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1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6/419

  “那你们就得关注下新闻报道了。”
  叶振邦也笑了起来,石磊磊的回答,让他肯定了之前的猜测。
  “对了,老屠让我带话给你,他正在想办法,不过你也知道,现在哪里都缺少合格的军医。不怕你不相信,如果不是有军长护着,恐怕连我们侦察营的军医都会被调走。”石磊磊长出口气,说道,“这事,老屠正在想办法,他如果我问你,是不是只要是上过战场、有实战经验的军医就成,还有没有别的要求?”
  “还能有什么要求?我现在最怕的不是被子弹打爆脑袋,而是被哪个胆小的军医用手术刀割破喉管。”
  “那就成,整个集团军满足不了,满足一个营还是没问题。”
  “有合适的?”
  “有,我……”石磊磊一愣,笑着说道,“我在路上给老屠打电话,过两天他就能够安排好。”
  叶振邦打量了石磊磊一番。
  “别看着我,这是老屠的事,我只是替他传话。”
  “真的?”
  “我还骗你?”
  “行,那就麻烦你了。”
  石磊磊呵呵一笑,这时候那几个空降兵已经把直升机上的物资装上了吉普车,他对叶振邦说道:“时间不早了,我们还要赶到宽甸吃早饭,不跟你吹了。等我回来,请你们哥几个喝酒吃饭,到时候再聊。”
  “行,我就先谢了。”
  送走石磊磊,叶振邦也很是感慨。
  虽然全军官兵都知道,石磊磊有一个很有地位的父亲,但是叶振邦更知道,这个年轻的侦察兵少校很有修养,也很会做人。比如在军医这件事上,摆明了就是他在出力,可他却把人情给了屠正富。
  也许对石磊磊这样的军人来说,人情根本算不了什么。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四章
饥寒交迫
  九月三十日清晨,叶振邦收到军部下达的调令,一三三旅全体开赴宽甸,三营进驻距离鸭绿江仅几公里的长甸镇。
  按计划,部队将在天黑后开拔,务必在十月一日天亮前抵达。
  因为有直通长甸的铁路,所以转移工作并不麻烦。
  调令中明确提到,除了携带必要的武器准备之外,其余物资设备全都留下,并且在离开之前做好伪装部署。
  中午之前,伪装设备就送到了。
  几百套由玩具厂生产的充气橡胶模型,只不过不是一般的模型。这些由高弹性橡胶制成的模型只需要按照说明书填充特种泡沫,就能制成与陆军主战装备一模一样的假目标,再在表面涂上迷彩、或者罩上一件具有反雷达与红外的迷彩网,就能达到以假乱真,欺骗敌人的目的。
  “制作”一辆99B坦克模型,熟练的话只需要半个小时,不熟练也只需要两个小时。
  与那些投撒在台湾海峡里的干扰物一样,这些“玩具模型”不但价格低廉,便宜的几百元一套、贵的也不过两三千元,还非常容易生产,一条流水线一天就能生产两三千套,一个普通的玩具工厂一个月就能生产几十万套。
  三营官兵忙着搭建假目标的时候,朝鲜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天亮后开始,随着韩国空军转移重点,集中力量轰炸开城的朝军防线,韩军终于在中午之前取得重大突破。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有信仰的朝鲜军队的表现并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随着韩军迅速向北突击,朝军迅速崩溃。三十日下午,不但开城沦陷,就连设在开城北面的战略防线都被韩军突破了。
  导致朝军崩溃的因素非常多,也非常复杂。
  轰炸中,韩军肯定使用了美国秘密提供的特种炸弹,而且这些炸弹肯定根据美军在台岛作战的经验教训做了改进。虽然朝军在开城构筑的永固型地下防御工事要比空降兵在台岛上临时设置的防御工事牢固得多,但是朝军基本上采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标准,即便吸取了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也最多只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标准,根本无法适应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战争。
  有一点就能说明问题,即空降兵在台岛上设置的三层地下防御体系就无法对付美军的新式钻地炸弹,只有经过逐层强化处理的四层、甚至五层地下防御工事才经受得住轰炸,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随着美军改进了弹药,四层与五层防御体系都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检验新式弹药的威力与效能,美军肯定不会小家子气。再说了,韩军打好了,美军才能在战线后面看热闹,如果韩军连开城都打不下来,肯定等不了多久,美军就会像登陆台岛那样,被严峻的形势逼着上场。
  韩军大量使用先进武器弹药只是一方面,而且是相对次要的一方面。
  不管怎么说,开城横在首尔与平壤之间,是三八线上的前沿城市,也是三八线北面兵力密度最高的地方。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朝军早就将开城变成了一座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军事要塞。
  别说用常规武器,就算用战术核武器,韩军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取得重大突破。
  当然,前提条件是:朝军必须有充足的士气。
  问题,就出在士气上!
  如果在两年前,士气肯定不是问题。
  虽然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但是对朝鲜的影响并不大,甚至没有影响。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已经走出大饥荒、成功试爆了核装置、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进行了第一次中程弹道导弹试验、开辟了首个经济特区的朝鲜正处于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加上来自中国的巨额援助与投资,朝鲜全国上下非常团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来自三八线南面的挑衅与威胁,朝鲜才会显得无比强硬,甚至在西海(黄海)地区用火炮与火箭炮与韩军轰轰烈烈的上演了一场闹剧。
  可惜的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已经不是两年前了。
  在这短短两年时间内,国际大环境急剧恶化。中美之间围绕着开放金融市场展开的“非接触性战争”全面爆发,贸易战愈演愈烈、汇率与货币政策针锋相对,在经济大环境全面恶化的情况下,中国不但没有能够兑现援助承诺,连曾经许诺的七百亿投资也泡了汤,而朝鲜开辟的经济特区也成了天然牧场。
  更重要的是,二零一一年,全球粮食歉收。
  可以说,这才是最致命的打击。
  因为北半球在二零一零年遭遇了千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所以在二零一一年初,俄罗斯首先宣布延长粮食出口禁令,随即乌克兰也宣布禁止粮食出口。虽然中国与印度受地理位置影响,粮食减产情况并不严重,但是加拿大与美国均在二零一一年上半年宣布,将对粮食出口加以限制。
  到二零一一年下半年,唯一没有限制粮食出口的产粮大国就只有澳大利亚了。
  问题是,澳大利亚根本满足不了全球的粮食进口需求。别的不说,仅中国需要的六千五百万吨粮食就足以让全球粮价上涨一成,加上印度需要的四千万吨,还有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等粮食进口大国的需求,全球粮食进出口市场的缺口首次超过一亿吨,即超过了市场价位的心理警戒线。
  粮价飞涨,成了二零一一年讨论得最多,而且是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虽然在这个巨大的旋涡中,朝鲜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因素,毕竟只有两千多万人的朝鲜就算颗粮不产,一年也只需要大约一千万吨粮食,还比不上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但是朝鲜受到的影响比其他国家还要严重,因为朝鲜的地理位置比较靠北,二零一零年遭受了非常严重的冻灾,直接导致二零一一年的夏粮减产过半,加上二零一一年夏季来迟,使得秋粮也严重减产。
  如果朝鲜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这算不了什么,完全可以像沙特那样,花巨资买粮。
  问题是,朝鲜不但不富裕,还穷得叮当响!
  面对节节攀升的国际粮价,就算朝鲜有进口渠道,统治集团甚至能够吃到美国生产的面粉,但是也没有能力让两千万人都吃上进口粮。
  更要命的是,这一年,中国也遭受了粮食减产。
  要知道,十年前,在中国提供了数百万吨粮食援助的情况下,仍然有三百万朝鲜人冒险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境内。这些被关押在难民营里的朝鲜人冒着生命危险,只是为了吃上一口饱饭。
  大概是有了这个教训,中国政府提前做了准备,在中朝边境线上设置了两道铁丝网,加强了边境巡逻,严防朝鲜人偷渡过境。朝鲜政府也做了相应的工作,不但让边防军直接设法出逃的民众,甚至不准民众靠近鸭绿江与图们江。
  为了稳住朝鲜国内局势,中国政府仍然提供了援助,只是数量少得多。
  按照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到二零一二年第一季度底,无偿援助朝鲜的粮食已达一百五十万吨,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出售给朝鲜的粮食则有一百万吨,总计二百五十万吨,足以帮助朝鲜熬到夏收。
  问题是,实际运入朝鲜的粮食不到一百万吨,而且其中还有问题。
  剩下的一百五十万吨粮食不是不给,而是没办法立即给。原因很简单,储存这些粮食的战略粮仓里连一颗米粒都没有,拿什么给?即便在运入朝鲜的粮食中,也有大约三十万吨是储存了三年以上的陈粮,有的甚至因为管理不善而发霉腐烂。
  当然,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报道,知情人寥寥无几。
  从二零一一年冬季,朝鲜就爆发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严重程度超过了二零零一年与二零零二年。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按照韩国联合通信社的报道,仅一个冬天,被饿死的朝鲜人就超过二十五万。
  朝鲜没有乱,不是说没有人想改变什么,而是没有那个力气。
  当然,这也与朝鲜的社会体制有一些关系。不管怎么说,除了金氏家族等几个居于统治集团顶端的大家族之外,朝鲜全国上下都在饿肚皮,从将军到士兵、从官员到百姓,无一例外的,没人能够吃上一顿饱饭。
  俗话说,不患贫、患不共。
  在大家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朝鲜民众表现出了超人般的忍耐能力。
  事实上,很多朝鲜人都认为,不但是他们在挨饿,全世界都在挨饿,而且只有他们还能吃上两口热饭,其他国家的、特别是南面的韩国、还有世界邪恶中心的美国,饥荒已经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了。
  即便挨饿,朝鲜的生存环境也比西方国家好一万倍。
  依靠这种精神鸦片,朝鲜撑了下来。
  问题是,当这些精神鸦片不再起作用,当看到韩国兵哥手里的白面馒头的时候,别说普通民众,就连朝军官兵都会怀疑。
  真如伟大领袖说的那样,全世界一片黑暗,只有朝鲜还在光明之中吗?
  如果只是怀疑,问题还不大。
  当怀疑得到证实,不再是怀疑的时候,问题就爆发出来了!
  谎言永远都是谎言,永远也成不了真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6/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