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校对)第3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2/459

  本来还有将领想要和大王反应,关于板甲不宜优先出口的问题,然而在见了弹弩和火炮之后,也已经没人提。
  板甲?
  换成铁矿、铜矿、锡矿……制造成火炮、弹弩不香吗?要什么板甲!
  最后提都没人提这茬儿……
  “那……”张辽欲言又止的样子。
  “重骑兵是不适合将来的战场的,而且像羌人、匈奴那种,纯粹的骑兵军队,也没什么发展前景,不过别忘了对于楚国来说,骑兵真正的意义!”吕布提醒道。
  没错,对于现在的楚国,骑兵根本不是单独作战之用。
  毕竟整个楚国才有多少战马?大多还是从辽东运回来的!
  战马的数量决定了,骑兵更大作用是策应其他军队,就像历史上的宋王朝……
  别看宋王朝以步兵称雄,在骑兵方面长期被北方政权压制,但是宋王朝的一线军队,至少会夹杂几百骑兵——不是为了集团冲锋,而是为了侦查、迂回策应。
  张辽闻言眼中浮现出了思索之色,其实也是之前被板甲骑兵迷了心,满脑子都是骑兵横推,所以心里才有些落差。
  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是张辽——不让他带着骑兵冲锋,他浑身难受!
  在张辽眼里,骑兵就应该直插敌阵,擒杀敌酋!
  别说是白图跳科技造成的这种剧烈变化,历史上仅仅是前装枪到后装枪的变化,都令许多军官无法接受。
  就像历史上普鲁士刚刚搞出成熟的后装枪技术时,有瑞士军官蔑称其为“灌肠枪”,甚至普鲁士自己也有军官,特地要求在自己的葬礼上鸣前装枪,否则“死不瞑目”……
  张辽也是如此。
  他并不是担心自己的能力过时,也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一时无法接受,自己所骄傲的骑兵,居然“过时”了……
  当然,实际上也正如吕布所说,张辽只是一时落差太大,钻了牛角尖。
  实际上距离骑兵过时还很远!
  一战初期德国都还有骑兵编制,二战时李云龙缴获马匹还不愿意交出去(大雾)……
  至于18世纪热武器水平的战场?
  发国那位皇帝陛下,最拿手的战术,不正是炮兵轰、骑兵冲、步兵上的三板斧。
  骑兵在18世纪后期、19世纪前期,都还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很“贵”的兵种,早就已经火器化的列强也不会嫌多。
  过时的只是将骑兵作为主力、甚至当成坦克用的战术……
  发国巅峰时,2800万人口,六七十万军队,火炮配备率达到千人近三门,二十多个轻重骑兵团、还另有二十多个机动骑兵团——也就是所谓龙骑兵。
  发国的龙骑兵不是骑得马有多凶猛,而是指“以马匹为机动力量”的半骑兵,用马匹实现高机动性,不过在战场上依旧是步兵的打法。
  也只有龙骑兵配有步枪,其他真正的骑兵,都是以骑刀、骑枪为主武器,火器方面只是用手铳意思一下……
  在楚国接下来的计划中,战马骑兵也会和炮兵一样,独立为骑兵师,之后以连队为单位,附从到各个步兵军团,再设立几个加强骑兵团,作为专门承担特殊任务的主力骑兵。
  吕布也是有心推荐张辽为骑兵师的师长,所以现在先提醒他,回去多思考新环境下,骑兵的战术发展!
  接着吕布又找来了张绣——对于吕布在曲阿侯府,也就是他的私宅邀请自己相见,张绣感到受宠若惊,在仆人的引导下,刚刚进后院的演武场的时候,见吕布正具甲看过来,张绣还以为是要指点自己……
  “具甲。”吕布刚刚说完,张绣也已经具甲。
  之后……
  吕布毫不留情的,一脚将张绣踹得撞进了一旁的假山中,扣出来都费劲的那种!
  而且不等张绣挣扎出来,吕布还不依不饶的追击,一把将其揪出来,抡圆了一个后脑勺着地的重摔!
  看起来除了没真砍,其他完全看不出留情的样子。
  作为一流武将鉴定师,张绣的武力在一流中垫底,哪怕吕布没有进入神威模式,也足以碾压他。
  半个时辰之后,吕布和鼻青脸肿的张绣,讲完了道理……
第四百六十五章
汉中之难
  楚历三年还没到,赶在楚历二年的岁末,辽东传来了讣告——公孙度,在九月病逝。
  楚历二年、也是兴顺二年,相当于没有白兔效应的建安八年……
  按说公孙度应该是建安九年去世,不过……事到如今,白兔和蝴蝶不一样,不仅扑棱翅膀,而且还蹬腿,对周围产生的影响早已无法计数,公孙度早死了几个月,也没什么稀奇。
  实在要推测一下的话,白图估计……很可能是因为荆扬两州的安定,不仅当地人没有外迁的想法,而且对中原的战乱移民,吸引力也比历史上更大。
  而辽东作为避乱之地,主要就是吃乱世时人才流入的红利,才每每在乱世时能发展一波,而现在有荆扬珠玉在前,自然辽东较历史上,也就少了不少人才。
  说不定就是几个大夫原本会去辽东的大夫,现在去了楚国、去了医学院,所以间接影响到了公孙度的寿命……
  不过公孙氏的权力过渡十分平稳,毕竟在公孙度生前,公孙康就已经在逐步接手,而且他的弟弟公孙恭,因为从小就为了治病而断根,在继承权上毫无竞争力,因此辽东的权力过渡没什么争议。
  趁着公孙度病逝的讣告,公孙康也再次向楚国和魏国请求,为其谋求封侯。
  对此无论是楚国、还是魏国,都没有拒绝,一同向汉室上书,言明公孙度为国操劳、镇守辽东有功,应当为其子嗣加封侯位——而且不是一般的列侯,而是需要授九锡的裂土诸侯!
  除了公孙康之外,同样被楚魏上表要求授九锡封侯的,还有汉中侯张鲁。
  当然,也仅仅只是支持张鲁封侯,至于什么天师、汉中王之类的封号,白图和曹操根本不想搭理。
  而日渐感受到威胁张鲁,也不再膨胀,接受楚国和魏国的建议,并且更加向两大楚魏两大封国靠拢……
  故而在新年的时候,白图和曹操给刘协送上了最好的礼物——两份“大汉忠臣”的表彰书,将公孙度和张鲁吹得天花烂坠,一副不封他们、或是他们的后人为诸侯,就对不起全天下的样子。
  除了安抚公孙康、安抚张鲁之外,楚国和魏国也未必是没有抱着“进一步打击汉室声望”的意图。
  在白图之前,汉室上一次授九锡,还是在王莽乱政的时候。
  然而现在从白图到曹操,还有一众辅汉侯,汉室授了多少九锡出去?
  更不用说,现在还被逼着继续“授”。
  虽然明知道楚国和魏国是胡扯,什么公孙度、什么张鲁,都是“乱臣贼子”,但是刘协也知道,如果实话实说,肯定会有更加打脸的结果,比如汉中与幽州东北部私自封国、比如楚国和魏国私自承认公孙康和张鲁的封国地位……
  针对此事,朝中也有不小争议。
  刘协倒是想全部驳回,不过谁都知道,汉室现在没有底气这样做。
  比较有争议的,主要是针对张鲁的汉中侯!
  公孙康远在辽东,在汉室眼里,即使要攻打公孙康,也只有陆路接壤的魏国能做到,既然魏国都力挺公孙康封侯,那朝廷也没必要多计较。
  即使以后要和公孙氏计较,也是收复魏国之后的事情,而且毕竟曹操与公孙康相邻,两人就真的能一直相处愉快?
  说不定将来在对魏作战时,还可以寻求合作——远交近攻,可是秦国已经验证过的“好办法”。
  不过汉中的情况完全不同,理论上汉中与楚国,都不能算是相连,毕竟走汉水从汉中到荆州这条路,不仅并不方便,而且完全是单行的,从楚国根本无法跨过巫山,抵达汉中!
  如果说从荆州入益州,还只是难以大规模行军的话,那从荆州到汉中,就是痴人说梦。
  而汉中的南北两侧,分别是蜀侯刘璋的益州和雍侯马腾、塞侯韩遂的关西。
  眼看只要雍侯和塞侯扫靖关西,收服那些在关西割据的董卓遗部,就可以对张鲁两面夹击……
  何况张鲁占据的还是汉中,不仅事关益州与其他辅汉势力连成一片,而且还是汉高祖的龙兴之地。
  并且刘璋与张鲁的仇怨,也非是一封诏书就能够调解的。
  贸然加封张鲁,搞不好反而令刘璋对朝廷不满,徒增变数!
  更别说董承等人在此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反对作用……
  按照董承的逻辑,张燕、杨奉、刘备,这些关东诸侯,都是想要害陛下的刁民,还是关西的马韩,一看就是忠臣良将、尤其是马腾——毕竟在韩遂有意低调划水的情况下,董承在西凉诸侯身上,能够体验到智商上的压制!
  相比之下,刘备、张燕因为有高人支招,都令董承感到威胁。
  因此董承一派在朝中,肯定是以关西的利益为重,反对将关西可以进攻汉中封侯!
  此时朝臣中,大体分为三派,一派以董承为首,以保皇……或者说是舔皇为第一要务,声称绝对忠于刘协,是刘协感性上最喜欢的一派,另一派是以宗正刘艾为首,以匡扶汉室为着眼点,用董承私下里,向刘协挑拨时的说法就是——刘艾这些人,根本不在乎谁当皇帝,只要是汉室的皇帝就可以!
  至于第三派,就是“其他”……
  没有什么绝对的代表人物,非要说的话,应该就是杨彪。
  一定要说“其他派系”的一致诉求,那就是各自都有自己的算盘,或是宗族利益、或是幕后代表者的派系,华歆、钟繇也都在此列。
  谁都知道,华歆背后是楚国、钟繇背后是魏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2/4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