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校对)第3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9/459

  而严畯则是在水文方面造诣匪浅,著有《潮水论》,是最早的潮汐方面的著作,只是内容同样遗失。
  至于榜首的赵爽,那就更厉害,历史上虽然没有做官,但是却在三国时期,就提出并验证了勾股定理……
第四百三十二章
五味杂陈的榜首
  赵爽、阚泽、严畯三人现在还都年轻,没有日后的学识。
  不过受到大将军府、楚国的影响,近几年阚泽、严畯也越发的向没有“白兔效应”的历史中,他们原本的“副业”方面去发展。
  毕竟对工部的扶持、以及工部的成就与地位都显而易见,并且……真的要拼为官施政、征战沙场,他们也就是二流资质!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如今得以在第一届科举中一鸣惊人、C位出仕。
  同样惊喜的还有礼部的第二邓芝……
  邓芝今年也不过二十有五,出身荆州新野。
  历史上邓芝是在荆州大乱的时候,全家入蜀定居,而且邓芝又是大器晚成的类型,在刘备入蜀后才被启用,因为活到了七十多岁,后期可以说是蜀国的中流砥柱。
  然而如今荆州归楚,绝大部分原本迁走的荆州人,都做出了与历史中不同的选择,也包括邓芝一家。
  邓芝自己觉得,最有把握的应该是军科,的确历史上的邓芝,也是以军功为主,老年时迁车骑将军、假节……
  不过这次邓芝在军科,只是勉强拿了个“乙”——毕竟本来邓芝就是大器晚成的类型,而且还是那种“把厉害的都拖死的差不多了”才出头的大器晚成,真论历史战绩也乏善可陈。
  但提起邓芝,他的另一件事迹很有名——出使东吴。
  而且不是普通的出使,是在夷陵之战中蜀国惨败、刘备死在白帝城后,邓芝负责了这次职责与意义都十分重大的出使!
  那时候是什么境况?
  关羽被吕蒙白衣渡江、一波打懵,败走麦城被俘后,东吴将其斩首,张飞因此而盛怒宿醉之下鞭打下属,被手下叛将割了脑袋,送到了东吴,刘备倾益州之兵意欲复仇,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得丢盔弃甲不说,刘备本人也一病不起、病死白帝……
  不仅是益州势力最危急的时候,而且也是与东吴的关系最僵的时候。
  诸葛亮这时力排众议,压下了内部的悲愤与反对,决定与东吴修好,以待日后,为蜀汉指了明路,同时对于邓芝来说,这一行的压力可想而知。
  自家主公刚刚被人锤死,自己劲劲儿的去求和,内外双重压力下,足以令人进退失据。
  不过诸葛亮这次没有看错人,邓芝出使东吴,虽然一开始吃了闭门羹,但最终向孙权痛陈利弊之后,说服了孙权,令蜀吴再次修好。
  其中固然有大势所迫的成分在内,毕竟魏国才是最大的敌人,但能够在当时的情况下,令孙权顺应大势,邓芝的口才、心态,以及交涉逻辑也非同小可。
  如今的楚国科举,也正是因为在模拟出使的问题中,邓芝的回答十分惊艳,最终斩获了礼科的第二!
  对这结果,邓芝自然十分惊喜……最多是心里有些怪怪的,本来想要戎马一生,结果在礼科被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恩,那我以后还是向礼部发展好了!
  至于在礼科力压邓芝的榜首陆绩,包括白图在内、以及楚国朝官,就要更熟悉得多。
  年方十五,和第一次见到白图时的陆逊差不多大。
  而且是陆逊的叔叔,陆康的小儿子,看这年龄差就知道,可谓是他老而弥坚的证明、在各种意义上,都是陆康的骄傲……
  历史上的陆绩,也是以“神童”著称,和邓芝这种大器晚成的寒门子弟,截然相反。
  只是陆绩“神”的方向,是在当时显得很“复古”的德治、礼治,以及经义研究方面。
  如果是在两汉太平年景,陆绩肯定会成为江东陆氏的真正代表性人物,不过在三国时代……陆逊、陆抗这些“能打的”才最亮眼!
  不过即便如此,十五岁的陆绩,也在礼科交上了令人惊艳的答卷,陆康今天笑得嘴角快要咧到耳根……
  陆绩也是楚国第一届科举,七科中最年轻的榜首!
  而原本盯着这位置的潘濬,心里更是五味杂陈,他在最有把握的礼科,不仅输给了十五岁的少年郎,而且连前三都没进去。
  潘濬是荆州武陵人,师从宋忠——没错,就是那个在大将军府时期,因为不满白图“杀一人如杀我父”言论,与孔融隔空论辩,最终因为王朗支招,落入了孔融的陷阱,因为诋毁白图,而被百姓门前泼粪、清名尽毁的那位荆州大儒……
  白图这次去荆州,还特地看望了宋忠,绝口不提当年之事,只当他是普通的因病致仕,不仅送上补品,而且名义上还鼓励了宋忠,即使身体不好、不能出仕,以后有什么意见也可以向朝廷反应。
  不论是出于感动、还是“识时务”,宋忠表现得十分恭顺,甚至当场作赋三篇,歌颂楚王、歌颂楚学、歌颂楚政!
  即使没有此事,潘濬也不会因为老师的遭遇,就拒绝出仕,这也符合如今的主流风气,原本历史上陆康还死于孙策攻庐江中了呢……
  只是参加科举的时候,潘濬也未尝没有“让你们见识一下,我们荆州儒生的厉害”的想法,结果……礼科虽然拿了甲,但未入前三,在他看来根本不值得吹嘘。
  但是!
  在刑科上,潘濬居然拿了榜首!
  一来自然要归功于潘濬认真复习,《楚律》背的滚瓜烂熟,二来……潘濬的历史评价可是“为人聪察”、“有机理”,也就是这个人善于观微推断,并且逻辑思维很强。
  在那些奇葩的罪名推论题中,潘濬是少有的能够滤清思路、正确归罪的士子,这可不是背明白《楚律》就能做到的,而在推理题中,潘濬的表现也十分突出。
  刑部榜首,当之无愧……
  只是潘濬见到发布的成绩之后,心中滋味很复杂。
  当初的“杀一人如杀我父”的直接诱因,就是白图整肃军纪,坚持斩首为祸百姓的将领,当时虽然还没有《楚律》,但却是《楚律》前身的“扬州约法”的代表性事件。
  现在作为宋忠的学生,他在礼科表现只是普普通通的拿了个“甲”,却在刑部拿了榜首。
  恩,不知道宋忠知道后,会不会再作赋一篇……
第四百三十三章
隔锅饭香
  楚国的第一次科举,影响力无疑十分巨大,但是距离自然而然的发动“咸使知闻”还要差一些,白图也没有刻意推动。
  按照虞姬的预计,如果能够一统天下,或是令科举更加深入人心,应该就能够直接用“咸使知闻”来公布结果。
  虽说没什么用,但是……有牌面!
  即使是现在,科举结果发布之后,也有无数人涌出金陵,向各地扩散消息,官面上也有信号塔开始向外传递消息。
  过几天宋忠就会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刑科夺得榜首,不知道届时会不会很“惊喜”。
  不过对于潘濬的榜首,白图很信得过,和宋忠不同,潘濬在没有白兔效应的历史上,虽然算不上亮眼,但也可谓功成名就。
  原本历史上,宋忠在刘琮投降曹操时,负责送降表,中途被关羽活捉,刘备虽然碍于其名声没有加害、将其释放,但却斥责其无耻,并且因为宋忠之子日后牵扯进了魏讽反曹丕的谋反案被株连,宋忠在魏吴两国也都名声不佳……
  而潘濬在历史上出仕吴国后,不仅有文功武勋,并且在孙权宠信权奸吕壹的时候,屡次直言力谏孙权、斥责吕壹,见孙权无动于衷后,甚至设宴百官,准备亲自在家中诛杀吕壹。
  故而后人对其多有赞誉!
  逻辑清晰、推理能力强,还为人刚正,或许他在原本历史上,只能算是中流的军功无法彰显,但是放在刑部的位置上,白图很放心。
  刑科的第二、第三,分别是贺齐、陈矫,也都是刚正不阿的性子,并且都是楚国“土著”,贺齐出身会稽郡,早年曾任郡吏,诛杀了另一名依仗山越附从,平日为祸乡里的县吏,并且带人平定了事后出现的山越为乱;
  陈矫则是徐州广陵人,如今同样在楚国范围内,不过在历史上是出仕魏国,出任重要的魏郡太守时,发现因为正值乱世,魏郡普遍存在有案不审,全都关起来了事的做法,于是整顿刑讼,理清了魏郡羁押了不止多久的大小案件……
  刑科的前三名,白图很满意,但真正令白图惊喜的,是军科的第二郭淮,以及户科的第二步骘!
  倒不是这两人比法正、诸葛瑾更加亮眼,而是因为这两人是各科前三中,唯二非楚国出身的士子。
  郭淮是并州太原人,太原郭氏已经够得上世家的级别,这次郭淮是只身南渡,不过之后将迁一部分族人来楚国定居——相当于甘氏和甘宁的情况。
  步骘是徐州下邳人,历史上步氏在徐州曹、刘、吕布大战的那几年,迁徙到了江东,只是如今在“白兔效应”下,徐州除了被曹操祸害过一次,之后一直在刘备的统御下,还算安定、步氏也没有南迁。
  不过步骘这次也参加了科举,而且正准备举族南过淮河、迁入淮南!
  毕竟下邳距离淮南也只是一水之隔,原本步氏在淮南也有不少产业,在寿春还已经开了几家工坊,迁起来也不是很心疼。
  相比之下,其他士子要么是楚国人,要么是法正、诸葛瑾这种已经在碗里的,白图自然更重视锅里的,毕竟家花没有野花香……恩,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不对,是妻不如妾、妾不如……总之这意味着楚国之外的人才,也正在被吸引到楚国。
  郭淮和步骘,算是白图从刘备和高干那“抢”过来的!
  这种情况,在一甲还有一例,而且也是名门出身,那就是凉州北地人傅干——他爹就是当初力主保全凉州的傅燮。
  傅干已经年近三十,算是科举士子中,年纪比较大的。
  这年纪、这出身,自然早就出仕。
  原本历史上是仕于曹操,在袁尚要与马腾联合时,出使西凉、力劝马腾与曹操联手击袁;而在“白兔效应”下,傅干是在汉帝脱离许都后,投奔了朝廷!
  当年傅燮为了保全凉州,在朝议上呵斥崔烈,并且一贯与宦官关系不睦,大宦官赵忠以封侯利诱,也不能令傅燮改变心意,最后被踢出了朝堂,到凉州上任汉阳太守。
  十五年前,王国、韩遂叛乱,因为猪队友凉州刺史耿鄙不听劝阻、贪功冒进身死,担任军司马的马腾带头投敌从叛,傅燮孤守冀县。
  当时叛军中有数千匈奴骑兵,因为感怀傅燮仁德,在城外跪地求其出城投降,承诺会送他安全回北地,年仅十三岁的傅干,也劝说父亲,痛陈刘宏昏庸、宦官当道,不如先返乡招募乡勇,留待日后有德之人出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9/4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