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国色(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603

  高雅贤言道:“李太守,小孩儿家不懂事,不要计较。只是你也知道了,宋金刚乃是王须拔部下,窦公击败王须拔,收取他的部众,这宋金刚亦是早有归降我军的心思,而今却为太守半途所截,拿了易县,将领们都是议论纷纷啊。”
  李重九微微一笑,言道:“高兄,当初我与宋金刚激战,折损将士千余仍不下易县,之后我多番设计,并策反了宋金刚大将,这才夺了易县,敢问这其中窦公出了哪点功劳。我以往都听闻过空手套白狼,窦公也是真是了得,只动动嘴皮子,难道就要我们将易县拱手相让吗?”
  高雅贤见李重九言辞如刀,当下想了下心道,看来李重九吃下易县,是断然不肯吐出了。
  于是高雅贤言道:“既然太守不肯让出易县也可,眼下河北之地,张,王二反王先后而亡,窦公承高帅之遗志除了推翻无道昏君,并要逐鹿天下。不知李太守如何看呢?”
  好嘛,李重九心道终于到了戏肉了,先大兵压境,又故意与自己计较易县归属,说来说去就是找一个口实罢了。李重九言道:“吾乃是朝廷旧将,虽不满天子之所为,但毕竟也受过知遇之恩,也不会与官军为敌。若是窦公有心于天下,我倒是很愿意拭目以待。”
  高雅贤又问:“那太守以为,窦公可以得天下吗?”
  李重九哈哈一笑,言道:“我哪有这般远见卓识,但是当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祖提三尺清霜,捷足有之。当年汉高祖与窦公一样都是出身寒微,所以窦公将来如何,还看自身运筹帷幄。”
  高雅贤,窦线娘听李重九将窦建德比之刘邦,都是大喜,却没有注意李重九方才实际上全是废话。
  高雅贤言道:“敢问太守之抱负呢?难道区区上谷一郡?”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在下一介布衣,所谓起事,不过是自保性命,护得父亲以及兄弟们的安全罢了,至于所谓的雄心,仅上谷一郡罢了,否则也不会自称上谷太守,现在我不过暂时牧守,若有明主现世,吾自当合郡献之。当然若是将来窦公能击败薛世雄,段达,夺取幽燕之地,我当归降窦公就是了。”
  听李重九这么说,高雅贤,窦线娘都是将信将疑,但是还是不信的成分更多一点。
  当下高雅贤,窦线娘对视一眼,都是点点头。两边接下来就谈了许多实际上东西,主要是商议两家互不敌对。
  窦建德虽无法夺取上谷郡,但也算收到李重九绝不与他为敌的善意。对于窦建德现在而言,主要大敌是朝廷,北面薛世雄和南面的段达,所以对于有草原骑兵之助力的李重九,暂时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不在他现在的目标,只要双方不敌对,他也可以暂时容忍李重九盘踞在上谷郡。至于李重九与窦建德两家言和,也是大为满意,如此总算不用担心南面有交兵的危险,给他一到两年的安全期消化整合上谷郡势力。
  于是两家谈判成功,彼此都是皆大欢喜。
第两百一十七章
安民养望
  从李重九这获得答复后,高雅贤,窦线娘二人即满意的离去了,半个月后,即传来消息,窦建德在河间郡的乐寿县筑坛,自立为长乐王(注一),展露其称雄河北的决心。
  与窦建德达成协议之后,李重九留下苏素,赵万三为文官,统筹上谷郡之事,而高楚,尉迟敬德等大将负责统兵练兵。至于李重九还将五百番军骑兵,改作为郡兵骑兵常备服役。李重九每年给他们同样是一匹绢的酬劳。这些番兵都是从随李重九南下的九千番骑中精选而出,全部配以铁甲皮质马具装,而且是一人三马,远胜一般的骑兵。
  这五百番军骑兵就驻扎在雁门郡的灵丘县(注二),与上谷郡飞狐县相距五十里。
  现在雁门郡的局势自两年前突厥围杨广于汾阳宫,雁门合郡被突厥人肆掠了一遍,只有数城硕果仅存。之后虽略有恢复,但又遭到刘武周叛乱。刘武周投靠突厥后,就率军攻打雁门。
  刘武周军兵锋坚锐,雁门郡郡丞陈孝意,武贲郎将王智辨屡战不敌,丢了天险雁门县,醇县,五台县,现在收拾残兵退守繁时县。遭刘武周围攻之际,陈孝意屡次向晋阳留守李渊求援,结果送入的消息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音信。现在繁时县与太原郡通路已断,陈孝意,王智辨成了孤军,不过饶是如此二人却依旧不降,与刘武周继续对峙下去。
  雁门郡五县,刘武周占了三县,陈孝意据守一县负隅顽抗,至于灵丘县,却暂时无人理睬,并非战略位置不重要,只是之前突厥入侵雁门时,这里破坏得最为严重,所以两年过去了,这里仍是一片荒芜。现在李重九决定重建灵丘县,在这里收拢流民。而重建灵丘县的目的,自然是在雁门楔入一个桥头堡,一面作为上谷郡的屏障,以抵御刘武周,另外也是保证飞狐县与怀荒镇之间的这条商路的通畅。
  当然重修修复工作不止是灵丘县一处,在上谷郡李重九除了现在据有的飞狐,易,范阳三县之外,还需重建因流贼肆掠而荒废的,涞水,遂城,永乐三县。重建工作并非顺利,宋金刚虽败了,但山间还有不少流贼山贼,还有不少百姓担心为流贼袭扰,宁可藏在深山之中,也不肯下山。所以李重九让尉迟敬德,高楚等人率兵围剿,也算给与刚刚成立的郡兵,一个实战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作百姓的工作,让他们安心下山屯垦田地。
  对于归降的山贼,流民,李重九都安置屯垦,力争在今年之内在这三县之内,让流民恢复耕种。现在这个时节,冬小麦已是赶不及了,所以就更不能误了春耕,苏素将春小麦的种子,以无息的方式给流民们发下去,让他们今年安心耕种,不收任何赋税,至于明年税赋减半,第三年才全额收取。如此政策之下,上谷郡每日都陆续有百姓向各个府县投靠,要求归籍为民。
  见到这一幕,李重九不由感叹,当初王须拔肆掠上谷不过才一年,按照大业七年的统计上谷郡共有户三万八千七百,二十多万口的百姓,到了现在五年内,已是凋零到不足十万,果然是破坏只需一年,但论及建设却要十年之功。
  纵观现在河北中原各地,如窦建德,杜伏威之流的众反王都忙着吞并势力,争夺人口,大肆扩军,以攻城略地劫掠钱粮,让麾下兵马百姓越多越好,力量更强,他们信奉当然人多自然势众。
  论强取豪夺,窦建德,杜伏威当然好手,而李重九的优势却不在于此,比起人多势众,乱世中人心向背也是重要的。若是安定民生,领内百姓富足了,自己声望也就提升上去了,将来四方来投,攻略他人的领地也比较容易消化。与人多势众相较,声望也是势的一部分。
  当然如此发展的弊处也是大大有的,就是声望起势太慢。正所谓发财方能立品,朱重八的义军当年在淮右的时候,军粮不足的时候还是吃人的,之后有了根本,这才讲究起礼义廉耻。而张士诚虽深得民心,最后城破时,全城百姓愿意与他同死,百姓有言,生不谢宝庆杨,死不怨泰州张。最后还败在朱元璋手上。
  李重九要想追赶李渊,李密,自己首先要在中原蓄积声望,培养自己的名声,而在草原上,则不必顾及名声,巧取豪夺,扩大势力,毕竟草原上鲜讲仁义,更推崇强者为王。
  而对于李渊他们,则必须采用合纵连横之道,遏制他们作势的速度。现在李密在自己多番催信,讲述道理下,一直迟迟没有南下攻打东都。只要李密一日没有攻打东都,在关中的隋军就不会东进增援,而关中隋军一日不东进,那么李渊就不敢从晋阳起兵直取关中。这相当于多米诺骨牌,比较历史上,李密已推迟了半年,没有攻打东都,那么李渊也无法从晋阳起兵造反,那么夺取关中的计划,也会比历史上大大推迟。
  但是李密现在没有回信,但这时草原上那帮长老们又开始急催,李重九也不愿意将这关系弄得太僵,于是安排好上谷郡的驻军防务之后,即率军返回草原。
  大业十三年的正月,过完年后,李重九率领草原骑兵踏着积雪,从飞狐县取道灵丘县,返回草原。路途间经过灵丘县时,随路可以看那件衣衫褴褛的百姓们,犹如山间野人一般在雪地里走动,不少人甚至连鞋都没有,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
  而百姓们看到官军,都是纷纷躲了起来,李重九心觉得奇怪,当下命王马汉前去查探,之后得知原来这些灵丘县的百姓,这手刚刚拿到官服发到他们手中的春小麦种子,转眼一个背身就将这些种子,都吞咽进肚中果腹。
  李重九闻之立即命王马汉将这些百姓抓来,王马汉当即带着几百骑兵,到处收罗。之后他带着兵卒一口气抓了三十几个领了春小麦种子,却私自将他们煮食的百姓。李重九转眼看去,只见自己发下去的春麦种子,这一个缺了半边的瓦锅里正冒着小火炖着,瓦锅里的米粥已是煮开,正咕嘟咕嘟地冒着小泡。
  而在一旁三十多名百姓手脚上都牵了绳子,看着一旁的番军个个吓得都是双腿发软。李重九见此长叹一口气,言道:“百姓吃不饱饭,是我父母官的责任,我有愧于你们。”
  “但是法纪不可违,若是人人都是如此,灵丘县的荒地也就没人开垦了,到时候你们明年一样会饿死,只是早死晚死的区别,来人一律拖下去鞭十下,老弱妇孺减半,刑法之后,并再给他们春小麦的种子,若再犯刑法加倍。”
  说罢李重九转身离去,身后就传来剥衣服,抽鞭子的声音。听着那一声声的惨叫,李重九面皮一跳,忍耐了半日之后,方才长叹一声上马而去。
  这马上又要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粮草不够用,而米商则乘机囤货,每年这时都要饿死一大片的百姓。李重九治下十万多百姓,那一点自己的粮食储备,仅仅勉强维持兵卒够吃,不去民间劫掠罢了。当然这比其他各地反王已是抢了无数倍,更不用说食人魔王朱粲的军队了。
  数日之后,李重九率大军抵达怀荒镇,稍事休息。刘易,周旭,姬川这三名怀荒镇出身的文官,以及昙宗,立即来拜会李重九。众人也是久别重逢。
  一年不见,怀荒镇更已是大不一样,在城北的草市,现在已是发展成为一座丝毫不逊色于本城的附城。据周旭叙述,在这里四方的胡商汉商超过三千人,甚至连来至西域,高句丽商人也有。就算是冬季怀荒镇的市集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若非有怀荒镇的财政支持,李重九这次南下用兵大规模开支,也就不能够维持,这座城池建立不到两年已是给李重九带来源源不断的支持。不过李重九闻此却是多了一份忧色,怀荒镇处于突厥,刘武周势力的前线,一旦开战,这里就会处于前沿,到时候岂非大大破坏了李重九现在最大的财政收入。
  周旭没有看到李重九脸上的忧虑,反而是兴致勃勃地向他介绍起希望蒙馆的事宜。希望蒙馆开办已有一年半了,基本完成了对怀荒镇内番将的汉话基础培训,简单汉字认识的工作。而对于那些读书的孩童,也是教习韵书的教谕,以及千字文,论语等的背诵,训诂,还有基础算术培训。
  周旭不知不觉已是乐在其中,深深代入了周校长的乐趣,他觉得可以扩大教学的规模。周旭甚至向李重九提出蒙学,小学,郡学,这三个一级级晋升的学院。理由是李重九现在已成为一郡郡守了,不可再以怀荒镇区区一偶之地兴办教育,也要扩大学生的规模和人数。
  注一:新唐书王窦列传,十三年正月,筑坛场于河间乐寿,自立为长乐王。
  注二:隋时灵丘县,相当于今日蔚县,灵丘县,阳原县一部。
第两百一十八章
招贤馆
  对于周旭设立郡学的意见李重九是赞同的。
  姬川言道:“太守,请恕我直言无论是怀荒镇,草原,上谷郡都不缺乏是勇猛善战的勇将,缺乏的是能治理一方的贤才,而将领不缺乏诡诈狡辩的战术,但只能将千人之才,不足以将万人,更不用说将将之才了。将军们虽可称上战必胜攻必取,但都是无地之矢,没有运筹帷幄的人才。”
  李重九听了当下有几分不快,这姬川怎么搞的,什么恕我直言,还真的当场直言不讳地落自己的面子。哪里有这样一点面子也不给老板的。
  李重九没好气地言道:“你说的,我明白,所以眼下正要以蒙学,小学,郡学,逐次渐紧,培养这样的人才。”
  姬川言道:“太守,你忘了我之前与你说的,一个肚子饿结果废了三天编网准备捞鱼,却饿死了吗?眼下太守之地方圆几千里,虽地广人稀,但是统御起来,也需能御千里如观掌的贤良。而太守现在的官吏,以我之见,嗯,周兄读书谕人尚可,刘兄算数算账勉强,至于那赵万三虽不曾见面,但想来不出百里之才,暂时这样的人才哪里去找,若论培养,要五年还是十年才能出一个如此的贤才。”
  “所以我等都要在结网中,饿死了。”
  好个姬川,一口毒舌将李重九麾下文官都攻击到了,好吧,估计念在苏素是李重九四叔,总算还留了几分颜面。
  周旭当即怒极,周旭一动怒说话就有几分结巴,言道:“好你个姬……川,那……你又是……几里之才呢?”
  刘易哼了一声,冷声言道:“几里之才,我是不知,只是他来怀荒镇是因为与人通奸吧!”
  姬川被人揭了老底子,当下大怒喝道:“你说什么,通奸又如何了,你情我愿的,再说了,当初陈平还昧金盗嫂了,高祖用能不用贤,才成就霸业,你这等这等真是鼠目寸光。”
  刘易冷笑言道:“大言不惭,就你如此之人还自比陈平,真是马不嫌脸长。那以你之见如何方能与千里之才呢?”
  姬川油然双手负后言道:“要论贤良,当然自然要从士族之中去寻,自古以来寒门只能出得樊哙,却出不了萧何,张良。”
  “寒门中也有韩信,陈平。”周旭言道:“上谷一郡没有名门大族。再说我们哪里去找世家支持?”
  当下姬川,刘易,周旭三人又吵作一团,待过了许久,方才想到失仪,于是一并向李重九请罪。
  李重九长长打了个呵欠,挥了挥手言道:“请罪到是不必了,以我之见,我们可以效仿燕昭王,筑黄金台,以千金买马骨,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皆可以到投奔来。”
  此言一出,三人皆是点头称是,称了一个善字。
  李重九见三人一致同意,言道:“那么我就在怀荒镇,易县,各设一招贤馆,以纳贤良,征辟人才,若是经得用,礼遇为郡府掾史。”三人皆是一致允诺。
  议定了招贤之事后,李重九决定视察一下怀荒镇附近的情况。李重九先是策马来到北面的安固里淖湖畔。
  这时安固里淖现在仍是冰封,厚厚的一层冰盖如锅盖一般覆在湖面上,以往所见湖畔一眼望不到头的白桦林,已是被人砍去了一些,修了木屋帐篷住人。
  四面了无生机,但是冰面上,上百名室得奚人,穿着厚底毛靴,正用木棒凿冰取鱼,只见湖面上破了好几个大洞,渔网深深的撒在湖里。收网的时候一声号令,上百人一起动手,从水里拖着渔网拉上冰盖。
  渔夫们的号子声,充满着动人心魄的味道,这是他们部族故老相传的捕鱼方式。听刘易说每一次他们捕捞,都能捞上好几百斤的鱼,小则三四斤,大则五六斤,网里若是有不足两斤的鱼都放回水中,大鱼才打来吃了。这就是草原上口口相传猎杀不绝的道理。
  打上来的鱼,这些渔民们除了自己吃,大部分都在草市中交易,黄酒,瓷器,茶砖,绢布,谷物,牛羊以及肉好。而拜托他们,怀荒镇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鱼肉。
  视察完北面的湖面,李重九又来到南坡,这里才是他认为怀荒镇的重心所在。在这个没有冷鲜肉的年代,粟米,稻米都便于储藏,而牛羊鱼肉则不在此范畴,一场普通畜疫就可能让牧群中的牛羊不存几只。还不怎么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在汉代,百姓日常主食,还是粟米,小麦虽有耕种,但是属于杂粮,直到两税法前,官府实行租庸调制,其中租二石粟、庸绢半匹、绵三两,调役二十日。收税主要还是粟米为主,不足杂粮辅之。而到了隋末唐初,因为小麦有两季种植的优势,因为在北方逐渐达到与粟米相当的地位。而朝廷推广两税法,在夏季时征收小麦。
  小麦耐寒好,在怀荒镇南坡到处都是小麦田,冬小麦早已是种植下去,在大片田里,无论汉人的百姓们,都是一身皮衣麻衣混搭的风格,一列一列的走到早春的冻土里,检查墒情,以免失墒。而除了麦田,另一边土地,也准备农时到了后,平整分别平整为粟米田,高粱田。粟米耐旱耐贫瘠,煮粥又比小麦好吃,一直是隋唐前百姓们喜闻乐见的食物。
  李重九在田里慢慢走过去,几名老农闻之太守前来,连忙上前拜见李重九。李重九到是与他们问了许多农事,隋唐不必明清,无论是读书人官吏都要懂得很多,在过去不能辨别菽麦,就被人视为无慧,而到了后世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已成了读书人的代名词。而到了今天,恐怕连很多大学生都要呵呵了。
  老农与李重九絮絮叨叨了说了很多,除了谷物的种植外,他们还希望在入春后,可以在南坡这里牧鸭、牧鸡,这样一来可以有禽肉吃,二来还以防蝗灾,三来粪便还能作肥。
  李重九听了觉得有道理,当即让刘易落实此事,尽快去办。几名老农听了都是一同拜谢。
第两百一十九章
檄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