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7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5/959

  笑毕,熊槐想起以身为饵昭雎来,又急忙问道:“可有令尹的消息。”
  “回大王,令尹无恙,在寿县县尹的搜救下,令尹第一时间被救起,如今令尹正在寿县休整,淮北的战事已经由柱国负责。”
  熊槐点了点头,又问道:“军中将士如何?”
  “回大王,在小臣出发之前,寿县那边已经找到了胡君等四位封君以及小半军中将领,而且,寿县还找到了信君等七位将领的尸首。此外,菱君等五位封君,还有大半军中将领失踪,淮水以及战场上全无踪迹。”
  说着,信使见楚王脸色阴沉了下去,顿时止住了嘴巴。
  接着,熊槐见信使不在说话,再次询问道:“那士卒们呢?”
  “士卒们……”信使迟疑了一下,应道:“大王,寿县的消息,在他们的全力搜救下,他们救回了约三万大军,其余六万将士,全都夹杂在魏宋联军之中,下落不明。”
  “唉~”熊槐发出一声哀叹:“寡人准备了大半年,向国中征收了十万副木甲,全都给令尹他们送了过去,让每个将士都能穿上木甲应急。不想,事到临头,十万大军依然折损了大半。”
  此时,陈轸见楚王陷入哀伤中,迟迟没有说话,便开口询问道:“我刚刚听说柱国与令尹只是消灭了魏军以及大部宋军、小半齐军,其中并没有匡章的消息,不知匡章去哪里了?”
  熊槐闻言精神一振,立即向信使看去,他也想知道这个消息。
  信使向熊槐行礼道:“回大王,柱国说驻扎在颍东的公子服并没有按照计划拦截齐军,所以匡章已经率军逃走了。”
  “嗯?”熊槐闻言迟疑的向陈轸看去。
  陈轸见状,立即应道:“大王,臣已经让探子去发动亲近我们的宋臣,去游说太子贞,鼓动太子贞趁忠于宋王的大军在外,伺机起兵自立为王,但之前的消息,太子贞在群臣的游说下,一直都在犹豫。”
  说着,陈轸遗憾的长叹:“现在看来,太子贞一定是放弃了这个机会。”
  熊槐嘴角一抽。
  为了给太子贞创造这个机会,他还特意下诏,让在宋的左成去宋宫中辱骂宋王,以此激怒宋王,让宋王全力来攻。
  结果,虽然左成冒着生命危险成功的激怒的宋王,但太子贞却没有行动。
  这……
  “可恨,太子贞太让寡人失望了。天予不去必受其咎,寡人已经为太子贞创造出这么好的机会,只要他掷臂一呼,必能即位为王。
  结果,他却在犹豫中散失了这个大好机会。唉,竖子不足与谋……”
  说着,熊槐又是长长一叹,心中大呼自己看走眼了,当初就不该将宝压在太子贞身上。如此优柔寡断的太子贞,即便在未来登上了王位,恐怕王位也会不稳啊
  此时,接子见楚王不停的摇头叹气,开口劝道:“大王,虽然因为太子贞的缘故,而导致淮北战事未竟全功,但是,令尹与柱国一战而斩杀俘虏三十万联军,并吓得匡章落荒而逃,这依然是我楚国少有的大胜。
  淮北之战的胜利,同时也奠定了这次我们抗击五国之战的胜利,臣在此恭贺大王。”
  熊槐一听,脸上再次浮现出笑容:“不错,淮北战事的结束,同样也预示着汉北战事也将结束了。”
  说着,熊槐看向城外还源源不断冲向方城的魏韩联军,笑着下令道:“传诏给汉北全郡,令尹与柱国在淮北大破三国联军,取得淮北大捷,并已经攻克陈城,即将率军前来救援汉北,这次我们抗击五国的战事,我楚国已经取得了胜利。”
  接子一听,立即笑着拱手道:“臣领诏。”
  熊槐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又开口道:“传令,让全城军民一起大呼淮北大捷。”
  接子又应着:“是大王。”
  很快,随着楚王正式公布淮北大捷的消息,全城军民在刻意的引导下,全都高声欢呼起来:
  “淮北大捷……淮北大捷……”
  接着,这声音传到城墙上,所有城墙上的军民听到淮北大捷的消息,全都精神一振,士气暴涨。
  很快,攻城的魏韩联军就被士气暴涨的军民压了下去,一时间竟再也无法在城墙上站稳脚跟。
  此时,魏军阵中,魏军主将倪良先是听到方城中传来阵阵淮北大捷的呼喊声,还没等他想清楚真假,却见已经爬上城墙的士卒突然之间被楚人给赶了下来。
  见此,倪良脸色一变。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天下皆惊
  很快,楚相昭雎使用水攻,一举全歼魏宋两国二十万大军,楚将唐昧大破齐宋联军,一举俘虏齐宋联军九万余德消息传到各国。
  宋国商丘。
  宋王一听自己派去攻打楚国的十五大军,在淮北一战中,战死八万余,还有三万余大军被俘,另有三万大军下落不明,顿时便陷入惊恐之中。
  一连两日,宋王全都惶惶不可终日,一边担忧着太子贞会趁他实力大减起兵自立,就跟四十年前他自己干的那样。另一边则更担心楚人会趁势杀过来向他问罪,然后国中的宋人见机不妙,就会把他卖了向楚人谢罪。
  接着,就在宋王的恐惧中,宋臣唐鞅找到了宋王。
  “大王,好消息,跟随齐将匡章的曹赟将军已经有消息了。”
  宋王一听剩下的三万宋军有了好消息,顿时精神一振,脸上的恐惧也稍稍舒缓,连忙问道:“曹将军现在在哪里?”
  “在魏宋边境,曹将军来信说,淮北大败,魏宋两国战领的楚地中,各地楚人纷纷起事,于是他不敢走颍东近道回国,而是与匡章一起绕远路,从原本的楚魏宋三国边境处回国。
  现在曹将军正率领三万将军驻扎在边境,并送来两份上书,一份上书是请罪书,另一份则是请示书。”
  说着,唐鞅立即奉上两份帛书。
  宋王接过帛书展开一看,见曹赟手中的三万宋军并没有损伤,已经被曹赟全部带回宋国,不仅长长的吐出一口气。
  还好,曹赟还是忠于他的,并且还不算糊涂,没有走颍东近道。
  否则,一旦驻扎在颍东公子服趁机夺取大军的指挥权,那他就彻底失去了宋国的军权,如此,他就全完了。
  不过,宋王看着曹赟请罪书的末尾一段话,上面说公子服并没有出兵连捷齐宋两国的败兵,而是留在原地按兵不动。
  看到这,宋王心中担忧顿时消散了一半,公子服没有动手,这就是说明太子贞也没有动手,如此,他也就不用担忧太子贞趁机谋反而睡不着觉了。
  只是,他一想到楚将唐昧已经收复陈地,并且一边在陈地坐镇,一边遣师西进上蔡,而后,他又担忧起来。
  上次五国伐楚占领的楚地,现在魏国占领的地盘已经全部被楚人收复,一旦黄君攻克上蔡,则韩国占领的楚地也全都被楚人收回,如此,楚国还剩下的失地,那就只有被宋国占领的颍东之地了。
  归还颍东之地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宋王却担心楚人会趁势杀入宋国,然后兵围商丘。
  齐魏宋三国新败,而宋国剩下的军队又全是太子贞手下的楚人军队,一旦楚人来袭,他可是半点办法也没有。
  想到这,宋王顿时打了一个寒碜,然后苦思无解的情况下,看向唐鞅问道:“贤卿,如今寡人大败一阵,陷入内忧外患之大危局,不知贤卿何以教我。”
  唐鞅听到宋王的询问,顿时深深的皱起眉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下五国新败,宋国已是内无守御之士,外无各国援军,当此之时,宋王没办法,他同意也没有办法。
  沉默了一阵之后,他看到宋王越发期待的目光,就在他无计可施之际准备向宋王请罪之时,他突然发现就在这短短的两三天里,宋王越发的苍老了。
  虽然宋王的目光依旧炯炯有神,但他脸上的皱纹以及头上雪白的发须,无不显示着宋王的老迈。
  此时,唐鞅突然想起来,面前的宋王已经八十岁了。
  八十岁还这么健壮的国君,这可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奇迹。
  想着,唐鞅脑海中灵光一闪,拱手道:“大王,臣有办法了。”
  “什么办法?”宋王顿时精神一振。
  唐鞅应道:“大王,臣的办法就是示之以弱。”
  “示之以弱?”宋王迟疑的看着唐鞅,现在宋国还用得着示之以弱么,一战大损十二万精锐,这已经是精锐尽失了,宋国还从来没有那一天像现在这样虚弱过,这样的宋国,楚王就算用脚想,也能想象的出宋国有多虚弱。
  此时,唐鞅解释道:“大王,臣的意思不是宋国向楚国示弱,而是大王向太子与楚王示弱。”
  宋王不解的问道:“有区别吗?”
  “有。”唐鞅拱手道:“眼下内忧外患之局,一在于太子,二在于楚国,是故,只需大王向太子示弱,以身体有恙为由,请太子暂时主持国事。如此,一则可以稳住太子,二则可以通过太子稳住楚国。
  而楚王见到大王退居幕后,而太子在主持宋国大局,如此,以太子与楚国关系,楚王必定不会兴师来伐。接着,只需让太子将我们占据的颍东之地还给楚国,如此,楚国之患则解。
  与此同时,大王还可趁太子与楚国交涉的时候,将各地忠君之士调来商丘,等大军一到,大王掌握了商丘的大局,则内忧也将迎刃而解。”
  宋王闻言满脸迟疑的嘀咕着:“示之以弱,退居幕后,让权于太子……”
  沉吟许久,宋王迟疑的看着唐鞅道:“贤卿还有其他办法吗?”
  唐鞅闻言,在宋王期待的目光中缓缓摇头,然后又劝道:“大王不必担忧太子,这一次太子可是并没有随楚人行动,否则……”
  不久,太子贞进入宫中,见宋王静静的躺在床上,顿时露出狐疑之色,然后小心翼翼的向前行礼。
  太子贞弯腰之后,等了一下,却没听见宋王让他免礼的声音,他不由迟疑的向床上的宋王看去。
  这一看,却不禁让太子贞大为失色,只见宋王满脸病态,虽是静静的躺在床上,但其紧锁的眉间,无不显示着宋王此刻正陷入深深的担忧与自责之中。
  尤其是那游离的目光,以及嘴角缓缓溢出的口水,无不显示着,似乎此时他父王的神魂似乎不再这里。
  看到这,太子贞不禁在心中怜悯的一叹:父王已经八十岁了,已经彻底老了。
  此时,一旁的侍者见宋王没有回应,不由上前一步,轻轻的提示了一下宋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5/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