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4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6/959

  “……”熊槐沉默好半响,这才缓缓开口道:“也就是说,这两个人,德行足以,但是才能不足,难堪一用,连县中小吏也难以胜任。”
  陈轸尴尬的点了点头。
  见状,熊槐顿时无语,良久,沉重的问道:“陈卿,如今郢都附近举荐而来的十余人,全都标榜为道德楷模。寡人闻见微知著,由此可知,这次各地举荐的人才,恐怕都是一些无才之辈。”
  说着,熊槐眼色微微一沉,问道:“贤卿可知这是怎么回事,为何各地不约而同,全都举荐这些德行过人,而才能不足的人给寡人?”
  陈轸闻言,顿了顿,低下头应道:“大王,时间太短,具体是何人在背后唆使串联,臣还未查清。但是,臣这段时间在郢都附近各地查到了一些留言,有人说大王以仁治国,其法虽善,但不及以德治国。故而各地举荐道德过人之辈,便是在劝谏大王,让大王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熊槐一愣,随后勃然大怒道:“混账东西,何谓劝谏寡人以德治国?这是说寡人德行不足,还是说寡人缺德?”
  “大王息怒……”陈轸连忙劝谏。
  熊槐不为所动,猛地一拍桌案,怒道:“息怒,这叫寡人如何息怒,寡人不过是给地方派出属吏,还未罢免各地县尹。而封君哪里也仅仅只是派出令尹,没有收回他们的封地。仅仅如此,他们就敢联合起来,明里暗里说寡人缺德。
  如果未来有一天,寡人继续收权,他们会不会说寡人德不配位,打算直接将寡人拉下马,另立新君?”
  听着楚王的话,陈轸深深的低下头,仅仅的闭上了嘴巴,没有吐出半个字。
  这种话题,谁也不敢随便接。
  就在熊槐破口大骂之际,一个侍者惶恐的走了进来,然后再楚王的注视中,低声禀报道:“大王,左徒求见。”
  “左徒?”熊槐闻言深呼吸一口气,压住怒火,开口道:“请左徒进来。”
  “唯。”
  接着,熊槐便见屈原走了进来。
  “大王。”屈原拱手行礼道。
  “免礼!”熊槐点了点头,然后问道:“不知贤卿此时来见寡人,有何要事?”
  屈原笑这拱手道:“大王,臣得到消息,接子已到郢都五十里外,明日便可抵达郢都。”
  熊槐一怔,随后大喜道:“好,好,好,这倒是一个好消息。”
  顿了顿,熊槐感到心中的怒火似乎被接子的消息冲淡了不少,于是,笑着对屈原开口道:“贤卿,明日请卿亲自在城外相迎,并告诉接子,寡人将率领群臣在宫外相候。”
  “唯。”屈原应了一句,然后看了楚王一眼,迟疑的问道:“大王,臣观大王面有忧色,不知臣可否为大王解忧。”
  熊槐看了看屈原,接着再次皱起眉头,然后将让各地举荐贤才的消息告知。
  “贤卿,如今寡人手中人才不足,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将各地的属吏补充完整,更别说为各地封君派出令尹了。如此一来,控制地方,并且加强对封君的掌控等事情,也将难以展开。不知对于此事,贤卿可有办法。”
  屈原闻言同样也皱起眉头,虽然他早已料到勋贵会反对变法,并且变法的阻力极大。但是,却没有想到,这办法的事情还没有展开,仅仅只是露出变法之意,收回地方一部分权力,还没有触及地方根本,就遭到如此激烈的抵触。以致各地全都串联起来,在背后扯后腿。
  思索了片刻,屈原拱手道:“大王,事到如今,各地的人才已经指望不上。但是,变法之事,势在必行。”
  说着,屈原笑道:“好在大王未雨绸缪,提前数年便扩建了太学,并让太傅居住在太学之中。虽然太学学子良莠不齐,但其中也不乏才能过人之辈,经过考核之后,这些人足以满足十余县所需。”
  熊槐叹道:“可是我楚国远远不止十余县,仅仅只是汉北之地,就有十余县。而且,汉北封君的封地全都收回后,扯封设县,如此,汉北之地便超过三十县。仅凭太学学子,人数还不够。”
  说着,熊槐心中闪过一丝阴霾。太学学子,大多是贵族子弟,依靠这些人充当变法的重要力量,以分化瓦解贵族内部,这个可以有。但是变法全部依靠贵族子弟,让所有人都一心为国,舍弃既得利益,熊槐怎么也觉得不靠谱。他可不认为,自己的魅力,已经大到如此妖孽的程度。
  而让各地举荐的目的,就是为了大规模吸收各地的新鲜血液,以平衡现在的贵族。
  结果,被他们这么一弄,所有的计划都将波折横生。
  想着,熊槐便看着屈原问道:“贤卿,为今之计,卿有何高见?”
  
第七百一十九章
接子到郢
  屈原听到楚王询问,心中也有一些为难,他知道楚王对太学的学子并不放心。在他们没有得到变法的红利之前,他们首先是贵族子弟,然后才是楚王的臣子。唯有他们在楚王这里得到巨大的利益,自立门户,成为新的贵族之后,他们才是楚王的臣子,才会坚定不移的支持新法。
  在成为新贵族以前,在自立门户以前,他们与家族联系太深,极有可能受到来自家族的压力。若是变法主力全是贵族子弟,一旦他们从中作梗,胡乱解释新法,那么变法的事情,十有八九要崩。
  所以,推行新法,必须要有一大批与贵族牵扯不深的人。
  此时,屈原想起了西北方向的那个秦国,当初商鞅变法,同样也是举步维艰。在秦国变法进行了十年,接下来继续深入变法,已经难以为继的时候,正是商鞅亲自率军攻打魏国,并不惜名声,不惜背上骂名,以叙旧为名绑架了魏军主将,才大败魏军,造就了一大批军功新贵族,这才让新法得以存续。
  就在商鞅大败魏军的第二年,在这一批新贵族站稳脚跟后,在他们的支持下,变法才正式在秦国全面展开。
  屈原之前每每从史籍上读到此处,不由深深的意识到,秦国变法的成功,不仅是商鞅本人为成就千古大功而不拘小节,更重要的是,变法还得有一大批支持者,以及受益者,否则,变法岂能长久。
  人亡政息,不外如是。
  一想到这,屈原看了看楚王,这已经是楚王第二次将变法的事情托付于他了。
  而现在,第二次变法才刚刚进行一步,就遭遇到这样的挫折,屈原心中不禁沉甸甸的。
  不过,在已经变法失败一次的情况下,又被楚王放在襄阳十年,此时屈原虽然感到压力极大,但同样也毫无惧意。
  接着,屈原沉吟许久,心中已经有所决断,拱手道:“大王,这次各地举荐贤才的事情,已经就此夭折,若想获得足够的人才,臣以为还需另想办法。”
  熊槐点头道:“贤卿所言甚是,只是不知人才从何而来?”
  屈原一脸肃然道:“大王,楚国的人才众多,公门不少,私门更多。我楚国学派众多,学问岂独在贵族高第与大学太学。且不提老子学说,在楚国源远流长,儒墨农三大学派,亦在楚国声名赫赫。
  太傅乃是道家大贤,老子嫡传,门人弟子无数。楚墨首领已齿乃是我楚国工尹,这些年我楚国一直在扶持楚墨,现在,是楚墨回报楚国的时候了。农家之持牛耳者,许子正在主持修建江汉的水渠,其诸多门人弟子,正在为其效力,这其中,也不乏可造之材。
  大王只需向三人开口,哪里还怕人才不够?”
  此言一出,一直在屈原对面旁听的陈轸顿时脸色一变,急忙行礼道:“大王,此举还需慎重,宜缓不宜急。”
  熊槐闻言,看了看陈轸,然后又看了看屈原,露出迟疑之色。
  令熊槐迟疑的不是屈原的建议不对,而是此刻这么做,是否会得不偿失。
  虽然屈原的建议的确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此时去这几大学派要人,却有一个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动摇朝中政局。
  如今楚国朝中的政局,一向是以公族为主,其他贵族为辅,再加上高高在上的楚王,三者共享权力。楚国虽然人才辈出,各大学派也都在楚国扎下了根。但是,这些人却无法大规模的参与到朝中来。
  原因就是因为遭到公族与贵族的抵制。
  熊槐也不愿意在这个收回地方权力的时候,打破郢都势力的平衡,导致地方与朝中同时出现动乱。
  所以,之前之所以明知道各大学派有人,但熊槐却没有去要,就是对朝中的贵戚的妥协。免得既让地方离心,又跟朝中群臣闹翻,如此,那就真的是孤家寡人了。
  更何况,这些来,楚国地方的势力虽然削弱了不少,但是,随着朝中权势的增强,无论是熊槐这个楚王,还是朝中大臣,权势都越发重了。
  景翠昭雎等人,全都有了一块自己的封地,财力私兵都有所加强。
  这种情况下,熊槐觉得自己去个各大学派要人,无疑是表明他这个楚王要借各大学派的实力,与群臣争权。
  这个误会一旦形成,朝中群臣必然会出现恐慌,如此,郢都难以平静下来。
  失去了实力强大的公族的支持,自己这个楚王与屈原等人,能否压服地方,让变法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熊槐心中没底……
  此时,屈原见楚王犹豫不决,自然清楚楚王的顾虑在什么地方,想了想,开口道:“大王可是担心引入各大学派的人之后,会造成朝中大臣的恐慌?”
  熊槐点了点头。
  屈原见此,笑着拱手道:“大王,请给臣三天时间,臣必说服令尹,让令尹亲自向大王请求,引进各大学派的人才,以充斥地方。”
  “哦!”熊槐一听不用自己主动开口,而是让景翠出面,顿时精神一振。接着,点了笑道:“好,三天时间,寡人还是等的起的。”
  ……
  翌日。
  为迎接接子,熊槐一大早便带着群臣在宫外相候,并命人清扫从东门到楚宫的街道,以等候接子。
  等候了大半个时辰后,熊槐远远的就望见一辆马车疾驰而来,马车到了近前,熊槐见是在城外相迎的屈原亲自驾车,顿知接子已到。
  待马车停在不远处后,熊槐不等接子下车,便主动迈步向前。
  此时,接子等马车停下,正欲下车,却听见屈原道:“先生,大王走过来了。”
  接子闻言微微一愣,顿时想起昔日齐王的两件事迹来。
  昔日王斗见齐王,齐王派人请王斗入宫一会,结果,王斗却说:
  我去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前来见我则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背上趋炎附势的恶名,败坏齐王不爱大贤的名声,还不如让大王主动来见我,如此,还可成就齐王的美名,并成全了我。
  齐王听到这话,立即主动前去迎接王斗。
  另一件事,则是齐王见颜斶,齐王被颜斶狠狠的说了一顿,这才主动上前拜会。
  此刻,接子一听自己还没有下车,楚王便主动前来相见,心中顿时一热。
  这次楚王可是与之前齐王不同,齐王是被说服的,也是被逼的。但是,自己可是什么也没有说,甚至还没有下马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6/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