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6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6/959

  熊槐一听,心中已经明白屈原想要说些什么,立即配合的点了点头,然后向殿中群臣问道:“不知诸卿以为如何,城中的谣言究竟是五国所为,还是另有其人?”
  群臣一听,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不妙,但是,此刻他们万万是不会反驳谣言是五国所为的事,不是五国所为,难道还是他们自己干的不成?
  想着,群臣一同附和道:“大王英明,郢都中的谣言,肯定是五国所为。”
  群臣话音一落,屈原立即接着道:“大王,之前五国已经攻取我楚国大片领土,秦韩联军兵围叶城,齐魏宋三国大军一东一西遥望巨阳,五国之所以退去,并非不想乘胜追击尽取我淮北之地,而是大战两年,民生凋敝,将士疲惫,面对我坚城叶城巨阳,已然力有不逮,所以五国这才暂时退兵,借以休整。”
  说到这,屈原加大了声音,掷地有声的道:“可是,五国虽然退兵了,但战争却并未因此而结束,现在我郢都城中的谣言,这就是明证。若是战争真相廷理所言,已经结束,那五国又何必在我郢都之中散布谣言呢?”
  “这……”孙皓一听屈原那城中谣言说事,顿时无言以对。
  其他大臣此时也皱了皱眉,本来城中的谣言是他们所借的助力,但屈原一说,谣言却成了昭雎的护身符,而他们也无法反驳。
  谣言不能是他们自己散布的,同样也不能是各地封君散布的,前者是死罪,后者会引发国中动乱,楚国一乱再加上各国来袭,则楚国将有四分五裂的风险。所以,既然谣言不是楚国自己散布的,那就只能是正与楚国敌对的五国了。
  如此,这就坐实了城中谣言就是五国对楚国的进攻的延续。
  此时,屈原停顿了一下,见无人出来反驳,接着道:“大王,还有诸位,平以为五国之所以散布谣言,这就是因为五国暂时无法攻破巨阳叶城,所以打算才借谣言之利,离间我楚国君臣,让我楚国不战自乱,然后接我楚国之手除掉坚守在巨阳的令尹。
  所以,五国退兵,这只不过是五国以退为进的计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战争形式。须知,战争从来都不只有战场厮杀这一种形式。
  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是故,臣以为如今五国退兵,并非战事结束,而是战事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在于伐谋,在于伐交。”
  说到这,屈原顿了顿,拱手行礼道:“大王,在这战争方式转变的现在,因为区区谣言,而自乱阵脚,杀害前线主将,干这种五国一直想干,却一直干不成的事情,这正是谋战之败。
  故,臣请大王三思。”
  屈原话音一落,熊槐立即赞同道:“不错,左徒所言极是,我楚国与五国的战事远还没有结束,不仅寡人想要收回失地,而且五国也还想着再从寡人身上割下一块肉来。现在城中的谣言,就是明证,就是五国扰乱我楚国,就是五国想要伐我的前奏。”
  说到这,熊槐脸色沉重的看了群臣一眼,直接一锤定音道:“诸卿,阵前杀将,兵之大忌,如今正处大战之中,寡人希望诸卿能与寡人同心协力,一起打赢这场战争。
  至于之前陈城之败,不过是暂时的失利,算不了什么。至于追究战败的责任,也不能在战争还在进行之中,就向前线的将领问责,故而此事休提,最起码,在战争结束之前,寡人不希望在听到有这种言论。”
  屈原立即附和道:“大王英明。”
  群臣见楚王已经摆明了要支持昭雎,而上大夫景邵被大王挤兑的无法开口,廷理孙皓被屈原说的哑口无言,眼见大势已去,众人只得应道:“大王英明。”
  
第九百六十三章
后招
  当夜。
  苏代四人拿到楚宫中传出的消息后,不禁面面相觑。
  虽然他们在楚国大臣进宫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这次楚国大臣进攻游说楚王,结果可能会不怎么好,但是,他们也没有想到,楚国群臣竟然如此轻易地就被楚王搞定了。他们准备了一个多月才营造出来的局势,就被楚王用一顿饭功夫破解了。
  更让他们感到无语的是,他们在城中散布的谣言,竟然还会成为楚王反驳群臣的利器。
  此时,秦国冯喜略微有些丧气的道:“诸位,我们的计划失败了,楚王根本不为所动。”
  苏代一听冯喜说的丧气话,又见张平翟章两人脸上露出挫败之色,脸色微微一沉,然后“哈哈”一笑:“不出在下的预料,区区散布谣言的计划,果然是行不通的。”
  冯喜三人一怔,诧异的看着苏代。
  而后翟章若有所思的看着苏代,他们前来楚国用间,是很久之前就确定好的,而五国会盟时齐国身为盟主,所以代表的齐国来楚的苏代,自然就是这次用间的首领,而这才散布谣言的计划,大部分也都是苏代制定安排的。
  想到这,翟章好奇的问道:“莫非苏子宁有计划?”
  冯喜张平一听,全都期待的看向苏代。苏代虽然是负责人,但是只要能扰乱楚国,各国都是收益者,而前来行间的他们,也会获得一件大功。
  此时,苏代见他们全都看过来,笑了笑道:“诸位,楚王槐统领楚国三十余年,楚国在楚王槐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而且还一举吞并了越国。天下各国,无论是秦齐,还是三晋,单独面对楚国,都不会是对手。
  虽然楚王槐决意变法让楚国出现了一些动荡,但是,纵观楚王槐的种种举措,全都说明楚王槐并非昏庸无能之辈,相反,楚王槐还算的上是一个英明之君。如此楚王,又岂是一些区区谣言能对付的。”
  说着,苏代看着三人笑道:“所以,在下从来都没有将希望放在今天我们所散布的谣言上。”
  “哦!”翟章一怔,然后立即问道:“那不知苏子的真正计划是……”
  “真正的计划,就是谣言。”
  “嗯?”
  苏代见三人奇怪的看过来,笑道:“不过谣言只是计划的前奏,我还有后招。”
  张平立即问道:“什么后招?”
  “有两个后招。”
  冯喜一惊:“两个!”
  苏代点了点头,应道:“这第一个后招,那就是继续散布谣言,继续给楚王施加压力。”
  说着,苏代看了看三人,脸色一冷:“不过,这一次,在下打算使用一批死间。”
  张平:“死间?”
  冯喜:“一批?”
  翟章:“苏子打算怎么做?”
  三人同时发出询问。
  苏代闻言,看着三人得意洋洋的道:“好叫三位知晓,乐君司马早年曾在我齐国稷下学宫求学,与稷下学宫的多位先生有旧,所以,这次攻打楚国的时候,敝国就凭借之前的关系,重金收买了乐君司马。
  乐地被攻破后,齐军保全了乐君司马全家,并对他家小以礼相待。乐君司马闻之,甚是感激,决定以死相报。所以,接下来在下打算请乐君司马报答我齐国。”
  冯喜三人闻言,脸色全都微微一变。
  张平一听齐国动用这种高级内应做死间,心中不由感到异常欣喜,认为齐国是准备下大力气了。
  而翟章一听齐国轻易地策反了曾经在齐国游学的乐君司马,虽然面带喜色,但心中不免微微一突。
  他魏国的诸多大臣,不仅有直接在齐国稷下学宫游学过的,而且,几乎所有的大臣的门下,几乎都有一些道齐国游学过的门客。
  今天齐国能策反乐君司马,那未来……
  而冯喜听到苏代的话,则是若有所思的暗骂了苏代一声:“这个苏代果然不安好心,我四国现在正在算计楚国,结果,苏代一句话就将秦国也算计了。”
  冯喜心中异常清楚,秦国与其他国家不同,各国的相国,基本上都是本国人,而秦国则不同,秦国这三代君王的相国,全都是来自关东各国。
  不仅是相国,还包括许多大臣,都是从关东而来,其中就有不少人是从齐国来的。
  现在苏代这么大大咧咧的说,到齐国游学的学子,全都与齐国有很亲密的关系,这不就是在离间秦国君臣关系么。
  想着,冯喜没有说话,只是心中暗暗骂了一声:“这个混蛋。”
  另一边,苏代说完,见三人同时露出喜色,却看不出什么具体的东西来。于是,他摇了摇头,接着道:“诸位,在下的意思是,我们四国继续在城中散布谣言……”
  苏代还没有说话,翟章就打断道:“苏代,如今郢都中到处都是楚人的巡逻队,楚国的知北涯,楚司败的军队,全都在城中明察暗访,此时我们继续散布谣言,恐怕会被楚人逮住的。”
  张平点了点头,附和道:“苏代,在下不怕去散布谣言的人被抓,只是担心,一旦楚国找到我们四国散布谣言的确实证据,可能会被楚国利用,楚王会趁机煽动国中国老与我四国对抗。”
  冯喜点头道:“苏子,在下也有此忧。”
  苏代看了看三人,摇头道:“三位多虑了,只要乐君司马众目睽睽之下被抓,无论楚王再怎么解释,无论被抓的人是不是我五国的探子,大部分的人都会以为在城中散布谣言的探子都是封君派来的,而不是我们四国。
  至于探子会被抓……”
  苏代冷笑道:“欲成就大事,岂能没有牺牲?况且,我齐国都将乐君司马拿出来行死间了,难道你们还舍不得区区一些探子。”
  三人全都有些迟疑:“这……”
  苏代见状,继续开口道:“诸位,在下的计划是,集齐我四国之力,让四国的探子在城中造出一点大动静,并故意暴露一些探子给楚人,然后郢都一乱,楚人必定封闭城门,到处在城中抓捕我们的探子。
  然后,只要乐君司马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抓。然后,我们趁机游说乐君等人,说楚王已经下定决心要将乐君等十五封君灭族,让他们起兵反抗楚王。
  如此,要乐君等人惊慌失措之下一起兵,然后楚国各地封君群起响应,那么楚国就有亡国之危。若是乐君等人不愿起兵,那在下也有十足把握说服乐君等人逃亡。
  只要乐君等人逃亡,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城中散布谣言,说:我们四国在城中散布谣言,楚王大怒之下却趁机派人暗中将乐君他们杀害了。
  如此,楚人一听这谣言,又见乐君他们十五个封君一直了无踪迹,必定会以为是楚王暗中下的手。
  接下来,只要我们五国在一旁煽动,楚国各地的封君也会联合反抗楚王。
  这就是我扰乱楚国的第一个后手。”
  
第九百六十四章
游说
  此时,苏代露出激动之色,兴奋的道:“诸位,只要这一计划成功,那么楚王就会与楚国的封君正式决裂,如此,我们五国下次伐楚之际,就不会面对一个整体的楚国,而是一个四分五裂,各自为战的楚国,这样的楚国,岂会是我五国的对手。
  到时,只要我们出兵向南,楚国江淮江汉等膏腴之地,岂不是任我五国宰割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6/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