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4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2/959

  众人顿时打了一个冷颤。
  至于力保淮北,与各国决战于楚宋边境,让乔君以及养陵君别做傻事,那更不可能。淮北无险可守,困守淮北,必然伤亡大增,这对大家都不利。万一楚军战败,各国长驱直入,那时,倒霉就不是乔君与养陵君,还会有更多的封君,比如说项君、析君等等。
  而楚国从江东撤军,然后与各国讲和的事情,众人想都不敢想,这样不仅是得罪淮南的众多封君,连精心策划此事十余年的楚王以及朝中诸公全都得罪了,这事一提,肯定会遭到报复的。
  一时间,众多封君有口难言,相互探视,面有难色。
  熊槐在养陵君开口后,顿时一怔。
  接着,又见殿中群臣面色复杂,殿中气氛沉重,便知道封君对此很不满,在各国来袭之时,还不能让各地封君离心。
  但是,现在这个能一举收回两个封君权力的机会,熊槐同样也不愿意放弃。
  沉吟一下后,便有了主意。
  于是,熊槐摇了摇头,开口拒绝道:“二位贤卿之意寡人已经知道了。但是,律法以及规矩,乃是治国的根本,岂能轻易改变!”
  说到这,已经与刚刚做楚王那时截然不同的熊槐,没有用道具,也没有酝酿情绪,脸上直接露出一丝悲色,然后泪水直流,悲戚的道:“乔君,养陵君,卿等如此,这是在责问寡人啊,是寡人对不住二位贤卿。”
  说话间,熊槐摸着自己的心口道:“卿等之请,不是在请寡人派人治理领地,而是在责问寡人无能,无法保全淮北百姓,只能退守淮水!二位贤卿是用这种方式来劝谏寡人不要放弃淮北的百姓啊!”
  乔君与养陵君一听,顿时惊恐不已战战兢兢的拜道:“大王,臣等不能守土护国,其罪当诛,但臣等绝无责问大王之意,请大王明察!”
  其他大臣见楚王落泪,一副心痛的模样,立即全都拜道:“大王,臣等有罪。”
  “诸卿免礼,方才寡人想起被寡人舍弃的淮北百姓,一时心痛欲裂,难以自制,失态了。”熊槐闻言摆了摆手,语气难过的道:“淮北之事,非是诸卿有罪,实是寡人无能,无力保卫百姓不受他国蹂躏,这是寡人的过错啊!”
  群臣闻言,全都拜道:“大王,臣等无能,不能为大王分忧。”
  熊槐摇了摇头,而后目光露出一丝为难之色道:“虽然寡人于心不忍,可是淮北逼近无险可守,若是让寡人放弃淮水之险,冒着楚国衰败的风险,挥师北上,与各国决战于淮北,寡人心中却更加不忍。
  是否派军与各国决战于淮北,寡人心中十分为难!”
  
第五百九十一章
转封

  熊槐话音一落,一直在一旁静观封君表态的景鲤,一听楚王心中冒出坚守淮北的心思,顿时心中一急,立即开口劝阻道:“大王,行军作战必先立于不败,而后寻求可胜。若是意气用事,弃守淮水而与各国在淮北决战,此事万万不可。”
  接着,事关切身利益的淮南的钟离君等人跟着开口道:“大王,令尹所言极是,弃守淮水之事绝不可行。”
  江汉的封君更加担心一旦淮北失利,楚王会将江汉的兵力调往淮北,从而造成江汉空虚,给秦国以可乘之机。于是,以叶公为首的封君们纷纷应道:“大王,臣亦以为现在坚守淮北的策略为佳,而在淮北与各国决战十分不妥,请大王不必迟疑。”
  随着群臣的开口,乔君与养陵顿时脸色变得苍白,似乎他们已经被抛弃了。
  此时,熊槐听着群臣的话,顿时点了点头,无论乔君有什么想法,但是群臣开口之后,他们俩就与其他封君割裂开来。
  现在,熊槐无论想做什么,接下来,其他封君都无话可说。
  想着,熊槐便重新看向下方面色苍白的二人,缓缓开口道:“乔君,养陵君,寡人乃是楚国之君,不仅肩负着淮北百姓,同样也肩负着淮南,江汉,以及江南。故而,寡人必须顾全大局,需要有所取舍。这次灭越各国来伐,算是寡人对不住二位贤卿。
  但是,为了做出补偿,弥补二位贤卿尽忠职守,寡人有两个选择给二位贤卿,卿等可任选其一……”
  顿了顿,熊槐在群臣的注视中,缓缓开口道:“这第一个选择,虽然二位贤卿的请求不合规矩,但是事权从急,寡人位置破例,也不无不可。故寡人可以答应二位贤卿的请求,只要二位贤卿忠于国事,一旦各国占据淮北,寡人在此立誓,日后夺回乔地与养陵,必定将这二地交还给两位之后。
  若是二位担心家族存亡,寡人可特准二位贤卿,提前派出一位年纪低于十四岁的子嗣前来郢都求学。”
  说着,熊槐目不转睛的盯着二人。
  这的确是他这个楚王法外开恩了,各国边境的封君,其中一个很重要作用,就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充当国家屏藩,一则消耗敌军的士气,二则给国家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应。
  若是只想要好处,而不像承担责任,天下各国,全都没有这种好事。
  至于为什么不让他们将家小放到郢都来,那是因为按照规矩,身为封君,必须向治下的军民表明封君与他们同在,坚定百姓的抵抗决心,誓与城池共存亡,而不会见机不妙,就拍屁股走人。
  至于为什么是十四岁以下的子嗣,那是因为征召百姓的最低年龄就是十四岁。
  此时,乔君与养陵君对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
  虽然楚王灭亡越国,引发各国来伐,淮北之地被楚王舍弃,这是楚王对不起淮北,但是楚王并没有对不起他们。
  他们身为封君,享受楚国封赏,本来就守土有责,需要在楚国危难之际做出奉献。
  正如其他封君们所想,他们的悲惨遭遇,不是楚王刻薄,而是命不好。
  现在,楚王主动让他们留下一个后裔继承封号,并且未来还能重获封地,这就是楚王的莫大恩赐。
  另一边,熊槐说完后一直紧盯着他们二人,见二人点头后,立即再次抛出一个思虑多年的建议:
  “二位贤卿,封地虽然重要,但是百姓才是根本。各国来伐,淮北的百姓必然流离失所,纷纷四散。
  故,为了避免二位贤卿空有封地,而无百姓的局面。寡人的第二个选择就是,将二位贤卿转为食邑封君,并且因为淮北即将失守的可能,为了避免二位贤卿因失去封地而无法获得税赋,故而,寡人决定虚设食邑,不在从封地直接获取税赋,而是以二卿去年领地内的赋税为基础,每年直接从太府中领取俸禄。
  而且,为了弥补二位贤卿的损失,寡人愿将俸禄提升为原来的一倍。
  并且无论楚国的收成如何,无论二位贤卿的封地是否被他国攻取,都将获得俸禄。从此以后,二位贤卿便是与国同休,楚国不灭,二位贤卿俸禄不绝,不知二位贤卿以为如何?”
  说着,熊槐再次看向二人,静静的等待着二人的选择。
  前一个选择是乔君主动所提,为二人留下一个后裔后,随着楚国的反攻,他们还拥有重获封地的可能。
  而后一个条件,则是收回封地大权,转为食邑封君,直接将他们绑上楚国的战车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是熊槐一直都在谋算的事情,毕竟封君们的权力太大,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对国家很不利。即便是按吴起的办法,恢复原来的制度,封地只能传承三代,就被国家收回,熊槐也很难接受。
  若是平常十分,让他们交出大权,自然是千难万难,但是现在……
  熊槐想看看,若是情况危急,封君们是否会有接受转封的可能,以便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一个参考,试一试封君的底线所在。
  殿中,听着楚王的话,养陵君没有多加思索,立即应道:“大王,臣请大王派出令尹司马助臣治理养陵。”
  熊槐闻言不置可否,笑了笑应道:“好,那么稍后请可派出一子前来郢都求学,无论嫡庶,寡人都可下诏恩准。”
  养陵君一听,立即心满意足的拜道:“谢大王!”
  乔君拜道:“臣愿交出乔地,请求转为食邑封君,与国同休。”
  同时,养陵君亦开口道:“大王,臣请让将次子送回郢都,然后臣将率领举族与养陵共存亡。”
  “好!”熊槐点了点头,然后将目光转向乔君,问道:“乔君,不知贤卿打算如何选择?”
  乔君正在迟疑中,驺然听到楚王的问话,抬头看了楚王一眼,然后又向其他封君瞥了一眼,见他们态度冷漠,顿时心中一叹。
  他虽然也是楚国封君,但是他和养陵君等人,与其他封君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领地不在楚国腹心之地,而在边境。
  
第五百九十二章
分封
  乔君与养陵君跟楚王关系较为疏远,但是联系却十分紧密。
  其实这一点都不矛盾。
  因为与楚王关系亲密的,都被楚王封在腹心之地,无需担忧外患。没有外患,剩下的那就只有内忧了,而最大的内忧,便是能剥夺他们封地的楚王。如此,与楚王关系亲密的封君,隔上一两代,就与楚王疏远了。
  而他们这些一军功而获封的,因为没有与楚王沾亲带故,故而被封在边境。边境所在,危险重重,外患远大于内忧,故而为了保住封地,他们就会与楚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故而楚国每次与齐宋两国打战,乔君都得全力以赴,防守战自然不必多说,就算是楚国主动出兵攻打齐宋,乔君也是提心吊胆,唯恐楚国战败,被齐宋两国反攻到楚国之内。
  这几年,楚国常年与齐国交战,虽然每次都获得了胜利,但是乔君心中却也担心不已,尤其是齐国与赵魏两国结盟,楚国的外交出现显著变化后,乔君唯恐齐国会有一天组建各国联盟伐楚,而导致封地失守。
  现在联盟将成,乔君心中算了算,从之前各国联合弱秦削齐的情况来看,恐怕楚国的极为不利的外加局面将会维持数年乃至十几年。等楚国重新夺回乔地,所需要时间还会更长。
  乔君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楚王继续齐国相争,然后以宋国为战场,与齐国争夺宋国,如此,乔地就永无宁日了。
  另外,乔君还担心,若是新王即位后,新任楚王忘记了楚王对乔君的承诺,那就……
  想着,一个负担很重,并且整日提心吊胆的实权封君,以及一个领取俸禄,却基本不承担国事的封君之间,乔君便有了选择。
  “大王,臣请转为食邑封君。”
  熊槐一听,心中大喜,微微颔首道:“好,寡人准卿所请。”
  “谢大王!”乔君停顿了一下,见楚王没提让他将家族迁回郢都之事,便知楚王话中的未尽之意。
  于是,立即开口道:“大王,臣父子两代久受乔地百姓的供奉,今日乔地有难,臣请为乔地一战。”
  “好。”熊槐点了点头,应道:“既如此,卿也可派出一子前来郢都求学。”
  “唯!”乔君应着,同时也松了一口,封地可能会被侵占,但是俸禄,其他大臣却很难抢走。
  熊槐见乔君养陵君退下后,群臣脸色各有不同,却无人说话,便对身侧的李秋微微颔首,然后轻咳两声,笑着道:“诸卿,此次灭越一战,能竟全功,扩地两千里,皆是群臣献策,诸将用命,故,寡人决定对此战中的有功之臣进行封赏。”
  熊槐话音一落,原本因乔君养陵君之事,而略显压抑的大殿,顿时重新变得喜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2/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