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9/1195

  可以说,21世纪50年代的经济问题就是货币贬值。
  前面已经提到,早在2050年前后,共和国与美国就先后降低了对人民币与美元的支持力度,扩大了汇率浮动区间,从而导致人民币与美元在迅速走低,最终迫使欧盟与俄罗斯不得不让欧元与卢布贬值,最终导致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受到影响,各主要经济体的流通货币都开始大幅度贬值。
  当然,货币编制既有看得到的一面,也有看不到的一面。
  看得到的,自然是对内通胀、对外贬值,而看不到的,则是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大幅度降低。虽然这也是贬值,但是表现形式与通货膨胀并不完全一样。归根结底,还是花在军事上的钱太多,而军事物资实质上并不进入流通领域,导致真正进入消费市场的物资比发行的货币少得多。以共和国的国防建设来说,在2050年到2054年的5年间,共和国的国防开支总计超过了200万亿元,其中大约80%以人事津贴、工人工资、货物款项等等方式进入了流通领域,成为具有购买能力的货币,只有大约20%以企业利润的方式,通过投资、存款与购买金融产品等方式,没有进入流通领域。问题是,在这200万亿军费中,真正生产出来的具有市场流通能力的产品少之又少。也就是说,进入流通领域的160万亿必然会稀释人民币的总体购买力。到2055年,共和国的广义流通货币也只有大约600万亿元,160万亿占了其中的26.7%,相当于使货币贬值了这么多。
  种种因素加这一起,结果就是消费市场急剧萎缩。
  虽然以货币量计算,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仍然在蓬勃发展,即便扣除双方当局公布的通货膨胀因素,两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非常惊人,但是到2056年的时候,两国经济都出现了问题,而且是不小的问题。
  事实上,有一个方法能够衡量经济状况,那就是发电量。
  众所周知,随着可控聚变核电站迅速普及,早在2035年之前,共和国就以国家补贴的方式实现了“零电价”,即国民生活所需电能完全由国家承担,企业用电则以能源消耗税的方式支付,社会电能供应由国家以委托的方式交付给3家电力企业,居民与企业从中选择最好的供电商。总而言之,在这个时候,共和国的电能供应就不再向民众收钱,而且把居民用电与企业用电分开。如此一来,共和国的企业用电量,实际上成了反映共和国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在2036年到2055年的20年间,共和国的企业用电量一直在增长,而且在2051年之前的增幅一直在15%以上,直到2053年才跌到10%以下,到了2056年,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即企业用电量下降。毫无疑问,这绝对是非常不正常的事情。要知道,在2054年之后,共和国当局放宽了对高能耗企业的限制,允许在特定地区建设部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能耗企业,比如可以在广西开办电解铝厂、在福建开办合成化工厂等等。虽然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国家的自我供给能力,在战争时期降低对外需求,但是这也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一些意义,至少对疲软的国内市场有所帮助。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共和国的企业用电量仍然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情况,那自然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美国的国家电能供应由获得了联邦许可证的5家私营电力企业负责提供,而民众电费是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联合承担,所以到2056年,美国没有公布过全国性质的电能供应情况,也就无法从官方消息中获取信息。事实上,美国的情况也许比共和国更加糟糕,因为在2051年的时候就传出了“美能达集团”(五大联邦电力企业之一)严重亏损、不得不大幅度裁员的消息。要知道,美国采用的也是与共和国类似的政府补贴制,即根据电能企业为社会提供的电能来确定补贴金额。因为美国五大联邦电力企业的业务范围相对固定,“美能达集团”主要负责为制造业、电子业、船舶业与航运业提供电能,所以该集团收入降低,足以证明美国的经济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在2050年左右,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就进入了一个奇怪的状态,即经济总量在继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却没有直接体现出来。虽然有人希望用“滞胀”等理论来解释,但是都没能解释得了。也有人将2050年后的经济与1936年后到1939年间的全球经济相比,即是由军事扩张带来的虚假繁荣,却无法解释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2050年后的军事扩张没有带来繁荣。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正在恶化。
  问题就是,共和国与美国还能坚持多久?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与美国还没有爆发经济危机,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就是,两国都在想办法刺激经济,即以各种强制性手段来确保绝大部分国民能够过上正常生活。比如在2050年的时候,共和国当局就颁布了更为严厉的《遗产法》,将遗产税的平均比例提高了将近一倍。与此同时,共和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提高了社会救济的最高额度,扩大了救济范围、增强了救济力度,并且以提供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再就业。美国当局也在2050年前后采取了类似的政策,以确保经济稳定发展。正是如此,很多经济学家断言,只有在共和国与美国当局不堪重负的时候,经济危机才会到来。
  当然,没有人怀疑经济危机会不会到来。
  不管共和国与美国当局的力量有多强大,以及站在两国政府身后的利益集团有多么的神通广大,都得服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危机到来的越迟,爆发后产生的危害就越大。
  由此可见,在2050年之前,共和国与美国就在赌生死了。
  站在共和国与美国的立场上,到了2055年之后,即便没有世界大战,只要两个超级大国同时爆发经济危机,都会引发本世纪的第二次全球性大萧条,甚至有可能造成全球经济全面崩溃,结果仍然是战争。即便退一万步,战争不会爆发,共和国与美国也很难在短期内重振旗鼓,也就不可能继续称霸全球。显然,这是共和国与美国都不可能接受的结果,因此共和国与美国都只能放手一搏。
  换句话说,就看谁能撑到最后了。
  如果说,在2055年之前,尚有人抱有一线希望,认为凭借共和国与美国的雄厚经济基础,再撑个5年10年也不是问题,那么到2056年,特别是2056年下半年的时候,随着越来越多的危机征兆浮上水面,更多的人相信,战争很快就会爆发。
  当然,最先出问题的,肯定不是共和国与美国。
  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只有落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而根基越浅的,自然越先浮上水面。在共和国与美国以外的国家与经济实体中,除了欧盟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经济实体具有同等规模。对于众多中小国家来说,因为早与超级大国结盟,或者与超级大国维持着友好关系,已经在经济上融为一体,所以日子反而好过一点。比如集约集团的成员国都依靠共和国提供的巨额人民币贷款,经济问题还不算很严重。一些没有投靠共和国与美国的中等国家也依靠相对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艰难前行。最先出问题的,正是拥有大国野心,却一直没有成为大国实力的俄罗斯。
  2056年初,俄罗斯当局借用哈萨克斯坦发生军事政变,将装甲部队开进阿斯塔纳的时候,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共和国将出兵干预。虽然结果恰好相反,共和国不但没有出兵卷入,反而默认了俄罗斯控制哈萨克斯坦的举动,但是这一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反而让很多人认为,共和国有更大的图谋。要知道,自从共和国通过联合巴基斯坦、打垮印度,把美国赶出阿富汗之后,中亚就被看成是共和国与俄罗斯战略态势的天平,而且是一个不能轻易变动的天平。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做文章,自然是在拿共和国的利益开玩笑。以共和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对外政策,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事实上,2056年初的这件事情,对1年之后的共和国换届选举产生了直接影响。
  可以肯定,正是这起事件,让裴承毅最终做出了参选决定。
第二章
大国颓势
  在共和国的众多邻国中,俄罗斯显得最为特殊。
  前面提到过,早在纪佑国时代,共和国就着重申明,不会与俄罗斯算旧账。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共和国的权宜之计,毕竟在当时,共和国周边强敌如林,还得时刻应付来自太平洋对岸的挑战,不能制造一个在短期内打不赢的对手,所以共和国当局的对俄政策以稳为主,等到取代美国之后,自然会拿俄罗斯开刀。但是共和国与俄罗斯当局都不可能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犯迷糊,毕竟一口承诺当不了真,只有白纸黑字的条约才具有约束力。经过数年谈判,2013年的时候,共和国与俄罗斯正式签订了具有完整法律效率的《中俄边境勘定条约》,正式确定了两国的边境线(也就是在这份条约中,俄罗斯将另外半个黑瞎子岛归还给了共和国)。受此条约限制,除非共和国当局愿意发起一场必定没有道义支持的战争,不然没有理由主动挑衅俄罗斯。
  正是这份条约,维系着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份不那么起眼的条约,让两个能够毁灭人类文明的世界级大国相安无事的共存了几十年。可以说,2015年,也就是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由共和国与俄罗斯共同倡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因为两国在南亚次大陆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而变得名存实亡之后,这份来自不易的条约成为了两国关系的基石。根据在2051年以99岁高龄去世的俄罗斯前总统普京的回忆,在2020年前后,随着全球性大萧条到来,俄罗斯与共和国在很多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甚至有部分俄罗斯联邦官员与俄军高级将领主张靠拢美国,与美国共同牵制共和国,而阻止俄罗斯搭上美国战车的,正是双方的现实关系,即在没有直接矛盾的情况下,俄罗斯没有理由帮助美国对付共和国。当然,出于同一原因,俄罗斯也没有理由帮助共和国对付美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独立自主的俄罗斯是世界和平的重大保证。
  按照普京的回忆,大萧条期间,俄罗斯的经济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几乎到了需要穷兵黩武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虽然普京一直坚持认为,俄罗斯能够“中兴”,主要是俄罗斯民族奋发图强,与外来援助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一些比较客观公正的俄罗斯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都认为,俄罗斯能够在大萧条中稳步前进,没有走到崩溃的地步,与共和国保持良好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俄罗斯官方也没有否认。
  根据俄罗斯官方在2020年到2039年间公布的经济数据,直到2037年,共和国仍然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是俄罗斯的第一大出口地,是俄罗斯最大的外汇来源,即便到2039年的时候,人民币在俄罗斯外汇中仍然占了55%的比重,为俄罗斯持有的最多的外汇。用一些俄罗斯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如果没有共和国的庞大市场,以及共和国对原料的巨大需求,俄罗斯不可能在没有大战的情况下安然度过大萧条。还有部分俄罗斯学者认为,正是共和国在2035年前发动的多场战争,让俄罗斯的经济起死回生。比如半岛战争之后,朝鲜进行战后重建,不但让俄罗斯输出了大量资源,还导致全球资源价格上涨。虽然俄罗斯没有参与日本的战后重建,甚至与印度的战后重建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每一次战争,都会导致资源价格上涨,从而给俄罗斯带来实惠。
  总而言之,俄罗斯在共和国这边占尽了便宜。
  问题是,这并没使两国关系得到提升,反而使两国关系急剧倒退。
  如果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出发,俄罗斯应该感谢共和国,可是从俄罗斯的传统思想出发,不但不会感谢共和国,还应该高度警惕共和国,因为一个能够左右俄罗斯命运的强大邻国,绝对是俄罗斯的最大威胁。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是一个以扩张立国的民族。
  短短数百年间,俄罗斯就从莫斯科周围的一个大公国发展成为横垮欧亚大陆,国土面积全球第一的世界级大国,鼎盛时期,甚至是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所有的一切,都来自对外扩张。可以说,从摆脱蒙古人的那一天开始,俄罗斯就在对外扩张,而且每次扩张都能带来新的领土。即便在21世纪初期,在国力最为衰微的时候,俄罗斯仍然没有忘记对外扩张,用一场闪电战消灭了高加索地区的顽敌,也浇灭了美国的野心。
  对于这样一个国家,“睦邻”肯定是妄想。
  当然,共和国当局不可能不了解俄罗斯。
  从两国关系上讲,共和国首先得感谢俄罗斯。用纪佑国在2013年访问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签署《中俄边境勘定条约》时的话来说,如果没有俄罗斯的鼎力帮助,共和国不可能在开国之后,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世界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拥有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实事求是的讲,虽然俄罗斯(苏联)当年援助给共和国的工业设备大多都收了钱,但是以当时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帮助,就算共和国当局拿钱也无法从其他国家买到那么多的工业设备,更不可能请来成千上万的技术专家,在数年内打下工业基础。要知道,共和国在建国之后打下的工业基础,即便到了30年之后,仍然在共和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且使共和国在百难之际,有能力推行改天换日的改革,从而一举成为世界大国。
  这层关系,让共和国的领导人不可能不了解俄罗斯,也就不可能不提防俄罗斯。
  要知道,共和国与俄罗斯的第一次蜜月是以苦果结束的。
  即便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共和国与俄罗斯迎来了第二个蜜月期,双方都没有走得太近,而是各取所需,各为利用。
  正是如此,2015年之后,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显得极为特殊。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共和国与俄罗斯的态度基本上能够保持一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17年爆发的伊朗战争。当时,在全世界都迫于美国的威胁,不敢表态的时候,共和国与俄罗斯达成秘密同盟关系,为伊朗提供军事援助,帮助伊朗抗击美国入侵,并且最终帮助伊朗击败了入侵者。可是在一些小事上,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却不那么融洽。比如在伊朗战争爆发后2年就打响了南海战争中,当共和国出兵帮助老挝抗击入侵的越南,并且帮助越南总理平定军事政变的时候,俄罗斯就表达过强烈抗议,认为共和国粗暴干涉了东南亚国家的内部事务。
  这种时好时坏的关系,正好说明了共和国与俄罗斯的根本国家利益。
  以2015年之后的国际局势,在全球性大萧条爆发前,因为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正在消退,俄罗斯再度萌生了称霸世界的野心,并且在各方各面都在挑战美国,比如在2011年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战略核潜艇,而共和国也在努力进步,希望能够成为美国那样的世界大国,所以有利益共同点的时候,自然会一道挑战美国,如果出现利益矛盾,则会分道扬镳。
  当然,这一局面没有持续几年,随着大萧条到来,俄罗斯迅速衰落。
  事实上,几乎所有史学家都认为,21世纪10年代末的全球大萧条正是世界格局的重大分水岭。从这里开始,在全球各大主要实体都走向衰微的时候,只有共和国逆势上扬,并且由此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国家。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2035年。
  单以中俄关系而论,印度战争绝对是另外一个转折点。
  印度战争之前,俄罗斯的对华政策是“以遏制为主的友好政策”,即在确保基本关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尽量遏制共和国的崛起势头,削弱共和国的影响力。因为国力不济,加上共和国的主要对手是美国,所以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俄罗斯并没强行出头,特别是在共和国表明了强硬立场之后,俄罗斯就没有与美国站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战争,当时全世界都在谴责共和国当局,只有俄罗斯保持沉默。这一政策表明,俄罗斯不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邻国,特别是一个与俄罗斯有世仇的邻国。换句话说,俄罗斯对共和国天生存在一股戒心,认为共和国会在强大之后拿俄罗斯开刀。因为俄罗斯也是核大国,而且是第一集团里的核大国,与美国、共和国一样,拥有足以摧毁全世界的核武器,所以在对华政策上,俄罗斯还算有点底气,敢于在一些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与共和国当局较劲,也敢于推行一些遏制共和国的政策。当然,从内心来讲,俄罗斯却没有多少信心,特别是在共和国一次又一次的展示军事实力的情况下,俄罗斯的领导人肯定对俄军没有多少把握,也就不敢在一些关系到共和国根本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与共和国对着干。
  这种“怯懦”,在印度战争中达到了巅峰。
  因为在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印俄关系就走到尽头,印度成为美国的重要盟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全面破裂,所以印度战争期间,俄罗斯并没表达抗议,只是希望共和国能够更多的考虑战争对平民带来的伤害。俄罗斯的这种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为俄罗斯当局认清了共和国的实力,也认清了共和国的魄力。站在俄罗斯的立场上,共和国能够动用50万大军在半年之内打垮一个国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千米、拥有17亿人的国家,也就能够用同样的方式,打垮人口少得多的俄罗斯。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在印度战争期间表现得非常从容,没有把印度的核威胁放在眼里,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一举摧毁印度的核武库,使印度丧失了战略威胁能力。由此可以证明,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初步成型、具备了一定的实战拦截能力,而且共和国的战略打击能力、特别是针对敌国战略武器系统的打击能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高度,甚至有可能超过了美国。
  总而言之,印度战争让俄罗斯当局意识到,共和国不再是一个安分的邻居。
  受此影响,印度战争之后,俄罗斯迅速调整国策,开始向欧盟靠拢,甚至放出了与欧盟共同建立“大欧洲联盟”的想法。
  当然,俄罗斯当局这么做,无非就是想找个垫背的。
  以俄罗斯当时的处境,与共和国改善关系已经来不及了。更重要的是,站在俄罗斯当局的立场上,如果主动向共和国伸出橄榄枝,只会被认为是卖国行为,从而遭到国家杜马的坚决反对。向美国靠拢也不大现实,毕竟美国是俄罗斯独立之后的第一个对手,甚至可以说是导致俄罗斯走向衰落的元凶,即便已经有很多有学之士认识到,在不大可能成为超级大国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唯一出路就是依附美国,积极协助美国与共和国抗争,争取在美中对抗之后获得称霸全球的机会。问题是,从民族感情上讲,如果没有一次震悟,或者能够让民众都看得出来的机会,俄罗斯不大可能投靠美国。剩下的,就只有与同样身处第二集团的欧盟联盟,尽最大的力量保护俄罗斯的全球利益。
  事实上,俄罗斯与欧盟的联合取得过成果,而且是重大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伦敦条约》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完全按照共和国与美国的设想签订,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压制潜在对手的霸王性条约,就与俄欧联盟有密切关系。
  问题是,欧盟连自身的事情都没有处理好,哪有可能与俄罗斯组成“大欧洲联盟”。
  更重要的是,欧盟的首要问题是缺乏一个能够起到领导作用的核心国家,迫使法德意三国联合起来推动一体化进程,如果让俄罗斯参与进来,结果必然是喧宾夺主,让法德意三国边缘化。毋庸置疑,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法德意三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大欧洲联盟”上,法德意三国的热情都不够高。因为欧盟最初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开始讨论政治一体化的时候,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法德意三国不会接纳俄罗斯的情况下,其他大部分成员国也不会担待俄罗斯。
  总而言之,俄欧联盟这条路也走不通。
  正是如此,到了2040年左右,俄罗斯再次刮起了“独立思潮”。
  不管怎么说,到这个时候,全球经济已经回暖,而俄罗斯在基础建设与科学研究上的巨大投入也初显回报,比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蓄电池,以及建立在常温超导技术基础上的可控聚变核电站,这些都使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出现转机。必须承认,俄罗斯是世界上基础条件最雄厚的国家,只要解决了内部问题,俄罗斯完全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问题是,在2045年的时候,俄罗斯并没解决全部内部问题,比如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也就是与共和国一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受此影响,在2040年到2050年间,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并不顺畅。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要知道,在这10年间,即便是共和国与美国,都抓住一切机会推动经济发展,甚至出台了很多刺激政策,让经济以不太健康的方式,即以过快的速度增长。这么做,一是为战争做准备,二是弥补大萧条时期的欠缺。总而言之,在全球经济都在飞速增长的情况下,俄罗斯的经济却要死不活,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进入21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问题再次累积成危机,俄罗斯的好日子到头了。
  严格地说,不管是国内矛盾、还是国际矛盾,归根结底多是由经济引发的。用一位美国哲学家的话来说,如果没有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共和国等国不会被逼上绝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大萧条,以及大变局。
  对俄罗斯来说,同样是这个道理。
  只有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俄罗斯当局才会想方设法的把国内矛盾向外转移。
  正是如此,在2056年的时候,俄罗斯才会悍然出兵哈萨克斯坦。事实上,根据半岛电视台在当时做的报道,哈萨克斯坦的军事政变与俄罗斯的情报机构不无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俄罗斯导演的阴谋。
  到这一步,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也算是走到尽头了。
第三章
秘密同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