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419

  这一切,必须归功于东南军将士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
  正是因为在南京保卫战中,东南军将士浴血奋战,给予美军惨重伤亡,使得美军不得不放弃更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行动。失去美军的支持,台军最多只能稳住现有的占领区,根本不可能在腹地战场上取得突破。
  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在北方战场上。
  正是如此,南京保卫战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这一观点的支持下,刘诚志才说服了最高统帅部。
  见到陈必时的时候,刘诚志首先转达了最高统帅部的决议,即任命陈必时为特别军事顾问,协助北方战区守卫北京。
  “刘总,元首的事情……”
  刘诚志看了眼罗耀武,才把目光转向陈必时。“这事还在调查,我已经委托军事情报局的老李,让他尽快查出结果来。”
  “能有什么样的结果?”罗耀武冷笑了起来。
  “不管怎么说,我觉得管远山不会做得这么出格,至少他不是方士谦那样的人,不然的话,我们早就战败了。”
  “就算不是,他也做得很出格。”
  “小罗,说话得讲依据,不能凭空猜测。”刘诚志叹了口气,说道,“不管怎么说,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了。虽然我对管远山没有个人成见,也相信他是一个爱国分子,但是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管远山都主张与敌人谈判。就算不是投降派,他在抗战上的软弱表现也足以造成严重影响。”
  “这不可能成为我们与中央对着干的理由。”陈必时说得很清楚。
  “这是当然。”刘诚志苦笑了一下,说道,“问题是,如果照着管远山那一套,我们不但不可能打赢抗战,还会很快输掉这场战争。也许你不知道,就在保卫北京的问题上,管远山都不太合作。”
  “什么意思?”
  “迁都的事情你知道吧,就是他积极主张的结果。”
  陈必时皱起眉头,说道:“现在看来,迁都没有错。就算拖到现在,我们也得考虑把主要机关迁到大后方。”
  “问题是,在游击队的问题上,管元山一直不肯妥协。”罗耀武插了一句进来。
  “游击队?”
  罗耀武点了点头,掏出了香烟。
  “游击队的事情很复杂,最初的时候,元首也反对设立游击政权,即便只是临时的,而且只在抗战时期存在。但是到了后来,特别是在美日联军逼近北京之后,元首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让步,答应同游击队进行谈判,并且以公告的方式,承认游击队在游击区建立的政权具有合法性。”
  “最高统帅部最后不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吗?”
  “那是在元首遇难之后,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下,最高统帅部才做了妥协,而一直反对向游击队放权的,就是管远山。”
  陈必时长出了口气,说道:“他这么做,肯定有原因。”
  “当然有原因,做任何事情都有原因。”罗耀武又插了一句进来。
  刘诚志看了罗耀武一眼,说道:“管远山最担心的,还是游击政权坐大,最终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甚至对整个国家体制构成威胁。事实上,我们也有同样的担心,毕竟敌后游击队有太大的自主性,又是军事组织,如果与政权结合,必然会产生深远影响。只是我们都知道,如果守不住北京,谈什么都没用。到时候,就算没有游击政权,敌人也会在占领区占领伪政权。事实上,打到目前为止,台湾当局已经在占领区建立了伪政权,日军也在东北建立了军管性质的伪政权。说得直接一点,我们已经对这些地区失去控制权。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退一步,满足游击队的要求呢?只有守住北京,我们才有希望击败敌人,也才有希望保存一个完整的国家。”
  “游击队很重要?”陈必时问了一句。
  刘诚志点了点头,朝罗耀武看了过去。
  “没有游击队的支持,我们肯定守不住北京。”罗耀武灭掉烟头,说道,“虽然东南军的战略反击与南京保卫战为我们争取到了几个月的准备时间,但是南京沦陷之后,美军肯定会把主力部队派往北方战场。按照我的估计,如果美军不能在十一月中旬之前完成调动,就会将攻打北京的时间推迟到年后。到时候,我们至少得面对四十万美军主力部队,还有两倍于此的日军。如果台军稳住了南方战场上的局面,还有可能出兵东北,顶替美日联军负责控制占领区。”
  陈必时也把目光转向了罗耀武。
  “在此情况下,守住北京的希望非常渺茫。如果没有游击队的支持与配合,特别是在敌战区展开的大规模游击战,仅靠正规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北京将成为第二个南京,沦陷只是迟早的事情。”
  “为了发动游击队,我们别无选择。”刘诚志接过话题,说道,“虽然最高统帅部已经在游击政权的问题上做出了让步,但是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就算在罗司令的影响下,游击队表现得非常积极,并没有因为最高统帅部而有所怠慢。问题是,这种局面肯定无法长期维持下去。为了北京,我们肯定得付出很大的代价,而配合正规军作战的游击队也会付出惨重代价。”
  “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罗耀武做了总结。
  陈必时的神色平静了许多,说道:“这么说来,我们别无选择了。”
  “不但没有选择,还得抓紧时间。”
  “什么意思?”陈必时朝罗耀武看了过去。
  “根据上一次美军向东北增兵的行动来看,只需要半个月,美军就能将六个主力师送到北方战场上来。军事情报局已经收到消息,美军的运输船队昨天就到达了上海与宁波,而在前线战场上,美军已经把六个主力师撤了下来。照此计算,最迟十一月五日,美军就能完成兵力调动与部署工作。即便算上其他因素,美日联军也有足够的能力赶在十一月十日之前发起进攻。”
  陈必时皱起了眉头。
  “最重要的是,帕特里奇肯定不想把战事拖到年后。要知道,再给我们几个月,等于承担更大的伤亡与损耗。真要拖到年后,美日联军攻打北京的难度将大大提高,美国的战争支出也将大大提高。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帕特里奇应该有信心在一到两个月之内,也就是用攻打南京相当的速度占领北京。这样一来,美日联军就能赶在严冬到来之前取胜,避免在气候最恶劣的时候与我们作战。”
  “所以我们得尽量拖到一月底。”
  罗耀武点了点头,说道:“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行动。”
  陈必时叹了口气,把目光转向了刘诚志。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紧时间吧。要知道,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解决呢。”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二十七章
直面难题
  既然已经成为事实,陈必时没再纠缠个人问题。
  进入正式话题之后,罗耀武首先介绍了北京的防御部署。
  客观的讲,北京的防御部署并没有罗耀武之前说的那么糟糕。
  狄劭康遇难之前,东北军得到优先照顾,获得了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主战装备。按照罗耀武的安排,这些装备优先提供给了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多余的则交给了第十五集团军。狄劭康遇害之后,随着东南军发动战略反击,华中军也参与了反击行动,所以东北军不再具有优先权。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华中军与中原军得到优先照顾,获得了大批原本应该送到北方战场上的主战装备。
  这一情况,在南京沦陷前,也就是十月初出现转变。
  主要就是,中原军的建制较为完备,又没有扩充主力集团军,所以不需要太多的主战装备,而华中军在芜湖战场上的损失并不大,王虞珉又有较为强烈的大局观,在与刘诚志谈过之后,主动提出应该首先加强东北军。
  到陈必时来到北京的时候,东北军又获得了相当于一个主力集团军的装备。
  虽然按理说,罗耀武应该将这些装备分配给第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或者用来武装第二十六集团军,但是在短期内,东北军肯定无法获得更多的主战装备,而在北京保卫战中,拥有两个建制完备的主力集团军已经足够打一场战役级别的反击行动了,而其他主力集团军都以防御为主,不需要太多的装甲部队。
  受此影响,罗耀武将这些主战装备大致平均分配给了几个主力集团军,确保每一个主力集团军都有一个装甲师或者摩步师,即拥有有限的装甲力量,以此来增强正面防线上的防御能力。
  对于这种编制方式,陈必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南京保卫战已经证明,在以城市为依托的防御战中,装甲力量很难集中活动,也就难以形成突击力量。对防御作战的一方来说,合理利用城市内的建筑物更加重要,而让建筑物作为装甲力量的掩体,设置流动火力点,才是利用装甲力量的最好办法。如此一来,就得将装甲力量分散到整条战线上。当然,前提条件是拥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装甲反击力量,在正面防御取得成功之后,通过装甲反击来击溃进攻的敌人。
  可以说,南京保卫战没打胜,主要就是东南军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装甲反击力量。
  比如在争夺句容市的战斗中,如果东南军有一支像第三十九集团军那样的主力部队,结果肯定会不一样。守住了句容市,东南军就能守住外围防线,不用从禄口国际机场撤退,也就不会那么快退守市区。
  在北方战场上,东北军明显比东南军更有优势,罗耀武手里有两支装甲反击力量。
  如果有必要的话,罗耀武甚至能将第二十六集团军、第二十七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的装甲力量集中起来使用,从而获得第三支装甲反击力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东北军没有问题。
  “主要还是缺乏主力部队。”陈必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东北军的最大问题。“虽然从规模上看,东北军有七个主力集团军,满编的话有三十五万人,再加上几个具有主力集团军战斗力的新编集团军,总共大概有六十万人左右。但是京津地区的外围防线大约一千公里,防御纵深在一百到五十公里之间,按照每公里部署一个营计算,至少需要一千个营,算上预备队的话,则需要一千五百个营,几乎等于所有主力部队的总和。问题是,东北军的编制并不健全,就算人员够了,装备也不够,战斗力肯定有严重欠缺。在主战装备只能满足三个主力集团军的情况下,人员数量至少得翻倍,才能确保防线不失。”
  “人员应该不成问题。”罗耀武稍微停顿了一下,“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还能动员上百万官兵,仅民兵部队就能动员数十万人,加上临时动员的民众,肯定能够凑齐这个数。主要问题还是装备欠缺,没有足够的主战装备,人员再多也没用。”
  “那就只能调整防御部署,采用新的防御战术。”
  “什么战术?”罗耀武问了一句。
  “东南军在南京保卫战中总结出来的战术。”陈必时回答得非常干脆。“虽然东南军没能守住南京,但是很多战术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增强地下防御能力,充分利用城市内的高大建筑物。与东南军相比,东北军有很多优势,比如东北军至少能够凑出几支像样的装甲反击部队。只要能够合理应用这些作战力量,再加上以城市为依托的防御阵地,肯定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只不过,即便如此,东北军的兵力仍然不太充足,毕竟北京与天津的城区范围都要比南京大得多。”
  罗耀武点了点头,承认了这个问题。
  “现在动员了多少民兵,以及多少民众?”
  “民兵的总规模在一百五十万以上,而且还可以动员出这么多民兵。战斗力都不错,现在的民兵中,绝大部分都是跟随东北军从东北战场上撤回来的,参与过东北战场上的作战行动,为主力部队提供了有力支持,很多还上过战场,有过实战经验,与正规军的配合也比较到位。新动员的民兵正在接受培训,我让黎卫东负责这件事情,安排了几千名教官,在各个地区就地培训。相对而言,新动员的民兵在战斗素质上差了一些,不过士气不成问题,积极性也很高。”
  陈必时点了点头,等着罗耀武说下去。
  “民众方面,没办法统计出确切数字,主要是很多民众只参与防御建设工作,并没有随同军队执行作战任务。按照我的估计,从九月初开始,每天参与建设工作的民众都在两百万人以上。”
  “现在城区里还有多少人?”
  罗耀武愣了一下,这个问题他可不清楚。
  “北京大概还有五百万人,天津有三百万人,另外在河北廊坊与邻近几个市县,大概还有两百万到三百万人,主要都是青壮年劳动力,以男性为主,也有不少女性,其他市民都按照计划疏散到偏远地区去了。”刘诚志回答了陈必时提出的问题。“在迁都之后,就有两百多万人去了大西南。”
  “这么多?”陈必时立即皱起了眉头。
  “全是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家属,另外还有一些外地驻京办的工作人员,其余的就是外国使馆人员。反正走得不少,光是安排人员转移就花了一个多月,出动了好几百趟列车与上万台汽车。”刘诚志苦笑了一下,说道,“当然,也不仅仅是政府工作人员,一些有门道的市民也设法去了大西南。”
  “恐怕不仅仅有门道吧。”罗耀武插了一句。
  “这么说来,动员潜力还是满大的嘛。”陈必时笑了笑,转口说道,“不管怎么说,得尽快动员起这些人员,至少得参与防御建设工作,如果有足够的武器装备,还得武装更多的民兵,能做到全民皆兵的话,那就最好不过了。”
  “这显然不可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