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小蝴蝶(校对)第35部分在线阅读
但是工业体系是个很庞大的学科,尽管有程攀的超能力在作弊,但钢铁工业的飞跃至少需要十年。
与此同时,程攀泡在钢铁厂中的时间变得很长,所以程攀现在很忙。
第43章
一万初中生的影响
程攀在新完工的一钢材面前,看着它们正在参与着一系列质量检测。
这批钢材从炉中形成铁水,到经过四台蒸汽机带动巨型压力机对其进行热轧,在经过淬火和回火等十几道步骤全部在程攀的感知下操作。
程攀集中注意了解钢材中的气泡多少,变性下裂缝的产生,内部的杂质的多少,当然也有程攀无法用超感作弊的,如钢材中的磷硫酸性物质的含量,每一个工序都经过了反复的实验,和不停的细微改变条件。
钢铁之路就像一条马拉松长跑,程攀的作弊仅仅是换了一辆自行车代替跑步,行程依旧漫长,但是经过几个月的探索,钢铁的质量一点一点的改善。
但是很快,一个令程攀万分兴奋同时掺夹着一丝无奈的消息传来,程攀发现自己在这个时代种田的最大金手指不他的超能力。
数量上万的初中生在这个时代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力量,程攀以前不知道。
来自天朝大工业生产模式下的合格产品——程攀的经历代表这21世纪的天朝理科生的状态,高分低能是他们被外界打上的标签。
说起来,中国学生在走进社会前,一直在学习他们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一直没啥用。
程攀也是一样的,仅仅是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做了一点小衍生,具体的生产环节现在还是自己摸索。
程攀大量传授领地中的青少年理化知识,只是从历史上听说过普鲁士就是这样崛起的,至于这些知识有啥用,程攀只是觉得自己多了些能量产的工人。
但是上万名正处于好奇的青少年被程攀带入这个新的知识领域后,充分发挥了他们好奇宝宝的天性,其创造性为程攀的生产力爆发提供了火箭般的动力。
蔡刚是二号钢铁厂中厂长蔡师傅的儿子,自从蔡师傅和曾师傅分家各自管理一个钢厂后,两人就在相互攀比。
由于程攀在曾师傅的一号钢厂做实验,蔡师傅觉得自己“失宠了”,对曾师傅没好眼色同时曾师傅也对蔡师傅拉走一号钢厂内的精兵强将耿耿于怀。
先不提两人的恩怨,蔡刚在其父的家教下对钢铁一向感兴趣。
在经过程攀的那篇正统大道的演讲之后,对自己出生于钢铁世家充满自豪,在经过初中化学科考试毕业后,拉着班级的一些同学到父亲的钢厂工作,由于程攀制定的规则严格以及蔡师傅的家教好,蔡刚没有得到特殊照顾,一直参加基础工作,在工作时蔡刚发现铁厂的生铁产量高但是刚的产量太低,传统的灌钢、炒钢耗费了大量水轮机和蒸汽机。
在程攀的化学书中说明生铁只是比钢的含碳量高,蔡刚就对自己钢厂的一大堆生铁产生了怨念,好好的一锅钢混进了一部分碳,质量和价格就大大降低了,需要用熟铁中和,而熟铁需要反复锻打脱碳。
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脱碳?
蔡刚和他的同学开始研究起来。
蔡师傅知道儿子准备鼓捣实验,采取了赞成的态度,由于程攀在曾师傅那做实验,蔡师傅有一点小情绪。
蔡刚和其团队最后想起的方案是做一个大型立柱式坩埚,直接倾倒高炉铁水,从坩埚底部开几个小口,用蒸汽机和水轮机带动的鼓风机鼓入热空气,同时用机械带动的铁棒不停的搅拌铁液,在其冷却前让空气中的氧气和铁液充分接触与碳反应脱碳。
蔡师傅指出了这个方案的缺点,在搅拌时一定要时刻注意温度,此法容易发生铁液在坩埚内凝固倾倒不出的问题。
很快实验开始了,这是公元1343年重阳节,历史该记住这个日子。
当一炉铁液到进特制的坩埚中,鼓风机和熟铁敷陶瓷搅拌棒开始搅拌。与大家设想铁液温度下降的不同的是,在热空气通入后发生了剧烈的反应,铁水的温度不降反增,像沸腾似得不停的溅射铁液。
两个人猝不及防被飞出的铁水滴溅到,幸亏穿着特制防护服,要不然就是不是轻伤这么简单了。
蔡师傅大声喊道:“退开!统统退开!!鼓风机不要停!搅拌棒给我提上来!再不提上来就要化了!”
蔡师傅在施发号令时脸上通红,手一直激动的颤抖。凭他多年的经验,此时炉中的温度改变当然瞒不住他,作为一个老铁匠,他也拜读过程攀化学书中关于钢铁的知识,知道在这么高的温度下一定是碳和氧气放出热量。
其实在炉中放热不只是碳,大量的硅等其他物质被氧化炉顶冒出褐色的烟雾。
蔡师傅知道他们发现了一种轻松的脱碳法,随着反应平静,蔡师傅一声令下:“倾倒铁水。”
炉子转动着倾斜的将金属液体倒出,经过淬火冷却后,大家迫不及待的检测自己的产品,蔡师傅用早已准备的铁锤不停的敲打着新出炉的金属块,经过反复敲打,然后停了下来用神游般的语气说道:“钢,我们炼成了一炉钢。”
说完了这句不由自主地笑了出来,同时眼中流出了泪水,自己打了一辈子的铁,今天才知道,钢是可以被炼出来的。
四周的人在忐忑不安的等待过蔡师傅的权威验证后,开始欢呼起来,有的两两拥抱,有的甩出自己的安全帽,很快整个钢铁的气氛都被感染了。
蔡刚发明的这种炼钢法,在程攀的原时空由英国人贝塞麦于1855年发明的转炉炼钢法完全相同。
这是世界钢铁冶炼的里程碑,标志着现代钢铁技术的分水岭,这种方法将钢的炼制成本一下子降低了七倍,相对于当时贝塞麦用此法炼成的钢材,蔡刚此时的产品质量更加优质。
因为当时转炉炼钢刚使用的同时还无法解决火炉中的磷硫等酸性物质,程攀早就从高中化学书上知道通过加入碳酸钙调和高炉中的酸碱性方法。
程攀的炼制钢铁科技树一下子攀升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阶段,当然只是炼钢技术,钢铁加工以及各种合金钢的配方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在这种方法出现之后,程攀火速来的2号钢铁厂,全程观察到了这种方法的炼钢,发现自己发达了。
同时觉得自己在一号钢铁厂中几个月的功夫有点打水漂的感觉。
这几个月程攀大部分时间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灌刚炒钢加工高品质的钢材,但是现在发现炼钢如此简单。
程攀觉得自己这几个月在死胡同里撞的太久,这种感觉就像是学生时代在忙着对付暑假作业,趴在桌子上几个小时,打了十几页草稿,突然发现后面有参考答案。
蔡刚很快在程攀的主持下申请了此法的专利,为了给父亲一点光,没有取名蔡氏炼钢法而是改名为小蔡炼钢法。
蔡师傅专门跑到一号钢铁厂嘚瑟了一圈,曾师傅一直称病躲着他。
伴随着大量合格钢材的出厂,程攀终于有足够的钢材制造蒸汽机了。
原本的活塞问题也被攻克,那就是在铁质活塞上开槽,用较软的熟铁做活塞环。活塞运动时,跟缸套互磨,直到合适,这个过程就叫磨合。
活塞环因为较缸套软,所以磨损得多,用一段时间就要把活塞拆出来检查,活塞环若是磨损,超过指标就要更换,活塞上一般开三至五道槽,每道槽配一道环。
虽然还是要需要大量人力加工,但是程攀终于拥有高质量,可以安装在船体上的蒸汽机了,当然想把蒸汽机安在船上还要一系列的功夫,就凭程攀领地中这种造船技术,还是先老老实实的把飞剪船造好吧。
至于现在蒸汽机技术合格,蒸汽拖拉机终于不是一个面子工程,月产十辆的蒸汽拖拉机,节省了大量农村人口,大量外地移民开始经过培训转入工厂工作。
同时合格的蒸汽机开始被逐渐大量的使用,自公元1343年冬季,程攀的势力开始向蒸汽时代进发。
不仅是钢铁方面的突破,有一位化学毕业初中生沈城给了程攀一个大礼。
沈城在化学组中主管硝酸,但是作为原料一直匮乏,沈城冒着巨臭来的积硝厂,通过几年的发展,硝化细菌的培养已经差不多了。
硝石来自于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而领地中蛋白质是稀缺物,程攀不可能用肉来当做原料。
一天沈城发现一个粪堆中的硝石产量一直很多,他开始调查发现这个粪堆来自江边渔民的,这些渔民将鱼内脏清理出来丢进粪坑。
于是沈城发现了积硝的良好原料,渔民们不要的水生动物下脚料。
通过大量实验,沈城终于实验成功,硝田积硝法,就是将大量的鱼内脏用蒸汽机磨成浆和粪便、草木灰均匀的撒在一块地中。
程攀全程参与了他的硝田实验,凭借着对原时空东宁纪的模糊影像,以及积硝工人对硝化细菌习性的一丝研究经验开始布置场地。
其中经过了几次失败,其中一次就是积硝到很少的程度就停止了,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不行,硝化细菌似乎消失了,后来通过石蕊地衣中检测的PH试纸中,发现硝田的酸性太高了,于是喷洒微量碱液中和才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技术基本成熟了,一亩地中在最热的月份中最少可以月产700公斤硝酸盐。
副作用就是,现在长江的那帮渔民开始不分大鱼小鱼小虾一起捞光,反正吃不了可以腌制,剩下不能吃的烂鱼小虾卖给积硝厂。
有了硝酸盐,化学组开始疯狂起来,大号的铅制反应皿开始投入使用,大量从马鞍山一个小矿洞中开采的黄铁矿被煅烧生成的硫的氧化物制造出浓硫酸。
在浓硫酸和硝酸盐在铅制反应皿中通过在外部的温水加热,产生出气体通过冷凝管生成硝酸,有了硝酸,一批批苦味酸被生产出来,转变成程攀军队的战斗力,和矿石的生产力。
领地中,一万初中生在加入领地中的各行各业后,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程攀,他高中学习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这批在本时代的高级人才,将逐步诠释工业的力量。
此时程攀的举人功名已经到手了,1344年初,在领地中初步出现钢铁化工的初级中的初级工业体系后,程攀的出海战略开始行动了,在十艘五百吨的沙船运载下,程攀带着第一批500人的共合军,携带大量物资去海边的如皋县去开分基地了。
第44章
中转站的建立
正至三年年末,同时也是公元1344年一月初,程攀带着队伍和官印来到了如皋县上任。
对于突然空降来的汉人上司,无论是泰州大大小小官员都感到不自在。按道理这个外来的南人,应该给泰州府知府以及邻近的官员带上见面礼笑着脸拜访一下,否则你一个南人在百分之九十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官场就别想混。
可是程攀的做法超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
程攀一到当地就因为征地和当地的蒙古地主势力结了仇,也就是程攀刚到如皋县,只是亮出官印,证明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就离开了。
一些蒙古小官吏本来还想给这个南人上司一个下马威,但是程攀根本没有睬他们,就直接离开了县衙。
紧接着程攀就开始规划海边的盐田建设了。
程攀选了一块荒地,开始招募流民建设氯化钠产地,看着程攀占荒地,当地的一些蒙古大族开始准备敲一敲这个外来户的竹杠了。
先是一群家丁带着不知名的地契来指手画脚,而程攀在这一路上算是真正的认识到了这个世界,元朝压榨之残酷真属于历朝历代之最。
蒙古贵族占据了大量的农田,此时蒙古地主的手下没有佃户,汉人就是农奴。尽管也有一些自耕农,但是他们手中的土地往往捂不到几年。
这些自耕农通常得到抛荒的土地后开始种田,然后各种繁重的劳役莫名其妙的来了,经过压榨家破人亡,开始逃跑,然后土地抛荒,然后又一户人家在开荒,以此无限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