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6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3/959

  吾儿此时来游说魏国,为父恐怕也帮不上什么大忙。”
  公孙泽笑道:“父亲放心,大王也知道此时游说魏国退兵困难重重,所以孩儿这次来魏国,不是来游说大王的,而是游说太子遫的。”
  “太子遫?”公孙禹一愣,然后迟疑的看着公孙泽。
  翌日,太子遫府上。
  “公孙禹来访?”太子遫一怔。
  因为公孙衍的缘故,公孙一家大都与楚国较为亲近。而他则与楚国不怎么对付,他哥哥太子政病死后,他还是借助齐国的力量,这才压下自己的兄弟,登上太子之位。
  故而,他之前与公孙禹仅仅只是点头之交罢了,现在公孙禹却突然大张旗鼓的来拜访他,这是何意思。
  虽然搞不清楚公孙禹的意思,但是他才刚刚成为太子,羽翼还未丰满,而公孙禹一家在魏国的实力并不弱,却也不可不见。
  “传令,开中门,本太子要亲自迎接。”
  不久,太子遫将公孙禹迎入府中,二人分宾主坐下。
  寒暄了一阵后,太子遫开口问道:
  “先生来找遫,可是有什么指教吗?”
  “不敢。”公孙禹笑道:“禹听说太子这一段时间,一直都在为秦韩两国感到忧虑,为那边的战事迟迟打不开局面而苦恼,故而在下不才,特来为太子分忧。”
  “噢?”太子遫好奇的看了公孙禹一眼,这个家伙不是一直都亲近楚国的吗,怎么突然之间改变了立场,难道不久前他去楚国时与楚国发生了什么不快?
  或者别有所图?
  想着,太子遫笑了笑:“还请先生赐教,遫愿洗耳恭听。”
  “咳咳。”公孙禹清了清喉咙,然后拱手问道:“太子,在下听说,之前五国轮流攻打陈城时,秦韩宋三国全都有意保持实力,攻城作战极为软弱。太子,不知道在下说的对吗?”
  “不错,有这么一回事。”太子遫点了点头,这事当时闹出了一阵不小的动静,许多人都知道。
  公孙禹笑了笑,然后接着道:“其后,因三国攻城乏力,所以犀武与章子将军改变了攻城的方式,转而五国同时攻城。结果,这一改变,虽然并没有让秦韩两国猛烈的攻击陈城,但却也让宋国没有消极避战的机会,从此以后,宋国攻打陈城之时,几乎不遗余力,攻势与我齐魏两国一样凶猛。
  太子,陈城那边的情况是这样吧。”
  太子遫再次点了点头:“不错,正如先生所说,现在宋国攻打陈城也很是凶猛。”
  “不错,就是这样。”公孙禹双掌猛然一拍,然后笑着问道:“太子可知,那宋国为何前面消极避战,而后积极攻城吗?”
  太子遫一听公孙禹询问,理所当然的道:“那时因为五国同时攻城,宋国被齐魏两国挟持,所以别无选择。”
  “太子英明,在下也以为是这样。”说着,公孙禹皱了皱眉:“可是,在下愚钝,这宋韩两国实力相差不多,改变攻城方式后,为何宋国会强攻陈城,而韩国却不惧我齐魏两国,依旧在陈城外消极避战,保存实力呢?”
  “那是因为韩国与秦国结盟,秦韩两国勾结一处,不惧我齐魏两国的威胁。”
  “太子英明,一言中的。韩国之所以在陈城外得过且过,就是因为韩王以为有秦国做依靠,我齐魏两国奈何不了他。”
  说着,公孙禹身躯微微向太子遫方向倾斜,压低声音,语气阴冷的道:“太子,五国攻打陈城,秦韩两国消极避战,仅凭我齐魏宋三国,攻克陈城困难重重,旷日持久。而且,我齐魏宋三国即便攻下陈城,也必然损失惨重,与楚国两败俱伤。
  而秦韩两国则不然,他们一直都在保存实力,待陈城被攻下之时,大军基本完好无损,士气依旧高涨。
  如此,在下担心我齐魏宋三国接下来在于秦韩两国抢楚国地盘时,可能会抢不过秦韩两国。”
  太子遫一怔,看了一眼公孙禹,迟疑道:“不知先生的意思是?”
  “在下的意思,秦国强大,而且对我魏国威胁极大,此时我魏国不可对秦国下手,但是,韩国则不然,韩国弱小,眼下又陷入缺粮之中,故而,我们必须要给韩国施加压力才是。”
  太子遫闻言,立即想起之前上朝时,亲楚的楼庳等人,强烈要求拒绝给韩国提供粮食,逼迫韩王与魏王盟誓的建议。
  想着,太子遫目光一沉:“难道先生的意思,让本太子向父王进言,要求暂缓为韩国提供粮食?”
  “不。”公孙禹立即摇头道:“如今韩国还在帮助我们攻打陈城,此时岂能暂缓借粮,理应立即将粮食借给韩国,甚至,为了表明诚意,我们还需将粮食通过鸿沟运到陈城外的韩军大营,免得所借的粮食还要转运韩国,费时费力,消耗颇多。”
  太子遫一愣,有些搞不清公孙禹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于是,他狐疑看着公孙禹道:“先生,我们借粮给韩国,还自己送到陈城外的韩军大营,如此,这不是让韩王以为我魏国求着韩国相助,这不是更加助长了韩国的嚣张气焰吗?”
  “太子所言极是,韩国有秦国为援,仅仅只是示之以恩,这是远远不够的。我魏国在施恩的同时,还要施之以威,恩威并施,才能让韩国别无选择。当然,为了避免韩国抱怨我魏国,我魏国还不能直接向韩国示威,还需从其他国家着手。”
  “其他国家?”太子遫一愣,思绪一转便将秦赵宋楚等国排除,然后想起与自己关系颇深的齐国来,不由好奇的问道:“敢问先生应该从何处入手?可是请齐国出面?”
  公孙禹闻言摇了摇头。
  
第九百三十二章
立功心切
  “不是齐国?”
  “当然不是齐国。”公孙禹理所当然的道:“如今齐国正是联军盟主,此时请齐国出面,只会适得其反,引起韩王的逆反心思,更加不愿强攻陈城,甚至还可能会退兵。”
  太子遫点了点头,魏国不愿做恶人,齐国这个盟主更加不能做,毕竟现在秦韩两国出兵攻打陈地,都是应齐魏两国的要请。
  想着,太子遫更加迟疑的问道:“敢问先生,若不是齐国,那我们应该从何处着手。”
  “东周国。”
  “东周国?”
  “不错,自从韩赵两国将周国一分为二后,西周国便是韩国的属国,其后赵国动乱,东周国也归属于韩国。东周国归属韩国不久,且韩国对东周国的控制也不深,如今韩国缺粮,三年而两次向周国征粮,以至于东周君也不能顿顿吃上美味的面粉,现在东周国上下对韩国已经很不满了。
  只是因为韩国正在与其他四国一同伐楚,所以才不敢轻举妄动。若是此时此刻,有人能给东周国足够的底气,那么东周君必然会起来反抗韩国。”
  “不妥!”太子遫听到这,立即摇头道:“若是周室动乱,韩国一定会以此为借口退兵的。”
  “不,太子多虑了。”公孙禹赶紧解释道:“若是东周君反抗韩国,韩国不仅不会退兵,而且还会急着向我们齐魏两国示好,并还会全力攻打陈城。”
  太子遫一怔,连忙向公孙禹行礼道:“请先生赐教!”
  “太子,臣之前说要降借给韩国的粮食直接送到韩国军营里去,目的就在于此,为了防止东周国反抗韩国后,韩国会从陈地退兵。
  而且,为了以防万一,还需太子亲自给韩军送粮,一则显示我魏国对此事的重视,二则可表达太子对韩国的亲善之意,三则就是为了防止韩国会因为东周国的事情退兵。”
  说到这,公孙禹脸上露出一丝凶戾,恶狠狠地道:“若是在太子您亲自给韩国送粮的情况下,韩国都要退兵,那就说不过去。只要韩国敢退兵,那我们就联合齐魏宋三国伐韩,并让齐国怂恿西周国也背叛韩国。
  要知道,西周君的儿子周最,在齐国可是颇得齐王重用啊。”
  接着,公孙禹笑了笑:“太子,到时只要太子向韩王许诺,只要韩国愿意全力攻打陈城,那么太子就愿意出面摆平东周国。并且,与齐宋两国联合向韩国施压,请周最出面游说东周君。
  如此,韩国为了保住两周,为了避免退兵后遭到齐魏宋三国的围攻,必然积极向我齐魏两国靠拢,然后全力攻打陈城,以向我齐魏两国示好。
  而且,攻破陈城之后,韩国为了两周,必然会在瓜分楚国领土上做出让步。”
  说到这,公孙禹拱手道:“太子,如此一来,事成之后,太子既可以获得韩国的友谊,还可以成为团结五国,攻破陈城的大功臣,并且还可以为魏国获取更多的利益,向国中群臣展示太子的贤能。
  如此一举多得之事,太子何乐而不为。”
  太子遫一怔,而后默默思索许久,没有发现这事对魏国或者说对他有什么不利的地方。
  相反,这事要是成功了,就真的如公孙禹所说,他以及魏国将会获得巨大的收益。
  尤其是,自从他哥哥太子政病死后,魏王悲痛不已,忧伤成疾,多日不曾出面理事,直到不久前,韩国派人前来借粮之时,才刚刚有所好转。
  此时此刻,他这个刚刚上任的太子,继续一个大功,以稳定朝中,震慑群臣。
  是以,公孙禹的话音一落,他瞬间就心动了。
  只是心动归心动,但他心中依然还有所疑惑。
  那就是公孙禹一向亲近楚国,怎么会突然提出一个这么不利于楚国的计策呢。
  要知道,楚王待公孙衍甚厚,而且公孙禹的儿子公孙泽现在还是楚国的临海君,食邑数千户。
  故而,他心中有所疑惑,这公孙禹此时献出的这个计划,会不会暗藏什么不利于魏国的玄机呢?
  还有,公孙禹以往在魏国,宛如一个透明的边缘人,轻易不发表意见,到了不问不答,甚至问了也不答的地步。
  但今日,他却与往常截然不同,竟然主动向他提出建议,这很反常。
  若是这次他被公孙禹坑了,或许他的太子之位也会不稳。
  想着,太子遫看着公孙禹良久,默然无语。
  公孙禹见状,心中一慌,内心瞬间七上八下,不过他到底还是经历过自己父亲独自逃亡,并且还投奔魏国的敌国的险境,是以他心中虽慌乱,但面上一点也没有显露。
  定了定神,他面带疑问的道:“太子,此事还有何疑问?难道在下的计划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
  “先生之策并无不妥。”太子遫闻言摇了摇头,接着好奇的看着公孙禹道:“只是遫有些好奇,往日先生在朝中从不开口,怎么今日却主动向孤进言献策了呢?”
  公孙禹闻言,顿时放下心来,笑了笑道:“太子明鉴,昔日先父在楚国颇得楚王信用,全心全意为楚王出谋划策,而楚魏两国之间矛盾重重,在下身为人子,不愿与先父的意愿背驰。同时,在下身在魏国,许多人都以为在下是倾向楚国的,一旦在下开口,难免会给自己难堪。
  于是,不得已之下,这才在朝中闭口不言。”
  说着,公孙禹摇头一叹:“如今先父去世,在下已经没有顾虑,而且,在下是魏国的臣子,公孙氏的根始终都在魏国,终究不是楚国的临海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3/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