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2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1/419

  “别说现在,就算五天前出兵,我们也守不住平壤。”罗耀武长出口气,说道,“前两天在平壤发生的事情,你应该比我清楚。那些饿得面黄肌瘦的朝鲜人自己都不想打了,争先恐后的去领取韩军奋发的大米面粉,我们凭什么守住平壤?不管怎么说,那是朝鲜的首都,不是我们的首都。”
  “可是你要知道,如果朝鲜的首都守不住,我们……”
  “也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罗耀武显得有点激动,“老陈,我不是怀疑你的判断,只是觉得我们没有理由为朝鲜流血牺牲。六十年前,我们已经牺牲过一次了。为了实现国家与民族统一,我们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虽然我们有很多理由把部队派过去,但是老百姓、还有基层官兵能够接受这些理由吗?”
  “这不是投票表决的问题。”
  “我们也没有什么问题投票表决过!”
  陈必时愣了一下,苦笑着摇了摇头,把话题拉了回来。“照你的说法,就算我们立即出兵朝鲜,也守不住平壤。”
  “那得看守多久。如果只是几天的话,用几万名官兵的生命做代价,还是守得住。”罗耀武也没再抱怨,“如果是几个月、甚至是永久,就算用几十万、上百万官兵的生命与鲜血做代价,我们也守不住。”
  陈必时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这样的话,守住鸭绿江与图们江的把握有多大?”
  罗耀武立即锁紧了眉头,似乎没有听明白陈必时的话。
  “已经有确切情报,韩军占领平壤,宣布完成国家统一之后,美军就将以盟国的名义出动地面部队,帮助韩军剿灭参与的朝鲜军队,攻占整个朝鲜。”陈必时又点上了一根烟,“驻扎在台湾的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已经进入了战备状态,能够经冲绳岛与济州岛北上,直接奔赴前线。”
  “最多一周……”
  “对,这也是我的判断。只要美军参战,出动包括第二步兵师与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在内的作战部队,在韩军攻占平壤后的一周之内,朝鲜就将成为历史,美军也将在陆地上第一次把部队部署在我们的国境线外。”
  “算不上第一次。”罗耀武两下摁灭烟头,说道,“美军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的时候就已经把部队派到我们的国境线外了。”
  陈必时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那可不能与现在的情况相比,不管怎么说,西北地区离我们这里还远得很。”
  “你想过东南地区没有?”
  陈必时点了点头,说道:“这正是我要告诉你的第二件事情,按照老李提供的情报,只要美军地面部队推进到鸭绿江与图们江南岸,美军的两栖部队就将在我国东南地区登陆。虽然最先上岸的会是台军,但是充当主力的肯定是美军。如果情况有变,比如我们及时出兵朝鲜的话,美军还会提前发起进攻。”
  “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担心的地方。”
  “战火迟早会烧上我国本土,与上次说的一样,我们只有一线希望,就是能不能及时夺得主动权。”
  “上面的态度如何?”
  陈必时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道:“这就是我让你回来的原因。你很聪明,不用我说都应该知道,上面在出兵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分歧。拖得越久,局面就对我们越不利。我们必须想办法让上面尽快做出决策,即便是一个折中的决定、甚至是错误的决定,都要比什么都不做好得多。”
  “犹豫不决才是最大的错误。”
  陈必时点了点头,表示就是这个意思。“等下,我们一起去参加高层会议,我会让你介绍情况,特别是我军的部署情况。你只需要说实话,反正上面也知道,真要打本土保卫战的话,战略纵深是越大越好。”
  “最好把战线往外推一推,推得越远越好。”
  “这是我的事,我会尽力而为,让上面确定一条底线,并且以外交声明的方式把消息放出去。”
  罗耀武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陈必时的意思。
  这时候,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是陈必时的秘书打来的电话,车辆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
  去参加高层会议的路上,陈必时大致介绍了一下中央的情况。
  罗耀武的心情一点也轻松不起来,因为了解得越多,越让他相信,敌人不仅仅存在于国境线之外。在某种意义上,来自内部的敌人比来自外界的敌人更加致命。要想取胜,就得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战胜两个强大敌人。
  能够取胜吗?
  在战场上,罗耀武是个从不认输、也从不害怕的将军。
  可是此时此刻,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担忧,连叶仁伟都感觉到了。
  那不仅仅是担忧,而是对横在前进道路上的敌人的某种惧怕,从来不会出现在战场上的惧怕!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十章
最后底线
  如果说有什么比韩军在一周之内从首尔攻到平壤更让人震惊的话,那就是誓死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平壤守军在韩军主力到达之前,向韩军先头部队缴械投降!
  十月五日清晨,中国高层还在为要不要派部队渡过鸭绿江而争吵不休的时候,平壤守军指挥官李漳珠大将通过国际广播频道,宣布向韩军无条件投降,接受韩国的整编,并且号召所有朝鲜军民放弃抵抗,拥护民族统一。
  两个小时后,韩军先头部队开进平壤,占领了劳动宫等国家机构。
  此时,十多万平壤守军正在向韩军缴械。
  受此影响,中国的高层会议也提前结束。
  北京时间十点三十分,李漳珠宣布投降后大约四个小时,中国外交部正式发表声明,李漳珠仅为朝鲜人民军平壤守军指挥官,不具备代表朝鲜政权的资格,所以中国不承认由其宣布的任何投降声明。
  半个小时后,中国当局正式宣布,如果韩军不立即终止侵略行动,中国将在必要情况下出兵朝鲜。
  虽然韩国当局立即发表强烈抗议,谴责中国的外交声明是赤裸裸的军事威胁、是在毫无理由的干涉韩国的内政,并且立即宣布招回驻华大使、驱逐了中国驻韩外交人员,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韩国的反应算个屁,关键是中国通过此举传达的外交信息。说得透彻一点,就是中国的底线。
  问题是,中国的底线到底在哪?
  平壤已经被韩军占领,就算金正哲流亡到中国,朝鲜政权也已名存实亡。在至关重要的外交申明中,中国当局却没有明确指出韩军应该在什么时候停止军事行动,或者应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步伐。
  与外交申明相比,更加模糊的是中国的立场。
  打,还是不打?
  别说外界,连中国高层内部都没有扯清楚。
  外交部发表声明的时候,罗耀武已经坐上返回沈阳的飞机,陈必时也回到总参谋部。按照狄劭康的指示,总参谋部应该尽快拿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军事计划来,并且针对当前朝鲜半岛上的战场情况,对战局发展做出准确评估。虽然这是刘诚志的责任,但是在陈必时接管总参谋部后,也就与刘诚志没有多少关系了。
  军事计划不成问题,陈必时的抽屉里就有好几份。
  关键是评估战局发展,因为发展得太快,所以谁也无法做出准确评估。陈必时心里非常有数,别说政治家,就连最优秀的军人也很难判断出韩军打到鸭绿江南岸的准确时间,更别说在一旁虎视眈眈的美军。
  问题是,无法准确判断战局发展,任何军事计划都没有实际价值。
  可以说,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返回总参谋部之前,陈必时只指明了一点,即不管高层有什么决定,要想保证本土不遭到入侵,必须在韩军进入平安北道、慈江道、两江道与咸镜北道之前出兵朝鲜,建立起纵深在一百到一百五十公里的防御屏障。
  至于为什么,陈必时没有说明,也没有必要说明。
  很明显,只要韩军顺利推进到鸭绿江与图们江南岸,就算不打算渡江,蓄势待发的美军也会主动发起进攻。
  让美军打过鸭绿江,情况就复杂了。
  连狄劭康都认为,即便美军打过鸭绿江,韩军也不会跟进,毕竟韩国的基本目的是实现国家统一,住在青瓦台的韩国总统肯定不会像那些自吹自擂的学者那样,认为长白山是大韩民族的故土,也就不会为此成为中国的世仇。
  不管怎么说,要是能减少一个敌人,就有理由牺牲朝鲜。
  问题是,韩军不会趁火打劫吗?
  陈必时是军人,不是政治家,可他也看得出来,真要到那一步,哪怕美国没有开出任何好处,韩国也会表现得非常积极。原因很简单,日本已经在台海战争中出力,即便在进攻中国本土的时候有所保留,也抢在了韩国前面。
  因为韩国的国家安全建立在与美国的同盟基础之上,国家的根本利益就是维护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在美国的盟友中居于主要地位,加上又与日本有世仇,所以韩国绝对不会甘于人后,将在战场上替美国冲锋陷阵。
  再说了,到时候美国大可信口雌黄,开出一些韩国无法拒绝的理由,比如将长白山许诺给韩国,帮助韩国政府制造出兵中国本土的理由。
  所有迹象都表明,韩军不会停止前进,也不要希望韩国会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袖手旁观。
  既然迟早要与韩国敌对,就应该抓住时机,采取积极主动的战术,在本土之外建立一道防御屏障。虽然没人指望能将敌人挡在国门之外,就连陈必时都认为,战火烧上本土只是迟早的事情,而且不会等太久,但是能多一道屏障,就多了一份希望,也为整个中华民族争取到了一点喘息时间。
  这么简单的问题,谁都看得懂,可是并不是谁都支持。
  陈必时最担心的还不是能不能及时出兵占领鸭绿江与图们江南岸的那几块地方,而是耽搁下去,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按照李一帆提供的情报,在是否协助美国反攻大陆的问题上,日本的态度非常暧昧。
  不是说日本不想趁火打劫,有足够多的理由相信,日本的军国主义野心并没被两颗原子弹炸碎,而是因为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加上随后爆发的冷战让美国不得不像武装德国那样武装日本,使得曾经给整个亚洲带来深痛灾难的毁灭之火获得了生根发芽的土壤,也获得了重新危害世界的机会。
  日本需要一个机会,却不再低估中国的潜力。
  虽然全世界都认为是美国击败了日本,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如果没有中国,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别想赢得那么轻松。
  日本在等待最恰当的时机,或者说在观察中国的反应。
  陈必时坚信一点,既中国在朝鲜战场上任何软弱表现,都会成为日本再次入侵中国的主要理由。
  这让陈必时的态度变得非常复杂。
  日本能够征服中国吗?
  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因为历史早就证明,没有任何民族能够征服中国,所谓的征服者,最终不是被赶出华夏大地,就是被中华民族融合。
  问题是,短期的伤痛谁也无法避免。
  这种刻骨铭心的伤痛,肯定能够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动力。
  显然,此时中国面临的局势,远比六十多年前复杂,绝对不是出兵与不出兵的选择,而是对未来的选择。
  是一个浴火重生的中国,还是一个修修补补的中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1/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