主战装备的战场生存能力,致力打造一支进可攻、退可守的均衡陆军。众所周知,中东战争之后,共和国与美国形成了新的战略平衡,两个超级大国都难以在短期内击败对手,战略均势已经形成。
  由此可见,陆军的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国家实力的缩影。
  当然,共和国陆军也不例外。
  中东战争之后,未来陆军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前面提到,美国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了“攻守平衡”的陆军转型思想。暂且不论美国的观点是否正确,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共和国陆军并没急着提出改革计划,甚至没有出现新的战术体系。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陆军受战争与军事改革双重限制,在共和国的总体战略又扩张转为收缩的前提条件下,陆军改革自然无从谈起。
  事实上,早在中东战争之前,共和国陆军就有了改革思潮。
  众所周知,地面战斗单位就是共和国陆军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采取的具体行动,而且在中东战争期间收到了显著效果。根据共和国陆军做的评估,如果没有这次改革,而是用印度战争时期的编制去打中东战争,至少需要动用75万兵力。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因为第三次军事改革而缩编,共和国陆军也要在战争期间扩充兵力,根本不可能用8个战斗单位、大约16万地面部队挫败数十万美军。
  问题是,战斗单位并非尽善尽美。
  因为第三次军事改革是在战略态势大转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即共和国由战略扩张转为战略收缩,所以陆军转型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即针对中等国家的地区战争,或者与大国的有限局部战争为主,并不要求打赢世界大战。如果从2035年算起,到2055年,刚好维持了20年。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一次战略转型只持续了20年,显得过于仓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