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959

  虽然左成有污蔑许行的动机,但是,许行这么干可能性同样也有。
  因为许行对于耕种,是十分重视的,提出勿夺其时,行事以农为本,不希望因为其他的事情就妨碍了耕种。
  虽然许行希望不会因为其他事情就妨碍了耕种,但是希望与现实相差太远,或者说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
  身处乱世,战乱频繁,几乎没有那年不打战的,一打战那就需要征召士卒,如此一来农民就没有时间耕种。
  这就是影响了农民了耕种。
  所以,熊槐以为左成也并不是完全是在污蔑许行。
  许行或许是借使者宣诏的事情,向他这个楚王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者向楚王表明态度,或者想楚王委婉的提出建议,也不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许行所表达的意思,关系到接下来许行与楚国的究竟应该如何相处下去。
  想了想,熊槐面无表情的开口道:“此事寡人已经知道了。”
  次日。
  熊槐召见许行
  礼毕。
  寒暄过后。
  熊槐问道:“许子,寡人听说先生耕种心无旁骛,唯恐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了耕种,不知有这事吗?”
  许行听楚王问起农耕之事,立即应道:“回大王,正是如此。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而粮食却是民众的根本,耕种正是粮食的来源,一个农夫懈怠,那么必然就会有一个人会挨饿,十个农夫懈怠,那么就会有多人挨饿,若是一个国家的所有农夫全都懈怠于耕,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所以,臣以为耕种乃是任何国家的根本,是国家存亡的保障,也是国家的强大基石。虽然臣愚钝,不能号召圣贤与百姓一同耕种,但是好在臣还能坚持心中所想,自己勤于耕种,以为国效力。”
  “许子所言有理,耕种之事的确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事。”熊槐点了点头,听着许行的话,心中便有了底。
  楚国到底是许行的母国,许行并不排斥楚国。
  但是许行究竟愿不愿意为楚国效力,熊槐想了想,接着,故作恍然大悟道:“难怪先生得知寡人下诏,也不肯耽误半天功夫等候啊!”
  许行一愣。
  楚王这话的意思,似乎是知道当日的事情了。
  这事虽然使者也有问题,但是自己跑去田间,也没啥好说的。
  就是不知道这个从庸县一路陪伴到郢都的左大夫是怎么回报的。
  看来楚国的贵族还是一如既往啊!
  只是……
  许行想着他这次来郢都可是肩负着众多门人弟子的期望,希望能说服楚王接受他们的主张,这可不能还没有开始就失败了。
  想着,许行开口道:“大王,行趁着使者未到,提前去田间劳作,的确是臣的过错。”
  熊槐闻言一怔,这许行竟然主动认错!
  有戏!
  许行顿了顿,接着道:“只是,臣回到楚国这两年来,发现楚国提高了麦米的价格,并且还做出了用麦米抵税的决策,收走百姓手中难以食用的麦米,却将上等的粟米留给百姓。所以,臣私下以为,这不仅是大王仁爱百姓,而且也是大王重视农耕的举动,号召百姓趁着冬季种下麦米,以便来年能多收获一次粮食。”
  “一年多收获一次,那么十年就多收获十次,长此以往,楚国即便遭遇不幸,碰上灾荒,那么百姓手中有充足的粮食,也不必流离失所了。”
  熊槐听到许行提及麦米,身体不由微微前倾,笑道:“莫非先生此举还与麦米之事有关。”
  许行摇头道:“回大王,臣去耕种之事与麦米无关,但是却与大王重视农耕有关。”
  “哦,这是为何?”熊槐差异问道
  许行答道:“臣窃以为,大王既然连百姓都不重视的麦米都在时刻关注,更何况是粟米这百姓的主粮呢!”
  “而臣在庸县还算有些薄名,一直专心于耕种之事,若是臣听说有大王的诏令后,就丢掉锄头,日夜顶着脚尖,患得患失的期盼着大王的使者到来……”
  “如此,臣的贱名受损事小,臣唯恐担心有损大王重视耕种的希望,让百姓误以为大王并不是真的重视粮食的耕作,否则,怎么会因为区区一道诏令,就耽误了百姓的耕种呢!”
  “所以,臣思前想后,与其让大王与臣的名气全都受损,还不如同时成就大王的威名以及臣的薄名。”
  
第三百二十八章
杀机
  熊槐闻言“嘿嘿”笑了数声,算是基本摸清了许行的态度,然后笑道:“不错,许子这是在为寡人考虑啊!不仅保全的寡人的名声,还为寡人赢得了求贤的美名。”
  许行见楚王笑出声来,便知道此事已经在楚王心中揭过。
  熊槐笑过之后,正了正脸色,郑重开口说道:“许子,自寡人三年前号召百姓种植麦米起,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年,但是麦米的种植数量,却仅仅只是粟米的一半,寡人对此心中忧虑不已。”
  “但是,今年收获麦米之后,寡人听说庸县百姓在先生的号召下,种植的麦米已经达到粟米的七成,故,寡人请先生来,敢问其故。”
  许行笑道:“大王太过於奢求了。在大王号召百姓种植麦米之前,各国的麦米种植数量,尚且不及粟米两成。如今大王号召三年,百姓种植麦米的数量超过接近粟米的一半,如此重大的成果,大王还有什么可要求的呢?”
  “要知道,各国对麦米一事,也不是没有劝导过百姓,只是效果微乎其微。考察其中的原因,那是因为麦米对百姓无用。若是麦米如同粟米一样,可以让百姓轻易食用,那么百姓抢着去种植麦米都来不及,有哪里需要各国督促呢!”
  说着,许行脑中灵光一闪。
  若是麦米如同粟米一样,可以让百姓轻易食用!
  说到这一句话时,许行瞬间想起最先在楚国出现的面粉。
  若是楚国掌握了一种方法,可以轻易将麦米制成面粉,那么楚国这几年的一系列行动,那么就全都说的通了。
  再想起各国楚王的询问,许行已经肯定,楚国必然是有这么一种方法的,只是具体是什么呢?
  许行刚想回去后自己实验一番,然后,立即把这种想法驱逐出脑海,这种事情,只要他还想在楚国混,那么就不能去实验,不仅不能实验,连想都不能想。
  其中的利害实在是太严重了,大到即便离开楚国,恐怕也会遭到楚王的报复。
  以楚国现在的实力,要想弄死一个他国的大臣,似乎也不是很难。
  想着许行突然打了一个冷颤。
  虽然许行脑海中的思绪已经转了数圈,但是现实之中仅仅过了一瞬,如同停顿了一下,许行见楚王面无表情的脸,似乎突然凌厉了许多,让他在七月的酷暑中也感到丝丝冰冷。
  于是,许行立即拱手低头道:“大王,如今麦米在楚国已经可以抵扣粟米的税收,也就是说麦米在楚国的作用,其实与粟米的作用是一样,如此一来,何愁百姓们不种植麦米!”
  “现在之所以麦米的种植数量才仅仅达到粟米的一半,臣以为原因有三。”
  熊槐听到许行说起原因,立即开口询问道:“许子,请仔细说说,寡人洗耳恭听。”
  许行应道:“大王,臣以为这其中之一,乃是百姓们对用麦米抵税的政策仍有疑虑,担心这一政策难以持久。”
  熊槐点了点头。
  对此,熊槐也有所了解。与其说这是百姓担心楚国政策的改变,还不说百姓们对麦米的作用依旧充满疑虑,毕竟,麦米在百姓的心中,远远比不上粟米。
  许行接着道:“其二,臣以为这是因为百姓以及大王心中,全都以粟米为尊,主要的精力全都用在了种植粟米上,唯恐因为麦米而耽误了粟米的种植。所以,在种植麦米之时,总会留下三分力气,准备在来年全力种植粟米。”
  熊槐摇头道:“许子此言差矣,乃是对寡人的误会啊!百姓或者重视粟米远比麦米,但是在寡人心中,麦米粟米都是一样的。”
  许行摇头道:“大王,依臣之见,恐怕不是如同大王所说。若是大王真的重视麦米,那么又何必在上次的大战之时,特意挑选在粟米收获之后,麦米种植期间。在这个时候选择对齐国开战,不就是担心影响了粟米的收成吗?”
  “这……”
  “或许大王会说粟米的种植数量远远超过了麦米,但臣以为,恐怕还是大王对麦米还是有所轻视的缘故。”
  熊槐闻言一叹,这不是担心太过刻意,导致其他国家发现端倪吗!
  想着,直接跳过了此节,问道:“敢问其三!”
  许行应道:“大王,这第三点,就是楚国上下的不作为。虽然大王为了让百姓种植麦米,而刻意改变了税制,此等无为劝诫之法,虽然是我无为而百姓自化的上上之策,但是,如今天下征战不断,形势瞬息万变,各种工具层出不穷,无为之法速度太慢,不利于迅速推广麦米。”
  “百姓愚钝,可以与百姓一起享受成功的收获,却难以在改变开始之时与百姓一起商议如何去做。”
  “所以,臣以为,若是大王以为麦米可以成为人们的主粮,那么就可以用国家的实力强制推行麦米。”
  “如今臣在淮南所见,各地的农官全都在号召百姓种植麦米,但是在百姓尚且怀疑的时候,号召这种行为就是事倍功半,久不见成效。”
  许行说完,长拜在地。
  熊槐看着拜倒在地的许行,眼中不由冒出一丝寒意。
  刚刚许行提到工具层出不穷时,令熊槐心中一惊,不由怀疑许行发现了些什么。
  农家对于各种工具,可是从来都不排斥的,不仅不排斥,而还相当主动,若是农家的人发明出来一个能快速,或者相对于舂制面粉来说很快的工具,这也不是不可能。
  对此,熊槐从来都不怀疑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更何况是这个不久前才经历过发明竞赛洗礼的战国,各种有用没有的工具,全都冒了出来。
  在面粉暴利的驱使下,有幸运的聪明人出现,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