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2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4/959

  “若是这六万顷土地全部被水渠覆盖,那就相当于楚国从其他国家抢来了二百里土地,以及这两百里土地上的上百万人口。”
  “二百里土地是多大,这就是相当与小半个宋国的土地。若是楚国想要打下小半个宋国,不知要在各国的牵制下,付出多重的代价,才能获得成功。”
  “可若是修建水渠那就完全不同,只需要召集百姓,然后付出一些粮食,就能够见到成效。”
  “所以说增强实力有难有易,臣以为,付出巨大的代价,去拼搏难以预料到的结果,这并非智者所为,故,臣请大王详加考虑。”
  斗由见许行向楚王行礼,不禁冷笑一下,伐越计划乃是楚王亲自布局,而且已经进行了快十年,楚王怎么会答应。
  想着,也不反驳,同样也行礼道:“大王,请三思!”
  熊槐见状久久不语。
  景鲤见楚王没有说话,便向许行一拱手,开口道:“许子,诚如先生言,修建水渠一事自然不会造成百姓的伤亡,只是修建水渠难道就很容易吗?”
  许行点头应道:“修建水渠虽然不易,但是与战争相比,那么算容易的了。”
  景鲤一笑,问道:“不知先生可否知道我楚国先贤修建芍陂花了多少时间?”
  许行张了张口,随后应道:“似乎前后共耗费八年时间。”
  景鲤点了点头:“不错,芍陂的确是花费了八年时间。”
  接着,景鲤又问:“先生又是否知道芍陂惠及多少良田?”
  许行闻言一滞,这个景鲤似乎是有备而来,只是,好在他也是准备许久了的。
  想着,便答到:“在下听说芍陂能灌溉万顷良田。”
  听到许行的答案后,景鲤便不再询问许行,而是拱手向楚王道:
  “许子所言的确有道理,但是,要想获得许子口中的二百里地,那么就要全部修建水渠才行,依照之前先贤修建芍陂的时间来算,万顷土地也就是百万亩田地就需八年,那么六万顷土地,就需要六八四十八年。”
  “而且,这还得没有天灾人祸,在加上各国不来攻打我楚国。一旦各国来攻,那么所需要的时间最起码也会超过五十年”
  此言一出,群臣全都倒吸一口冷气,接着,全都狐疑的看着许行。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若是大王听信了这个家伙的谗言,那么楚国接下来就不用干其他的事情了。
  熊槐也被景鲤的话吓了一跳。
  这才反应过来,现在这战国年代可不是后世那个机械化的现代,可全是人工施工的。修建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动辄以十年计。
  若是真的需要五十多年,那么楚国除非接连出现三代热衷于种田的国君不可,否则,这事就不用想了。
  想着,熊槐看向许行道:“先生,不知令尹所言如何?”
  许行摇头道:“大王,若是按令尹的算法,自然需要五十多年……”
  许行的话还未说完,斗由立即出言道:“大王,臣以为许行乃是他国奸细,此举乃是为了消耗我楚国实力,臣请立即驱逐许行。”
  斗由说完后,立即得到许多大臣响应,尤其是已经准备对越国擦掌磨拳的领军作战的人。
  许行见大部分的大臣全都向楚王请命驱逐他后,立即发出一串嘲讽的笑声。
  熊槐见许行大笑,便问道:“许子何故大笑?”
  许行笑道:“臣尝闻数百年前,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如今,一夫则可治田百亩。上古之时,亩收不过一石,百余年前,一亩地岁收一石半,如今亩收接近两石。两百年前,千乘之国乃是大国,如今宋国拥车五千乘!”
  说着,许行笑了笑,向楚王行礼道:“大王,若是楚国依然还与数百年前的情况一样,一人耕种十亩,举国之力不过十万大军,那么臣请离去,终生不敢言事。”
  熊槐闻言自嘲的笑了笑,接着,见到景鲤尴尬的脸,立即止住笑容,正色道:“先生说笑了,令尹的意思只是想询问先生,若是我楚国在云梦周边开通水渠,大概需要多少年呢?”
  许行应答:“大王,臣请以百余年前魏国邺城守西门豹修建漳河渠为例,昔日漳河渠仅仅只是调用了邺地百姓,仅仅数年过去,就挖开了十二道水渠,邺城如今已经成为魏国的重城。”
  “如果大王觉得邺城太久,那么也可以参照魏国的鸿沟,数十年,魏惠王以魏国之力挖开鸿沟,不过两三年,就连通了淮水以及河水。”
  “所以,臣以为,举国之力修建水渠,那么只需要三到五年,若是仅仅征召江汉之间的百姓,那么在十年之内,就可以完成。”
  熊槐点了点头,若是用十年的时间来修建水渠,那么也不是不可接受,顿了顿,向众臣询问道:“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业根基
  此时,景鲤此时脸色已经恢复正常,但,听到楚王的询问却并没有说话。
  昭雎等待了一下,然后开口道:“大王,修建水渠的时间还是太过漫长了。如今天下征战不断,淮水的百姓需要防备齐国,臣以为不可调到汉水来参加劳役。”
  “而如今天下局势变化无常,即便我们不去攻打其他国家,恐怕其他国家也会来攻打我们楚国。而且,若是年年征召百姓修建水渠,百姓疲惫不堪,恐怕难堪重负。所以,臣以为考虑实际情况,恐怕要想修建水渠远不止十年。”
  “故,臣以为修建水渠时间太长,请大王三思。”
  许行闻言立即出言反驳道:“自一百多年前开始,周王以西的地方就只剩下三晋秦楚五个国家,如今百余年过去了,这块地方还是有三晋秦楚五个国家,虽然各国强弱异变,但是始终不见那个国家被灭亡,所以说征战是困难的。”
  “司马说修建水渠太难,难道还会比攻城拔地还难吗?司马说修建水渠时间太长,难道还会比灭亡其他国家所需的时间还长吗?”
  “再说了,论修建水渠,楚国先贤修建芍陂等一系列的工程,可比现在难多了,当年先君庄王全力支持先贤孙叔敖修建水渠,难道会影响庄王争霸天下吗?”
  “不,事实的情况正好相反,正是因为大量水渠的修建,孙叔敖才会成为楚国的一代贤相,而庄王也因此而称霸天下,问鼎于周。”
  “这……”昭雎顿时哑口无言。
  不提伐越计划。
  昭雎自然知道修建水渠有利,但是修建完成以后呢?
  十年或者十五年之后,昭雎自己也不敢肯定他是否还活着,就算还活着,那么他还能领军作战吗?
  这都是一个疑问!
  最后,昭雎只好拱手道:“大王,请三思!”
  熊槐还没有说话,许行见昭雎败退,立即趁胜追击道:“大王,臣观楚国众卿全都热衷于争霸天下,那么臣就以争霸天下为目的,来说说修建水渠是如何有利于争霸天下的。”
  熊槐开口道:“请先生进行细说一二。”
  许行应道:“争霸天下要在强军,而一支强大的军队,则需要训练有素、武器齐备。军队的训练以及武器的装备,全都需要人去做。”
  “工匠打造武器,那么就没有时间去耕种了,将士常年训练,那么也没有时间去耕种了。”
  “所以说,工匠,将士,这些强军的基本,除了人口这一根本外,那么粮食便是人口之外的最重要的因素。”
  “而粮食的唯一来源,就是从田地中种出来,如今的天下,那些数量较少的中田以及良田不论,仅仅对大部分的下田进行说明。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如今一亩收约两石,也就是说一户农夫一年可收获不到二百石粮食。”
  “五口之家,虽然食量有多有寡,但人均大约一月一石半,也就是每家每年需要食用九十石粮食。其他的一百余石,或交税,或出售以为家用,全部用来供养他人。”
  “而一个军中丁壮,如果不训练,那么一月需要两石粮食,如果征战或者训练,那么就需要的粮食会超过两石,就是说一个将士常年训练就需要消耗三十石粮食。”
  “也就是说一户农夫,终年所得,若是供养将士,不过是供养三到四个人,若是供养工匠,不过是供养一家所需。”
  “可是,若是将每亩地收获提升到三石,那么一户农夫就会每年多生产一百石粮食。六万顷地也就是田地六百万亩,也就是说楚国每年多收获六百万石粮食,而楚国的税收大约是一半,也就是太府每年多出三百万石粮食。若是这些粮食全部充作军用,那么就足够十万大军一年训练所需。”
  “若是每个将士训练半年,那就是二十万大军,训三月,就是四十万大军。再加上洞庭淮南提供的粮食,楚国每年就可以训练近百万大军,有了这些军队,大王何愁霸业不成。”
  熊槐渐渐的被许行所描绘的画面所吸引,若是真如许行所说,那么楚国就会多出十万常备军,不,不仅仅是如此,许行说的只是一年一获,若是算上麦米,也就是一年两获,这样一来,楚国完全可以多训练二十万常备军。
  而且还不仅仅只是二十万而已,因为许行的数据全是保守数据,最起码现在江汉之间的粟米产量就没有达到两石,而芍陂灌溉的土地,粮食产量就普遍超过了三石,还有不少五石,十石的良田,而不仅仅只是三石。
  所以,楚国增加训练二十万常备军完全不成问题。
  数十万常备军,在加上征召的士卒,那么……
  熊槐在这一瞬间,似乎看到二三十年后,楚国横推天下的局面了!
  现在秦国的都江堰与郑国渠全都没有修建,论实力底蕴,秦国比楚国还是要弱上一筹,如果楚国在云梦的水渠建成,只要楚国汉水不失,那么就算秦国把这两个水渠全都建成,楚国还是要比强强,就算打一个折扣,楚国也不比秦国差。
  这样的楚国,那个国家能比。
  不仅是熊槐,其他大臣载许行说完之后,也全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中。
  良久,一直在一盘默默听许行辩论的唐昧长叹一口气,摇头道:“若是昔日吴起能得先生之助,那么……”
  剩下的话唐昧没有说出口,之前吴起对贵族下手,不就是因为他训练军队导致太府空虚,没有钱粮了吗?
  若是吴起有粮,哪里还会让楚国发生一场动乱,经过多年才恢复生气。
  唐昧能想到的事情,在场的人全都想到了,接着全都面色一变,各有想法。
  熊槐见唐昧说完后,群臣的面色出现变化后,开口询问道:“不知对于许子所言,众卿以为如何!”
  听到楚王的问话,群臣顿时一阵沉默。
  不是说许行提出修水渠的建议不好,而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乃是许行,这就有些不妥。
  就在沉默间,依旧是唐昧长叹了一口气,开口道:“大王,臣以为修建水渠一事可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4/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