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0/419

  彰武会战结束后,他就认识到,美日联军惨败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军队能打,而是美日联军在做战役规划的时候,目光过于短浅,只盯着战役层面上的得失,没有把重点放在战略层面上。
  策划阜新会战的时候,帕特里奇把目光放得更长远。
  七月八日,美日联军发动了代号为“雷雨”的夏季扫荡行动,重点清剿阜新与锦州东部地区的敌后游击队。
  按照分工,日军负责阜新地区的扫荡行动,美军则负责锦州东部地区的扫荡行动。
  当日,日军八个师团从彰武出发,由两个主力师团打前阵,攻占了由敌后游击队控制的哈尔套之后,沿一零一国道向阜新进发。
  南面,美军四个师从黑山出发,沿三零四省道到达王屯,随后分兵两路,沿着二零五省道分别向南北进军。
  很明显,美日联军的目的压根就不是扫荡敌后游击队。
  战斗打响后,除了在哈尔套与王屯有过较为激烈的战斗之外,美日联军根本没有攻打那些敌后游击队控制的偏远村镇,甚至没有向偏远地区进军,主力部队一直集中在一零一国道与二零五省道上。
  美日联军的意图也很明确,沿着这两条线路部署防线。
  显然,美日联军在部署战场,要从南北两个方向包围阜新,用防线把部署在外围的中国军队隔开,然后集中兵力打下阜新。
  为了册应北面的行动,美日联军还在盘锦进行了大规模兵力调整。
  在帕特里奇看来,如果罗耀武胆敢动用部署在锦州这边的部队去加强阜新的防御,或者继续向阜新增兵,在那边打一场大会战,美日联军就能集中兵力攻打锦州,让中国军队南北不能相顾。
  如果罗耀武无动于衷,则继续按照他的部署,先打下阜新,再围攻锦州。
  必须承认,帕特里奇的部署没有问题。
  可问题是,罗耀武早就把主力派往阜新,中国军队的部署重点也在北面。
  当天晚上,罗耀武就下达了作战命令,让第十六集团军前出沙拉与苍土,在锦州东面部署防线,阻击快速挺进的日军,第十五集团军则前往二零五省道与三一四省道交汇处的朝阳寺,集中兵力拦截北上的美军。
  更重要的是,阜新南面的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沿县道进入医巫闾山。
  这次,罗耀武盯上了美军。
  虽然在作战策划阶段,罗耀武不存在帕特里奇那样的问题,在他做出了决策之后,参谋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但是在打击敌人的问题上,仍然有不少参谋认为应该继续重点打击日军,争取像对付韩军那样,用惨重得不能承受的巨大代价,迫使日军放弃进攻。如果能让日本当局撤军,那就再好不过了。
  问题是,日本是韩国吗?
  暂且不说要用多大的伤亡才能迫使日本撤军,仅从军事层面上讲,继续打击日军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原因很简单,坚持南下的是美军,而不是日军。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罗耀武要想在东北战场上取胜,就得把美日联军吸引到中国军队的重点防线上来,重创主张进军华北的美军。美日联军把重点部署在南面,基本上放弃了大规模扫荡吉林与黑龙江的行动,表明罗耀武的战略已经收到效果。这个时候,就应该重点打击美军,让美军丧失战斗力。
  可以说,如果不能瘫痪美军,华北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东北地区的战斗就无法取胜。
  锦州之后就是山海关,中国军队已无退路。
  从作战行动上看,打击日军的难度也要大一些。不是说日军的战斗力更强、或者是规模更大,而是经过彰武会战之后,东北军的战斗力全面下滑,各主力部队的主战装备都得不到保障,突击进攻能力大大降低。在较为广阔的战线上与美日联军作战,需要更加强大的纵深突击能力,而这正好是中国军队欠缺的能力。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日军为主的北线战场上,地势较为平坦,而且战线拉得非常开。就算能够获得更多的突击机会,如果突击不成、或者突击后不能歼灭敌人,突击就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遭到重大损失。
  与之相比,在较为集中的南线战场上,因为有医巫闾山为屏障,战线较短,突击纵深也不是很大。只要能在正面守住,就能让部队从侧翼发起突击,通过战术级别的穿插,把美军分割成较小的部队,再一个一个的吃掉。
  最重要的是,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都缺乏重装备,更适合部署在山区,并且依靠山区作战,而不适合在平原上作战。
  这些因素,都迫使罗耀武把美军当成重点打击对象。
  明确了战术,该怎么打就简单得多了。
  除了已经部署的四个主力集团军之外,第四十集团军留守阜新,充当第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的战役预备队,第二十六集团军则留在义县,充当这次会战的总预备队。为了增强主力集团军的战斗力,罗耀武为每个主力集团军配备了两个新编集团军,并且在阜新与医巫闾山各部署了一个民兵纵队。
  相对而言,出了动用了六个主力集团军之外,罗耀武投入的兵力不算多。
  比起动员了两百多万军民的彰武会战,在这场会战中,罗耀武最初动员的军队规模还不到八十万。
  当然,从绝对数量上讲,这也是一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了!
  接下来两天,除了第十六集团军与第十五集团军先后与美日联军交火之外,战线上没有重大行动。
  受到拦截后,美日联军并没继续突击,而是稳住了阵脚。
  在阜新东北方向上,日军甚至沿着第十六集团军的防线展开,面对面的部署了一道新的防线。
  阜新南面,美军进攻受挫后,直接退回大板。
  在这两天里,罗耀武也没有采取更有力的反击行动,只是让两个由当地民众组成的新编集团军化整为零,透过美日联军的防线,到敌后战场去联合游击队,袭击美日联军的辎重车队与巡逻部队,顺带搜集战术情报。
  可以说,经过彰武会战,双方都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美日联军是被打怕了,担心中国军队会有大规模反击,所以在进攻之前,首先得做好防御部署。
  罗耀武则在担心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特别是在战线拉得较开的情况下,各主力部队的战场活动能力与持续作战能力。说得简单一先,在时机成熟之前,罗耀武不会轻易让主力部队参战。只要主力部队投入战斗,就得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战役目的,消灭两到三个美军主力师。
  只有这样,才能在敌人反击之前把主力部队撤下来。
  罗耀武的小心谨慎也完全能够理解,因为在他手里就那么几支主力部队,阜新会战摆明了是锦州战役的前奏。不管能不能守住阜新,如果在这边丢掉了太多的主力部队,就算已经留下了十多个新编集团军守卫锦州,也很难顶住美日联军的大规模进攻。
  由此可见,对罗耀武来说,情况一点也不容乐观。
  事实上,这也是罗耀武为什么在战役策划阶段疑虑重重的原因。再看得远一点,罗耀武副职的时候就跟陈必时提到,就算他能在辽东打几场胜仗,也很难守住东北,甚至难以守住山海关,最终肯定得退守华北。
  也就是说,早在几个月前,罗耀武就知道,他在东北做的努力,只是在为后方组织战略防御争取时间。
  这场战争,打到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已经是精疲力竭。
  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没有丢掉沈阳,罗耀武还能依托庞大的战争机器,特别是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体系,在边境地区与敌人好好打几场。迫使美军把重点放在东南战场上,不惜代价的攻打南京。
  随着沈阳沦陷,东北军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要想守住东北,那就太难了。
  这种局面不免让人有点悲观,可这就是现实。
  回到战场上,美日联军用了三天完成战役部署之后,与七月十一日凌晨发起总攻。
  这次,率先发力的正是踌躇满志的美军。
  美军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攻占朝阳寺,突破中国军队在阜新南面设置的防线,率先攻入阜新,迫使阜新东北方向上的中国军队全面回撤,然后由兵力多得多的日军负责攻占阜新城区。
  当然,进攻行动不会顺利,因为挡在美军前面的是第十五集团军。
  相对而言,第十五集团军的防线短得多,一个连只需要守卫一到两百米的战线,兵力非常集中,防御工事也修得十分坚固。
  战斗打到天亮,美军仍然没有取得突破。
  到此,帕特里奇也知道,挡在美军前面的是一个主力集团军,而且是擅长打防御战的主力集团军。
  铜墙铁壁已经形成,担任快刀手的突击部队也就不远了。
  进攻不成,美军在天亮后转为就地防御,等着中国军队发起反击。
  问题是,中国军队并没在天亮后发起反击!
  战场一下冷了下来,让帕特里奇感到万分不解。
  罗耀武到底在耍什么名堂?
  美军已经被第十五集团军挡住了去路,进入医巫闾山的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仍然按兵不动。
  难道罗耀武不打算主动进攻吗?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三十一章
歪打正着
  罗耀武不是不想打,而是时机还没成熟。
  控制医巫闾山的一个重大好处,就是能为战术侦察部队提供有效掩护,从而较为准确的掌握敌人的行动情况。
  七月十一日天亮前,罗耀武下达了准备反击的命令。
  只是随着美军在天亮的时候停止进攻,就地转为防御状态,罗耀武取消了这道命令。
  这个时候,美军的进攻部队较为集中,两个主力师都在大板,囤积了大量作战物资,死守的话,坚持几天肯定没问题。负责后勤保障的两个国民警卫队师则以王屯为中心,兵力也比较集中,难以打成歼灭战,至少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歼灭。
  这些战术情报让罗耀武断定,美军已经有所准备,就等着中国军队发起反击。
  显然,在这个时候发动反击,等于让部队去送死。
  别忘了,美军还有两个主力师,驻扎在新民的第七步兵师能在一天之内赶到前线,而驻扎在黑山的第四步兵师只需要半天就能杀到。
  要是在两个月前,罗耀武不会犹豫。让第三十九集团军打突击,撕开美军防线,再用一个擅长打防御战的集团军在外围部署包围圈,阻击前来增援的美军部队,最后集中三个主力集团军与十来个新编集团军,吃掉包围圈内的美军,或者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首先打击解围的美军。
  在康平打日军,罗耀武用的就是这个战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0/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