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7/1195


第一百四十章
战术创新
  因为第三轮导弹攻击来得过于猛烈,3艘美国航母均挨了10枚以上的反舰导弹,其中面向导弹来袭方向的“门罗”号至少挨了21枚C-666A,露在海面以上的部分被导弹炸得支离破碎,所以在导弹攻击结束之后,3艘航母的舰长就下达了弃舰令。随后不久,位于舰队北面的3艘护航战舰的舰长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
  也就在这个时候,第四轮攻击开始了。
  与前面的三轮攻击相比,第四轮攻击的最大特点就是承担打击任务的不是导弹,而是作战飞机。准确地说,是由战斗机在舰队上空投下的航空炸弹!
  因为100多架战斗机都是从帖着海面的高度上进入的,所以美国舰队里的另外几艘护航战舰没能及时发出警报。更重要的是,第一轮导弹打击来自东面,所以舰队的防空战斗机全都转向东面,随后的第二轮导弹打击来自南面,舰队防空战斗机立即转向南面。到第三轮导弹打击结束的时候,因为3艘航母均遭到重创,注定会沉到海底,所以在舰队南面活动的防空战斗机没有转向北上,而是继续向南飞行,去了位于吉布提的美国海军航空站。也就是说,在J-14与J-17战斗机到达的时候,美国舰队上空没有防空战斗机。
  没有防空战斗机的干扰,一场原本还有点难度的轰炸行动就变得没有任何难度了。
  在距离美国舰队大约35千米的时候,J-14S与J-17A战斗机陆续投下了携带的滑翔制导炸弹,随后爬升转向,没再逼近。
  这就是共和国海军的新式制海战术之一。
  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与能量武器系统的出现,必然会彻底改变海战战术。说得不客气一点,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风光了半个多世纪的反舰导弹必然会像风帆时代的撞角与无畏舰时代的巨炮一样退出历史,成为博物馆里的武器。在大变革的时代,谁能走在技术与战术的前列,谁就能控制时代的前进方向。作为后起之秀,共和国海军要想超越美国海军,成为世界头号海军,就得在技术与战术上大下功夫,如同当年美国海军通过大力发展航母,一举超过英国一样。
  可以说,自从2015年以来,共和国海军就非常重视开拓与创新。
  电磁炮、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电磁炸弹、全电推进系统、电动攻击潜艇等等先进的武器与技术,几乎都与共和国海军有关。如同一位西方的海军史学家所说,共和国海军在21世纪前50年的巨大努力,为最终超越美国海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史来看,如果没有在基础技术与战术上的巨大投入,就算能够在舰队的规模上与老牌海上强国抗衡,也不可能在海战中战胜对手。法国、德国、日本、前苏联,无一例外的,都是因为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最终败下阵来。英国能够取代西班牙、美国能够取代英国,都与其高度重视海军的技术与战术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从2015年开始,共和国海军没有在规模上向美国海军看齐,而是在海军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基础技术与战术上用力,就是找对了前进方向。事实上,连林啸雷都非常重视基础技术与战术。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致力打造“大舰队”的林啸雷不但是个“海权至上论者”,还是一个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海军统帅,但是细究林啸雷的提出的所有海军发展规划,就能发现一个要点,即所有的海军计划都与新技术有密切关系。
  这种重视基础技术的发展模式既有好处,又有坏处。
  好处是,可以用一支规模较小的部队来对抗实力强大的美国海军。因为共和国海军处于“增长期”,舰艇的更新换代速度比处于“稳定期”的美国海军快得多,所以不益盲目的提高扩张速度。说直接一点,如果海军的扩张速度太快,即在短期内建造大量战舰,那么在20到30年之后,就将面临同时更换大量战舰的巨大压力。因为战舰的建造周期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武器装备,所以在持续20到30年的发展之后,海军的规模将增大好几倍,到时候同时更换大批战舰,必然导致海军的正常活动受到影响。用成语来说,在发展初期就提高速度,等于“揠苗助长”。只有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并且持续不断的建设50年,即在两代人期间内以正常速度稳步发展壮大,共和国海军就能超越美国海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坏处是,没有几个国家能够保持50年以上的旺盛期。因为海军的特殊性,即漫长的建设周期、巨大的财力投入、长期的思想建设等等,所以在任何一个有实力问鼎世界头号强国的国家,都将海军当成战略力量进行建设。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与日本都制订了长达数十年的海军发展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与前苏联的海军发展周期都长达20年。如此漫长的发展周期,足以让那些没有实力争夺世界霸主宝座的国家原形毕露。事实上,德国与日本就倒在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之中,前苏联解体也与海军军备竞赛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共和国来说,能否在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中保持稳定,并且完成竞争对手根本不需要的国内体制改革,远比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困难得多。正是这个弊端,让共和国在发展海军的时候小心翼翼。
  对于后起之秀,通过技术与战术创新增强自身实力,绝对是不二法门。
  从事后的角度看,将电磁炮、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等等新式武器装备推向海战战场,就是要借此抵消美国海军的强大优势。事实上,共和国海军不可能在短短20年内打造出15支航母战斗群。以共和国的实力,在2040年的时候维持9支航母战斗群已经算得上是难能可贵了。
  当然,海战战术创新绝非易事。
  航母与航空兵能够称霸海洋战场,将战列舰送进博物馆,根本原因就是航空兵拥有远远超过舰炮的打击范围与打击效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来说,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距离在350千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500千米,而当时舰炮的最大射程只有40千米左右,基本上是舰载航空兵的十分之一,其打击效率也差不多是舰载航空兵的十分之一。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战列舰自然不是航母的对手。
  要想改变海战战术,让航空兵成为历史,至少让航空兵在制海作战中成为历史,就得在打击距离与打击效率上超越航空兵。
  由此可见,电磁炮加强制电磁干扰系统正是针对舰载航空兵的利器。
  即便是轨道电磁炮,最大射程也不比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距离短多少,至少没有数量级上的差别。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面前,制导武器毫无用武之地,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效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问题是,要想取代舰载航空兵,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知道,最后一艘战列舰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退役。也就是说,在航母称霸海洋之后,战列舰又服役了将近半个世纪,才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展品。
  因为航空兵在某些方面,特别是战场支援方面仍然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不会迅速退出战争舞台。如此一来,就有必要继续挖掘航空兵的潜力,通过改变对海作战战术来提升航空兵的制海作战能力。
  正是如此,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海军航空兵开始探索新的制海战术。
  显然,使用反舰导弹不再是海军航空兵的主要手段。从这场战斗也看得出来,如果需要用反舰导弹来对付敌人的舰队,战略轰炸机与远程巡逻机都要比海军的战斗机,特别是舰载战斗机更加管用。受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影响,海军航空兵会到了老路上来,即由不受干扰的飞行员用不受干扰的方式来引导弹药攻击海面舰艇。
  不管怎么说,飞行员不会受到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影响。
  关键就在如何让弹药不受影响。
  传统的制导系统肯定不行,而惯性制导系统的精度又达不到要求。搞到最后,负责弹药开发工作的工程师只能把重点放在了定向通信系统上,也就是基于激光的通信设备。要让该系统发挥作用,关键还是开发出能够屏蔽无线电波段的电磁波的光学透镜。仅仅为了这么一块玻璃,海军就投入了几十亿的科研经费,用了近3年时间。可以说,如果不是在2039年初研制出了符合要求的光学透镜,也就不可能在这长战争中用上海军的新战术,让那些原本很难在海战中发挥作用的战术战斗机派上用场。
  当然,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还的在其他方面有所进步。
  这次,100多架战斗机使用的炸弹,就是海军为了新战术专门研制的。因为新的战术还没有得到检验,所以新式弹药的生产工作也没有全面展开。投入使用的近300枚炸弹都是提供给海航进行测试的,也就是说这些弹药的可靠不会高到哪里去。
  作为新式炸弹,自然有其新颖的地方。
  以投掷方式来说,这种编号X-204002017(X是实验代号,2040是开发年份,02是炸弹的代号,017是序列号)的新式炸弹属于“火箭助推滑翔炸弹”,即配备有一具火箭发动机与滑翔弹翼。由此可以推断,该炸弹的射程肯定在50千米以上,而且末段飞行速度在4马赫以上。针对舰队的末段防御系统,该炸弹不但采用了新式的“层离式隔热涂层”,还采用了弹道修正系统。所谓的“层离式隔热涂层”,实际上就是在炸弹外表面按照受热膨胀性能涂上好几种不同的涂料,在受到脉冲激光武器等能量武器拦截的时候,隔热涂料会自动剥离,以此来抵抗能量武器,降低炸弹受到的影响。因为涂层剥离之后,炸弹的质量与气动外形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需要用弹道修正系统来调整弹道,确保炸弹按照一条比较固定的弹道飞向目标,降低二道引导环节的难度。
  当然,作为还处于实验中的炸弹,X-204002017还有很多欠缺。
  别的不说,其爆炸方式就只有一种,即触碰激发。也就是说,炸弹只有在撞到战舰上之后才会引爆,如果落到海水中,就不会爆炸。正是如此,在这场战争后,X-204002017的研制工作被彻底取消,所有研制成果转为技术储备。直到2045年,共和国海军才启动了另外一个相似的研制项目,并且利用了X-204002017的研制成功。共和国海军这么做,就是因为大约有20枚炸弹没有爆炸,其中至少有2枚落入了美军手中。虽然这些炸弹在装上战斗机之前,全都换了表面涂装,故意刷上了一组阿拉伯字母,让人认为是叙利亚空军装备的弹药,但是炸弹内部的零件上仍然铭刻了共和国军队的标记,很容易让人相信,这是共和国海军的杰作。当然,在共和国与美国都不愿意撕破脸皮的情况下,美国当局肯定愿意相信这是共和国援助给叙利亚的弹药。不管怎么说,叙利亚军队的绝大部分武器装备,甚至连步枪子弹都来自共和国,几百枚炸弹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然,这些炸弹的关键之处还是其定向通信系统。
  因为投弹的战斗机呆在了美军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作用范围之外,所以战斗机上的飞行员可以利用探测系统来跟踪美国战舰。为了安全起见,所有战斗机都没有启动雷达,用的是红外与微光摄像机。通过定向通信系统,战斗机将截获的目标信息源源不断的传输给投下的炸弹,而炸弹上的闭路制导系统则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炸弹的弹道。
  整个攻击过程非常顺利,机群几乎没有遇到麻烦。
  严格说来,不是新战术产生了效果,而是美军完全丧失了斗志,没有料到对手竟然会出动战斗机进行凌空轰炸,其防空战斗机过早撤离战场,所以在轰炸到来的时候,美军完全没有准备,也就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事实上,在这次轰炸中,新战术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因为3艘航母均遭到重创,沉没只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当时航母上的美军官兵正在陆续登上救生艇,飞行员在出发前就被明确告知,轰炸行动只针对美国战舰,不针对美国海军军人,所以第四轮打击的重点不是航母,而是舰队里的旗舰(因为“俄勒冈”号的排水量仅有1万多吨,在航母面前过于渺小,所以在第三轮打击中没有受到重创)与6艘在此之前没有遭到打击的护航战舰。
  面对拥有完备末段拦截能力的7艘战舰,炸弹速度过慢的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更重要的是,X-204002017只针对能量武器做了优化设计,没有考虑到其他末段防御系统,特别是采用了速射电磁炮的防御系统,结果在几艘美国战舰面前,近300枚炸弹的攻击效率不到20%。虽然50多枚炸弹仍然将7艘美国战舰炸上了天(炸弹的爆炸威力远远超过了反舰导弹的战斗部,而且破坏效果也超过了反舰导弹),但是大约70%、也就是大约200枚炸弹被7艘战舰上的末段拦截系统击落,还有大约10%,也就是20多枚炸弹因为系统失灵而没能击中目标,仍然比海军预期的低得多。可以说,正是如此低的打击效率,让海军终止了X-204002017项目,在准备了4年之后,才再次启动。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这次轰炸的重大意义。
  要知道,这是自1982年的马岛战争与同一时期的两伊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由战斗机以凌空轰炸的方式击沉了大型战舰。更重要的是,这场战斗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随着脆弱的制导武器淡出,海战舞台上,军人价值、特别是飞行员的价值再次得到重视。
  虽然第四次打击是这场海空战斗的结尾,但是对由此引发的海军战术大变革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对即将到来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即由共和国与美国直接对抗的时代来说,这也仅仅是个开始。
  随着完成轰炸任务的战斗机折向离开战场,漆黑的海面上仅剩下了几艘在烈火中缓缓下沉的战舰,以及承载着成千上万名美国海军官兵的数百艘救生艇。虽然谁都知道,只有共和国军队有能力一举歼灭拥有10多艘大型战舰的航母战斗群,但是在战斗结束的时候,美国舰队的指挥官、以及远在千里之外的联军司令官杜奇威就知道,没人会把美国舰队覆灭与共和国联系起来,因为在整个交战过程中,美军没能击落一架敌机,也就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以证明是共和国军队发起的攻击。
  在美国舰队全军覆没的时候,中东战争就可以宣告结束了。
第一百四十一章
佯攻
  对于身在前线的战斗机飞行员来说,转向返航的时候,战斗就结束了。对于其他战场上的军人来说,美军“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覆灭,只是战斗开始的信号。
  按照裴承毅的安排,打击“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开始后30分钟,共和国与叙利亚空军全体出动,以攻击“缅因”号的方式,迫使美以土联军出动全部空中力量来争夺东地中海的制海权。
  因为打击“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的行动只持续了大约25分钟,所以攻击“缅因”号航母战斗群的行动是在其结束之后开始的。如此一来,这场战役行动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打击美国海军舰队由“阴谋”变成了“阳谋”。
  这是李存勋的主意,而不是裴承毅的想法。
  按照裴承毅最初策划的作战行动,应该首先打击“缅因”号,让美国当局认为共和国军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夺取制空权来获得北方战线上的胜利,打击“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只是一系列打击行动中由叙利亚、伊拉克与伊朗空军联手发起的行动,与共和国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么安排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
  也正是如此,在安排作战力量的时候,为了使用威力巨大的C-668A与C-666A反舰导弹,裴承毅不但出动了战略轰炸机与远程巡逻机,甚至安排了4架大型充电机协助远程巡逻机群完成了上万千米的长途奔袭行动,还在此之前让叙利亚、伊拉克与伊朗分别以申请援助的方式,要求共和国提供一批远程反舰导弹,其中就有缩短了射程的C-668B(专门的出口型号)、以及性能有所降低的C-666B(也是专门的出口型号)。虽然共和国暂时没有向这三个国家提供这两种性能先进、而且可以用来攻击战略目标的大型反舰导弹,但是受战争时期影响,只要共和国军队在战争中用这两种导弹攻击了美国舰队,共和国政府肯定会在战争结束前批准出口申请。
  更重要的是,在战术航空兵的安排上,裴承毅也是别有用心。
  因为叙利亚、伊拉克与伊朗都没有J-16C型战斗机,而共和国空军与海军的J-16A的老化问题非常严重,可靠性非常低,所以在安排最后一轮打击的时候,除了出动大批换上了叙利亚空军涂装的J-17A型战斗机之外,还出动了一批J-14S型战斗机。这些J-14S原本都是准备提供给伊拉克的,与当年出售给阿根廷的J-14S相比,由共和国空军在J-14C上改进而来的J-14S没有采用被动探测系统,也没有采用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只是对机体结构做了延寿处理,并且采用了新的火控软件系统。总的说来,出售给伊拉克的J-14S更像是一种在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轻型轰炸机。
  共和国空军在印度战争之后封存了不少的J-14系列战斗机(J-14系列战斗机在印度战争中的出动强度远不如J-16A,所以剩余使用寿命反而比J-16A长得多),随着J-16D,以及更新的改进信号陆续服役,共和国空军开始按照计划处理封存的J-14系列战斗机。虽然在处理封存战斗机的时候,共和国会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热点地区的重要盟国所处的局势,将部分状态比较好的战斗机进行小范围升级处理之后,无偿提供给重要盟国(受援国只需要提供改装费用),但是受2015年到2035年间的数场战争影响,共和国空军与海军的封存战斗机数量非常惊人。拿J-11系列重型战斗机来说,2030年最后一架封存的J-11F被作为废品处理掉之前,共和国空军与海军总共封存了1100多架,其中半数以上的战斗机都是在到达封存期限后被当做废品处理掉了。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浪费的事情。
  早在20年前,也就是J-14系列战斗机陆续服役的时候,共和国空军就成立了一个专门处理封存战机的机构。因为重型战斗机的出口限制比轻型战斗机严格得多,所以封存的战斗机中以重型战斗机为主。在2030年之前,也就是空军开始大批量销毁J-11与J-13系列重型战斗机,并且准备封存部分早期型号的J-14系列战斗机的时候,该机构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即将一些状态比较好的重型战斗机改装成轻型轰炸机,充分利用重型战斗机作为大型空中平台的作用。
  如果不是印度战争,恐怕这个建议很早就变成了行动。
  印度战争后,J-16A的劳损程度超出预期,加上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影响,J-14系列战斗机、特别是某些状态良好的后期型号的封存工作放缓。趁此机会,空军正式批准了在J-14系列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轻型轰炸机的改造项目。因为伊拉克当局正好在此时向共和国提出了获得军事援助申请的要求,并且答应为部分装备提供改进费用,所以共和国空军也就利用了这个机会,即用伊拉克提供的资金来推动“J-14轻型轰炸机项目”。可以说,共和国空军这么做很不厚道,毕竟不管是从现实需要、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伊拉克既不需要一种30吨级的重型战斗机,更不需要一种40吨级的轻型轰炸机。当然,对于处于快速发展的伊拉克空军来说,通过J-14S来熟悉与掌握现代化战斗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项投资最少的选择。
  当然,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援助项目,迟早会出问题。
  因为是援助项目,规模不是很大,所以空军以垫支的方式完成了48架J-14S的现代化改进工作。在即将交付的时候,伊拉克空军却提出了希望获得J-16A或者J-16C,而不是一种在封存战斗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只能执行对地打击任务,而不是用来执行国土防空任务的重型战斗机。如此一来,这48架战斗机被共和国空军扣留了下来,由部署在共和国西北地区的某战略侦察机部队负责维护。不管怎么说,按照轻型轰炸机标准改进的J-14S都是一种不加油航程超过了5000千米,而且能够在30000米高空以3马赫的速度进行高速巡航飞行的作战飞机。按照空军的安排,如果伊拉克当局违背合同,拿到赔款之后,就把48架J-14S分配给侦察机部队与假想敌部队。
  也就在这个时候,中东战争爆发了。
  有趣的是,因为J-14S被分配给了侦察机部队,所以在战争的前10多天,空军严重缺乏作战力量的时候,竟然没有几个人想到这批作战飞机。直到裴承毅开始策划打击美国舰队的作战行动时,龙宏恩才从空军司令部了解到,空军手里有一批按照伊拉克空军的标准完成了改造工作的重型战斗机,也才把这批战斗机派了出来。
  因为打击行动要求严格保密,所以这48架J-14S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用张孝珑的话来说,就算J-14S在战斗中被击落,美国也只能把矛头对准伊拉克。因为伊拉克也是阿拉伯国家,所以可以用援助叙利亚的名义打击美国舰队,如果美国当局在该问题上向伊拉克发难,等于与整个阿拉伯世界为敌。如此一来,美国政府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肯定会投鼠忌器,不敢过于直接。
  更重要的是,J-14S拥有所有重型战斗机中最远的航程。
  因为在改进的时候就明确为轻型轰炸机,所以J-14S在不加油、不携带副油箱,以最大内部载油量与最大起飞重量(只能携带4吨弹药)起飞时,最大航程达到了惊人的5000千米,如果在一侧弹舱内携带保型副油箱,将载弹量降低到1吨,并且在最佳高度上以最佳速度飞行,最大航程甚至超过了8000千米,作战半径达到3000千米,完全达到了轻型轰炸机的标准。
  也就是说,48架J-14S从共和国本土西北空军基地起飞之后,不但能够飞往波斯湾内的海上平台,还能绕过一些热点地区。因为是载弹出发,所以J-14S到达海上平台后,只需要补充燃油,就能再度起飞,整个作业过程不会超过30分钟。更加重要的是,J-14S在改进的时候都做了全面翻新,状态非常好,所以降落到海上平台之后,不再需要进行额外的维护与检修。
  实战证明,48架J-14S百分之百的完成了作战任务。
  协助J-14S的96架J-17A从伊朗境内的空军基地起飞,跟随大机群飞往土耳其后,全部转向南下。与J-14S一样,这些战斗机都在海上平台上补充了燃油。不同的是,J-17A在J-14S后起飞,并且在到达叙利亚东部上空的时候进行了一次空中加油。不管怎么样,J-17A是轻型战斗机,而不是重型战斗机。
  等到所有战斗机起飞之后,海上平台立即疏散,8艘大型快速运输船按照计划前往伊拉克的巴士拉港。虽然船队到达巴士拉港的时间比预定的晚了大约10个小时,但是在长达数千海里的航向上,受各风向等等因素影响,船队晚10个小时到达不算奇怪事。如果考虑到该船队已经在瓜达尔港与巴士拉港之间跑了好几个来回,从未停歇过,那么晚10个小时到达巴士拉港更算不上什么了。
  可以说,这是整个行动中最关键的一环。
  虽然海上平台在波斯湾的行动算不上秘密,只要美国间谍卫星从波斯湾上空经过,就会发现这座由8艘大型船舶构成的海上平台,但是美国当局并不知道共和国海军已经拥有了能够实战部署的海上平台,而且也不知道海上平台就是一直活跃在战场上的快速战略投送舰队,也就不大可能密切关注这支运输舰队。更重要的是,海上平台是在夜间组装,并且为战斗机提供服务的,所以能够发现海上平台的只有雷达成像与红外成像卫星。受侦察卫星的分辨率,以及船只雷达发射与红外辐射特征影响,美国的情报机构就算能够将6艘连接在一起的大型运输船判断为海上平台,也没有确凿的证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