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0/1195

  虽然很多人认为,受法国对外政策影响,美国的航空设备制造企业,特别是与军火生产有关的企业不会参展,或者回缩小参展规模,但是到范保罗航展举行的时候,美国企业不但没有缩小规模,反而扩大了规模。拿美国航空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来说,不但带来了大量民用航空产品,还带来了很多军事展品。
  用欧洲新闻媒体的话来说,美国企业大举参展,就是想把共和国的军火商比下去。
  众所周知,像波音这样的美国军火企业,在2020年到2040年间,经历了自创建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根据美国当局在2045年公布的一份数据,整个大萧条期间,只有不到两成的军火企业幸免于难,破产或者被兼并的军火企业高达八成,在这其中就有如同雷声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西科斯基公司等一大批军火企业。当然,幸存下来的美国军火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要知道,早在2020年,也就是大萧条爆发后不久,共和国就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军火出口国。
  虽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共和国能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军火出口国,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肆虐全球的大萧条极大的打击了全球军火市场,那些传统富裕国家、也是以往最大的军火进口国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而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美国的客户,共和国军火企业在2020年左右,主要面向第三世界国家与友好国家。二是共和国军队在战场上为共和国制造的军火做了最好的广告,让那些怀疑共和国军火的性能与质量的人闭上了嘴,也让那些希望获得更多军火进口渠道的国家有了新的选择。三是美国军队在这一时期的作战表现远不如共和国,因此很多国家都开始怀疑美国军火的性能。但是真正的原因却更加简单,那就是共和国的军火在技术上超越了美国,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军火。拿当时畅销全球的两种战斗机来说,即便美国在半岛战争之后,修改了限制先进战斗机出口的法令,允许向盟国与部分友好国家出口包括F-22A在内的先进战斗机,受价格、口碑等因素影响,F-22系列战斗机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不如J-14。虽然F-35系列战斗机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J-15,但是其前提条件是采用了联合研发体制,所以10多年后,随着J-17进入市场,美国的轻型战斗机也败下了阵来。
  总而言之,这种深层次的影响,让美国军火商遇到了100多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即便在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向全世界倾销武器装备,但是受其基本对外政策与技术实力影响,苏联的军火从来没有让美国军火商感到头痛,反而成为美国军火商提供了发财的机会。仍然拿战斗机来说,众所周知,Mig-21算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具有代表性的轻型战斗机,在战斗机中的地位与AK-47在步枪中的地位非常相似,不但皮实耐用,而且价格低廉,直到21世纪初,仍然有数十个国家在使用这种于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战斗机。问题是,Mig-21不但没有让美国军火商失去生意,反而让美国军火商找到了新的发财方式,那就是通过开发与其针锋相对的F-5系列战斗机,获得了更多的利润,也为后来美国当局降低F-16战斗机的出口门槛打下了基础。要知道,在Mig-21之后,最成功与产量最大的就是F-16,而苏联同期开发的Mig-29的全球销量远不如F-16。
  虽然从实际情况来看,美苏冷战期间,因为双方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别,两大阵营泾渭分明,各自都有比较固定的盟友,对方军火销量对己方市场的影响并不大,所以能够通过竞争来做大市场,而这种情况在中美冷战中并不存在,但是从整个情况来看,正是这种不分界线的竞争,让美国的军火企业一下无法适应过来。
  对共和国的军火企业来说,“无序竞争”绝对不是什么麻烦事。
  当然,在20年代的时候,美国军火商的日子算不上最为艰难。到了日本战争后,特别是印度战争前后,美国军火企业就开始大规模破产了。究其原因,还是共和国军火商的实力过于强大。要知道,在印度战争前后,共和国相继推出了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并且在印度战争之后,将这些武器装备的简化版本推向国际市场,而一些与共和国关系密切的盟国还能买到标准版本。如此一来,美国军火商的技术优势变得荡然无存。仍然用战斗机来说,随着J-16系列战斗机在2040年之前正式列入出口清单,除了盟国与友好国家能够买到标准的A型之外,一些与共和国签署了技术保密协议,而且关系良好的国家也能买到简化版本。当时美国与之相对应的F-42仍然受到技术管制,只能出口给一些重要盟国。
  可以说,如果不是共和国的军火也很快走上高端路线,恐怕还会有更多的美国军火企业破产。
  当然,共和国军火企业并没因此而损失什么。
  要知道,在任何行业中,处于行业顶端的企业才能赚到最大的利润。
  拿同样重视技术的电动汽车产业来说,自从共和国率先将复合蓄电池用在电动汽车上之后,共和国的几家汽车公司就占据了该产业的最高端,并且在10来年内搞垮了一半以上的竞争对手。到2025年左右全球就只剩下了美国的福特与克莱斯勒、法国的PAC、德国的大众与梅塞德斯、以及日本的日汽集团(由丰田、本田、日产、三菱与铃木等5大汽车公司合并而成的超级汽车公司),除掉日汽集团之外,实际上只有5家汽车公司能够与共和国的汽车企业竞争,而当时共和国就有5大汽车公司。
  虽然在2030年前,共和国当局按照反垄断法的规定,对5大汽车公司做了调整,只保留了具有更强竞争力的3家汽车公司,即上海汽车公司、吉祥汽车公司与瑞志汽车集团,但是到2030年的时候,共和国已经占据了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半数份额,以及高端市场八成的份额。因为高端市场的利润率的低端市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一辆100万元的豪车至少有40万的毛利,而1辆10万元的普通轿车的毛利大概只有1万元。
  正是在高端市场上具有绝对发言权,所以在竞争中,共和国的电动汽车公司最先“断奶”,完全依靠自身的收入来推动产业进步,并且一直保持着技术优势。与之相对应的是美法德等国的汽车产业一直得依靠政府补贴,甚至不得不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来避免破产。比如在2038年之前,福特与克莱斯勒每出口1辆电动汽车就能获得由联邦政府提供的3500美元的退税补贴。又比如,在2036年的时候,法国与德国议会先后批准了PAC集团与大众公司的合并方案,成立了欧洲汽车集团,然后在2039年的时候批准了梅塞德斯并入欧洲汽车集团的方案,最终只保留了一家汽车公司。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共和国的企业能够在高端市场上取得主导权,特别是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市场上,拥有绝对的发言权,所以共和国才能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从普通的制造国变成创造国。拿21世纪中叶与21世纪初的情况相比,再也没有人认为共和国是“世界工厂”,毕竟共和国直接出口的产品并不多,大部分企业都在国外设厂,获取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国内总部只负责产品设计与技术开发。更加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人怀疑共和国的制造能力。在2045年的时候,一家欧洲的调查机构做了一次调查,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0家企业中,共和国有322家,美国有247家,欧盟只有201家。也就是说,共和国企业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相对而言,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在军火市场上的表现最为突出。
  半岛战争后,共和国的武器装备就摆脱了“廉价”的绰号。不管怎么说,击败美国军队与用美械武装起来的韩国军队,要比击败用俄制装备武装起来的印度军队难得多。共和国军队能够在半岛战争上击败强大的美韩联军,足以证明共和国军火业的性能。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共和国的军火商不再用价格来吸引顾客。
  正是如此,美国军火企业不得不改变策略,主动降低身份来吸引顾客。
  拿J-16与F-42来说,虽然这两种战斗机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相差不大,因为人民币一直比较坚挺,而美元在大萧条期间严重贬值,加上很多国家转为把人民币当成外汇的主要储备货币,而美国政府却得想办法为之前几十年的不劳而获还债,所以F-42的实际销售价格反而比J-16低得多。如果算上美国联邦政府为军火商提供的退税补贴,那么F-42在价格上的竞争力肯定在J-16之上。但是F-42的全球销量远不如J-16,即便排除美国相关法律产生的影响,在同等销量的情况下,F-42的利润仅为J-16的30%左右。也就是说,联合生产这种战斗机的波音与洛马公司很难通过出口来提高利润率。
  因为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非常有限,最多只能通过退税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补贴,所以美国军火商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必须想办法赚钱谋生。
  高端市场走不通,就只能走低端市场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F-46与F-54都是对F-42的弥补。这两种多用途战斗机不但在价格上比F-42便宜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得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证。拿F-46来说,作为一种30吨级的中型战斗机,其价格仅为F-42的50%,J-16的30%,销路自然要比两种重型战斗机好得多。以销售量来说,F-46是F-42与J-16加起来的三倍。
  正是如此,美国军火在国际市场上占的比重并不轻。
  2045年的时候,美国军火的全球份额为27%、仅比共和国稍微低一点,仍然是全球第二大军火输出国,比排在第三位的法国高出了20%,即便把欧盟国家算在一起,美国也比欧盟高出了大约7%。
  问题是,市场份额并不代表盈利。
  同样在2045年,美国军火企业在出口上的盈利总共也只有400多亿美元,而共和国的中重集团就通过出口获得了大约1400亿元的利润,中航集团在出口市场上的利润也在1000亿元以上,就连北方重工也获得了400多亿元的利润。也就是说,3家规模最大的共和国军火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盈利相当于美国全部军火企业的2倍。如果全都算上,共和国军火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盈利大约是美国军火企业的3.5倍,按照市场占有率计算,也是美国企业的3倍。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能够在2015年之后的短短20年间,参与与发动数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与军火商的巨额出口利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共和国当局在2047年公布的一些资料,在2035年之前的20年间,共和国军火企业的总利润超过了40万亿元,而这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补贴给了共和国军队,比如共和国军队能够用比成本还要低的价格采购武器装备,而军火企业则通过出口来弥补损失。
  2035年之后,共和国连续6年没有打仗。
  即便在2041年参与了中东战争,因为不是与共和国基本利益相关的战争,所以共和国的军事开支并不大。如果考虑到其他几个国家承担的战争责任,那么共和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付出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此一来,在2035年之后,共和国的军火企业再也没有了国内的负担。
  换句话说,因为不需要补贴国内损失,所以共和国的军火企业可以在保持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出口价格。随着高端产品开始降价销售,那么低端产品就得以更低的价格销售。而低端产品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降价空间并不大,所以在2035年之后,美国军火企业的日子更难过了。
  从这个角度看,中东战争确实是一场非常有必要的战争。
  用半岛电视台在当时发表评论来说,中东战争拯救的不是以色列,而是美国的军火企业,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仅存的几家美国军火企业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倒闭,或者丧失更多的市场份额。要知道,美国当局在这场战争中的开支是共和国的3倍。虽然这与美军作战不利,损失太大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按照一些新闻媒体的猜测,美国当局肯定通过巨额战争开支在补助处于困境中的军火企业。事实上,正是如此,从2042年开始,美国军火企业不但度过了难关,还再次向共和国军火企业发起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讲,波音公司就是中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在中东战争之后,不但美国空军扩大了F-42机群的规模,并且对其进行升级改进,要求压倒J-16C,还在2042年启动了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制计划,并且决定在10年之内完成研制与开发工作,最迟从2052财年度开始采购。波音公司是F-42的主要承包商之一(系统承包商是洛马公司),还有可能在新一代战斗机的竞争中击败唯一的竞争对手,即美国的洛马公司,成为系统承包商。
  在如此关键的时候,波音公司肯定要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
  谁都知道,共和国打算在范保罗航展上集中展出军事技术成果,以此推进与欧洲国家的安全合作。美国当局要想消除共和国的影响,不但要在政治与外交上下功夫,还要充分利用民间力量。
  正是如此,波音公司不但参加了范保罗航展,还带来了大批先进武器装备。
  与波音公司一样,洛马公司,以及另外几家与军火生产有关的美国企业也以组团的方式参加了范保罗航展,并且带来了最新的研制成果。
  在这些美国货中,最受关注的仍然是代号X-72的试验型空天战斗机。
  要知道,由X-72发展而来的空天战斗机,很有可能是未来10年之内,唯一能够与共和国的空天战斗机争高下的先进武器,而且很有可能在下一场战争中,与共和国的空天战斗机正面较量!
第五十九章
星战计划
  因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军火企业悉数到齐,而且很多以往只向潜在客户与专业记者开放的先进武器也出现在了公众面前,所以航展向公众开放的当天,入场人次超过15万,为历届之最。
  与前面说到的一样,最受关注的就是3种还没有定型的空天战斗机。
  由共和国中重集团与中航集团开发的两种空天战斗机首次公开亮相,虽然两种战机都只有模型,而且没有任何配套说明,但是仍然吸引了几乎所有游客。当天,共和国航空馆就接纳了大约14万人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设在对面的美国馆。虽然航展组织者将共和国馆与美国馆设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游客,毕竟那些舍得花钱看展览的,几乎都会去共和国馆与美国馆,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主办方在故意制造新闻,因为这能让人联想到共和国与美国的关系。正是如此,X-72的受关注程度不比共和国的两种空天战斗机差,因为波音公司拿出了设计指标与一些性能参数,所以在众多记者眼里,X-72反而更具有报道价值。
  有意思的是,记者报道X-72的时候都会提到共和国展出的两种空天战斗机。
  可以说,如果波音公司没有夸大X-72的性能指标的话,而且能够完全达到指标,那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F-72,或者其他型号的战机,将是美国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空天战斗机。
  按照波音公司公布的数据,X-72的最大飞行高度为225千米。虽然不具备自主入轨能力,需要通过外挂入轨推进器,或者由助推火箭发射,才能达到第一宇宙速度,进入近地轨道,但是在配备了具备拦截近地轨道目标,以及战略弹道导弹的弹药之后,X-72能够攻击作战范围内的所有外层空间目标。更重要的是,X-72采用了乘波飞行原理,即在大气层顶部做跳跃式飞行,从而将飞行速度提高到20马赫以上,并且能以这个速度攻击数千千米范围内的所有空中与地面目标。
  当然,重点就是乘波飞行原理。
  事实上,这一飞行原理并不复杂。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科学家就设想用配备在导弹上的火箭发动机来推动有人驾驶飞机,以乘波飞行原理,跨越大西洋,向美国东海岸的主要城市投掷原子弹。说得直观一点,该原理就像用石块打水漂一样,即利用不同密度介质间的表面张力。
  原理简单,实现起来却不简单。
  可以说,在21世纪中叶,乘波飞行原理是空天战斗机能够变成现实的,唯一可行的基本飞行原理。如果像飞机一样,完全依靠自身的动力飞行,那么空天战斗机的作战范围将非常有限,毕竟在大气层内往返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任何一种空天战斗机都不可能携带足够多的燃料或者电池。
  事实上,中重集团的空天战斗机方案也采用了乘波飞行原理。
  航展开幕前,一些懂得该技术的欧洲科学家与工程师就利用中重集团提供的参展产品数据指出,中重集团的空天战斗机项目很有可能是共和国天军正在发展的项目,而且很有可能是共和国天军的第一个空天战斗机项目。原因无二,就是因为中重集团的方案采用了较为简单可行的飞行原理,对动力系统的要求并不高。
  问题是,在一些真正懂行的人看来,更应该关注的肯定是中航集团的方案。
  在航展开幕前,几乎没有人能够把中航集团送来的模型与空天战斗机联系起来。仅从外观上看,中航集团的空天战斗机更像俄罗斯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大量使用的联盟宇宙飞船,或者说像是一个放大了好多倍的核弹头,与传统意义上的“飞机”完全不沾边,也就无法让人将其与飞机联系起来。
  事实上,这才是最现实的设计。
  要知道,空天战斗机虽然名曰“空天”,即具备在大气层内外飞行的航空航天器,但是在实际要求中,空天战斗机更应该被称为“宇宙战机”,即其主要作战地点是在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而不是在大气层之内。众所周知,外层空间是真空,任何空气动力设备都发挥不了作用,也就没有必要为其安装如同机翼、尾翼、减速板在内的设备。如果将一架飞机的机翼、尾翼等空气动力部件去掉,只留下机身,也是圆柱形的弹头。
  很多人认为,中航集团凭借雄厚的技术储备,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空天战斗机。
  当然,中航集团的方案要想变成现实,关键就是动力系统。
  因为中航集团没有提供太多的数据,所以外界只能猜测。
  既然是猜测,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按照共和国新闻媒体的宣传,中航集团的空天战斗机方案实际上是一个试验项目,与共和国当局,特别是得到天军支持的空天战斗机项目基本上没有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今后开发更先进的空天战斗机完成技术储备。也就是说,中航集团的实力还不够,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空天战斗机的开发工作,也就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与共和国新闻媒体截然不同的是,美国新闻媒体坚信中航集团的空天战斗机方案才是共和国天军支持的空天战斗机项目。也就是说,共和国已经在几个极为关键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之内研制出性能非常先进,具有绝对领先与压倒性优势的空天战斗机。当然,美国新闻媒体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让美国当局为空天战斗机项目投入更多的资金。
  相对而言,半岛电视台的评论比较客观。
  当时,半岛电视台聘请了好几位技术专家,对范保罗航展上的3种空天战斗机的具体情况做了分析,其中就有一位来自上海飞机公司的航空专家。按照该专家的说法,美国波音公司的X-72与中重集团的空天战斗机项目更有实现的可能性,而且美国与共和国均在相关的重要领域取得突破,也就能够在未来几年,最多不过十年之内完成设计开发工作,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种具有实战部署能力的空天战斗机。问题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肯定是中航集团的空天战斗机项目,而该项目要想变成现实,除了技术上的难关之外,还得在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
  按照该专家的分析,中航集团的空天战斗机项目基本上没有考虑在大气层内飞行与执行作战任务,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外层空间,所以没有配备空气动力部件,而是完全依靠航向发动机。因为空天战斗机属于战术武器平台,而不是具有长期外层空间部署与活动能力的战略平台,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空天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就得在外层空间,至少得在近地轨道上部署专门为空天战斗机提供支持的空间站,也就是俗称的“宇宙母舰”。显然,别说技术上的问题,光是投入就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望而却步。
  显然,短期内,中航集团的方案不大可能落实。
  在该专家看来,至少在2075年之前,中航集团的空天战斗机项目不具备施展应用,至少无法大规模实战应用。
  当然,一些美国与欧洲的新闻媒体并不把该专家的话当回事。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在军事航天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要知道,在磁感应动力系统中要求最高的就是电能单元,即复合蓄电池的性能,或者可控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程度,而在这两个方面,共和国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在这些以常温超导为基础的技术领域中的优势到底有多大,美国与欧洲当局都不清楚。也就是说,即便共和国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美国与欧洲也不知道。如此一来,也就无法判断共和国的空天战斗机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国与欧洲就吃过亏。印度战争之前,美国与欧洲都不相信共和国在磁感应螺旋推进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就不相信共和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航空兵,自然认为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飞跃。结果是,共和国陆军的垂直起降运输机与低空攻击机不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还改变了战争面貌,让陆军成为了真正的攻击部队。
  所谓吃一亏,长一智,有了之前的教训,美国自然不相信共和国的宣传。
  当然,美国当局还得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共和国是不是也有一个“星球大战”计划?
  20世纪90年代初,红色帝国轰然倒下,里根总统搞的“星球大战”计划功不可没。
  里根在1980年上台之后就公布了美国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计划,也就是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在当时看来,这几乎是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要知道,在该计划中提到的很多先进武器,以及这些先进武器涉及到的先进技术,即便放在21世纪中叶,也没有到成熟应用的程度。拿粒子束武器来说,直到2045年的时候,共和国的科学家才初步解决了中性离子加速效率的问题,让粒子束武器向实用迈进了一大步。即便如此,按照最乐观估计,粒子束武器也要到2055年左右才能实战部署。而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美国就打算建立天基粒子束武器拦截系统。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完全不切合实际的计划,也是一个根本没有可行性的计划。问题是,就是这个计划,让处于勃涅日烈夫时代,即鼎盛时期的苏联遭遇了最严重的考验,最终因为经济发展完全失去平衡而在一夜之间解体。排除政治上的因素,前苏联接的主要原因就是以重工-军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完全忽略了轻工业与农业的地位,并且让农民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而苏联走上这条不归路的主要原因就是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而且不顾实际能力,想在所有领域超越美国。
  现在的美国,与当年的苏联非常相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