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册)(精注全译)第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33

后进好事儒者褚先生【褚先生:褚少孙,是汉代元帝、成帝间的一个博士。】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故复修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编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览观成败长短绝世之适,得以自戒焉。当世之君子,行权【权:变通,不守成规,见机行事。】合变,度【度:揣摩,揣测。】时施宜,希世【希世:迎合世俗。】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当世,岂不盛哉!
观其持满【持满:谨慎地保住兴旺发达的家业。】守成【守成:守住已经获得的成就。】之道,皆不谦让,骄蹇【骄蹇:骄傲自大。】争权,喜扬声誉,知进不知退,终以杀身灭国。以三得之【以三得之:指上文“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及身【及身:在自己这一辈。】失之,不能传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孙,岂不悲哉!
夫龙雒侯曾为前将军,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不与政事,退让爱人。其先起于晋六卿之世。有土君国以来,为王侯,子孙相承不绝,历年经世,以至于今,凡百余岁,岂可与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语之哉?悲夫,后世其诫之!
晚辈儒士褚先生说:太史公在本篇的记事截止到孝武帝,因此我又撰写记录了孝昭帝之后功臣封侯的情况,编在下方,这是为了让后世的晚辈能够看到那些功臣们、传世久远者的经验,以及那些失败者、很短时间内就将爵位断送了的教训,使自己引以为戒。当世的君子,能够不守成规而见机行事,能够审时度势而随机应变,能够迎合世俗而受到重用,从而建功立业,封地封侯,在当世扬名,好不兴盛至极啊!
然而观察他们谨慎地保住兴旺的家业和取得的成就的表现,一点也不谦虚谨慎,而是骄傲自大,争权夺力,喜欢宣扬自己的名声,只知前进,不留任何退路,最终都被杀,封国也随即灭绝。依靠以上三种途径获得的侯位,在自己这一代就丢掉了,没能将功业传给子孙后人,让子孙们也能沐浴恩德,这不是很大的悲哀吗?
龙雒侯韩曾出任前将军一职时,他能够顺应世俗,做善事,忠厚、谨慎,不参与政事,遇事谦和退让,爱护别人。他的先祖原本是春秋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自从拥有封地成为诸侯以来,子孙相继为王为侯,子子孙孙世代相传,不曾断绝,经过了多少年岁和世代,直到今天,算起来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怎么能够和在自己这一辈就失去爵位、封地的功臣们相提并论呢?实在是悲哀啊,后世的人们要引以为戒!
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陈仁锡:“‘盛哉天子之德’即所谓‘推私恩’也,其说盖自主父偃发之。元光侯者七,元朔侯者一百二十七元狩侯者二十五,元鼎侯者三,当时之分封诸侯子弟施行次第,皆可知矣。”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选自《史记》卷二十一,为表中的第九篇。“王子侯”,即本表中所列王侯皆因王子而侯,也就是这些人并无功可言。本表共列出了武帝所封的王子侯一百六十二人。
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私恩:汉初诸侯王死后,由嫡子继承其土地爵位,而其他的儿子没有土地分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王把土地分封给其余众子为侯国,这样一个诸侯国被分为若干个小诸侯国,实力大为削弱。】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
皇帝诏令御史大夫说:“诸侯王有打算推恩于私亲而把封地分给子弟的,让他们各自把意见分条呈上,我将亲自制定这些子弟的封号。”
太史公说:“天子的恩德,真伟大啊!皇帝有可贺之事,天下人都能承蒙恩泽。”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选自《史记》卷二十二,为表中的最后一篇。本表起自高祖元年,终于成帝鸿嘉元年。相、将为国家安定之关键,内要靠相,外要靠将,对于巩固大汉王朝的天下有重要意义。本表所展现的就是汉兴百年间国家所经的大事及诸将相的变化情况,可看作是整个汉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
此表无序。
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本篇介绍了礼仪制度的相关问题。崇尚礼乐是华夏民族有别于周边民族的显著特征,相传周公为礼乐的创制者。礼仪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各阶层等级秩序的制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的主张,并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汉武帝提倡儒术,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司马迁将《礼书》列为八书之首。本篇大量引用先秦儒家典籍中的文字,司马迁在期间穿插议论,层层深入,反复强调礼仪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太史公曰:洋洋【洋洋:众多、盛美的样子。】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大行:秦官名,主管礼仪。】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金舆:古代车由三大部分组成,上为车盖,中间的车身为舆,下为车轮。此处泛指车。】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fǔ黻【黼黻:白与黑相交谓之黼,黑与青相交谓之黻。】文章【文章:青与赤相交谓之文,赤与白相交谓之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庶羞:泛指美味食品。羞,肉类食品。】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故大路越席【越席:蒲草席。】,皮弁布裳【皮弁布裳:以白鹿皮做冠,白缯布为裳,是天子朝服之一。】,朱弦洞越,大羹【大羹:又作“泰羹”,不加盐的肉汤。】玄酒【玄酒:水。水色黑,太古时用于祭祀。】,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仲尼曰:“禘【禘:四时祭名。】自既灌【灌:祭祀中的一个步骤,指以酒灌地。】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于卫所居不合。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
太史公说:盛大的美德啊!主宰制约着世间万物,驱使支配着天下民众,难道是人力所能决定的吗?我到大行礼官的官署,考察夏、商、周三代礼制增减的情况,才知道根据人之常情来制定礼数,依据人的本性来制定仪式,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了。
为人之道千头万绪,规则礼法无处不在,用仁义来诱导人们上进,用刑罚来约束人们,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地位尊贵,俸禄丰厚的人备受尊宠,以此来统一四海而使民众步调一致。人的身体乘车马感到舒适,就会在车身上装饰黄金,在横木上嵌错花纹,加上繁琐的装饰;眼睛喜欢看五彩缤纷的颜色,就会在服装上刺绣花纹和图案,使外表形态更美好;耳朵乐于听钟磐演奏的音乐,就会调和八种乐器的音律,来激荡内心的情感;口舌愿意品尝美味佳肴,就会调制出各种可口的滋味,来各尽其美;性情喜好珍贵美好之物,就会雕琢打磨精致的玉器,用来顺应自己的心意。因此天子的大辂车用蒲草做席子,鹿皮冠帽配布衣裳,红弦的琴瑟底部有孔洞,用清肉汤和淡水酒祭祀,这是因为要防止过于奢侈,改正刻意铺张的弊端。因此上至君臣朝廷尊卑贵贱的秩序,下至平民百姓的车马、服饰、起居、饮食、嫁娶、丧祭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凡事都有适当的标准,万物都有节度。孔子说:“鲁国举行的天子禘祭之礼,从以酒灌地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周朝衰落以后,礼仪荒废了,乐舞失传了,各等级相互僭越,以至管仲家中娶三姓妇女为妻。遵循法规、坚守正道的人被欺侮,奢侈淫乱、僭越等级被视为显贵荣耀。像子夏这样的孔门高徒尚且说“出门看见纷繁华丽之物而感到喜悦,回来听到老师讲授大道而感到快乐,这两种令人高兴之事在内心斗争,不能决定取舍”,何况那些资质中等以下的人,逐渐失去教化,长期被世俗所浸染呢?孔子说“一定要辨正名分”,他在卫国居住时看到了许多不合礼法的事。孔子死后,那些受业门人湮没在世俗中而不能振作,有的人前往齐国、楚国,有的人迁居黄河、东海之滨,怎么能不令人痛心呢!
至秦有天下,悉内【内:通“纳”,收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躬化:亲自施行。】谓何耳,故罢去之。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后。”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事在《袁盎》语中。是后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化:教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太山:即泰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
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全部接纳了东方六国的礼仪,选择其中好的方面加以采纳,虽然不合于古代圣王的制度,却尊崇君主、抑制臣僚,朝廷上下井然有序,依照了古代沿袭下来的礼仪。到了汉高祖时期,光复四海,叔孙通对礼仪稍加增加或删减,大体上都是沿袭的秦朝原有的礼制。从天子的称号到左右辅佐的官僚以及宫室和官职的名称,很少有改变的地方。孝文帝即位以后,有关部门商议要重新制定礼仪,那时孝文帝喜好道家无为学说,认为用繁琐的礼仪只能粉饰外表,对治理天下没有帮助,通过身体力行来教化别人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废止了这件事。孝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精通谋身治世之术和刑法名实之学,多次求见景帝进谏说:“诸侯王是天子屏障和辅助,与臣僚同列于朝廷,这是从古到今通用的制度。现在大的诸侯国割据一方,施行与朝廷相异的政策,不到京城汇报情况,恐怕不能再让这些封国继续传给诸侯王的后代了。”孝景帝采纳了他的计策,六个诸侯国反叛了朝廷,把诛杀晁错放在起兵理由的第一条,皇帝杀死了晁错来解除危难。这件事记载在《袁盎晁错列传》里。从此以后,做官的人只热衷于培养交情、安享俸禄罢了,不敢再议论礼制了。
当今皇上即位以后,招揽通晓儒学的士人,命令他们共同制定礼仪,十多年也没有做成。有的人说,古时候天下太平,万民和睦安乐,祥瑞应验之事层出不穷,于是采集各地风情民俗,制定礼仪。皇上听到这些话,诏令御史大夫说:“大凡接受天命而称王的人,各自都有兴起的原因,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结果却是一样的,是因为顺应民众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礼仪,遵循民众的风俗习惯来创建制度。议论的人都说礼仪制度太久远了,今天的百姓还能看到什么呢?汉朝也是刘氏一家的事业,如果典章法令不能流传下去,又能对子孙后代说些什么呢?教化深远崇高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恢宏广博;治民目光浅薄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偏颇狭隘,怎么能不以此自勉呢!”于是从太初元年起,改定历法,变更服饰颜色,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确定宗庙祭祀和百官朝贺的礼仪,以此作为朝廷常用的典章制度,流传给后人作为典范。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椒:香料名。】兰芬茝【茞:即白芷,一种香草。】,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臭【臭:气味,这里指香气。】茝,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和鸾:车马铃。】之声,步中《武》《象》,骤中《韶》《濩》,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斿:同“旒”。古代旌旗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所以养信也;寝兕【寝兕:以犀牛皮为席。】持虎【持虎:以勐兽皮文饰倚较及伏轼。】,鲛韅弥龙【弥龙:复盖着龙纹。】,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要节:希求名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轻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文理:即礼。文是礼之饰,理是礼之质。】之所以养情也。
礼制因人而产生。人们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没有怨恨,怨恨毫无限度时就会引发争斗,有争斗就产生祸乱。古代圣王讨厌这种混乱的局面,所以制定礼仪道义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会因为物质不足而受到限制,物质也不会因为欲望的增长而显得匮乏,两者相互协调而能长久,这就是礼制产生的原因。因此礼仪就是一种调养之法。稻米、高粱、五味食品,是用来调养口舌之欲的;香料、鲜花、芳草,是用来调养嗅觉之欲的;钟鼓、管弦演奏的音乐,是用来调养听觉之欲的;精雕细刻的花纹,是用来调养视觉之欲的;宽敞的房间和床榻、几案、坐席,是用来调养身体之欲的:所以礼仪就是一种调养之法。
君子的欲望已经得到了调养,又愿意受礼仪区别的制约。所谓区别,是指高贵的人和低贱的人要讲等级,年长的人和年幼的人要有差别,贫穷的人、富有的人、卑贱的人、尊贵的人都有与身分相称的待遇。所以天子乘大辂车用蒲草做席子,用来调养身体之欲的;车子两侧摆放香草,用来调养嗅觉之欲;车子前面有嵌错花纹的横木,用来调养视觉之欲;和铃与鸾铃的声响,慢走时与《武》《象》的节奏相符,快走时与《韶》《濩》的节奏相符,用来调养听觉之欲;龙旗的边缘装饰有九旒,用来培养天子诚信之心;车轮装饰着伏卧犀牛的形状,伏轼上装饰有虎皮,马肚带以鲨鱼皮制成,车轭雕刻成龙的样子,用来培养天子威严之气。所以大辂车的马匹,一定驯化到温顺的程度,然后才可以驾驭它,用来保证天子人身安全。谁能知道人们出生入死追求名节正是为了保养身体呢?哪个知道人轻视费用就是为了聚集财富呢?哪个知道恭敬辞让就是为了保证平安呢?谁知道学习礼仪、仁义、文章、道理正是为了调养性情呢?
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故圣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失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失之者也。是儒墨之分。
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故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甲,坚如金石;宛之钜铁施【施:鍦,即矛。】,钻如蜂虿【蜂虿:蜂虿之尾。虿,蝎类毒虫。】,轻利剽遬【剽遬:剽悍迅速。遬,同“速”。】,卒如熛风【熛风:疾速如飞。】。然而兵殆于垂涉,唐昧死焉;庄蹻起,楚分而为四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阻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鄢郢,举若振藁。是岂无固塞险阻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剖比干,囚箕子,为炮格,刑杀无辜,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陖【陖:同“峻”。】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人以苟且偷生为目的,就必定死亡;以苟且获利为追求,就必定受害;以懒惰懈怠为安逸,就必定危险;以冲动固执为安分,就必定毁灭。所以圣人用礼仪和道义来规范一切,那么趋利避害两方面就都得到了;若一概任情尽性,那么两方面就都会失掉。所以儒家要使人两方面都得到,墨家要使人两方面都失掉。这就是儒、墨两家的区别。
礼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最高准则,国家强盛巩固的根本方式,君主威严顺利施行的最佳途径,人们成就功业声名的总体纲要。王公遵循礼治,就可以凭借它统一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遵循礼治,就会失掉国家。所以坚硬的铠甲和锋利的兵器不能保证取得胜利,高耸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不能保证防守坚固,严苛的法令和繁杂的刑罚不能保证树立权威。遵循这一道理就能通行无阻,不遵循这一道理就将失败。楚国人用鲨鱼皮、犀牛皮制作铠甲,坚硬得如同金属和石头;用宛城的大铁矛进攻,钻刺时就像蜜蜂和蝎子的尾巴一样,锋利而飘忽,士兵像暴风一样迅勐。然而楚国的军队兵败垂涉,大将唐昧死在了那里;庄蹻起兵,楚国分裂成四国。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吗?是由于统治手段没有遵循礼治的缘故。楚国以汝水和颍水为天险,以长江和汉水为护城河,以邓林阻挡敌人,以长城为疆界。然而秦国的军队到达了鄢、郢二都,发兵打仗就像摇动枯树那样容易。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固的要塞和险要的阻隘吗?是由于统治手段没有遵循礼治的缘故。商纣王剖了比干的心,囚禁了箕子,创制了炮烙的酷刑,用来杀害无辜的人,当时的臣民战战兢兢,没有一个人能确保自己的性命。然而周国的军队一到,商纣王的命令在下面就无法通行了,他也无法驱使民众为其效力了。这难道是因为政令不严,刑罚不重吗?是由于统治没有礼治之道的缘故。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时使:役使以时,如同说使民以时。】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尤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大夫士有常宗【常宗:《礼记·丧服小记》说:“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大夫、士虽各自为祖,但自有常宗,不能越宗而祭。】,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郊畴乎天子,社至乎诸侯,函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有特牲而食者:特牲即牛,有一牛而耕食者为庶人。】不得立宗庙,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古代的兵器,不过是戈、矛、弓、箭这几种罢了,然而敌国却不等尝试使用时就屈服了。城郭不需要集结兵力戍守,护城河不需要挖掘加深,坚固的要塞不需要增建,智谋权变不需要采用,然而国家却平安无事不畏惧外敌而且防守稳固,在这里没有其他缘故,只因为能明白礼义之道并且能公平地处理人际关系,按时令役使民众并且能真心地爱护他们,那么臣民就会像影子一样跟随他。有不服从命令的人,然后再用刑罚对待他,那么民众就知道哪些是犯罪行为了。所以处罚一个人而能使天下的人都顺服。犯罪的人不责怪官长,是因为他们知道错在自己。因此刑罚少而权威仍然像流水一样通达于臣下,在这里没有其他缘故,只因为是遵循礼治之道的缘故。所以遵循这一道理就通行,不遵循这一道理就失败。古代帝王尧在治理天下时,大概只是杀了一个人,处罚了两个人,天下就安定太平了。书上说:“威严虽然勐厉但是不可轻易采用,刑罚虽然设置但是不可轻易施行。”
苍天大地,是生命的本源;先人祖宗,是家族的本源;君主师长,是国家安定的本源。没有苍天大地怎么能有生命?没有先人祖宗怎么能有后代?没有君主师长怎么能有国家的安定?这三个方面偏废了,就没有安居乐业之人了。因此礼仪就是对上敬奉苍天,对下敬奉大地,同时尊敬先人祖宗并且尊崇君主师长,这是礼仪的三项根本原则。
所以称王之人把上天与始祖相配加以祭祀,诸侯不敢怀有这个想法,大夫和士也各自有支脉的先祖,这样是为了区分高贵与卑贱。高贵的人和卑贱的人得以安定,这样就得到了礼治的根本。郊外祭天的仪式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主持,土地神的祭祀由诸侯主持,也包括士大夫在内,这样是为了规定尊贵的人敬奉尊贵的神灵,卑贱的人敬奉卑贱的神灵,适合做大事的人去做大事,适合做小事的人去做小事。所以统治天下的天子可以供奉七代祖先的牌位,统治一国的诸侯可以供奉五代祖先的牌位,拥有五乘土地的大夫可以供奉三代祖先的牌位,拥有三乘士地的士人可以供奉两代祖先的牌位,普通百姓不允许设立宗庙,这样是为了区别道德高深的人恩泽流布广阔,道德浅薄的人恩泽流布狭窄。
大飨上玄尊【玄尊:盛玄酒的酒樽,又称水尊,这里指玄酒。】,俎【俎:木制有足的器皿,祭祀时盛祭品。】上腥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大飨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哜【哜:品尝。】先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大隆。故尊之上玄尊也,俎之上腥鱼也,豆之先大羹,一也。利爵弗啐也,成事俎弗尝也,三侑之弗食也,大昏【昏:同“婚”。】之未废齐【废齐:祭神。废,通“发”。齐,同“斋”。】也,大庙之未内尸也,始绝之未小敛【敛:同“殓”。】,一也。大路之素帱也,郊之麻絻,丧服之先散麻,一也。三年哭之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县一钟尚拊膈,朱弦而通越,一也。
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税:有所舍弃。】。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太一。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
大祭祀飨神,崇尚玄水,俎实崇尚生鱼,先进献清肉汤,表示重视饮食的本源。大祭祀飨神崇尚玄酒而饮用薄酒,食物崇尚黄米和小米而吃稻米和高粱做成的米饭,祭尸时先上清肉汤而饱腹的是美味佳肴,表示既重视饮食的本源又兼顾实际效用。重视本源是为了展现祭祀的形式,就像事物的外在纹饰;兼顾实用是为了表达祭祀的理念,就像事物的内在脉络,这两点相互结合而构成礼仪的外在形式,归结为天地的本源,这就是最隆重的典礼。因此樽酒崇尚玄酒,俎实崇尚上生鱼,豆羹崇尚不加调料的清肉汤,道理是一样的。佐食的人不小口喝酒,一饮而尽;卒哭之祭有献无酢,参加祭祀的人除尸之外,不品尝俎实;祝与佐食的人劝尸用饭,三劝之后,礼数已成,尸停止用饭,婚礼在祭神之前,祭祀时迎尸进太庙之前,亲人刚去世还没有入殓之前,道理是一样的。大辂车搭配白丝帷帐,郊外祭天时戴麻布帽子,穿着丧服时腰间散扎着麻带,道理是一样的。三年守孝期间痛哭不注重腔调,《清庙》之歌由一个人领唱并且有三个人咏叹,敲打悬挂的大钟时会撞击木制的钟格,装有红色丝弦的琴瑟下有孔洞,道理是一样的。
大凡礼仪都是从疏脱开始,加上修饰而完成,最后有所取舍地流传下去。所以最完备的礼仪,应该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全都具备;其次,是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交替占上风;再次,是内在情感完全归结为天地的本源。天地根据礼仪之道相互协调,日月根据礼仪之道彰显光明,四季根据礼仪之道井然有序,星辰根据礼仪之道周行不殆,江河根据礼仪之道奔流不止,万物根据礼仪之道繁荣昌盛,好恶根据礼仪之道克制调节,喜怒根据礼仪之道处置恰当。用礼仪治理臣下就会和顺,用礼仪规范君上就会英明。
太史公曰: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有以辨【辨:指能辨别贵贱等级尊卑。】,至察有以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
礼之貌诚深矣,坚白同异【坚白同异:战国时辩论的两个著名命题。坚白论认为坚石非石,白马非马。同异论认为万物毕同毕异。】之察,入焉而弱。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biǎn陋之说,入焉而望。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队:同“坠”。】。故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悬,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错,则不可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隆杀:隆盛、减杀。】为要。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宫庭:这里是中的意思,就是常居中道,不偏不倚。】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中焉,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太史公说:真完美啊!创立完备的礼仪作为调和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而且天下没有人能够增加或删减。礼仪的根本与分支相互承接,结尾与开始相互照应,文采飞扬又能彰显差别,明察秋毫又能使人和悦。天下人遵从礼治就太平,不遵从礼治就混乱;遵从礼治就安定,不遵从礼治就危险。平民百姓无法以此为法则。
礼仪看上去确实很深奥了,关于“坚白”与“同异”的辩论,进入礼仪的范畴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它看上去确实很宏大了,擅自创设典章制度、发表偏激浅陋言论的人,进入礼仪的范畴就只能望而却步了。它看上去确实很高远了,那些残暴、傲慢、放纵而以蔑视礼俗为了不起的人,进入礼仪的范畴就变得渺小卑微了。所以墨绳画好以后,就不能再以曲直相欺骗了;秤杆持平以后,就不能再以轻重相欺骗了;圆规直尺摆好位置以后,就不能再以方圆相欺骗了;君子认真地审视礼法,就不能再以诈伪相欺骗了。所以墨绳是直线的最高标准;秤杆是轻重的最高标准;圆规直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礼仪是为人处事的最高标准。然而那些不遵从礼仪的人不值得以礼相待,称之为不法之民;遵从礼仪的人应该以礼相待,称之为守法之士。做事合于礼法,能够思考探究,称之为勤于思考;能考虑问题而不随便改变观点,称之为持之以恒。既能考虑问题又能坚持道义,再加上内心真正喜欢这样做,那就是最伟大的圣人了。苍天,是高远的极点;大地,是低下的极点;日月,是光明的极点;无边的宇宙,是广大的极点;圣人,是遵循礼仪之道的极点。
礼仪的应用表现在财物的使用上,文彩表现在贵贱的等级上,差异表现在礼节的繁简上,要领表现在礼遇的厚薄上。外在文彩看上去纷繁,性情欲望能够有所收敛,这是礼仪隆重的表现;外在文彩看上去简约,性情欲望却十分繁盛,这是礼仪消糜的表现;外在文彩和性情欲望互为里表,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最合乎礼仪的表现。君子向上能以大礼彰显隆重的威仪,向下能以小礼展现简约的本性,又能以中礼做得恰到好处。轻重缓急都不超出礼仪的范畴,所以君子的本性就是持守中庸之道。人生在世做事不超越礼义的界限,这就是兼具学识与道德的士君子。做事超出礼义的界限,这就是普通人了。在这些人中间,徘徊周旋,对错都能依照礼仪的程序去做,这就是圣人。所以道德高尚的人,是积累礼义的结果;人格伟大的人,是广施礼义的结果;地位崇高的人,是重视礼义的结果;精明智慧的人,是严格按照礼义做事的结果。
目录
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返回总目录
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