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校对)第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0/459

  相比之下,楚国的纺织机没有那么高的保密级别,如果真有人沉下心去楚国学习,现在带回魏国也很正常,而魏国的巧匠营,本来就以“改良”擅长。
  凌统也相信,这种事情并不需要自己特地汇报,捕风卫肯定早就得到消息。
  只是接下来,此事却引发了连锁反应!
  东部鲜卑、乌桓,甚至更东部的高句丽,屡屡有部落惨遭洗劫,大量族人被掠走、牛羊被抢夺……
  最终甚至惊动的燕侯——毕竟燕侯、也就是曾经的辽东公孙氏,虽然一直是以武力慑服乌桓、鲜卑、高句丽、扶余这一票的异族,但名义上也是幽州北方的大盟主、矛盾调节者。
  虽说这只是公孙氏称雄辽东的手段,但现在他们真的搞不定之后,自然也来找公孙康“主持公道”。
  稍微追踪之后就发现,这些小股的捕奴队,基本都来自魏国……
  公孙康因此遣使魏国,劝说魏国停止这种行为——本质上公孙康是不敢和魏国翻脸的,何况……魏国现在只是针对那些北方和东北的异族,自己不管的话,只是损及公孙氏在异族中的威信,又不是直接攻击自己。
  然而魏国却直接否认出兵,勒令公孙氏停止污蔑……
  后来进一步调查之后,发现的确如此……才怪!
  的确这些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的捕奴队,并不是魏国的正规军,而是北方士族的私兵,不过……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私兵中会有姬造士兵、甚至还装备有板甲吗?
  当然,即便如此,公孙氏终究是不敢和魏国硬碰的,在魏国表现强硬后,公孙康便只是敷衍的安抚了一下各部族的首领。
  虽然公孙康为人霸道,但是乌桓、鲜卑……哪怕是他妹夫的扶余国,在他眼里也算不上自己人。
  不过后来魏国的捕奴队行动范围,甚至从海路,扩散到了炒海鲜半岛南部的三韩……
  一些世家豪右,直接以自己的船队,前往三韩、掠夺劳动力,甚至有些直接在当地扎下根来,武装建立血汗工坊。
  而一些来辽东做生意的三韩人,也在途中被劫掠,余众抵达港口之后,向的楚国驻军汇报。
  有几次凌统在衡量过时间、航速之后,当即下令出兵追赶……
  那些北方士族,倒是也不敢和楚国的舰队炸翅,被楚国堵到的话,通常就直接放人,在楚国巡航的范围内,也会收敛一些,只是……海洋太大,而且在三韩的时候,楚国也管不了,也无法去搜查不在辽东两个港口停靠的船只。
  凌操想到楚王和太史将军的谆谆教诲,认为此事魏国虽未敢对其他汉民动手,但也有损大义、有悖楚学,与前汉匈奴强盛时的豺狼行径无异,于是特地派人回报此事。
  至于消息传到白图手中的时候……
  的确正如凌操所想——白图早就从捕风卫,得到了更具体的情报。
  毕竟黄天姬一直找不到也就罢了,如果连魏国这么大规模的行动都不知道,那太史慈怕是要内疚请辞。
  不过凌操的汇报,更侧重于三韩、扶余等部族,对魏国此举的感官……
  而捕风卫的汇报,则是更加侧重于魏国内部的情况——毕竟对于北方地广人稀的各部族,无论是从重要性来说、还是从潜伏的难度上,捕风卫都不会太重视,反而魏国民间动向,一直是监控的重点。
  其实今年年初的时候,巧匠营就仿制、并且改良了楚国的纺织机——毕竟这类纯机关学制品,很容易被仿制……
  因为缺乏更能够发挥纺织机性能的陆地棉,仅仅纺纱纺麻,所以多锭纺织机在楚国利用效率并不算高,但在民间也已经很常见,真的打定主意要刺探的话,根本不可能保密。
  魏国获得改良纺织机之后,也效仿楚国的工坊税,并且将技术有偿分享了出来——和当初江东的情况相似,新增一种税会引来反感,但新开辟一个产业,并且从一开始就征税,这就容易接受得多。
  因此北方的世家豪右,盯上了更适合纺织、且更御寒的羊毛,以及……“白捡的劳动力”。
  之前对于世家豪右来说,这些异族毫无用途,野性难驯、也不会种地,再说种地的农户也很充裕。
  而现在劳动力的不足,以及纺织机的可操作性,加之魏国变相的放开了一部分军械的民间购买权,甚至允许少量姬造士兵转化为家兵……更加诱使他们在北方开始搅动风云!
  一般的小部落,几十个板甲骑兵就能横扫,中型部落也挡不住几百板甲骑兵,直接杀死或者极限透支成年男丁,带走牛羊、俘虏妇孺回来做劳工……
  至于大型部落?
  直接用大量的毛织品,与他们交易牛羊、甚至奴隶人口,实现“良性循环”。
  对楚国的直接影响,也已经显现了出来——在北方,楚国的江东锦与布帛,底层市场被迅速挤压。
  相比于楚国来说,魏国的染血毛织产业,成本的确够低廉,而且羊毛也更御寒、适合北方……
第五百零八章
阴暗的楚王
  楚国针对劫掠异族的事情,也向魏国问责过,但魏国坚决否认此事,将其归结为民间行为、毫不知情。
  暂时楚国也不好过度反应,只是开始着手,将北方世家豪族,无底线的剥削工匠的行为,在楚国加以宣传,激发楚民的同情心,以及对魏国工坊的质疑与敌视。
  并且或明或暗的给楚国的新旧贵族们提了提醒,无论劳工来自哪里,工坊开办在哪里,如果做出什么有悖于楚学精神的事情,即使发生在楚国之外,在楚国这儿的根,白图也会直接掘掉,不用再想回来!
  至少白图要看住,楚国的工坊主们,没有想要效仿一下的念头……
  同时也向民众着重宣传,楚国之外的工坊主,对工匠的苛待与剥削,就像楚国的主题新剧中所演,魏国的毛纺品再好,那也劳动者的血泪浇灌。
  对楚国的工坊主,既是表彰,也是警示。
  当然,从文化上来说,哪怕魏国的世家豪右,暂且被膨胀过于迅速的利益“迷了眼”,也不会轻易对汉民下手。
  毕竟“民心”全失的话,也就象征着魏王可以直接收割他们。
  曹操虽然开了不好的头儿,但是对国内的控制力,并没有本质上的下降。
  而且他们的亩产,基本只有楚国的一半,畜力耕作的普及率不到楚国的五分之一,因此农业人口的比例,再怎么压缩、也成果有限!
  所以他们才会将目光,放在北方的那些异族身上,以前看不上的异族、草场、羊毛……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并且因为楚国强大的工业生产,“板甲”虽然昂贵,但也“飞入贵胄豪富家”。
  就像是先秦时的大商人,动辄有几十乘、几百乘的战车——现在对于魏国的土豪们来说,一副板甲,就相当于先秦时的战车。
  用这个来打异族,就跟欺负小号一样,毫无难度……
  至于那些不好啃的大部族,也正是他们交易的对象,在利益面前,人家并不在乎,这些毛纺品是不是自己同族的血泪浇灌。
  能抢就抢,抢来的还可以生产产品,去和抢不过的做交易……轻易就可以收割大量的资源与努力人口,简直令人沉迷。
  白图暂时还管不到魏国,而且也不好因为此事,切断与魏国交易——毕竟现在魏国板甲也已经买了不少、船舰也已经到手,即使切断交易,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损失。
  反而楚国才是在日常交易中,绝对顺差的一方,大量的资源从魏国流入楚国……
  甚至因为魏国现在也有了吸血那些异族的经验,所以更快的开始质疑——我是不是被楚国占便宜了?他把成品卖给我,换取更多的原材料与资金,居然还要我缴税?
  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对楚国实行进口税、甚至进行进口限制,现在楚国是能坑他多久,就坑他多久。
  白图就此事,已经与内阁商议数次,在朝会上也提起过。
  这次凌统送来信息,其实是此事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结果,借此白图也再次举行殿阁扩大会议——除了殿阁大学士之外,几位尚书也参与进来。
  “王尚书最近再多操心操心,对‘工坊法’的执行贯彻要彻底,礼部也多注意,抵制魏国的歪风邪气。”白图就差明示王朗,没有典型也揪出个典型来办了他。
  “大王,近来不少纺织工坊亏损,开始遣散坊工,给民间带来了一些震动,臣请加大朝廷采买力度。”鲁肃开口请示道。
  “恩,今年要下发的慰问品,着重考虑我们楚国本土的织锦和布帛,不过也要严查质量,另外……暂时给纺织工坊些税务补贴。”白图应了下来。
  好在魏国的廉价毛织品,只是更适合北方御寒,考虑到质量和运输成本,至少在楚国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只是原本雍凉、关东以及北方的市场被挤压而已……
  “另外对失业女工,民部也要积极协调,主动协助对接其他要招人工坊,礼部……也要加大匠学的开设力度,官坊多升级产业、该培训就培训,并且多与那些私坊交流,普及匠学培训的好处,必要时……予以一定的优惠,由户部补贴。”白图想了想之后又补充了一下。
  总之就是帮助萎缩的纺织业女工再就业,同时……将一部分工匠,“搬”到匠学中。
  既为未来打下基础,并且也为眼下,缓解失业困扰——毕竟一部分劳动力去了匠学,那么就必须再招一部分劳动力!
  当然,匠学的学费,大多是工坊垫付,也就是委培制……
  真不差钱的家庭,更多都是选择让新一代好好读书的路子,而不会选择匠学,想要选择匠学的家庭,往往在出钱时会犹豫。
  另外工部也要琢磨琢磨,如何升级产业——楚国在纺织业上,第一次有了对手,虽然并不是很强,技术落后、理念落后,但却是个做无本买卖的。
  白图倒也并不担心,毕竟……之前只是因为没有陆地棉,所以没有太着急升级纺织业,“硬盘”里的技术红利,还很有挖掘空间。
  尤其是现在中小型真气机、个人真气驱动式纺织机,逐渐民用化,楚国的产业实力稳步增强,而且还有黄金州的棉花在等甘宁带回来。
  如果有了陆地棉,开始棉纺,楚国甚至能一波拉垮魏国的毛纺织业,毕竟棉花的保暖效果更好,而且江东才更适合棉花种植,棉花也更适合纺织机。
  即便是现在,也只是低端市场被挤压,中高端上楚国依旧游刃有余。
  白图更担心的,是魏国开了个不好的头儿……
  其实在鲁肃等人看来,白图这方面,有些过度紧张。
  即便是魏国的世家豪右,现在也不敢对汉民下手,更多的是掠夺外族,对汉民……只是没有让他们过得更好而已,还不至于恶劣到更加压榨。
  毕竟没有白图的“前知”,在其他楚臣看来,技术大幅提升之后,民众反而过得更糟、更艰难,才是一件荒谬的事情。
  然而白图似乎一直在紧张这一点?
  是不是杞人忧天,其实白图自己也说不准,毕竟楚国也好、汉末时代本身也好,从环境到文化,与另一个世界,工业化开始的那个地方完全不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0/4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