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3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5/959

  数日后。
  秦韩赵宋四国使者一同到访寿县。
  厅中。
  秦国使者冯章气愤的对熊槐道:“大王,敝国听从大王的邀请,让士卒冒着的死亡的风险,渡河危险重重的河水,前去攻打魏国,不是因为魏国得罪了寡君,也不是因为魏王残暴不仁,更不是因为魏国遭到天下各国的气愤。
  之所以听从大王的召唤,不避戈戟,在箭雨中前行,那是因为魏王背叛了大王。”
  冯章言辞激烈,声音很大,响彻整个大厅,似有震耳欲聋之感。
  熊槐听着,还没有说话,就顿觉气势落了几分。在冯章停顿的瞬间,竟然没有开口说话。
  另一边,冯章微微一顿,咽了咽口水,接着道:“大王之前讨伐暴齐,使燕国得以存续,各国无不感叹大王仁义。故而,各国一听魏国背叛了楚国,大王想要教训魏国,这次群起围攻魏国,希望魏国改邪归正,不要一错再错。”
  说到这,冯章激动的面色全红,大声质问道:“令寡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大王号召各国围攻齐魏之后,竟然一直按兵不动,然后窥视前来帮助楚国攻打齐国的盟友越国,然后臣越国不备,一举占领越国全境。
  如此行径,敝国听说后全都难以置信,以大王之仁义,怎么会做出如此残暴的事情?但,随着越国的消息不断传到秦国,随着越王使者前去秦国向秦王求援,寡君不得不信。”
  
第五百七十八章
断交
  说到这,冯章停顿了一下,然后拱手道:“大王,偷袭盟友,这是不义的行为,灭亡邻国,断人血食,这是不仁的行为。寡君虽然年幼,却也知其不可。故而,特派臣来劝谏大王,不要效仿暴齐,免得落得众叛亲离,群起围攻的局面。
  这是寡君所不愿意看到的。”
  熊槐张了张,然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出来。
  另一边,赵使楼缓接着开口道:“大王,那魏国是敝国的盟友,魏王是寡君的兄弟,大王想要讨伐魏国,寡君虽然不忍魏王遭到各国围攻的境地,但是出于对大王的信任,认为大王是天下的贤君。故而,寡君虽然没有答应与大王一同攻打魏国,但是,面对兄弟魏王的求援,寡君也忍痛拒绝了魏王的求援之请,并且还劝魏王想大王认错。
  如是种种,非是寡君无情,而是认为大王是仁义之君,故而才旁观兄弟之国遭到各国围攻而不动于衷。
  但是,现在,大王对越国的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仁义之君应有的底线,这与暴齐又有什么不同。”
  说着,楼缓郑重的拱手行礼道:“大王,齐国灭燕,各国群起讨伐的战况还历历在目。故而,敝国希望不要重蹈覆辙,以齐为鉴,尽快从越国退兵。”
  楼缓说完,四国使者一同开口道:“请大王重立越王,并将所有驻扎在江东的楚军撤回江西。”
  熊槐听到这,顿时一怔。
  四国不仅要让楚国吐出越地,连吴地也要吐出,这四国好大的面子啊。
  如此一来楚国的这番辛苦,岂不是白费了?
  想着,熊槐脸上露出一丝愠色,但没有说话,而是对陈轸使了一个眼色。
  面对这种情况,还是将话交给脸厚的人去说吧。
  陈轸点了点头,立即向四国使者笑道:“诸位使者,敝国之所以派兵驻扎吴地,那是因为敝国打算复立吴国,之所以派兵前往越地,那是因为在讨伐越国伪王,打算另立明君,绝非如诸位所想,是打算吞并整个越国。”
  冯章四人闻言,见陈轸又拿着之前糊弄宋国的那一套说辞来糊弄四国,对视一眼后,冯章开口道:“大王,若是楚国是这个目的,那么现在楚军已经攻下会稽,那就已经足够,还请大王将在越地的二十万楚军撤回。
  若是大王担心越国反复,那么我们身为大王的盟友,同样也是越国的盟友,愿意出兵协助楚人重建吴越两国。我等四国远离越国,对吴越之地没有半分威胁,若是楚军撤回,盟军进入吴越两国,则可向天下表面,大王并没有吞并越国的意思,只是为了给越国与齐国私通一个教训。
  如此,不仅能洗去天下人对大王的误解,还能成就大王的存亡续断,不贪恋土地财富的仁义之名,更能减轻楚军远离楚地的消耗。如此,岂不是一件一举数得的大好事吗?”
  熊槐一听,顿时呵呵冷笑。
  四国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如此一来,天下各国是满意了。但是他楚国呢?楚国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就获得一些虚名,而他们四国什么都没有做,就将收获整个江东。
  这不是将他楚国当成软弱可欺的傻子吗?
  想着,熊槐冷笑道:“各国远离江东,千里迢迢的派兵驻扎江东,消耗实在是太大了。寡人一向仁义,岂会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些小利,而让自己的盟友承受如此大的代价,故而,诸国想要为寡人减少压力的事情,就不必再提了,些许代价,敝国还能承担的起。”
  此话一出,四人脸色顿时一沉,楚王这哪里是说承担的起江东,分明是在说能扛得住四国的威胁,无惧四国背叛楚国。
  见此,四人相互对视了一眼,既然楚国已经打定主意要吞下越国了,不惧使者威胁,那就只好用军队威胁了。
  于是,在楼缓的主动的示意下,冯章开口道:“既然大王心意已定,那么臣只好回去禀报寡君,说以大王之意。
  若是一个月后,楚军没有立下吴越之君,并从江东退兵,那么敝国将会认为大王以及该背弃了与各国的盟约,主动与各国绝交。”
  “希望大王三思而行,认真考虑我等四国之意,不要一意孤行。”说完,冯章向熊槐一拱手:“告辞。”
  “告辞!”其他三人一同开口。
  熊槐闻言,冷冷的道:“不送!”
  此话一出口,随着四国使者的转身,合纵联盟顿时瓦解。
  随着四国使者调解失败,天下的局势驺然紧张起来。
  十日后。
  “魏王韩王与秦王会于函谷关外?”熊槐嘴里嘀咕了一句,然后看着面前的陈轸问道:“陈卿,可曾查明他们三个在函谷关外说了些什么,达成了什么协议?”
  陈轸应道:“大王,三国之君共同宣布,三国已经达成和解,恢复正常关系。除此以外,关于出兵伐楚的事情,似乎三国这一次会盟并没有达成具体协议。
  另外,据河西的探子来报,甘茂已经率军返回咸阳,而且,秦王在出关之前,曾亲自前往樗里疾府上探望,其后樗里疾的病情便痊愈,在秦王荡离开咸阳后,主持朝中政事。”
  熊槐对秦国的消息微微一怔,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数。
  接着,想起三国会盟之事,不屑的笑了笑:“想必寡人拒绝盟友干预的消息已经传到各国,就算他们此刻还没有达成协议,应该也在商议中了。”
  说着,熊槐目光瞥向北方,又摇头道:“不过,仅凭这三个国家就想攻破我楚国方城汉水防线,还力有不足,还得加上齐赵宋三国协同作战才行。而赵国远离楚国,宋国又与齐魏两国矛盾重重。故,秦魏韩三国会盟,还不足以商讨出一个伐楚的可行办法。距离各国出兵伐楚,还得等一段时间。”
  公孙衍闻言摇了摇头,拱手道:“大王,兵法有云,用兵之道在于以有备而攻无备。虽然各国想要达成一致,一同进攻我楚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我们也得提防各国提前出兵偷袭。如今齐军已经屯兵在淮北与我楚军对持,若是秦国此时联合韩国偷袭楚国,与齐国一东一西各自作战,如此不盟而盟,这亦不可不防。”
  
第五百七十九章
巡视淮水
  熊槐闻言一皱眉,接着点了点头,开口道:“犀首所言极是,不能排除这种可能。立即传令给司马昭雎,让他从陈城抽调五万楚军前往方城山防守,让将军景缺加强防守,严防三国偷袭。”
  “唯。”
  “传令给汉中的将军昭鼠,让他也加强警惕,严防秦国沿汉水突袭。”
  “唯。”
  接着,熊槐又开口道:“各国不是正在会盟商议攻打我楚国么,寡人也得有所回应才是。传令,寡人将在三日后离开寿县,前往淮水巡视各地防御。寡人要让各国看看,想要伐楚救越,那就尽管来,寡人已经在淮水做好准备,倒看他们有多少人可以葬在淮水中。”
  “唯。”
  三日后,熊槐带着上万楚军,乘坐船只,顺着淮水南下,巡视淮水沿岸防御。
  景翠得知楚王要来巡视各地以向各国示威后,便立即赶到钟离迎接。
  等熊槐赶到钟离时,景翠以及与钟离君长子钟离玳在淮水渡口相迎。
  熊槐在公孙衍与陈轸的陪同下一登上渡口,景翠与钟离玳立即向前行礼:
  “臣(臣钟离君之子钟离玳)拜见大王。”
  “免礼。”
  “谢大王!”
  等二人起身后,熊槐向景翠问道:“柱国,这淮水的防御工事准备的如何?”
  “大王请放心,如今淮水的防御工事已经基本完成,只等司马唐昧率水师来援。”景翠拱手应道,接着伸出一只手,向淮水北面示意道:“大王,寿县钟离以北的淮北地,乃是我楚国固有的领地,民心归附。故臣已经在北面散布了大量探子,只要敌军从宋国南下,其一举一动都会暴露在我楚国的眼中。
  等敌军抵达淮北之时,而臣就会率领楚军主力与敌军隔淮水对持,以确保淮南无虞。”
  说着,又指着远处那些散布在淮水南岸的烽火台道:“而且,若是敌军能瞒过我楚国的探子,那么臣在钟离卑梁一带的岸边修筑烽火台,就会成为我军监视淮水的另一个利器。这里的烽火台,都建在视野开阔之地,每隔一里便有一座,每座都高达两丈,有一伍士卒防守,
  只要敌军渡河,便立即便会备我军察知,到时,这里的烽火台就会立即燃烟示警。我驻扎在淮水的水师看到狼烟后,就会立即赶来支援,与敌军大战于淮水之上。同时,我驻扎在淮南各地的楚军,也会群集来援,阻敌阻淮水。”
  说着,景翠拱手道:“大王,等司马唐昧率领水师赶到淮水,那么我楚军便会形成淮北淮水淮南三道防线,水陆两军联防,就算是各国全部集中在淮水之北,臣也有信心守住淮水,不会让各国之军在淮南站稳脚跟。”
  熊槐闻言微微松了一口气,笑了笑道:“好,有柱国防守淮水,寡人其可无忧矣。”
  说着,熊槐向景翠身侧的钟离玳看去,见其静静地站在一旁,一直保持着恭敬之色,并未因为熊槐与景翠的对话,而有所松懈,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越加敬畏了。
  见此,熊槐微微颔首。
  以前各地的封君们,虽然对他这个楚王尊敬归尊敬,但也只能在刚刚朝见楚王之时保持一二。用不了多久,做惯了土皇帝的封君们,就会本性暴露,举手投足之间,就会流露出随意,好像楚王与他们是好友一般。
  不是他这个楚王平易近人,让所有封君都有种如浴春风之感,而是封君时常忘记了楚王的威严,只有想起来时,才收敛一二。
  想着,熊槐在心中暗暗感叹,灭亡越国之事,效果斐然,不仅吓住了各国,连本国的封君都被震慑住了。
  当然,这本来也是熊槐执意灭亡越国另一个重要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5/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