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459

  相比之下,白图最多提供个故事走向,毕竟这时候写剧本,那词都是得合辙才行,不然唱着也别扭,而纯粹的舞台剧,因为不够热闹,在民间不算叫好。
  “外臣拜见白公。”曹邦来了之后,倒是依旧称呼“白公”。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曹邦一进来,吕玲绮就本能的皱了皱鼻子,总感觉哪里有些别扭。
  “安国,最近在金陵怎么样?驿馆可有什么怠慢的吗?”白图象征性的关心一下。
  毕竟曹邦并不在将军府供职、也不领俸禄,总不能显得自己有事才想到人家吧?
  “回白公,一切都好,不过……等白公的喜事之后,我可能要离开金陵了。”曹邦也有些遗憾地说道。
  质子不是想走就能走的,不过曹操的质子是曹丕,曹邦只是侄子,最多算个添头,只要曹丕不走……以白图和曹操现在的关系,也没必要拦着曹邦。
  毕竟等到明年,白图和曹操可能就要是陆路不见面的关系,以现在的局面,新的“三国”可能不是鼎足而立,而是“嬲”横过来的位置关系,曹操和白图自然也就要好了起来。
  白图闻言一愣,但之后也反应过来,曹邦之所以急着出发,大概也是为了趁着宛城到许县一路还能走通,否则以后就必须横穿辅汉的势力范围才行……
  “也好,临走时多带些特产吧,我让礼部也准备着礼物。”白图有些失望地说道,不过也没有制止。
  曹邦想到要离开,夏天有冰淇淋、平时还有戏看的金陵,情绪也有些低落,但还是问道:“白公特地找我来,可是有什么要事?”
  “本来是有几部剧本,想要交给安国的,但既然安国要离开的话,那就先准备自己的事情吧。”
  白图并没有强求,毕竟剧本有大量的台词、甚至曹邦还自己领悟了分镜,不是立刻就能写好的。
  万一耽搁久了,许县一带生变的话,路上恐怕平添危机……
  不过曹邦眼神稍一挣扎之后,主动说道:“以后恐怕也没有这种机会,白公如果不嫌弃,我便写完再回家吧!”
第三百六十一章
仪式
  曹邦一力想要写完最后的剧本再走,白图虽然担心他的安全,但在曹邦的自荐下,最终也没好拒绝。
  《周氏传奇》应该会是有一部长篇连续剧目,周勃最大的功绩是平诸吕,但并不是以此起家,原本他就是前汉的开国元勋。
  周勃本身是刘邦的同乡,最初跟着他一起反秦的一批人之一,不过在刘邦称帝之初时,他在一众开国功臣中,还排不到太前面。
  也幸亏排不到太前面,只是封了列侯,最终得以避免被陆续“诬告”致死、致逃。
  等到刘邦死后,硕果仅存的周勃和陈平,已经是开国元勋中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级别,也正是这两位在吕后专政时,保全了皇室在朝中的体面,并且在吕后死后,计除诸吕、拥立文帝。
  因此这第一幕,应该是“反秦”,第二幕是“楚汉之争”,第三幕是“平诸吕”,第四幕……才是“安知狱吏之贵乎”。
  既然是戏说,也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可以将周勃早年的经历,描绘得更加荡气回肠,来衬托最终“安知狱吏之贵乎”一幕时的无奈。
  曹邦还准备到时再去找一次王朗,向他取取经、找找着眼点——她可不是要黑狱吏,而是要描绘出旧律例吏治下的狱吏如恶鬼,与刑律革新后,“仁者爱人”的狱吏,形成鲜明对比。
  甚至曹邦觉得,为了更贴合实事,可以编一段周勃千里走单骑、护送玉玺还汉中的戏码,令观众更加容易联想……
  后面还有续集周亚夫,还有作为“花絮”的周建德,曹邦觉得等周建德酎金夺爵之后,白图和她叔父曹操,完全可以大张旗鼓的给朝廷进献上一次黄金应景。
  这就是曹邦的境界——写剧本的时候,连场外怎么针对性“宣发”都已经想好。
  唯一令白图遗憾的是,曹邦快要回家了……
  正月十五,在南北共同的盼望下来临,刘协一大早就在忙活着祭祀太一神、下午则是纪念平诸吕。
  这些都算是刘协自嗨,够不上“咸使知闻”的级别,以汉室现在的情况,也不可能为了“一时爽”就强行推动咸使知闻。
  就在刘协等到了吉时,准备祭祀太一神的时候,只见天现金光——咸使知闻,发动!
  刘协一开始还愣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祭祀之举,真的自动触发了咸使知闻。
  然而还不等他兴奋与紧张,立刻从金光中,看到了并不是自己的身影,而且……同样高台耸立、周围旌旗密布,下面是文武群僚,气势比长安朝廷的祭祀现场还要更隆三分!
  为首之人,虽然比刘协老成一些,但也依旧年轻,此时穿着格外令刘协感到刺眼——虽不是帝皇冕服,但也是诸侯华袍……
  白图其实也不想穿的这么复杂,不过最终还是没拗过孔融。
  好在城姬世界对穿着,普遍并不是很讲究,也就只有祭祀活动时,才会搞这些虚头巴脑。
  一旁则是同样克复古礼、一身士大夫打扮的孔融,正在宣读着祭文,前面用了一成的篇幅,在赞美汉室,而且主要还是赞美汉室知人善任、授予白图九锡,中间三成是描绘自黄巾之乱起,百姓有多惨,再三成描绘白图成为扬州牧、到加封楚王的过程中,随着渐渐站稳跟脚,治下百姓渐渐安居乐业,最后三成篇幅,用于展望未来,楚国百姓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总之就是重申白图的功绩,以及汉室册封、授九锡的事实,表明白图之前没有号楚建国是谦虚,现在号楚建国是为了更好的贯彻“仁者爱人”。
  一通长篇大论,令刘协有点反胃之后,轮到白图正式宣布……
  然而白图走上高台之后,并没有立刻宣布立国。
  “今立楚国,意在弘正气、护苍生、救社稷,某为楚王,特于此为楚国订立国八策,如后世有违,天人共诛之,愿万民共鉴!”
  白图开口之后,别说是其他各地百姓,就连在场一些并不知情的楚国文武,此时都有些疑惑。
  刘协则是直撇嘴,心里猜想着可能是和“白马之盟”差不多的国策——当初刘邦在称帝、并且弄死了大部分异姓王之后,与诸侯杀白马盟誓,也就是那句有名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如此猜想的人,此时也不占少数。
  而且……刘邦的白马之盟,只说了“非刘氏而王”,你却要说八策?够狠的!
  同时刘协隐约对“八”这个数字,有些眼熟,不过那种可能性,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排除——毕竟在他看来,之前白图“请除楚侯”的条件,根本就是有意折辱他,没有任何可行性。
  长安也唯有刘备,这时眼中露出震惊之色,继而死死的盯着白图的身影……
  “其一,仁者爱人——楚国为‘人’而立,以人为本,如背此策,国破身亡无怨!”
  刘协.撇嘴.jpg:就这?
  喊了句口号,啧啧,是用来代替之前的“匡扶汉室”的吗?——刘协越想越吃味。
  这的确是此前将军府,除了“匡扶汉室”之外的核心口号、也是核心精神,不过就是因为过于核心,显得大而泛之,只是令人听得舒服,并不会激动……
  “其二,唯才是举——自立国起,选贤试三年一科,愿天下士子匹夫皆报国有门!”
  刘协:???
  刘协本能的露出诧异之色……别说是刘协,听到这“天下士子匹夫,皆报国有门”的愿景,能不诧异的只怕少之又少!
  即便在扬州,也只有适应了纳贤馆、选贤试的地区,对这句话能泰然处之。
  尤其是在荆州,其实是引发了不少士族的不安的——这也在白图的预料中,所以才要各郡各县,都在今天传抄邸报,为白图的发言做注释!
  强调依旧是“察举”与“科举”并行,如此一来纵有不安,在士族依旧有很大优势,甚至江东士族都已经潜移默化的适应了的情况下,这种不安可以慢慢抚平,而不是引发激烈对立。
  当然,真有万一的话,现在的白图也不虚,毕竟扬州的基本盘已经坐稳,荆州敢乱,那平乱就是!
  只是长安之中,包括刘协在内,有几位已经由此联想起了当初送来长安的“八策”,知情者都更加死死的盯着白图的身影……
第三百六十二章
只取万一
  “其三,教化万民——自立国起,不论荆楚、南北,郡立郡学、县立县学、乡立乡学,幼学之年入乡学三年,其家可减赋减税!愿天下生民,皆幼有所学!”
  如果前一条,令普通百姓只是有些激动,但并没有实质好处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就是切实的涌上兴奋的情绪。
  毕竟“报国有门”只是有个门,但是……没有迈过门槛的能力,还是白搭。
  然而现在,官府的乡学可以接纳平民,而且送孩子上学,可以免一部分税收?
  更多的人,开始急着找能看懂邸报的,给他们翻译翻译具体举措。
  实际上可能与他们想的有些区别,乡学只是管基础识字和基础算数,县学开始则是分学科……扬州之中,礼部早就开展工作的地区的百姓其实更清楚,“教化”不是仅以做官为目标。
  真要教育出能考“吏治”的学员,普通家庭还真的力有未逮,除非真是神童,能一直领“白公劝学金”。
  当然,如果不以做官为目标,其实还有很多能令生活更好的学问!
  像是有些工坊的大匠师,岁入堪比一般的高门大户,哪怕只是学些粗浅的,农闲时也可以多份收入不是?
  而刘协听到这一条之后,脸色已经有些难看——除了第一条,从划江而治、换成了“仁者爱人”,这不就是白图羞辱自己的那八策的其三吗?
  难道后面也……不可能!那种事情,根本没有可行性,如果他敢这么做,肯定自己就要先阵脚大乱!刘协在心里默默地说服自己。
  “其四,助农重工——自立国起,楚国粮税,十五税一,永不复加,工坊工匠,皆有扶持,愿人人得惠、老有所养。”
  白图心里已经做好了免除农税的准备,东汉全胜时也只有四千多万人口,而现在还要减少许多,楚国更是只有一千多万人口。
  人均耕地面积很充足,参照工业革命初期的话,只要初步实现工业化,农税就会成为添头,在人均耕地充足的情况下,工业力量可以轻松将农业人口压缩,别说找农户收税,反而要小心“羊吃人”才对。
  何况还有百万顷以计的、适合集体高效耕作的田地,已经在官田名下……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如果人口真的翻个十几倍,那无论是工业化进程、还是人均耕地,都将限制转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4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