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5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1/959

  此时,文雀见楚王点头,心中一动,再拱手道:“大王,臣以为现在的情况,仅仅只是祭祀越国先君虽然重要,但是其功效却并不显著。
  如今江东已经进行了春耕,但是很大一部分的江东土地所有者,已经被大王处死,或者被大王流放。现在越地百姓真正忧虑的地方,正是田里的稻米,是全部被大王收回,还是继续交给他们耕种,还有税赋多寡的问题。
  故,臣以为,此刻想要让民心快速归附,还需布告江东,免除今年以及明年江东百姓的田税,并让百姓继续耕种他们所耕种的田地。如此,布告一下,江东必定会随之安定。”
  熊槐一怔,不由高看了他一眼。
  这文雀也看到了这一点,这说明他不是一个苦读书的愤青,而是一个有才华的正直之士。能看到问题就不一般,还能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人,就是贤才。
  想着,熊槐笑着点头道:“不错,贤卿所言甚善,此事寡人准了。”
  文雀闻言,心中再次一惊。
  楚王果然非比寻常。
  半年前,楚王已经下诏免了全国一年的赋税,现在,他一提议再免税一年,结果楚王立即就准了。
  要知道,不久前,天下还在说楚国粮仓将尽,不得以向燕国求援,甚至主动与秦国讲和。
  但是,现在,他一提免税,楚王立即答应。
  这就是说明,楚王之前所为,并不是真的针对越国遗民,而是遭到刺杀的震怒。
  况且,自己文氏一脉没有受到牵连,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没有被灭门,仅仅只是被流放。
  而楚王对他的两个建议全都听从,这正是对他的认可啊!
  想到这,文雀心中的不满顿时消散,而后,那阵淡淡的感动顿时浓郁起来。
  此时,熊槐见文雀眼神中的疏远之意渐渐消失,转而露出阵阵亲近之意,立即乘胜追击道:“贤卿,寡人听说当年越国亡国,越王勾践与王后前去吴国服侍勾践,全靠文大夫在国中处理国事,其后,越王勾践能兴越灭吴,文大夫功莫大焉。
  今寡人来到会稽,意欲一瞻先贤,拜祭一二,还请贤卿其许寡人。”
  文雀闻言,差点感动的流泪。
  楚王来江东之后,只拜祭过太伯与季子两人,接下来还要拜祭越国先王。而无论是太伯,还是越国先王,都是一国之君。哪怕是季子,也有让国之大德,算半个君王。
  而他先祖文种,却是从楚入越的越国大夫,地位低下,能得楚王亲自祭祀,这实在是莫大的荣耀。
  文雀正想答应下来,此时,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人名,接着沉吟许久,想起楚王刚刚的信任,不由摇头道:“大王,复兴越国,灭亡吴国,先祖虽有尺寸之功,但在大王面前,依然不敢据功。
  若是大王想要收复越人之心,还请大王不要祭祀先祖,而是祭祀另一个大贤。因为他才是兴越灭吴,且功在千秋的大贤。而且越地百姓至今依旧感怀他的恩泽,这是先祖万万不敢比的。”
  
第八百二十九章
人定胜天
  熊槐一怔,皱了皱眉,兴越灭吴的功劳,越国群臣之中,难道还有谁比文种功劳更大的吗?
  想着,迟疑的看着文雀:“难道贤卿说的是范蠡?”
  文雀摇了摇头,立即解释道:“大王,范蠡之功虽大,但先祖也不必范蠡差,臣说的是那个范蠡一师礼相待的文子。”
  “文子!大贤计然?”熊槐一怔,计然这个大贤,他自然是知道的,昔日计然声明在外,楚国先王平王还特意请其前往郢都讲学,后来计然游历江东,被范蠡举荐给越王勾践,被任命为大夫。
  不过,熊槐同样也知道,计然淡泊名利,并早就看出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故而并没有太过亲近越王勾践。所以,他在越国的地位,并没有文种范蠡高,计然只是平常大夫,而文种二人却是越国地位最高的五大夫之二,而且,文种常年主持越国国政,地位相当于令尹。
  不过,计然所著的《文子》一书,乃是道家经典,为世人所颂,被后人尊为文子。
  在这一点上,文种范蠡都远远比不上他。
  但兴越灭吴的功劳嘛……
  此时,文雀看出来楚王的疑惑,拱手解释道:“大王有所不知,当年越国被吴国所败,越王退守会稽之时,兵不满五千,人不过数万,地不足百里,形势危若累卵。而且,这些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会稽之地,乃是确确实实的恶水之地,即便当年大禹治水,也不曾解决会稽水患。
  当时的情况,会稽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钱塘江,江海交错汇集,浪高水急,日夜不停。浩瀚无垠的大海,早晚潮涨潮落,巨浪滔天,声响胜过雷霆。这本不算什么,但令人揪心的是,海水顺着江道涌入内地,然后漫过河床,散布于会稽各处。
  从大禹之时起,会稽周围百里,都是沼泽遍布,且水流浑浊而咸卤,百姓早晚饮用这些卤水,身体浮肿,疾病缠身。而且,在卤水之中种植稻米,产量低下,百姓朝不保夕,根本就没有余力壮大越国,更别说攻打强大的吴国了。
  正是因为当时越国所在的会稽是如此的恶劣,所以当时的吴王夫差才没有听从伍员的建议灭亡越国,其后,更是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
  熊槐闻言不禁点了点头,原来越国的地方,真是如此的恶劣。早年他曾在各种古书上时常看到会稽之地是如何恶劣,连擅长治水的大禹也搞不定,最后死在会稽,葬在会稽山上,以镇水患。
  结果,这依然没用,于是,会稽堪称恶水典范。
  但他一路走来,却并没有发现会稽有多恶劣,相反,一路南下,却见平原一望无际,地上全都种满了稻米,宛如一片沃野的模样。
  原本他还以为会稽偏远,古人或许根本没到过会稽一看究竟,只是以讹传讹,说会稽如何如何。
  现在听文雀这么一说,却是古人没有说错,会稽之地就是恶水,现在之所以沃野千里,竟是人定胜天。
  想着,熊槐惊呀的道:“文卿,难道会稽之地这长达数千的水患,就是文子解决吗?”
  文雀点了点头:“正是如此,当年越王勾践为吴国所败,意图雪耻,但却对会稽的恶劣环境感到忧虑,于是特意向文子求教。当时文子的建议就是筑塘堵水。”
  “堵水?”熊槐一怔,瞬间想起大禹父子治水的典故来,更是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堵不如疏。
  “不错,正是堵水。”文雀点了点头,眼中露出一股浓郁的崇拜,然后解释道:“会稽的水患不是别的,就是因为海水顺着钱塘江倒灌内地,导致会稽周围的水全都是咸的。但是,会稽之地本身的水却不是咸的,无论是天上下的雨水,还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甚至是钱塘江本身的水,全是甘甜可口的淡水,只是被海水所污罢了。
  文子正是注意到这一点,于是建议越王勾践大量修筑石塘,一面截留淡水,一面阻止海水污染内地的淡水。越王勾践听从了文子的建议,率先在会稽山下修筑石塘,以绪淡拒咸。结果,这一条石塘大获成功,石塘之内的水土很快就在淡水的冲和下变得正常,可以种植稻米。
  而且,石塘修城之后,百姓不仅可以石塘之内的获得足够的淡水饮用,还有大量的淡水用来浇灌稻米。五年后,原本产量不足一石半的稻田,迅速增长到五石一亩,越国由此大富。不仅有了壮大的底蕴,更有了与吴国一战的底气。
  当越王勾践从吴国归来,见到这一幕后,大赞文子之功,更加坚定了修筑石塘的决心。
  于是,终越王勾践一世,一直都在大力修建石塘,直到用吴国俘虏修建了沿海石塘,整个会稽这才变成沃野之地。”
  说完,文雀感慨了一阵,然后才拱手道:“故,臣以为,越地之内,最应该祭祀的,除了大禹以外,恐怕就是文子了。尤其是平定会稽水患的文子,深受百姓感激。大王若是拜祭拜祭文子,表彰文子的功绩,想来越地百姓也一定会感同身受,引以为荣的。”
  “善哉!善哉!”熊槐眼中露出一股赞叹,大赞道:“文子之功,功在千秋啊。不过,文子固然应该祭祀,而文大夫在越王不在国中之时,依然抚慰百姓群臣,稳定国家,直到越王从吴国归来。这等功业,寡人也仰慕非常,值得前去祭祀一翻。”
  文雀闻言,知道这是楚王拉拢文氏的手段。当然,文氏与楚国的特殊关系,他这次没有拒绝,而是直接拜道:“承蒙大王不弃,臣感激肺腑。”
  熊槐笑着点了点头。
  ……
  当日楚王关于抓捕吕氏兄弟的诏书开始从会稽城向各处传递。
  跟楚国君臣所预料的一样,楚王只是通缉吕氏兄弟的消息一经传出,没过两天越地的贵族便渐渐恢复正常。
  而那些虽然没有遭到波及,但是受贵族影响极深的普通百姓,也随着安定下来。
  接着,楚王要祭祀大禹的消息传出,顿时在越地引发轰动。
  虽然百姓依然还对楚人将信将疑,但是,得到楚王要大祭祖先大禹后,所有人,无论是贵人还是庶人,全都充满着期待。
  
第八百三十章
推举再行
  七日后。
  因为大禹神人一般的身份,这次熊槐足足在会稽的宫殿中斋戒了七天,然后才带着群臣以及军队前去城外的会稽山祭祀大禹。
  这一天的早上,熊槐与群臣会面之后,便准备带着群臣前去会稽山,还没有离开宫城,就听到城中传来一片嘈杂之声。
  等熊槐王车离开宫城后,透过车窗,看到道路两旁全是人,不由微微一愣。接着,熊槐微微挑起车帘,见道路两旁全是越人装扮,正在行礼的百姓,不由感慨万千。
  八日前,他来会稽之时,路上没看到一个百姓。结果,现在百姓一听他要祭祀大禹,百姓就全都出来了。
  不得不说,这祭祀活动果然是定人心的大善之举,也难怪世人都说,国之大事在祭在戎。
  军事自然不用多说,祭祀一事最重要的就是礼,而礼又延伸出行为规范以及准则,准则衍生法律,而法律正是治国的根本。
  不仅如此!
  此时熊槐将车帘放下,脸上露出一阵笑意。
  人有三大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同样,由人组成的国家,也有三件根本大事:过去,现在,未来。
  而祭祀活动,所象征的正是一个国家的过去,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历史越长的国家,过去越悠久的国家,其凝聚力也就很强。
  曾经的波澜壮阔,过去的爱恨情仇,历史上曲曲折折,都很容易激起向望之情。
  当知道过去祖先受辱时,感同身受,恨不能提三尺利剑为祖先扫荡不平。当知道祖先报仇雪恨时,同样心中心生快意酣畅淋漓,当知道祖先让他国之君来朝时,心中骄傲之情顿生。
  如此种种,过去才是凝聚人心的先天因素,不言而喻,不说而明。
  人是国家的基石,历史同样也是国家的基石,历史越悠久,则国家基石越重,根基越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1/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