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校对)第3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9/459

  在没有棉花之前,南方不是很冷也就先不提,北方御寒的道具,一般就是被子和火炉。
  有钱人烧的高级些,普通人烧得低级些,真正的寒冷地区,猫冬还是要猫的。
  甚至在江东北部也是如此,只是时间短些。
  这也是为什么冬天大家都不愿意打仗……
  而刚刚过完冬天的时候,军队的战斗力一般也都很堪忧——因为冬天的训练量,往往严重不足。
  一个个猫冬了几个月,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不过如果有成熟的棉织产业的话,普通人也能够有效的对抗冬天!
  不仅对中原意义上的“北方”有用,甚至……善用的话,完全能够令民众,对河朔、辽东等“苦寒之地”也改变看法。
  也只有现在做到这一步,才有去验证一下现在“辽东北方的‘黑土地’是否形成”的价值。
  以那边三月还飘雪的气候,没有有效且普及的御寒手段,什么土地都白搭!
  至于去“身毒”取亚洲棉先应付?
  白图也做过尝试,毕竟从蜀地到身毒,是西汉时就有商道的,只是遗憾没人将棉花带回来……
  不过哪怕楚国委托,这商道的周期也实在太长,而且益州现在还是“乱臣贼子”占据着,楚国委托的商队,现在都没有消息,效率恐怕还不如走海路去黄金州。
  毕竟现在楚国在海军、海路拓疆方面,唯一的“敌人”就是大自然。
  至于敌人……
  即使有人一定要做敌人,就像狗奴国的那位将军之流……全都摞在一起,都还没有一个巴郡能打!
  把益州军……不,把巴郡的江州军扔到黄金州,都没有会输的道理。
  这也是甘宁最近越来越无聊的原因之一——他现在和其他非海军直属的武将,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毕竟对于其他武将来说,楚国北方的汉廷、魏国,哪怕是西边的蜀侯府,甚至南边弱小可怜又闭塞的交州……
  多少要开战的话,也都是有些压力的,尤其是汉廷和魏国。
  而甘宁整天去夷州、去州胡、去亶州、去炒海鲜半岛……
  打仗?什么打仗?
  在陆战指挥方面,甘宁也已经肉眼可见的变“菜”,连来一盘沙盘模拟的心思都没有……
第四百九十六章
学考倒计时
  楚历四年,六月初六、初七、初八,楚国开始了三十所定点试验大学的招生学考。
  与科举不同,学考的最终通过者,是获得入学资格,故而参与者更加年轻化。
  并且除了演武堂之外,其他大学并未限制出身,报名资格也很容易拿到,只要通过乡内或是县学的测试就可以,所以很受寒门、甚至“真实平民”的欢迎!
  一些连寒门都算不上,仅仅是刚刚靠踏实劳动、或是接着发展红利,勇于尝试的加入开荒军之类特殊部分、工坊,继而成为普通百姓中的“富户”的平民,此时也因为有些家底,不需要太年轻的劳动力,而让自己的孩子上了县学、有报考资格。
  十几所大学中,有金陵大学这种门类齐全的院校,也有鄱阳大学这种偏向农科、十分实用且接地气的院校,更有曲阿大学这种偏向于航海技能的鼓励专业院校……
  从报考的构成也可以看出,豪族大多是派出后生子弟,大部分心思都用在管理类的专业上的;世家子弟,大多都是在偏门的专业;寒门弟子,分布比较平均;而富户则是以各个实用类专业为主……
  其中世家子弟更像是来买教材的,抱着将学问学回去,武装到自己家族中的打算。
  对此白图并不见怪,也并不认为这样做有多大的实用性,毕竟……学院的专业就摆在这里,谁都能学到。
  想要真有传承上的便利,也要学得足够精深才行,这到那个程度,对楚国也是好事,反正官办的大学,会永远对所有人开放。
  豪门的选择也很好猜,这些豪门很多都是论“壕”的话,要超过许多世家,尤其是楚国贸易兴起之后,重商、重工的豪族,更加借了东风,反而世家的大部分“投资”都是土地上,收效差了许多。
  不过在政治地位上,一些纯“壕”的豪门,甚至不如一些有出息的寒门……
  一来是本身要更加做大,需要管理类的知识,二来……也是豪门在争取更高的政治地位,管理类在科举时也是最有用的!
  至于寒门,一般有些政治地位、家里数代之前出过太守一类地方大员,或是一些世家的远亲,不过大多缺少传承,此时蜂拥入楚,希望吸取一切能吸取的知识。
  而普通富户……
  毕竟不久前还是被人鄙夷的“泥腿子”,大多都十分务实。
  考虑到这种情况,白图也在看过学考的大数据统计之后,就已经着手和工部、礼部策划,进一步加大“匠学”发展的力度。
  顾名思义,也就是学习匠人能力的地方——相比之下,虽然像是黄月英为名誉校长的南阳大学,也开设机关学专业,鄱阳大学也开设农科专业,但这类都更多的教授原理,本意是鼓励创新与设计。
  而在匠学中,则是完全以实用为主,令学员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操作那些笨重的真气机,也就是变得可以胜任技术性更强的工坊职位,哪怕字都没有认全,也不耽误教学。
  其实现在也已经有试验性的匠学在开办,主要是工部和礼部联合负责,礼部仅负责“开办”的手续与准备,内容由工部汇总。
  相比之下,匠学不需要学考之类的条件,只要交钱就能上——楚国现在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给匠学补贴。
  不过匠学的好处时,完全可以和私坊、官坊对接,定向培养专门的人才,自然这部分“束脩”……也就是学费,也有官坊或私坊垫付,之后签个三年契、五年契,甚至十年契即可。
  此举其实引来了不小的非议,不过压力并不算大。
  毕竟在如今的时代,工匠往往也都是有“传承”的,否则也不会有诸如“传男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如今一下子变成完全开放、只收些束脩就能学到的内容,肯定有一部分民间工匠不满,但是……
  白图现在想要扛守旧士族的压力,都简简单单,有大批的拥趸愿意为白学张目,本来就地位不高的匠人,又能造成什么压力?
  更何况真正顶尖的匠人,大多可都在工部——工部博士,位同楚国官制中的四品官员,甚至几位在中大型、巨型真气机,还有其他几个重要工程上,取得了巨大功勋的工匠,都已经被封侯……
  对于这些顶尖工匠来说,地位的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虽然只是没有封食邑的几个关内侯,但也已经足够鼓舞人心……这些人肯定是和楚国一条心的!
  而且工坊主们,本身越来越需要有些知识的工匠,令中层工匠们在这方面,也得到了许多实惠。
  相比之下,工匠不仅声音忽略不计,何况工匠本来就是工坊兴起后,受益匪浅的群体,不可能大规模的反感楚王。
  而且很快这些中底层工匠就发现,因为需求的急剧提升,匠学对老师的需求也很大,很多都已经“真香”——虽说要将这些能够产生实际效益的半垄断知识,向大批的学员公布出去,但是……他们给的实在太多了!
  原本在楚国的“学考”,在计划中是以大学为单位,各自在期限内进行考核,不过因为楚国本身的国力提升、交通便利程度提升,并且为了进一步推广新制,白图和礼部最终决定,以“道”为单位进行学考。
  这也出乎了一些人的预料,不过与楚国最初的宣传相同——学考,只考核基础知识,与要报考的专业无关!
  无论报考管理类还是机关学、农科,都不会在考核中看到相应的内容,只要在同一道的大学,考核内容相同,并且所有道,都是分为四科——白学、文论、算数以及名辨。
  白学不用说,必考内容,算数也顾名思义。
  而文论主要考核读写能力,名辩……由名家、辩士引申而来,其实就是后世所谓的“逻辑”。
  四科比重相同,都取百分制。
  考后报名具体大学、学科,之后以分高者优先录取。
  因为各道的学考,都是在六月初六、初七、初八,所以对于考生来说,只能选择其一进行学考,并且……如果目标大学在其他道的话,需要前往对应的道进行学考,还无法跨“道”招生,在哪一道参加学考,就只能报考哪一道的大学。
  这局限也是信息传递速度所限,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无线电方面,现在只是引导发现了底层原理适用——因为缺乏人才积累,只要不是能排到庞统来亲自负责的科技方向,进步速度都很有限。
  尤其是为了不走偏,如今工部的研究项目,“硬盘知识”也都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指出方向。
  四科是提前两年半,礼部就已经公布,除了白学之外,都没什么明确的知识点,毕竟……大家本来就不是一套教育流程出来!
  反正是百分制,并且以排名为考核标准,那么只要从易到难都出些题目就可以。
  同时学考期间,各道的治所州,也都涌入了不少非楚国籍贯的考生。
  这是白图之前就许诺给其他诸侯的,考试内容一致,不过为了监察方便,外籍考生必须在每道指定的州、一般也就是最发达的城市,来进行考试……
  其中又有将近一半,都是来到了金陵,令金陵好生热闹了一番,也好生令外来的考生们,长了长眼。
  对于楚国来说,金陵也是最大对外展示窗口——都是在最繁华的城市,来接待外来考生,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这方面考虑。
  毕竟……
  楚国将楚(bai)学列入考单的时候,其他诸侯可是大为不满,甚至刘协很想宣布,用汉律来禁止任何人前往楚国学考。
  只是最终还是在刘艾等人的制止下告罢,仅仅象征性的禁止在大汉传播楚国邪说——不许传播,但是很多人都去考……恩,反正不正大光明的学就可以!
  其他诸侯虽然没有刘协这么激烈,但大多也都十分不满,毕竟他们只是想要白嫖楚国的技术,并不希望自己治下的臣民,去学楚国的那套新学。
  然而……此事的主动权,终究是在楚国手里!
  反正我会考,你们爱学不学……
  最终结果就是许多其他诸侯治下的考生,也都学了楚学。
  当然,学归学,大多心里都是辩证看待,毕竟能千里迢迢远来楚国学考的,基本都是其他各地的世家豪右子弟,多背几遍也不耽误他们的真实想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9/4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