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419

  当然,以美国国内的情况,不会等伤亡达到四十万,美国当局就得考虑撤军。
  要知道,巨大的伤亡,已经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冷静下来之后,很多美国人都意识到,继续打下去,美国所能获得的好处将寥寥无几,付出的代价却在急剧上升。
  虽然美国国内还没有爆发反战浪潮,但是民间的反战示威活动已经开始了。
  别的不说,由阵亡将士家属组成的“母亲反战团”就一直守在白宫外面,每天都在向白宫施压,要求总统从中国撤兵。
  奥康纳再厉害,也不敢与选民对着干。
  再说了,中期选举临近,之前积极支持战争行动的共和党正在利用美军作战不力、伤亡过大做文章,意图控制国会两院。如果奥康纳无法处理好这个问题,那么在中期大选中,民主党肯定会全面败北。
  正是如此,在二零一四年初,奥康纳才会在参加ABC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的时候,以非正式的方式表示,美国当局将在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考虑从中国撤兵。虽然奥康纳没有说明什么才是“重大胜利”,但是在美国民众看来,打下南京与北京,就是重大胜利,因此美军将在这个时候撤兵。
  这个时候,台湾当局主动站出来,并且伸出了橄榄枝,显然是在帮美国。
  受此影响,十一月十一日,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就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提到,美国支持在中国成立一个联合政权,并且欢迎中国的各方力量参与该政权,最终以谈判协商的方式结束中国内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从战争定义上就看得出来,美国确实想撤兵了。
  当初,美国宣布出兵中国的理由,就是帮助台湾当局恢复正统。如此一来,美军与日军都是台湾当局的援军。也就是说,中国的战争,实际上是台湾当局与大陆当局的内战,而美国只是在帮助台湾当局平息内战。
  这样一来,美国从中国撤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
  换句话说,美国当局为今后撤兵留下了台阶。
  美国当局这一表态,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当然,绝大部分国家肯定会支持美国的态度,毕竟中国的战争,已经对世界经济、以及几乎所有国家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虽然在战争初期,很多国家都从中获益,毕竟对处于危机中的全球经济来说,一场能够消耗掉所有过剩物资的战争,能够让更多的工厂开工,也就能够让更多的工人找到工作,从而拉动消费,振兴市场。但是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负面影响也就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中国经济停转之后,很多国家都被牵连了进来。
  比如,澳大利亚与巴西就有苦难言,因为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每年都要从澳大利亚与巴西进口数千亿美元的矿石,为这两个国家提供数百万个就业岗位,为矿产企业提供数百亿美元的利润。受战争影响,中国不再从澳大利亚与巴西进口矿石,而且美国也不会让澳大利亚与巴西向中国出口矿石,两国经济自然是雪上加霜,一蹶不振。
  事实上,就连一些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比如俄罗斯,也受到了冲击。
  没有了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俄罗斯的物价指数在战争期间升高了近一倍,使得大部分俄罗斯平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在东北沦陷之后,中国就不再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俄罗斯每年因此遭受的损失高达上千亿美元。
  其实,就连美国也不能例外。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前,美国市场上的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中,大约七成来自中国。没有了这些廉价商品,美国人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就算美国政府在战争期间一再增加了社会保障,甚至通过发放战争福利的方式,让平民得到实惠,但是比起以往,绝大部分美国人的生活质量都在下降。可以说,反战的美国人中,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亲人在战场上阵亡,而是生活受到了影响。
  当然,也有例外。
  最大的例外就是日本。
  可以说,对于台湾当局的行为,日本最为反感,也最为愤怒。
  别的不说,台湾当局此举,等于把日本摆到了不义的地步。虽然台湾当局没有宣称日本是侵略者,但是在向北京当局伸出橄榄枝之后,等于承认了北京当局在北方战场上的合法地位,也就否认了日本在占领区内建立的军管政权。
  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平民更多的是愤怒与仇恨,而不是因为战争而使生活品质降低所产生的怨恨。
  投在长崎的那颗核弹头,就足以让日本人仇恨中国数十年。
  更重要的是,战争期间,日本的工业机器全速运转,变相解决了事业问题,使得更多的日本人有事可做。虽然出口受到了影响,但是日本当局通过扩大军队,以及从美国获得大量无偿援助,基本上保证了平民的生活水准。要说有什么影响的话,在中国战场上阵亡的一百多万日军官兵算是最大的影响吧。只不过,对日本这个比较狭隘的民族来说,巨大的伤亡带来的不是反思,而是更大的仇恨。
  问题是,在美国的态度明确之后,日本当局也知道,没有美国,日本打不赢这场战争。
  受此影响,日本当局并没有公开抨击台湾当局的举措,只是在表态的时候,质疑了北京当局的合法性。
  当然,日本当局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敦促美日联军攻打北京。
  这下,难题回到了美国手中。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三十一章
万事俱备
  虽然美国对台湾与北京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表示欢迎与支持,但是在进军京津地区的问题上,美国仍然做好了两手准备,并且以军事手段为主。
  表明外交态度之后,美国就设法向北京当局传达了进行停火谈判的意图。
  当时,在罗耀武的建议下,刘诚志批准了与美日联军交换战俘的提议,并且率先交还了几名美军高级军官。作为回应,美军也在前线交还了几名中国军队的高级军官。正是通过这个途径,美国当局向北京表达了停火谈判的意图,并且表示,只要北京当局答应,美日联军将暂缓进攻。
  问题是,美国当局伸出的橄榄枝并没被北京当局接受。
  原因也很简单,刘诚志的胆子再大,也不敢代表中国与敌人进行谈判。不管怎么说,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只是地方权力机构,而不是中央政府,停火谈判属于国家权力,只能由中央政府进行。
  事实上,在美国采取这一行动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质疑。
  当时,日本当局就明确表示,北京当局无权代表中国,即便同意进行停火谈判,也不具备法律效力。
  虽然从根本上讲,日本当局此举是要推进战争,鼓动美日联军攻打北京,但是提出的理由也很充足。可以说,即便刘诚志接受了美国当局的提议,日本当局也会想方设法的破坏停火谈判。
  受此影响,在积极争取停火谈判的同时,美日联军也在积极备战。
  到十一月十五日,帕特里奇已经将南方战场上的六个美军主力师与八个国民警卫队师调入北方战场,而且八个国民警卫队师将在沈阳与锦州进行整编,按照同样的标准,改编成六个主力师。如此一来,即便第十山地师仍然没能完成重建工作,美军在北方战场上的主力部队也增加到了十九个师。
  与美军一样,日军也在积极备战。
  日军的编制调整在九月底就全部完成了,总共组建了二十四个主力师团,另外还对三十八个二线师团进行了整编,增强了主战力量。到十一月中期,日军侵华部队的总兵力超过了一百二十万,其中主力师团的规模达到四十万。
  唯一的变数,就是台军没有按照计划出兵北方战场。
  虽然在第三次南京会战期间,台湾当局为了取得美国的全力支持,一再承诺将在占领南京之后出兵北方战场,担负起保卫后勤保障线的任务,但是到了十一月初,特别是在《权利宣言》发表之后,台湾当局就以兵力不足、调动不力、南方战事频繁等等理由,拒绝出兵北方战场。
  很明显,台湾当局已经意识到,《权利宣言》整在将整个中国团结到一起,而且该宣言直接指向以美日联军为首的侵略者,其中又格外强调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如果台湾当局在这个时候出兵北方战场,帮助美日联军作战,肯定会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敌人,最终被大陆民众唾弃。
  事实上,这个影响已经显现了出来。
  《权利宣言》发表之后,台占区内的抗战活动更加频繁,之前几乎被台军歼灭的敌后游击队死灰复燃,还有不少民众偷偷穿过军事封锁线,进入大陆控制区,其中不少就是为了前往北京,参加北京保卫战。
  可以说,如果台湾当局仍然对北方战场上的战斗含糊其词的话,迟早会失去民心。
  也正是如此,台湾当局才会如此积极的向北京当局伸出橄榄枝。只不过,台湾当局仍然显得不够诚意,至少没有对日军侵华做出重点说明。
  真正感到尴尬的,还有联军总司令帕特里奇。
  如果让帕特里奇选的话,他肯定会支持停火谈判。虽然在打下南京之后,美军能够将部署在南方战场上的主力部队抽调过来,而且能够将原先计划增补给南方战场的作战物资与武器装备用在北方战场上,还能集中大部分空中力量,可以说美日联军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等到美军完成了兵力调动之后,北方已经进入冬天了,而且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加上中国军队在京津地区的防御部署更加严密,就算美军更加强大、日军也脱胎换骨,帕特里奇也没有信心在严冬到来之前占领北京。
  如果在冬季攻打北京,美日联军肯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三次南京会战,美军阵亡将士四万多人。按照帕特里奇的估计,真要强攻北京,美军的伤亡数字只会更大,不可能更小。当时,甚至有人认为,美军将在北京付出十万名官兵的巨大代价。
  果真如此的话,恐怕在打下北京之前,美军就全面崩溃了。
  由此可见,帕特里奇肯定希望用谈判来解决问题。如果能够让北京当局放弃抵抗,就算不能占领北京,美国也能体面撤军。
  只不过,从一开始,帕特里奇就对谈判不抱多大希望。
  要知道,在北京支持事务的是几个军人,而且最主要的三名将军都是他的老熟人了。
  以帕特里奇对刘诚志、陈必时与罗耀武的了解,就算刘诚志较为软弱,只要陈必时与罗耀武还能发挥影响力,东北军就不会与美日联军进行任何性质的谈判,哪怕是战前谈判,双方只能用血与火来决出高下。
  打,成了唯一的选择。
  从军事上讲,帕特里奇更愿意把攻打北京的作战行动延迟到二零一五年的春天。
  问题是,到底什么时候打,不由他决定。
  美国的外交表态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只要北京当局没有做出回应,美国就将在外交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
  外交失去转圜余地的直接结果就是让美国当局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军事行动上。
  可以说,这是必然发展趋势。
  十一月十五日,在刘诚志公开表示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仅是中国中央政权下属的地方权力机构之后,美国当局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当然,美国当局的这一决定,也与日本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在重大问题上,日本一直以美国马首是瞻,很少有自己的主见,但是随着日本逐渐增加兵力投入,成为了北方战场上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日军的规模相当于美军的两倍,美国也不能忽视日本的意愿。
  再说了,如果美国打算顺利从中国撤军,就得倚重日本,而不能得罪日本。
  加上台湾当局在北方战场上的暧昧态度,使得美国别无选择,在日本一再坚持打下北京再与中国当局谈判之后,只能选择发起地面进攻。
  这样一来,攻打北京成为唯一选择。
  受此影响,帕特里奇只能按照白宫与五角大楼的授意,积极部署与策划攻打北京的作战行动。
  当然,美军的部署已经到位了。
  虽然抽调到北方战场的八个国民警卫队师还在进行整编,但是帕特里奇手里有足够多的主力部队,算上日军的二十四个主力师团,美日联军主力部队的总规模将近七十万,还有大约一百万二线部队。
  可以说,美日联军在北方战场上的兵力达到了最大限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