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校对)第3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6/459

  因此只要有“乡学推荐”,县学必须无条件接收,另外一些寒门豪族子弟,为了贴近朝廷局势,也会将自家学童送到县学,他们也都有一定的基础,县学可以自主接纳。
  虽说需要一定的学费,但户部对各县县学都有基于生员数量的补贴,同时各县也可以从县户司出钱额外补贴,只是补贴比例涉及到县民司、也就是县令,与县户司之间的协调,反正县学的“传道受业”,也关系到县令和县礼司的业绩。
  白图最近就听说,有几个不适合大量开设工坊的县,正在走精于办学的路线,就靠优质县学拿分露脸。
  至于郡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学”,则是通过“学考”以及“千石以上官员推荐”来招生。
  虽有推荐之权,但却限制在和科举一样的标准……
  也就是说,哪怕簪缨之家,想要有大量子弟进入大学,其中大部分也只能自己考——毕竟大士族的年轻子弟也很多,一个千石官员每年也推荐不了几位,除非是直系后裔、家族嫡系,否则根本排不上。
  县学的话,不少大士族其实也看不上,现在比较积极,多半还是想派人去“取长补短”,之后更新自己的家学。
  这是成百上千年养成的老传统,没那么容易改变观念。
  的确乡学、县学要超过“家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大学的话,就已经是另外的性质,大部分属于真正的实用向教学,并且有地域特征……
  造纸工坊多的地方,郡学就会有很多造纸相关的内容——不是教你一线的捣纸浆,而是各种涉及到的化学领域内容。
  冶炼工坊多的地方,郡学就是以各种金属冶炼原理、金属性质为主;大型民生工程所在的地方,会传授桥梁设计、水利设计的内容;集团耕作的农业大区,像是鄱阳大学,就是以耕作类的知识,比如育苗、神农精华配比知识等等为主。
  当然,受制于“教授”数量,只有最顶级一部分大学,真正各领域的“大师”,而且基本都是工部下派出来的“教授”,至于其他大部分这类大学,都还是照本宣科,全靠天赋。
  反而精于账目统计、刑律分析、经义解读、人力规划等等,直指科举科目的大学,不仅教学资源更丰富、而且也更受欢迎……
  毕竟这些才是“文人”最容易转型的方向,而且一看就是和“出仕”有关,随着科举的出现,学考也渐渐被楚国重视。
  庞统的意思,就是将工部的“补员”,下放到学考中、或者下放到大学中,而不是和科举混在一起,难为科举、也难为工部。
  也就是将工部,置于“大学之上”的位置,而不仅仅楚国朝廷的一个部门。
  白图也已经理解庞统的意思,正在与六部商议此事……
  不过这时看了看科举试卷之后,柳毅有些为难地问道:“楚王殿下,我家将军也一直想要效仿强楚,只是……外臣稍有不解,不知楚王殿下可愿屈尊解惑?”
  “若是科举之事,但问无妨!此举利在千秋,众位若是能够说服自家,本王也是乐见其成的。”白图一副很仗义的样子。
  之后楚国肯定也会四处宣传,今后如果中原、北方也有科举,相信由此入仕的学子,也会对白图在心里留下感激的种子。
  “楚国的科举,似乎……过于追求才能,而对德行很少考量,甚至并没有限制报考者的身份,楚王殿下就不担心,将来楚国官场会……走样吗?”柳毅的语气没什么嘲讽,而是真的不明白的样子,还一直斟酌用词。
  “柳先生这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楚国的科举,的确宣扬的是有教无类,然而之所以楚国敢让所有人报考,却是刑部的功劳、或者说是刑部所担的风险……如果真是作奸犯科之人,未被发现罪行、未被通缉,还能够参加科举,又怎么会是科举的错?当是刑部之过!若是没有作奸犯科者,又何必需要人举荐?
  至于中举入仕之后,行事有悖《楚律》、有悖楚官之道,也自有吏部查访,若是行奸佞之事而未被发现,同样是吏部之过,而不是科举之过。科举本身,只是公平、公正的选拔手段而已。”白图长篇大论的解释起来。
  其实也是因为楚国的情况,已经和其他地区不同……
  汉代对于民间的犯罪很“谦抑”,因为他顺应了宗族制,将基层的裁定权交给宗族自身,只要不是闹到官面上,“些许小事”宗族自行裁定就是。
  也就是朝廷根本不知道谁是“坏人”。
  那么需要“好人”的时候怎么办?
  自然就是找有验证的“好人”,来推荐其他“好人”,这种对基层宗族制的倚重,也符合儒家的道德观。
  “谦抑”是律法的原则性之一,《楚律》也讲“谦抑”,不过刑部改革却极力要将民间的审判权拿回来,不允许任何人染指。
  故而楚国的情况不同,楚国不是要好人互相推荐,而是要将坏人统统找出来……
  能在外面溜达的,除了逃犯就是“好人”,如果有“坏人”躲过了朝廷的耳目,那说明刑部的工作有问题!
  至于逃犯……有户籍制度跟着,想要隐藏逃犯身份,在楚国可没那么容易。
  之所以问这个的是柳毅,也是因为辽东之前被“名士”们忽悠瘸了。
第四百二十八章
学考宣传
  乱世初起,去辽东避祸的一批人中,最闪亮是哪些?道德君子、人间楷模!
  像是之前在辽东的管宁、邴原,白图也认可他们的人品,以及他们的德治。
  然而正是因为避祸去辽东的名士贤才,大多都是这类不适合乱世的“德治君子”,而且一开始辽东的确因为民风淳朴,所以令德治也发挥了不小的效果。
  这令公孙氏十分相信德治——当然,他们自己并不讲究德治,对外更信奉马与枪,但他们期望对民间德治教化……
  整个华夏,现在最相信德治的,反而是之前大家看来是“不毛之地”的辽东!
  当然,这些话白图和他们讲了也没用。
  楚国的刑部,现在也做不到彻底回收基层执法权,只是已经摆明车马的要“抢”而已,更别说是其他诸侯——心有余,也使不上力。
  趁此机会,白图还特地提道:“毕竟是第一次,这些试卷题目也难以尽善尽美。明年还有‘学考’,到时不仅欢迎各方友人参观,也欢迎……各方子弟来楚国报考。”
  刘晔、简雍之前就已经大概知道,“学考”是怎么一回事儿,柳毅等人还稍显茫然,张春华这时也主动给众人解释,白图自然不会费唇舌讲解“常识”。
  总得来说,科考是“入仕”,学考则只是“入学”,级别看起来差了不少,不过已经知道“大学”的众人,又怎么会不明白其中意义?
  当然,学考因为规模过大,不可能像“科举”一样,全都叫来金陵科考,更不可能整个楚国一套试卷、同时开考……
  而是每个大学分别自行考核、筛选生员,只要付得起路费,合理安排行程,一年参加几次不同大学的学考不成问题。
  大学是礼部直属,作为直接负责人的“学令”以及管理核心的其他学官,都是礼部的官员,学考的过程直接受刑部监察,每年每所大学,必须所有考生同卷、同分数线,泄题以泄露机密要务入刑,最终教学成果也受吏部考核。
  大学,原本是叫“郡学”,正常一个郡也只有一家,整个楚国也只有二十来家,有名有望更是一掌之数,不怕监察不过来。
  张春华说完之后,无论是之前是否了解学考,都露出了惊喜之色……
  简雍直接起身上前一揖到底道:“楚王仁义!难道……所有大学,都可以不问出身的报考?”
  科举其实也欢迎外来士人……
  只是那对于其他诸侯来说,是一种损失——是自己的人才,到楚国为官!
  至于安插奸细?
  咳咳,自然也是有做的。
  不过按照楚国的科举规则,只有“一甲”会录取楚国之外的人才,也就是直接入六部观政的头部青年俊才!
  二甲分配地方官、三甲推荐为文吏,这些都只录用楚国士人……
  能考上一甲的人才,居然被安排去做奸细?甚至还真的愿意做奸细?
  概率有多低且不说,而且现在楚国也欢迎中原、北方的士族,迁入分支来楚国。
  只是二甲、三甲,难度本就不高,如果不肯举族迁入,专门来楚国做个文吏,未免就过于可疑,也不会录用。
  不过“学考”和“科举”的概念不同,学考之后不是给楚国做官,而是要入大学!
  可想而知,楚国一定会尽可能的招揽、截留其中的优秀之人,但肯定也有不会被楚国招揽的人,愿意回到故土出仕、出力。
  这不是“白嫖”楚国的工艺的大好机会?
  平时潜入机要之处、策反工匠,希望偷学,都要被楚国扣押、甚至神秘失踪,现在居然只要考入,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大学学习三年?
  其中有些学科,可都是他们所垂涎的!
  “当然不是所有……”白图一句话,令大家的热情消沉了一大半,如果只是教授经义,不涉及那些工艺技术,那意义就小了许多。
  不过紧接着白图却说道:“讲武大学的报名标准,是有自己的流程标准的,其他大学则尽可报名。”
  顿时大家的热情又恢复了上来……
  讲武大学是什么?
  唯一传授军略、谋略的大学。
  是枢密院直属的“讲武堂”的下属大学,而“讲武堂”则是军方的中基层将领的进修之处。
  讲武大学的生员来源,自然更加缜密,本来也没人指望,楚国连讲武大学都完全开放!
  而白图说的是,只有讲武大学例外,已经出乎众人的预料。
  “不过本王也有两点要说,楚国之外的学子要入学,只有两种选择,其一是连同妻儿父母,一同入楚;
  其二是自行承担全额学费,户部不会补贴,会比楚国的生员贵很多……所以本王希望,有考生考中之后、出示录取书,希望迁徙家人的时候,列位不得制止,否则楚国保留驱逐所有二类生源的权力。”白图开口放下狠话。
  虽然来的都是使者,并不是各自阵营的核心智囊,但是听了白图的话,也都能明白其中深意。
  无非也是一种交换……
  大学接受其他势力的学子,但前提是想要迁到楚国的学子,各方也必须放行,否则就其他学员也哪来回哪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6/4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