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家的明国武士(校对)第3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2/571

  武田胜赖笑道:“那时候我的窘态,我怎么会忘记,李晓,我胜赖终于做到了,再过三年之后,我武田胜赖将正式成为武田家家督,执掌本家,而这一路走来多次艰险,若非你的帮助,我焉有今日。所以你对我胜赖之情,我一直铭记在心。”
  李晓连忙言道:“殿下之言,我李晓十分诚惶诚恐,此事切莫要再提。此后殿下执掌我武田家之位,在下只有悉心辅佐,一切忠心用心,帮助殿下横扫天下,才是我李晓最大心愿。”
  历史上自恃其功,而口出狂言最终横死之人不知多少,三国时许攸就是最好例子。
  没有什么恩情可以用一辈子,建功而不居,才是立身之道。
  常言不是说作人情的诀窍,就是不让对方以为你不在人情。
  反正自己越是谦让,武田胜赖越会放在心底。
  果真武田胜赖见李晓对当年帮助自己之事,只字不提,又是一副恭谦模样,当下十分感动。
  李晓心知武田胜赖眼下处境,自他上位之后,必然真田,保科,小幡等原先从龙之家臣,会对武田胜赖多有依赖,好获得当初站队时风险的报酬。
  如此亦是人之常情,但武田胜赖难免有几分心累。
  就连这次为了推动对北条家的决战之事,李晓亦暗中找上武田胜赖,拜托他利用嫡子支持自己,推动此事通过。
  不过李晓相较于真田他们,对胜赖要求得并不多,而这次对北条开战又是合情合理,对本家大战略规划大有帮助,更何况武田胜赖亦对自己观点十分赞同。
  此刻武田胜赖面上露出一丝忧色,言道:“李晓你觉得我真可以继承武田家家督吗?”
  李晓闻言,笑道:“殿下,何出此言,这不是你一直梦寐以求之事吗?为何现在愿望实现,事到临头,反而畏惧起来了?”
  武田胜赖苦笑了下,言道:“李晓,你是不知,这武田家家督的位子看似风光,但坐下之后却犹如千斤重担压在其身。所有家臣上下的目光皆注视着你,总不自觉拿你与父亲大人相较。做得好是理所当然,做不好,就得到一句不如父亲的评价。”
  说到这里武田胜赖长叹一声,言道:“我心知父亲大人是当世枭雄,所以我纵使取得太多功绩,但掩盖在他光芒之下,遭人非议也是难免,而如山县,马场等家臣,他们一切以父亲大人之命行事,似乎对我不甚重视,这也是我苦恼之处。这心事,我不敢对真田,竹中他们讲,怕他们以为我软弱,但是其实我早就已困扰于心,今日希望你能替我解惑。”
  李晓听武田胜赖说到此,亦了解他此刻的心态。
  李晓言道:“殿下,请恕我直言,你的困扰原因是将自己摆在不正确的位置。我李晓绝不会因为安慰殿下,而告诉你丝毫不逊色于主公,这只是一种同情罢了,殿下根本不需要。而真正的答案必须殿下自己去找,但我问殿下,即使不如主公,你就不去执掌我武田家了吗?”
  “正如当年殿下亦自觉不如上杉辉虎,但他来向你挑战之时,殿下难道畏惧不敢迎战了吗,若是如此就没有白根山,岩拒城了。殿下莫要忘记了你曾两次击退过上杉谦信,这是主公五次川中岛合战亦未能办到之事。你已证明过自己。”
  武田胜赖听李晓之言,眼睛一亮,言道:“李晓你说的不错。”
  “至于山县,马场他们几位,都是本家征战已久的宿将,跟随主公厮杀多年,确实他们对殿下尊敬有所欠缺,但是对于主公,对于武田家的忠诚,绝对是不容质疑的,对本家而言他们亦是柱石之臣,若这几位大人有失,本家根基就会崩裂。这点殿下决不可忽视,因为他们的态度,而怠慢疏远了他们。”
  “何况殿下现在已有自己的班底,如一门众中的信丰大人,大熊朝秀大人,小幡信贞大人,他们都是殿下没有上位时,即支持殿下的家臣,殿下大可以重用他们,不可寒了他们之心。再不济本家之中,亦有我,真田,保科三人支持殿下,绝不用担心山县,马场他们压过殿下的情况出现。”
  武田胜赖听了李晓之言,更是不住点头,信心大振,但随即又皱眉言道:“李晓,你说同时重用真田,保科他们,又不可怠慢了山县,马场这些老臣,但是两边处事,若起争执,我却该如何处置,偏帮哪一边皆是不好的。”
  李晓点了点头,言道:“殿下考虑甚是,袒护亲信殿下的家臣,会寒了老臣之心,而偏帮山县,马场大人,还以为殿下为了息事宁人,可欺,容易退让。但是殿下更不可作两面派,讨好两方。”
  “所以这事,殿下必须拿出自己的决断来。这说来十分不易,需要殿下有着主君的强势之外,同时必然让众家臣们明白自己处事原则,以及底线所在。在众家臣们心中划出一条线来。无论是谁,是何人若越矩,做出触线之事,一律予以处置。处事时要不偏不倚,公正处置,之后在严威之下,不妨再略施宽和,以赢得家臣之心。”
  “而这方面,主公大人,是其中能手,殿下大可多向他请教就是。”
  武田胜赖听了李晓之言,点了点头,亦是深有启发。
  李晓见武田胜赖一副略有所悟的样子,知道自己建言已起到作用,接下来如何作为,就看武田胜赖自己了。
  李晓所做这一切,即使希望武田胜赖竖立起自己主君的威信,然后镇压住老臣系,以及新进家臣两大阵营。
  此事所做不易,但是李晓深信,在自己多年的谋划之下,武田胜赖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一定会比历史上长筱合战时做得好。
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战再起
  永禄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
  因为战乱灾祸不断之缘由,正亲町天皇下令改元为元龟。
  是年为元龟元年。
  不过天皇的祈求和平的好意,并没有被织田信长所接纳,就在改元前的三日,四月二十日,织田信长会合了德川家的援军,以三万大军之势于京都出阵,攻打越前朝仓家。
  在这幕府将军都权势势微的日子,正亲町天皇的面子,更是一贯不值。
  而在织田家更早之前,四月五日,北条家亦集结大军,动手开战。
  北条家主北条氏政,以大将松田宪秀为前锋,率领四万余军势,从相模出阵,攻入骏河,连破武田家数城。
  而在李晓建议之下,武田家上下早已动员好一切,做好与北条家决战的准备。
  所以待北条氏政的大军深入骏河之后,武田信玄倾起甲信上三国大军,从踯躅崎馆出阵,走富士山山道赶赴骏河。
  同时山县昌景的骏河军团,接到武田信玄出兵的消息,亦从江尻城出阵,两军会合之下之后,武田军兵力超过三万人马,于是一鼓作气迎战北条氏政。
  北条氏政未料到,武田军这次决战之决心,对于对方如此快的速度,就能集结军势,颇为出乎意料。
  尽管北条军在军力上较武田军占优势,但武田信玄乃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名将,而麾下又有山县昌景,马场信房,武田胜赖这样的勇猛善战之将。
  更何况北条军遭过三增垰之败,面对武田家本就心理微微处于下风,现在面对武田军空前集结的大军,北条氏政更是心中感觉没底。
  双方还未决战,武田家大将山县昌景就给了北条军当头一击。
  山县的骏河军团,在伊豆骏河边境,以少胜多,大破北条军一万人马。
  此战武田军讨取首级五百多级,北条军溃不成军。
  北条军受挫之后,北条家上下这才见识到武田军恐怖战力,一时之间上下震惊。
  四月就关东,越前两大战场,织田,武田,北条,朝仓几大势力,集中大军准备会战之时。
  而这时越后的上杉谦信接到北条氏政的来信。
  北条氏政希望上杉谦信能够依据两家同盟之约定,从越后出兵攻打武田家。
  上杉谦信见武田军大军,尽数集中南线,心觉得,这也是夺取越中的大好时机。
  于是上杉谦信答允了北条氏政的请求,一面命厩桥城城主北条高广,沼田城城主本庄秀纲,调遣兵力从东上野出阵,进攻武田家的西上野,而另一面,上杉谦信则亲率一万八千大军的主力,再度出阵越中,卷土重来。
  这次上杉谦信早已请示过正亲町天皇,有纶旨之命,讨伐不臣,所以已有了出兵的名分大义。
  眼见上杉谦信的大军一到,原本蛇鼠两端的椎名康胤,立即倒向了上杉家。
  上杉谦信接纳了椎名康胤的降伏,但是逼迫椎名康胤,答应认上杉家大将长尾景直为养子,将来继承椎名家名迹。
  椎名康胤无奈之下,只能答应此条件,长尾景直改名为椎名景直继承椎名家。
  而椎名康胤的嫡子椎名康介,不甘于此,率领部分忠心的家臣武士逃出椎名家,前往富山城逃奔武田家。
  得到椎名家的效忠之后,上杉家迅速吞并了椎名家原先盘踞的新川郡。
  接着上杉军马不停蹄,继续向西攻略,上杉谦信率领一万大军,包围了富山城。
  神保家家主神保长宪,闻之大惊,当下动员军力守城,不过富山城中有李晓旗本备,神冈备,大筒备驻守,兼有本多正信,藤堂高虎,狩野秀治这样大将所在。
  所以尽管上杉军人多,武田军亦可以支持一时,不仅可以守富山城,还分兵守卫各个支城,引以互相支援。
  不过富山城并非上杉谦信主要目标。
  上杉谦信的真正目的,则是另分一军,命直江景纲为大将,率领八千上杉军,与椎名家三千军势组成联军,渡过神通川后,攻打城生城。
  城生城是李晓从飞驒通过越中,要害之地。
  若是城生城一丢失,李晓越中与飞驒主要通路断绝,与本家联系中断。
  如此整个越中就是一盘死棋。
  所以上杉家这一招十分狠辣。
  直江景纲心知李晓越中飞驒军团的主力,皆被上杉谦信自率大军困在富山城,所以在自己的上万军势之下,城生城根本不堪一击。
  不过直江景纲没有料到,李晓前往甲斐时,早防备到了上杉家这一手段。
  他命木下小一郎,马场昌房率领蛇尾备驻守城生城。
  尽管城生城守军只有一千五百人,但是铁炮众多,加之城生城本身就是坚城。
  以前斋藤家凭着此城,能自保不失,力抗神保家大军围城一年多。
  所以直江景纲的上万大军,攻打了三日,除了在城下丢下三百多具尸体,没有任何进展。
  就在直江景纲震怒,准备不计任何代价,猛攻城生城时。
  这时武田军的援军,已经赶到。
  武田军援军的总大将,正是李晓安排驻守在美浓的岛胜猛。
  闻之上杉军出阵的消息时,李晓就写信给岛胜猛,命他立即从郡上动员兵力,准备出阵越中。
  这时织田德川联军与朝仓浅井联军,正在越前进行大战,谁也无暇估计郡上的情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2/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