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家的明国武士(校对)第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571

  这运势不仅是祖坟上冒青烟,才能达到的,除非是整个山头火山爆发才有点指望。
  日本战国英雄辈出,经历先祖辈几百年奋斗,大浪淘沙之后,到了江户时代达到这一高度的,天下也只有幕府德川家,前田家而已,当然伊达家不算。
  而眼下,李晓在越中面临的两大对手,上杉家,北陆本愿寺石高都接近六十万石。
  在他们面前,李晓的实力,根本不足一提,胜兴寺肯让李晓在越中立足,实际还是卖在武田家的面子上。
  而在本多正信眼底的神保家,椎名家,在历史上却也并非是韩玄,刘璋之辈。
  就拿神保长职而论,永正十七年,神保家前家主神保庆宗射水湿原自刃,神保家灭亡。
  而神保庆宗之子,神保长职,凭自己和几个家臣之力,卧薪尝胆仅数年,就收复越中四郡中射水、妇负两郡这半国之地,复兴了整个神保家的旧领。
  虽然他最后败在上杉谦信之手上,但家臣团内部对他的看法,认为他仍不失为是一位中兴之主,仅这点上战国中,也仅有夺回出云国的尼子经久,从三河独立的德川家康区区数人做到。
  并且神保家,椎名家两家都是十万石级的大名家,出战时,其最大兵力动员力都在两三千人附近。
  两人的实力,都高过现在的李晓一到两个档次。
  比较双方的处境,李晓反而觉得自己更像是韩玄刘璋,甚至还不如。
  二万石对十万石,本多正信在不知李晓为穿越者的前提下,亏他还那么有自信。
  并且现在神保家,椎名家都是臣属于上杉家。
  若是李晓出兵攻打这两家,上杉谦信绝不会坐视不理,万一李晓真的招来了上杉谦信的越后讨伐大军。
  李晓根本不可能指望,武田信玄会上演岩拒城那一幕,亲自提兵来救。
  不提武田信玄不会冒这个险,深入敌境,就凭那飞驒糟糕的路况,以及贫瘠的物产,最多只能支撑三千大军,从信浓穿越飞驒到达越中。
  跋山涉水其路程就要耗费半个月,那时候李晓早就被上杉谦信干掉了。
  换句话说,李晓现在等于是在越中孤军作战,脱离武田家根据地,应对任何情况,都要靠自己,别指望有本家的帮忙。
  不过李晓对于本多正信,联本愿寺对抗上杉家未来外交战略,是作为李晓崛起本家最佳途径,是必须要执行的。
  本愿寺与李晓在越中并非没有利益冲突。
  但作为穿越者,李晓知道在未来三年内,织田信长就要攻下稻叶山城,入主美浓,展开他天下布武的大业。
  这点就足以让本愿寺将不把注意力放在越中之上。
  织田信长的织田家,现在的崛起势头,正如李晓玩太阁5时,走木下藤吉郎剧情时,那样流畅顺利。
  织田信长展现他天下的雄主本色,虽然织田家在前年,去年与斋藤家轻海合战,以及新加纳合战,虽遭受比较大的挫败。
  但正如历史上,织田信长俞挫俞猛的经历一样,挫败之下反而更激起了他斗志。
  好吧,这点在更多魔王黑看来,更觉得织田信长,是关键时刻总有狗屎运也行,与他作对的非败,即病死,反正命运之神也挺照顾他。
  永禄七年年初,织田信长出于击败犬山城织田信清,完成尾张一国全境压制目的,将本据从清州城移到小牧山城。
  五月,就在山县昌景,李晓的武田家飞驒征讨军大战姊小路良赖的飞驒联军时。
  织田信长攻破犬山城,犬山城城主织田信清见大势已去,脱城而逃,经美浓至甲斐,成为武田家家臣,后以犬山铁斋自称。
  六月,赠马给李晓的木下藤吉郎,居然用属性一百的魅力,将蜂须贺小六,前野长康为首的川并众纳入自己旗下。
  至此木下藤吉郎,开始在织田家展露头角,在织田家猛攻犬山城时,用计谋降伏斋藤家的伊木与鹈沼两城。
  战后,织田信长将木曾川附近的镜野、巾上、苧濑的600贯土地,赏赐给木下藤吉郎作为知行。
  木下藤吉郎也终于从织田家的低级武士,跨入中级干部行列。
  同时东美浓岩村城城主远山景任娶了织田信长的姑母,与织田家达成同盟,此举意味着织田家完成了向稻叶山城东面的包围。
  美浓一国在织田信长的攻势之下,渐渐已纳入了他的掌握之中。
  一如历史,三年之后,织田信长将攻陷美浓,又过了一年,织田信长上洛成功,正式入主近畿,掌握天下之中枢,完成了一介地方诸侯,到天下霸主的蜕变。
  之后织田家的势力,膨胀速度,就犹如吹气球一般,在所有人都还未反应过来时,将武田家,上杉家,毛利家,本愿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织田家的崛起之势不可阻挡,这也迫使李晓更迫切地渴望,壮大自己的实力。
  十一年后的长筱合战,在这场关系到武田家与织田家的气运之争,也是天下霸权争夺战,在日本战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中。
  李晓在这之前,势力必须强大到一个地步,强大到可以改变历史,成为其中的转捩点,否则若是武田家长筱合战失败,李晓就只能赶紧自备小木舟,然后远跨日本重洋,在另一端陆地上,进行李晓之野望了。
  在尾张三河织田家德川家,这清州同盟正日益壮大。
  所以可以预见,在将来,本愿寺,包括武田家将面临比上杉谦信更可怕数倍的敌人。
  到时北陆本愿寺面对织田信长的压力,求李晓给他镇守越中后路,抵御上杉谦信尚来不及,哪里会起与李晓争夺越中的心思。
  正因为织田信长存在,将来不太可能与本愿寺起冲突,所以李晓尽管不喜欢这般以佛法为饰,却野心勃勃想要夺取天下的和尚们。
  但眼下却不得不和他们结为同盟,以作为自己在越中立足的依托。
  不过话虽这样说,李晓在必要时候,也必须防着这般和尚一手,别叫他在背后捅了一刀才是。
  本多正信与李晓,城生城的天守阁中谈了许久,将李晓将来在越中发展做了一个大体上描述之后。
  这时本多正信,接着又给李晓抛出一个话题来。
  本多正信低下头,言道:“主公,请恕臣下失礼,这事本不该由正信过问,但是此事是众位家臣们都关心的事,若不解决,难免人心浮动。”
  李晓点了点头言道:“尽管直言。”
  本多正信言道:“主公,经过此次城生城之战,主公获封两万石知行,以目前而论,实是一名外臣,在武田家地位的极点。现在必须是想到,是再进行一步的时候,主公,若想在越中得到更大的发展,攻取的领地得到安堵,并得到武田家的信任不可,如此还请主公,尽速考虑与本家联姻之事。”
  李晓以外样家臣身份,短短三年之内成为武田家家老,在武田家中,饭富虎昌等谱代家臣眼底,已有几分非议。
  当李晓领两万石知行后,除了本家一门众之外,在外样家臣中,实力已与真田幸隆,小幡晓宪两人差不多,目前暂时屈居于娶了信玄女儿的木曾家之下。
  晋升太快,又并非甲斐出身,实在令人侧目。
  武田信玄的家臣团构成,是一门众+国人的构成模式。
  武田家的宗族,除了挂着武田这个苗字以外亲族自外,还有秋山家(秋山信有),饭富家(饭富虎昌),浅利家(浅利信种),板垣家(板垣信方),穴山家(穴山信君),小山田家(小山田信茂),一条家(一条信龙)。
  这些在武田家出任谱代家老,成为城主,侍大将之人,他们尽管挂着不同苗字,但都是出自武田家同宗,他们是新罗三郎源义光的后裔。
  在他们眼底,李晓,他就是一个外人,不管他是不是明国人,信浓人,都一样,他并非是武田一族。
  所以本多正信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李晓要想在武田信玄手里真正得到重用,就是要取得和本家的联姻。
  本多正信接着言道:“所以主公,若想进一步在本家立足,扩大影响力,增加话语权,最佳的手段,莫过于娶御馆大人的女儿。”
  李晓摆了摆手,直接拒绝言道:“我已有娶了正室,是不会更易的。”
  李晓与小幡由美成婚以来,作为李晓正室的小幡由美一直住在高远之町,两人已有近一年半没见。
  不过这也是当时的规矩,知行地,居城在外的家臣,一般妻室都要留在大名的本城,等于是变相做为人质。
  本多正信点了点头言道:“我知道主公已有了正室,但我指得是主公你的长子。我听闻御馆大人,在去年亦添了一个女儿,名为菊姬。我想主公不妨向信玄公,请命让菊姬嫁给主公的长子,如此主公就成为武田家的一门众了。”
  听了本多正信的话,李晓微微一愣,但仔细一想确实有几分道理。
  他现在的身份,已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在一年半前,他还未与小幡由美成婚时,自己充其量只是武田家一介侍大将,领取直俸,手上没有给子孙世世代代享用的知行。
  换句话说,李晓当时状况,就是武田家集团总公司,里面的一个打工仔,不过地位高一点,下属员工管你叫一声经理而已。
  这样下去,年纪一到,李晓该退休就退休,以后武田集团公司好坏,跟你没关系了。
  而武田信玄的五个女儿,不是嫁给北条上杉家这样与武田家并驾齐驱的大名家,就是嫁给内部重臣已作拉拢之用。
  在这样情况下,这时候的李晓对武田信玄而言,利用价值不够,对于一贯充分利用政治资源的武田信玄,是不可能将女儿下嫁给李晓。
  不过现在李晓已经升格为家老了,手上两万石高知行,在武田公司中地位大大不同了。
  从原来打工仔的身份,现在总算变成股东的一份子了,所以李晓在董事长武田信玄眼底,他若想加强公司控制权,对于李晓也渐渐有了必要拉拢的价值,不,是非拉拢不得的价值。
  也就是说,现在作为一方大名级家老的李晓,已经具备有资格,跟武田信玄联姻了。
  接着本多正信谈起了武田信玄的几个女儿呢。
  目前武田信玄庶出嫡出,一共五个女儿,长女三条夫人所出,依据甲相骏同盟之议,嫁给北条氏康之子,未来的北条家第四代家主北条氏政。
  次女,三条夫人所出,已嫁给武田家谱代重臣穴山信君。
  三女,真理姫庶出,已嫁给信浓木曾家木曾义昌。
  这三位在李晓出仕武田家前,都已经嫁人了,跟他没什么关系了,所以重点在后两位。
  信玄四女,松姬现在才四岁,历史上作为武田织田同盟的联系,打算嫁给织田信长之子织田信忠,而却未成功。
  五女,菊姬去年刚刚出生,就是前文提过,在历史上武田信玄曾打算将此女嫁给长岛一向宗,后嫁给上杉谦信养子,下一代上杉家家主上杉景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