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灶王爷奋斗史(校对)第4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8/715

尤其是各诸侯国大都有一批为了各自理念奔走,获得国君认可的,得以实施他们理念的人。
这些人可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取高官厚禄,享受奢华生活才做官的。
他们纯粹的是为了各自理念得以实现,这才游走各国,说服国君。
只要能够得到国君的认可,那么很快他们就会坐上高位,推行各自执政理念,治理一方,增强国力。
所以许多的诸侯国渐渐地都有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或是兵力强盛,或是民间富足,或是商业繁华,或是学风浓厚等等不一而足。
齐元杨婵两人走走停停,观看人间风起云涌,感悟各家学说理念,体验世间人情冷暖。
渐渐地,他们对于这些学说也有了极大的兴趣,甚至还曾与不少各家流派的学子交流探讨。
甚至他们还曾找到过数位圣贤,在那些圣贤传授学业之时,听过他们的道理。
真正沉浸入进去之后,还真让齐元两人受益匪浅。
虽然他们修行的仙道乃是自身超脱之道,跟这些圣贤治世的道路不同,但也有很大的借鉴之意。
尤其是阴阳家墨家的一些理念,将其融入进道家的理念之后,对他们还是有着很大用处的。
两人游走天下,即没有具体的去处,也没有固定的跟随着某一位圣贤的脚步,而是随心所欲的走到哪里看到哪里。
反正诸子的学生遍布天下,到哪里都能看到当地百姓或多或少的受到他们的一些影响。
这一天,两人路过冀州的一个小村落。
原本他们并没有停留之意,毕竟只是一个普通村子,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可是当他们偶然看到其中一个相貌朴实的年轻人,站在田地里向那些百姓传授种植经验之后,齐元停下了脚步。
这应该是农家弟子,也只有他们才会亲自从事耕种。
第422章
袁平生
那个站在田地之间的年轻人不过二十多岁,身材不算太高,相貌朴实憨厚,话语简单明了,并没有任何的大话空话,也没有卖弄口才辞藻说一些让百姓听不懂的言辞。
所以那些百姓听到津津有味,毕竟这个年轻人耕种的本事确实在他们之上,自从两年前来到他们这里,开荒种田仅仅两年的时间,他田地里的粮食产量明显的就比村里其他百姓家的收成高出一截。
而且现在他们所在的这片地,就是这个年轻人开辟出来的田地,地里的庄稼长势明显要比周围其他田地要好上不少。
所以村里的百姓从开始对外来人的不信任,渐渐对其佩服不已,如今都来向他请教如何才能让地里的庄稼长出更多的粮食。
齐元两人静静地站在田埂之外,没有踏足其中,免得不小心践踏了人家的庄稼。
等到年轻人说了小半天,那些百姓这才满脸感激的向年轻人道谢,欢喜的四散而去。
待到众人散去,年轻人看向依旧站在田埂旁边的齐元两人,面露疑惑之色。
村里人他都认识,自然知道齐元两人并非村里的百姓。
而且看他们的穿着打扮,相貌气质,显然并非普通出身,这样身份显贵之人一般很少接触底层老百姓的。
“小兄弟请了。”
齐元打了个稽首,率先向那年轻人施了一礼。
“道长客气了。”
那个年轻人走了过来,拱手问道:“不知两位有何见教?”
“见教不敢当。”
齐元笑道:“贫道白眉,不知小兄弟高姓大名?”
“不敢,在下袁平生。”
年轻人客气的说道。
姓袁?
齐元笑了笑:“贫道近来和师妹一起游历九州,增长见闻,适才闻听小兄弟跟这些百姓讲述耕种之事,一时兴起,想要跟小兄弟请教些问题,还望勿怪。”
“哦?”
袁平生闻言有些诧异:“道长也懂耕种之事?”
齐元谦虚的笑了笑:“略懂一二。”
还真懂?
袁平生真的意外了。
虽然说农家祖述神农,主张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但绝大多数的达官显贵,以及许多有身份地位的学者更喜欢劳心治人,而不喜亲力亲为的下地耕种。
所以那些人对于他们农家宣扬的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理念,有些排斥。
毕竟各家学说代表的群体和阶层都有所不同,相互打压的事情也不少见。
而面前这位白眉道长,以及他身边的那位师妹,怎么看都不是普通人物,袁平生觉得他们俩应该是道家出身的高人。
现如今道家墨家儒家是最为显赫的三个派系,拥护者极多,受到各国达官显贵的推崇。
而这样的道家高人竟然还对耕种感兴趣,确实让他意外。
一旁的杨婵看了师兄一眼,心中有些诧异师兄为何突然对耕种之时感兴趣了。
不过她性情向来柔顺,觉得师兄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反正两个人游历九州也没有固定的目标,就算在这里待上一段时间也没什么。
杨婵对于农家的学问接触不多,主要是农家弟子务实,不像其他学派那般游走各国,宣扬所学,声势闹得都比较大,甚至还会经常接触那些达官显贵以及各国国君。
齐元跟杨婵不同,他对于农家了解的更多一些,对于这些一心为底层百姓做事的农家弟子也颇为佩服。
农家代表的是下层百姓。
虽然在常人看来,农家弟子跟普通百姓一样,都是种地而已,但实际上农家弟子所学极为复杂。
他们不追求高官厚禄,也不提倡无为而治,而是切实的研究有关于耕种的一切问题,将对庄稼威胁最大的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害。
他们会亲自开辟荒地种植庄稼,探索如何才能让庄稼长势更好,产出更多的粮食,还会改造农具,让百姓在务农之时更加便利。
他们还懂得上应天时,观察阳光、雨水、四季更替的节律,了解风霜雨雪发生的规律用来划分农时。
这些,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经验才能完成。
就是因为农家弟子务实的作风,以及确实给老百姓带去了实惠,所以他们不但在底层百姓之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对于各国高层,同样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还吸引了许多人追随,甚至就连声势极盛的儒家,都有弟子抛弃儒学而拜入农家,只因为他们切实的为百姓做事。
袁平生听到齐元竟然对于耕种也有了解,顿时兴趣大起,而后两个人就站在田间地头上交谈了起来。
其实关于种植庄稼,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齐元都远不如袁平生。
不过他前世因为非常敬佩袁老爷子,所以曾特意科普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
虽然也只是大致的看上几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真正让他来,他也是两眼一抹黑,不过毕竟也算是懂一些理念。
再加上数百年前天庭开辟灵田,召集灵植夫种植灵米五谷等物,他还为此操过不少心,也有一些经验,所以此刻交谈起来,却也说的头头是道。
袁平生从他的话语之中就能听得出,这位应该是理论知识多于实践,不过他并没有丝毫小觑对方,反而给与其极高的尊重。
因为,齐元提出的一些建议让他感到眼前一亮,颇有些心动的感觉。
比如说如何优选种子,开发复合犁提高耕作效率,还有开凿渠道,提高灌溉能力等等。
最为让他震惊的,则是齐元提出的一种培养优良种子的方法。
普通的粮种大都籽粒小,产量低,很难提高产量。
但每块地里总有几棵长势比较好的粮食,他建议袁平生将这些颗粒饱满长势良好的粮食收集起来做为粮种,然后一代代的培育下去,只要种子的数量越来越多,兴许就能培养出大量优质的粮种出来。
当然,在这个时代想要培育粮种其实困难多多,仅仅水源就是一个大问题,再加上还有不少的鸟雀啄食野兽践踏,意外因素极多。
毕竟如今野外各种兽类简直多不胜数,尤其是野猪和野兔,这是最多的种类,其他如野牛野驴山羊等等,也不罕见,若是碰到了犀牛大象一类的,就更加倒霉了。
这些食草的兽类经常就会闯入农田之中,毕竟它们可不会区分什么是庄稼,对于它们来说,这些庄稼反而都是长势极好的食物。
许多村庄的百姓时常都会有人在外巡逻狩猎,防的就是这些野兽。
而就算将这些都克服了,还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推广了之后,普通百姓也未必就能将这些优质粮种,真正种植出来。
主要还是许多地方都有缺水的现象,尤其是北方,河流相对较少,开凿水渠的人力物力消耗实在太大,还未必就能供应得上许多田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8/7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