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校对)第3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6/459

  不过现在……
  江东大族早就已经是新政的有力拥护者,虞翻也已经是虞氏内说一不二的话事人,而不仅仅是出色晚辈。
  陆康在户部的职务,早就已经卸任,虞翻也是在那时转正。
  户部的成绩,如今倒是有目共睹,哪怕这成绩,算起来各大世家都不怎么想承认……
  户部所辖四个官署,商务处、财务处、税赋处、户籍处。
  第一个不用说,被其他诸侯的使者记恨,对外谈官方交易价码,对内调控商业行为的,都是这一处的人。
  而财务处……则是平时背地里骂其他官署官员最多、也是被其他官署官员在明面上恭维最多的——给各个部门的拨款,就是他们负责审核批复。
  这两个处,还显不出虞翻的能耐,毕竟商务处能探出高价,其实更多是靠工部的工艺,和民部的质量,来作为“底气”。
  不过税赋处的税收,楚国几乎是年年翻番,虞翻在这方面,可是铁面无私,甚至结合自家工坊的收益,感觉什么税订的低了,还会特地和白图反映。
  户籍处那就更厉害……
  虞翻甚至敢说,现在整个楚国本土,不算山越和五溪蛮的话,无籍匿户少于两分(2%),可谓前无古人!
  山越和五溪蛮那是历史遗留问题,还在渐渐普查,入籍比例也已经在渐渐提高,只是需要时间。
  而其他各地的匿户,哪怕是再怎么中央集权、太平盛世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少过!
  甚至已经可以说是无人不在籍、无田不在户。
  固然是楚国政策原因,但如果没有虞翻的较真儿,甚至屡屡主动要求与刑部、民部联动清查,“黑作坊”的生存空间也不会被压到现在这么低,令各家全面“吐”出匿户。
  提到虞翻,白图也多想了想,之后对陆康问道:“仲翔真的能胜任陆老的位置?”
  虽然听语气,这是白图最质疑的一个,但是……陆康明白,这也是白图真的在考虑虞翻,而不像刚刚对顾雍只是客气话。
  “虞尚书虽然性子执拗了些,但行事自有章程,而且……大王也不用担心,他在江东士族中的威信。”陆康已经说得很坦荡。
  现在的江东大族已经吃够了红利,想要进一步扩大“比重”,也已经不大可能,能够尽量维持现在的规模才是重点,这种情况下,找个“黑脸”来看着也并非不可。
  “那……以后也还要陆老对仲翔,多耳提面命才是,另外陆老如果有什么所求、有什么建议,也随时可以说给我听。”白图的舍不得倒是不作假。
  “大王放心,老臣无论在朝在野,都定为楚国鞠躬尽瘁……”
  同时陆康也眼神稍一闪烁——所求,倒的确有,尤其是平时不怎么好开口的,之后趁着致仕上书,倒是可以开开口!
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制推行
  陆康将要致仕的消息,在朝中迅速传播开来的,正月十六的大朝会之后,陆康便上书“乞骸骨”,白图也第一次驳回……
  不过谁都知道,陆康的致仕,估计就是春夏两季的事情,这次被驳回,但大概再过个月许,就会走程序到第二次辞让。
  至于后继者的身份,也十分好猜,陆康也没有卖关子,不仅私下里暗示过一些人,并且在朝议时也借着几次议题,将大家的关注引向虞翻。
  对此众臣也不算意外,毕竟从与江东士族的关系、以及对白图的忠诚度来说,虞翻是少有的合适人选,并且能力也在合格线以上,资历也无可挑剔……
  内阁是给楚王“出主意”的地方,不过出主意并不是只用脑子,或者说……有鲁肃、贾诩在,内阁不缺“脑子”。
  像是陆康、黄承彦,平常主要任务,就是平衡内阁决策中,对江东士族、荆州士族的影响——一些会引发反弹的决策,他们可以提出质疑,不过能够在内阁通过的内容,他们也有义务去平息反弹。
  当然,相比于陆康,虞翻这“润滑剂”显得有些磨砂感……
  整个楚历四年,楚国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年中六月有学考,年末十月有科举,年初……更是将开始逐步推动州县二级制!
  从楚国建立之初,白图就一直在“张罗”,不过因为牵扯甚大,尤其是对基层吏员的变动,将十分剧烈,相当于建立更多的基层官署,同时对基层官署的官员做更详细的划分……
  之前一直很谨慎的在准备,如今三年过去,算上今年的科举结果,又将有一批新的人才进入楚国的官吏序列,州县二级制也已经可以开始着手。
  至于具体划分,六部和枢密院,更是早就已经反复议定过,并且向各地的基层官署,也渗透过消息,甚至有些地方级的政令,已经是以新划分在执行,算是给大家一个熟悉的机会。
  整个楚国本土,将划分为十道,十“道”为监察单位,类似于州牧制之前汉朝的“州”,但是不设长官,分设六部司与兵马司,互不管属,监察州级的六部堂。
  十道分别是:都城金陵所在的“金陵道”。
  金陵以东的“江东道”。
  将淮南两分的“淮南东道”、“淮南西道”。
  包括江东南部以及原章陵郡的“会稽道”。
  襄阳到宛城的“望京道”。
  江陵为中心的荆州北部地区的“荆湖北道”。
  荆南北部,长沙、衡阳为中心的“荆湖南道”。
  荆南南部,更多担负融合五溪蛮任务的“建宁道”。
  以及……暂未公开的,以交州地区为主的“广信道”。
  其中最能刺激到汉室的,肯定是“望京路”——不仅将郡县制大改大动,而且……望京?
  怎么看宛城这位置,望的都不是你自己的金陵,而是关中、是长安!
  刘协最初听到这名字时,很像拍着桌子问一句:你瞅啥?
  而暂时没有公开,完全处于理论阶段,则是“广信路”——广信是苍梧郡的一个县,也是汉王朝收回两粤之地后,建立的第一个县。
  后世“两广”的“广”,最初的本意,就是指“广信”。
  交州士氏,已经有的举地相附的意愿,不过双方还在拉锯谈判的阶段。
  士燮没有诸侯争霸之心,不过……肯定也是希望好处更多些的,前年还曾想要楚王能够为他争取汉室的爵位,之后以汉爵的身份依附,不过直接被白图拒绝。
  最初时有些不愉快,可不久之后,交州便再次向楚国求助了一批粮食,并且奉上了许多特产珍宝,隐隐有朝贡之意。
  历史上士燮是在赤壁之战的两年后,举族归附孙权,依旧保有一定的权力、以及在交州的影响力。
  不过在士燮亡故之后,士氏后人不甘寂寞的想要割据交州,被孙权灭族,留在建邺的人质也未能幸免……
  可见士燮其人并没有什么争霸之心,在赤壁之战后,孙权摆明了已经成割据之势后,士燮也没有与其争锋江东的意思,接受了孙权封步骘为交州刺史,举族归附,被封左将军,依旧坐镇交州。
  同时也可以看出,士氏在交州的影响力非同凡响,在其死后,士氏依旧能做做割据的梦,而且士燮在后世两粤的地位,甚至超过南越王赵佗!
  现在楚国虽然没有和北方硬拼一场,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是……楚国的地位,也不需要由一场硬仗来证明。
  再怎么看,现在楚国的形势,都比赤壁之战后,刚刚扬眉吐气的孙权要强得多。
  尤其是楚国也一直积极与交州的望族与土著开拓关系,民间影响也不小,整个交州除了临海、就是临楚。
  士燮客观上没有其他选择,主观上也没有其他想法。
  现在双方拉锯的重点,只是士燮可以保留多少权力,或者说……士氏可以保留多少利益!
  故而楚国的十道,没有算巴东,但却已经将交州算了进来。
  至于州级,比现在县级略大,并且比郡要小不少,如今楚国本土,不计在辽东、东莱、州胡、巴东这些海外港口与郡县,也不计夷州、亶州的总督府,一共有二百四十四个县、二十一个郡!
  改制后的“州”,只有八十一个,每个州有一个主力发展的县城,另外也带两三个小县。
  州级见六部堂,由六部司、中枢六部,垂直管理,在六部堂的司堂中点选一人为“知州”,作为“州”的最高长官。
  知州的任命原则是,当地着重发展的部门的司堂担任——大部分知州,将是负责地方民生工程的民部堂司堂担任,不过如果是商业大州、教化大州,则由户部堂、礼部堂的司堂担任知州,需要重点整顿吏治、法治,或是推广工部发明的时候,吏部堂、邢部堂、工部堂的司堂挂印知州也未尝不可。
  算是令州级中有一个核心官员,可以协调地方发展,不至于完全群龙无首。
  另设七府,地域上更类似于州,不过与“道”的行政级别等同,为楚国的七个中心发展区,七府的六部堂,也直属中枢。
  首先自然是作为都城的所在“金陵府”。
  还有与中原通商的大城所在“寿春府”。
  淮南军政中心“合肥府”。
  楚国领土中深入中原的“宛城府”。
  荆扬水路之腰“武昌府”。
  荆州中心“江陵府”。
  以及楚国最重要的入海口所在“吴府”。
  在州县二级制的推广中,改变最大的肯定是最基层的州一级——相当于平均三个县的官署,要整合为一个州官署。
  与此同时,州官署的配套班底,也比原本的县官署要全面得多!
  原本楚国境内,普通的小县,普遍基层六部都是不全的,以兼任为主,也算是早就留下的口子——合并为“州”之后,也会像拼图一样,成为更大、更完整的一部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6/4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