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4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5/959

第七百三十三章
考核
  等熊槐赶到太学考场之时,此时的考核已经开始有一段时间了。
  熊槐在考场大略的巡视了一番,见有的人正抓耳挠腮,有的人正冥思苦想,有的人正下笔如飞,有的人正挥汗如雨的挥舞着刻刀……
  见到种种形态的参考人士后,熊槐不由摇了摇头。
  因为这次主要只是为各县挑选属吏的缘故,故而这次的考题即位简单,大都是算学、工事、兵事、以及楚国律法相关的常识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有过大概的了解,很容易便能答出。
  不过,因为这次还有众多公私学子参与,故为了避免有贤才遗漏,应熊槐要求,景翠等人还可以在后面加了一道策问:寡人闻聚敛者亡,富民者王,敢问何以富民。
  熊槐很期待,能从众多的鱼目之中,选出一些真正的明珠。
  那些手中刻刀如飞的人,明显就是在回答策问。
  只是……
  熊槐只是看了那些人一眼,不由摇了摇头。
  “在纸张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参与这种考核,一口气在竹简上刻上数百乃至数千字,这真是一件体力活,真正的体力活。若是后世哪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恐怕一道策问还没有答完,就已经虚脱了!
  所以,那些身体虚弱,或者疏于刀笔的人,最多也就只能混个合格,想要回答策问,这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想到这,熊槐再次向那些用刀如神的人看了一眼。
  此刻,熊槐虽然还没有看他们的答案,但是,就从他们此刻的转态,就可以看出,这些人不仅才思敏捷,而且身强力壮。
  这些人做县尹或许还未可知,但是,县丞之流,应该十有八九了。
  想着,熊槐便点了点头。
  而后,熊槐再次在太学外巡视了一番,表达了自己对这次考核的重视后,便从考场离去。
  这一次的考核,仅仅只是持续了一天便结束了。
  但是,景翠等人查看完三大屋子的竹简,还是用了足足三天的时间。
  第四天一大早,楚宫中。
  景翠禀报道:“大王,这次考核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根据考核结果,合格者六百七十三人,余下三百多人,没有达到合格的要求。另,根据大王的要求,臣已经将这六百多人分成甲乙丙丁四等。并且已经将甲等的十人答卷带入宫中,以供大王亲阅。”
  熊槐点了点头,笑道:“好,有劳令尹了。”
  说话间,景翠便让人奉上了第一份答卷。
  熊槐将竹简展开一看,见到竹简上名字的昭奇,心中一动,没有抬头,直接一边看着昭奇的答案,一边向台下的景翠问道:“令尹,这昭奇是何人,可是我公室中人。”
  景鲤立即应道:“大王英明,这昭奇正是昭氏族人,原是太学学子,应诏参与考核。”
  熊槐一边看着,一边点了点头,然后目不转睛的盯着昭奇的答案。
  随着竹简一卷一卷的展开,在看到第三卷的时候,熊槐不禁皱了皱眉。
  这昭奇的答案,从第二卷开始,便已经离题了。
  熊槐自己问的是何以富民,但是,昭奇给出的答案却变成了富国。而且,昭奇文理间对百姓的强硬以及严酷,更让熊槐心中不喜。
  楚国的问题,的确是百姓逃税避税,收不上税,但问题的根本,不是法律很松驰,或者执行不力,给了百姓可乘之机。
  而是楚国的税负太重,不,也不是税负太重,而是太少的人承担了太重的税负,让百姓难以承担,不得不逃亡。
  熊槐一边在心中评估,一边将昭奇的答问看完。
  接着,熊槐沉吟了一下,这个满脑子都是贵族思想的昭奇,便有了去处。
  想着,熊槐便将竹简收起,放在一旁后,笑了笑:“好,不错,虽然偏离了寡人的问题,但是治理国家的策问,也算是可造之材。”
  下方的景翠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
  这次公族中人,因为那些精英子弟不屑参与各县属吏的考核,故而没有参与其中。而这昭奇,因为是本身在太学中,又因为与人斗气,故而才参与考核。
  虽然昭奇的策问严重跑题,但是昭氏中人,就他答得最好,故而才被景翠选上。
  接着,熊槐再次观看了数人的策问,中规中矩,大而空泛,言之无物。
  到了第六人,熊槐展开一看,依旧是寻寻常常的以国家大策入手,以道家无为为本,论述治国之策。
  但是,当熊槐看到第二卷,策问突然笔锋一转,从土地水利气候粮食价格论述增加农民收入的变法,接着又从粮食的交易扩张到整个国家市场的规范交易(统一价格、统一度量衡,限制商业等等),以论述国中所有百姓各有所得的办法,最终让整个国家的重心全都转移到种田与打战上来。
  看到这,熊槐眼前顿时一亮,这是他看到的第一篇具体论述增加百姓财富的策问。虽然其中有许多东西都略显激进,但是,这一篇策问无疑是言之有物的,并且还有具体的施行办法。
  而后,又看到这人关于集权的论述,从五口之家的小家庭制,到国郡县乡村的层层控制之策,熊槐眼睛再次一亮。
  直到八圈答卷全部看完,熊槐这才意犹未尽的停了下来,然后立即找到这人的姓名,当看到是陈相时,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许行的弟子,难怪如此精通农事,商鞅在秦国确立的耕战体系,本来就带有极深的农家观点,农家的人对耕战体系了解的如此深入,这并没有出乎熊槐的意料之外。
  而且,这陈相与昭奇等人不同,他身兼儒农两家之长,成名十余年,远不是那些还没有多少经历的学子可比。
  想着,熊槐便微微点了点头,然后再次拿出下一个人的答卷。
  直到将这二十人的答卷全都看完,虽然其后又出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对策,但是,令熊槐遗憾的是,这其中也没有出现比陈相的答案更好的了。
  熊槐略一沉吟,便明白过来,为什么没有贤才前来。
  可能这次从宣布到考核的时间太短,许多国外的人都没有反应过来,这边就考核结束了。
  另外,这次选拔各县属吏的事情,早已传了出去,可能真正的大贤,也不会为了一个区区属吏,而参与其中。
  或许,还有一些人仍然在观望,对楚国的决心还在怀疑,故而还没有行动。
  想着,熊槐便在心中长长一叹:任重道远啊!
  
第七百三十四章
汉北三分
  想罢,熊槐便对一旁等候的景翠道:“令尹,寡人已经将这十人的答卷全部看完,都很不错。不过,这十人,也得有一个名次才行。故而寡人决定以许行弟子陈相也为首,公室子弟昭奇为次,太傅弟子叶巡为第三。其他人的名次,就由令尹排序。”
  “唯!”
  景翠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虽然这一次他一口气获得六百多个合格的后备官吏,这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但是这些人的水平同样也让他担心大王会不满意。
  现在大王认可了这次的考核,那他就算完成了上任以来大王交代的第一件大事。
  只是,接下来,各县可能都不用为无人可用而发愁了。
  这究竟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
  景翠心中已经分不清了。
  接着,熊槐又开口道:“有劳令尹在排序完成之后,就前去公布合格者的名单,并通知这些合格者在郢都宾客等候消息。另外,令尹可左徒二人统计各县所需的属吏,除了县丞与县尉外,其他的佐吏全都由县尹上书,然后朝中调拨。
  还有,三日后,寡人将与诸卿共同商议县尹的人选。”
  “唯!”
  景翠离去后不久,陈轸便走了近来。
  “大王。”
  “免礼!”熊槐点了点头:“情况如何?”
  陈轸拱手应道:“大王,根据令尹给出的名单,这次考核中,甲等公族两人,景氏昭氏各一人,太学的贵族子弟三人,道农儒三家各一人,另外两人则是之前封君举荐的令尹。”
  熊槐不置可否,刚刚这十人的答卷,他都已经看过了,勉强过关吧。
  至于墨家的人,没有一个进入甲等,熊槐也有心理准备,毕竟,楚墨的优秀弟子,不是被墨家藏起来继续培养,就是已经在为楚国效力了,剩下的那些人,还太过稚嫩,不足以独当一面。
  景翠能从道农儒三家中各选一人,已经算是给他这个楚王面子了。
  毕竟,他这个楚王也不可能亲自将这千余人的答卷全都一一查阅吧!
  陈轸接着道:“而一等一百人,太学的公族贵族子弟占据三分之一,而道农儒墨四大学派则占据约一半,剩下的二十多人,全都是被封君举荐而来的令尹与司马。”
  熊槐点了点头,虽然其中约有水分,但是不可否认,景翠平衡性做的很好,能让各方都满意。
  最起码熊槐自己对这个结果便是认可的。
  陈轸继续道:“至于丙等的两百多人,贵族子弟占据四分之一,而江汉那些封君们举荐的人,也大都在这一个等级中,占据的份额接近四分之一。而身下的一般,则由各大学派与自荐的那些人占据。
  至于丁等的人,除了部分学派子弟与少量封君举荐外,大都是自荐者。”
  说着,陈轸看着楚王的脸色,缓缓开口道:“而那些各地举荐的人,只有十三人考核合格,其他两百余人全都落选。”
  熊槐闻言,脸上略微一惊,没想到各地举荐的人,竟然也有十余人考核合格,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5/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