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1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959

  况且楚国的私学也不少,楚国是道家的重要活动基地,十年前楚国还是农家的一个中心基地,至于墨家,现在楚墨的首领已经是楚国的左工了,儒家在楚国的势力同样也不弱。
  而且楚国这些年还出现了一个被百家同时抛弃的新流派,也不能说是新流派,现在以自家的学说为根基,而后采纳其他学派的精华,发展出新学说已经是一种潮流,慎到邹衍无不如是。
  但是他们全都是立足于本学派,没有公然宣称自己的学说同时隶属两个学派,但是现在出现一个号称同时研习百家学说的人,这无疑是清流中的泥石流,一下子就将泾渭不太分明的水搅浑了,这一壮举的发起者就是正在楚国下蔡看守城门的史举。
  虽然史举的名气不太好,以贪婪刻薄苟且偷生闻名于外,但是无论怎么说,他的名气同样也传遍了各国。
  他曾经在魏国挑战公孙衍,而后惨败回到楚国的家乡,一面看守城门,一面宣传自己的学说。最出名的学生,就是现在正在秦国担任客卿的老乡甘茂(也不知道吕不韦和甘茂之间是否也有牵连,或许有又或许没有。)
  所以,楚国虽然散乱,但是正是因为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不足,导致各种声音全都冒了出来,儿对国内控制最严的秦国,则思想界上如同一潭死水,举国上下只能发出一种声音。
  当然,对于楚国出现一个稷下学宫,也有相当一部分贵族都是排斥的。
  毕竟,虽然官学的学子全都是贵族子弟,但是贵族们谁也不能确保不会再出现一个已齿。
  更重要的是,已经习惯于目前楚国这种状态的贵族,如果楚王真的下大力气全面整顿国学,楚国的贵族很可能将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对于一种看得见的平淡未来,与另一种暂时看不清利弊,危机与机会并存的未来,每个人的选择全都不尽相同。
  得过且过的贵族有一大把,到处投机、努力上进的贵族同样不在少数。
  但是贵族们还在考虑利弊得失之时,阴君突然俯首道:“大王英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正是齐国自管子以来称霸天下的根本,如今大王整顿国学,正是百年大计,微臣愿献百金,为大王设立太学出力,另,微臣有一不孝子,愿意送入郢都的大学,请大王代为栽培。”
  群臣大惊,转眼一想就想明白,阴君这是想看郢都贵族的热闹。
  楚王整顿国学,对封君来说,全然不受影响,无论郢都出现多大的变化,只要没有出现吴起那样激进并且刻薄寡恩的大能,对封君的影响并不大,他们的根基在自己的封地,而不是郢都。
  更重要的是,楚王为了避免吃相难看,引起封君们的惊恐,不会直接插手封君封地的内政,但是封君们可以在楚王手下任职,甚至可以担任要职,之前,叶公好龙里面的叶公,可是继承封君的身份,平定楚国内乱后,同时担任楚王的令尹和司马,直到楚王年长,这才激流勇退。
  所以阴君送一个不是世子的儿子进入郢都的大学,对阴君来说有利无害,若是楚王真的要从大学,不,是从太学中挑选英才,要是阴君的儿子很给力,被楚王选用,那就是阴君赚翻了(虽然这不太现实,郢都朝政里的贵族乃至楚王,都会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而对郢都的贵族,那就大不相同。
  对昭景屈这楚国的核心三家来说,基本不受影响,这三家的势大根深,人才辈出,短时间内难以动摇。
  真正受害的,是那些得过且过一直吃老本的贵族,肯定会受到没落的贵族或者其他边缘贵族的冲击,逐渐被边缘化。
  若是楚王设立的太学,真的变成了齐国的稷下学宫,那么郢都就有热闹看了,郢都贵族的竞争无疑会更加激烈。
  阴君的想法,其他封君同样想到了。
  刚刚弹劾景鲤失败,现在倒是可以恶心一部分郢都的贵族。
  “大王,微臣愿献百金……”除了金君,其他的八个封君立即就献上八百金,以支持楚王的举动。
  “大王英明。”大殿的四周陆续响起一些赞同的声音。
  见到阴君等人带头,一些处在郢都边缘的贵族,立即从刚刚反对阴君的阵线中跳了出来。
  景鲤见状,微微一叹。
  对于楚王整顿国学,他并没有多大的抵触,如同齐国的稷下学宫,虽然声势浩大,汇聚了一大批天下最顶尖的智者,但是这些人很少被齐王所用。
  这种情况放在楚国,同样也是如此。
  只要楚王不从根本上改变选人的制度,郢都的国学,还不是在为贵族子弟服务的么,无论是贵族甲,还是贵族乙,都是楚国的贵族。
  具体是那个贵族,楚王不在意,景鲤同样也不太在意,其他贵族想要挑战公族,这根本不可能。
  想到这,景鲤俯首道:“大王英明。”
  景鲤的赞同,令熊槐松了一口气,这次太子事件,自己也不算一无所获了。
  熊槐笑着问道:“不知太学的太学尹,众卿可有人选。”
  景鲤闻言张了张口,本想说太子太傅可以担任,但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据上官大夫回报,自己推荐的两个太傅人选,庄子已经明确拒绝了太傅的邀请,环渊则是同意回国担任太子之师。
  环渊虽然也是天下大贤,才学声望都足够担任太学尹,但是在楚国这地方,这里是讲究出身的。
  如果是出身公族的庄子,倒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景鲤默默为庄子叹息一声,再次在脑海中寻找合适的人选。
  只是思前想后,一时之间竟然没有合适的人选,才学声望足够的人不少,但是合乎自己期望的人,却没有一个。
  景鲤第一次感到公族大贤的匮乏,如今楚国的公族,能称得上天下闻名的名士,只有庄子屈原两人,而且屈原的名望还略有不足,只是这两人……
  总不可能将大学里面那个混日子的人提上去吧,那样就是把大学换一个名字,那就是对楚王莫大的敷衍,这绝对不可行。
  熊槐见群臣一阵沉默,停顿了一下,向景鲤点名道:“令尹可有人选。”
  举贤任能,这是令尹的重要职责。
  
第一百七十四章
公子子青
  面对楚王的询问。
  景鲤想了想,决定先把这太学之首的人选拖延一段时日,于是回道:“大王,诸子百家众说纷纷,难分高下,依微臣之见,在太学无需设置太学尹,只需让太学的先生教授学子即可。”
  熊槐看了景鲤一眼,对于景鲤的回复是不满意的,于是向群臣问道:“诸卿有何异议?”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顾无言。
  对于太学尹的人选,大部分人全都没有推荐的资格,有资格的人基本上与景鲤有相同的顾虑。
  于是,群臣一同应道:“回大王,臣等附议。”
  阴君等人见状,仅仅的闭上了嘴巴,没有提出异议。
  之前针对景鲤,那是有理由的,现在面对太学尹人选这样的问题,他们实在难以参与进去。
  见群臣全都同意,熊槐点头道:“好就依令尹之策。”
  下朝后,熊槐一离开朝议的大殿,就见南后在殿外等候。
  “大王。”南后紧张的问道。
  九位封君来到郢都的消息,南后自然也是清楚的,南后不担心群臣,只担心封君对楚王施加压力,要求废太子。
  熊槐看着南后憔悴的面容,笑道:“王后无忧,今日阴君等人弹劾令尹景鲤,已经被寡人压下。”
  南后闻言,顿时松了口气,愁眉蹙额的娇容终于舒展开来。
  封君弹劾令尹,对南后来说,关系并不大。
  熊槐停顿了一下,对南后道:“王后,襄成君一事虽然过去了,但是太子身为国之储君,一举一动都是国人的表率,太子发生这样的事情,对此寡人很不满,等会寡人将会下令严厉斥责太子。有劳王后从宫中挑选两位姿色出众的女子,等斥责太子的使者离开太子府后,前往太子府中,送给太子做侍女,让太子好自为之。”
  南后点点头,转身离去。
  见南后离去后,熊槐精神松懈下来。
  第二天的下午时分,去房县接应襄成君之弟的人到达郢都,景鲤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带着襄成君之弟面见楚王。
  熊槐见到襄成君唯一的嫡系后人,顿时眼睛都直了,七八岁左右的丽人跟在景鲤之后缓步近前,只见其明眸皓齿,粉雕玉琢,天生丽质,这比他哥哥前任襄成君还要美丽数分,只是看他的眼睛,却是神情木然,气质上平白差了数分。
  或许小孩子长得都差不多吧,熊槐都快分不清眼前的人究竟是男是女,不由暗道:
  “话说襄成君的幼子真的是男孩吗?该不会是襄成君一开始就对外撒谎了吧!还有,襄成君长得也没有多么出众,为何生出来的儿子都这么漂亮,难道都随他妈,可惜了……”
  就在熊槐胡思乱想之际,景鲤走到楚王之前行礼道:“臣拜见大王。”
  景鲤行礼之后,熊槐看着愣愣地站在景鲤之后的襄成君之弟,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知道这个小家伙被打击的太狠,以至现在都没有缓过来。
  “免礼。”
  景鲤起身后,熊槐看着襄成君之弟,露出和蔼的笑容,问道:“卿叫什么名字?”
  熊槐问完之后,襄成君之弟痴痴呆呆地愣在那里,好似没有听到熊槐的问话。
  冷场数息,不见回应,景鲤急忙将其拉到身边,拱手道:“回大王,其名疾。”
  “襄疾!”熊槐点点头,这年头取名取贱名,这是出于爱护之情。
  只是看着襄疾木然的神情,熊槐叹气道:“襄成君早折无子,襄成君封号由其弟襄疾继承,待其行冠礼之后,正式继承襄成君的封号。”
  景鲤闻言代谢道:“谢大王。”
  襄疾跟着一个侍从离去后,熊槐向景鲤问道:“贤卿,不知襄疾应该如何是好,应该交给谁来抚养?”
  景鲤闻言沉默片刻。
  襄成君一脉大部分都在郢都,然后全都遇难,嫡系只剩下一个幼子,如何抚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