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5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4/959

  当然,恐怕更重要的是,楚人入越,自然也会影响他这个在楚国与越地之间,地位特殊的文氏家族。
  所以,他没有直接提,而是拐弯抹角的说。
  不过,会稽之地具体如何,还自己亲自需要调查一翻。
  想着,熊槐看着文雀笑了笑:“贤卿有心了,寡人知之矣!”
  接着,熊槐继续将吴塘周围巡视了一翻,然后才带着群臣返回会稽城。
  回到宫城后,熊槐再次将唐昧召了过来。
  此时,熊槐看着面前的唐昧,皱着眉道:“贤卿在会稽之地也快呆了两年了,不知对于越地贤卿了解多少。”
  唐昧迟疑的看着楚王,不知楚王究竟想了解什么,于是,拱手道:“大王,越地之事,臣略知之,不知大王想问什么?”
  熊槐沉吟了一下,直接开口道:“寡人想知道越地的地理,若是寡人从淮南迁移万户百姓来越,以加快同化越人,稳定越地,不知此举是否可行。”
  唐昧闻言露出沉重之色,灭其国迁其君,另置百姓入驻,这本是楚国的惯例,但是这事在越地行不通。
  “大王,此举很难。”
  “为何?”
  “正如大王今日所见,还是因为越地水患。越地水患不同于洞庭,洞庭之地虽然荒芜,丛林沼泽密布,但是其开发的难度并不困难,只需用心治理数年,便可化荒芜为沃土。
  但是会稽之地不行,会稽之地百里,深受海患,沼泽之水浑浊而咸苦,饮之多病而不寿,连本地的越人都受不了,更别说远道而来的楚人。
  至于越地那些容易开发的地方,都已经被越人开发完毕,剩下那些无法开发的地方,连越人都无法开发。
  越王勾践将都城从山区迁到会稽山下的平原后,在灭吴之前,越国地方圆百里,人口三十余万,时至今日,整个越国故土,诸暨、会稽、上虞等地近千里,人口近百万。两百年间,土地增加了十倍,人口增长了三倍,但是,臣查过越国历代卷宗,越国的耕地却只增长了两倍。”
  熊槐一怔,唐昧口中的一连串数据,顿时将越地的开发难度呈现在自己面前。
  此时,唐昧见楚王露出慎重之色,接着道:“大王,之前文雀在吴塘所说的话并没有错,越人与吴人的争端,就在于越地难以开发,许多越人勋贵源源不断的北上吴地寻找机会,与吴人争夺土地。
  从勾践灭吴时起,越国陆陆续续在吴地封了三十多个越人封君,占有了大量吴地。故而吴国被灭近两百年,吴人与越人依然还是势同水火,难以相容。
  是以,我楚军灭越之时,在吴地很少遇到吴人抵抗,别说开门迎降,更有甚者,楚军还未到,便有吴人在十几里外带路,唯恐楚军去得慢,或者找不到地方,吴越矛盾,其可见一般。”
  熊槐缓缓点了点头。
  接着,唐昧继续道:“大王,不仅如此,这只是越地的勋贵,他们虽然可以离开越地,但是普通百姓却难以离开。”
  熊槐想起刚刚唐昧所说越地耕地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不由皱眉道:“若是耕地不足,那么越人百姓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呢?”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越国的百姓跟其他各国都有所不同,其他各国包括楚国,此刻的小农经济大都已经接近成型。
  而越国则不然,越国的兴盛在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大行分封之制,至今不过两百年。越国的分封制,在这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处在兴盛期,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已经走到衰败瓦解的程度。
  所以,之前越王以及贵族对百姓占据绝对权威。既然耕地不足,而大量百姓又直属与贵族,没有自由之身,无法逃亡他地,那百姓如何养活自己呢?
  同样,越地的这一现状,不仅关乎百姓,而且还关乎楚国对越地的统治。
  现在越国的精锐已经在两年前被楚国消灭,越国贵族实力大减,而且楚国在越地还有八万楚军驻扎,所以越地贵族还不敢有所异动。
  但是十几二十年后呢?
  楚国总不可能一直保持在越地驻扎大量楚军,一旦楚军撤走,而越地贵族的实力已经恢复,那时,一旦越人贵族进行串联,想要恢复越国。
  那么,以越人贵族对百姓的控制力,只要他们登高一呼,他们控制的百姓,必定会纷纷响应。
  彼时,越地一定会反覆。
  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熊槐早就想搞定越地的贵族了。只是因为之前接连不断的战事,所以才耽搁了。
  也正是因为越地的这种现实,所以熊槐来江东之时,还将郢都的十万楚军带来了八万。不是因为熊槐怕死,巡狩地方还劳师动众带着八万大军护卫,实则熊槐很怀疑,仅凭江东的八万楚军,恐怕难以震慑那些即将失去所有不得不铤而走险的越人贵族。
  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熊槐才在遭到刺杀后,立即推翻了之前迁移贵族的设想,趁着自己大军在此,以此为借口,直接对江东的贵族下杀手。
  越地的贵族制度,实在让熊槐感到心惊胆战。
  一时间,熊槐的思绪飘得很远。
  
第八百三十四章
授人以渔
  另一边,唐昧没有注意到楚王眼神的飘忽,直接应道:“越地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法有两种,其一转业,靠近沿海的百姓,没有足够的耕地之后,便出海捕鱼,变成渔民。靠近山脉的地区则转为牧民,大量养殖六畜,一座山头只养殖一种,以达到专人专用。”
  熊槐听到唐昧的话,思绪立即收拢回来,微微颔首表示理解。
  沿海地区有两利:鱼盐之利,就比如说齐国,就是依靠鱼盐之利发的家,现在齐国还是各国中最富有的国家。
  会稽之地海浪肆虐成这样,大潮每天都来,制作海盐的地方自然较少。但是,海鱼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说的不仅仅只是出海捕鱼,还包括近海岸边的各种贝类虾鸟龟等等,其中,越国的玳瑁,就是各国争相追捧的珠宝。
  至于山上养殖牲畜,更简单了。
  果然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此时,唐昧见楚王点头,便进一步解释道:“大王,渔民还有牧民都很难迁移到楚国他处,渔民不仅需要打渔,而且还需要在海岸寻找各种食物,才能保证一家所需。所以,即便将渔民迁到洞庭彭泽,让他们继续做渔民,他们恐怕也很难适应。
  而各处山上的牧民,往往只精通于蓄养一种牲畜,而没有其他的才能,也难以在其他地方生存。”
  熊槐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么第二种办法呢?”
  “提高粮食产量。”
  熊槐闻言心头一震,这年头粮食才是真正的财富,百姓吃的是粮食,官员领的俸禄还是粮食,市场上交易的大多数也是粮食,甚至连货币也是粮食。
  所以,提高粮食产量,一直都是各国的努力目标。
  现在驺然听到越地的第二个办法,熊槐立即露出期待之色:“贤卿,越国是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唐昧听出了楚王的期待之意,赶紧应道:“修筑水塘,翻新农具,选育良种,推广牛耕,精耕细作。”
  熊槐闻言,心中顿时兴趣索然。
  水塘就不说,他刚刚才去看过,就是一个水利灌溉工程,他在郢都已经准备修建水渠了。至于农具,越人铸剑术天下闻名,更别说打造农具了。
  而牛耕这门技术,并不新鲜,已经出现很多年了,但是推广的速度却并不快。即便是已经确立耕战制度,将种田与打战等同起来,并且官方大力推广马耕牛耕的秦国,现在牛耕也没有普及。
  至于楚国……地太大了……
  而精耕细作方面……楚国地太大了。
  另一边,唐昧咽了咽口水后,继续道:“这些早在越王勾践时期就已经开始实施,当年文种范蠡等人入越,不仅是越王亲信重臣出谋划策,同样也给越国带来了各国的先进技术,文子教导越人种田,范蠡教导越人蓄养牲畜,并将技术编写成书,让万民学习。
  近两百年过去,越地的农耕技术已经不比其他地方差。而且,得益于石塘,以及大量人力的投入到有限的耕地中,如今越地各塘所在的稻田,产量普通达到八石到十石一亩。会稽城外的富中大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产量极高,因其富饶,称之为富中。”
  熊槐闻言长叹一口气,亩产十石,这已经是各国最肥沃的良田产量了。但是精耕细作这种提高产量的办法,并不适合楚国。
  不是说这种方法没用,而是百姓不会采用。
  楚国地方大,百姓有足够的土地耕种,采用粗放氏的耕种,不必投入多大的心力就可以获得一年的口粮。
  而越地则不然,人多耕地少,若是不极力提高产量,则粮食完全不够吃。
  接着,熊槐突然想起自己以前很小时候,父母两人种着不到两亩地,一到夏季双抢之时,全家老少一起上阵,累的要死要活。
  若是一百亩田,一户人家耕种,若是按照一家五口算,照后世那么耕种,这绝对要累死人,而且还难以完成耕种任务。
  所以说,耕种方式不仅跟生产工具挂钩,还跟土地多寡有关。
  若是处在物产特别丰富的地方,出门就可以捡到食物,那么就会不知工作为何物。
  这无关勤奋懒惰,也无关人性,只是天命使然,是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想着,熊槐顿时对越地的提高产量的方法,也就不在那么在意了。
  此时,唐昧停顿了一下之后,接着道:“大王,正是因为越地百姓的耕种与生活方式,与其他地方全都截然不同,故而臣以为迁移百姓之事难以成功。
  若是强行将越地百姓迁走,然后将楚国他地的百姓迁来,臣担心无论是越人还是楚人,都会抱怨。”
  “寡人知道了。”熊槐点了点头,接着,熊槐再次看向唐昧问道:“数日前贤卿提议给越人赏赐耕牛,也是跟越地百姓的生产方式有关吧。”
  唐昧点头道:“大王明鉴,正是如此。因为耕牛乃是越地百姓的重要生产工具,乃是一笔极大的财富,而且,一到农时,耕牛被百姓使用,便会引起百姓羡慕。这就是我赏赐一次,却能时时鞭策百姓,引导百姓向善,并让百姓时时感激的办法。”
  “不错。”熊槐点了点头:“对百姓而言,赏赐耕牛的确是赏赐钱财所比不上的,钱财难以拿出来显摆,而且钱财总有用完的一天,钱财耗尽,情意恩惠则尽。耕牛则不然,不仅需要拉出耕地,而且还可以每年使用。每当百姓使用之时,还能想起寡人的恩惠来。”
  说着,熊槐沉吟了一下,然后开口道:“仅仅只是赏赐耕牛还不行,还得赏赐全新的犁具才行,还有,要事百姓不会用耕牛耕地,还得派人教会他们,如此,才能凸显寡人的仁义。”
  “大王英明!”
  熊槐闻言嘿嘿一笑,再次嘱托道:“贤卿,关于各地举荐一事,贤卿还得抓紧,不仅要快,而且还要让各地举荐的人,是寡人所需要的人,如此才能将功效最大化。”
  “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4/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