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558

  ……
  尉屠耆跟着任弘和城内贵族熟悉城中情况时,他的“王后”郭宫人,则被城里的贵族妻女引到城里人专门为她们夫妻修建的“宫殿”里。
  郭宫人虽然年轻,却也是见过世面的,在长定宫里服侍皇后多年,最是清楚宫殿该是什么模样。
  宫墙要高要大,如未央宫,周回二十二里,哪怕是小点的长定宫,她这宫女提着水,也要走到腿酸为止。
  但眼前的,却只是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楼兰小院落,进去一瞧,不过是三进而已,有个两层楼,不是郭宫人吹,还不如他兄长,一个小地主在长安城外的宅院大呢!
  在郭宫人印象里,宫内的殿堂要宽敞奢华,比如上官皇后冬天会去的温室殿,乃是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以罽宾毛毯铺地,以象牙为火笼,夏设羽扇,冬设缯扇,从里到外泛着雅贵和暖意。
  可在院落内走了一圈,却发现这里虽然是新修的房子,竟是用马粪涂墙,烧火的灶台都没有,只是一个大火塘,两个楼兰庖厨在灰里烧纸胡饼,取出来后拍干净灰,便请她食用。
  郭宫人表面功夫比她丈夫强,虽然听不懂楼兰女人们在说什么,但还按照皇宫里教的规矩,彬彬有礼,一点点撕着胡饼入口,动作典雅,看得楼兰女子们愣神。
  只对她们递过来的新鲜牛羊奶,再不肯尝一口!
  吃了一会,众女又拉着她去看外面的“苑囿”,一口蹩脚汉话的女译者说,这是整个城中最大的花园,仅次于楼兰城那个。
  “苑囿,池沼?”
  郭宫人的脑海里,却浮现出了曾跟上官皇后去过一次的太液池。
  太液池,它大得像海一样,池边的亭阁连绵,水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的观赏植物,凫雏、雁子布满其间,又多紫龟、绿鳖,在水中动辄成群。
  郭宫人还记得,上官小皇后年纪小,才11岁,贪玩,最喜欢坐在亭子边上,给池塘的笨鱼撒食,一边撒还一边露出咯咯的欢笑。
  还有一次,皇后想卷起衣裳下去玩水,才露出莲藕般的小腿,却被詹事板着脸阻止了。皇后那张稚嫩的脸很失望啊,但规矩就是规矩,哪怕贵为一国之母,也得遵循,她只能望着自由翱翔远去,彻底离开宫室、长安的群鸟,不知道在想什么。
  记忆里的园囿是那样的,可出了院子,郭宫人却哭笑不得,这不就是个稍大一点的葡萄园么!
  距离葡萄成熟还早,不能采食,又因为语言不通聊不起八卦家长,城内贵族的妻女陆续告辞,郭宫人便在头顶的绿葡萄下发呆。
  好吧,她以为做了“王后”,就能理解上官小皇后的烦恼,可现在才发现,她们的烦恼,截然不同啊。
  想了一会郭宫人无奈地笑了:
  “没无甚不好的,本就是怕了宫里不知何日得罪了谁而惨死的日子,才想办法出宫的,我就当是,复又做回平民百姓家的女人,守着这小院,生几双儿女,安生过日子罢。”
  毕竟汉宫室再大,那也是天子、皇后的,椒房温室的华贵器物,她能用么?太掖池的一草一木,她敢乱拔一株么!
  可这扦泥的“宫室”虽小,却是属于自己和丈夫的!所有器物任由她使用,这不,还有两个奴仆跪在身侧,轻轻地摇着蒲扇为她扇凉,曾几时何,这匍匐不敢抬头的,可是自己啊!
  郭宫人一下子就释然了,伸手到头顶,摘了一颗还泛绿的小葡萄塞进嘴里。
  嚯,真酸!
  可仔细一品,却已有了一小丝的甜意!
  正想着时,她的丈夫,鄯善王尉屠耆却回来了,也不管奴仆在侧,竟直接将郭宫人一把抱起,在葡萄架下转了两圈。
  “夫人,我不难过了!”
  尉屠耆紧紧抱着妻子,满脸兴奋地说道:
  “因为任侍郎对我说,这里虽然不是大汉。”
  “但是,我可以将鄯善,建成如大汉一般的礼仪教化之邦。”
  “这里虽然不是长安。”
  “但我可以将扦泥城,建成为整个西域诸邦都艳羡的……小长安啊!”
  
第83章
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让楼兰城繁荣的是孔雀河,而使得扦泥城建起的,则是车尔臣河,它们可以说是孕育了罗布泊的“父亲”和“母亲”。
  车尔臣河这年头被称之为“阿耨(nòu)达水”,他发源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的皑皑雪山,冲下高原,向塔里木盆地流淌。
  它的上游地区因为山区降水少,河流径流量不大,河床附近有盐壳,周边高度荒漠化,只适合放牧,所以只有小宛这个人口千余的小行国靠养山羊养活自己。
  但在下游的且末、扦泥地区,土壤质量更好些,又因为数条河流汇集成几个湖泊,形成了一片广袤的绿洲。时值盛夏,芦苇、红柳、胡杨、芨芨草郁郁葱葱,水鸟和牲畜在周边繁衍,也为农业打下了基础。
  除了楼兰人分散在河流两岸的小块田地外,在扦泥城东的平地上,今年又新开垦了一大片土地,足有五六百亩之广,防沙的林带已经种下,打麦场、引水的沟渠和涝坝样样不少。
  旁边则建起了一座大的坞院,大小和里面的布置与悬泉置差不多,只是多了陶窑、畜圈,这儿既是屯田卒的住所,也是堡垒、驿站。
  这是任弘带着五十名士卒,在扦泥城民众帮助下建起的。
  这日清晨,任弘舒展着身体刚出门,本以为自己算早了,旋即就看到田官“宋力田”蹲在田地边。
  因为常年在地里弯着腰,宋力田身子有些佝偻,也不戴巾帻,就扎着一个扁髻,插着木簪,一头黑发里已夹了几根白丝,总是穿着一件短打,腰上插着把镰刀,绔腿捋得高高的,腿上的汗毛却不见有多少。
  任弘乃是侍郎、扦泥司马,麾下吏士都要唯他命令是从,但任弘也有怕的是,就是这位宋力田了。
  宋力田乃是敦煌郡派来协助任弘屯田的农官,初来乍到时,任弘还想卖弄一下后世知识,指点一下这老农官沤肥堆肥什么的。想必定能让他惊呼不已,纳首便拜,毕竟就任弘在敦煌所见,百姓种田多用新鲜粪便,还以为这技术尚未发明呢。
  结果,宋力田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任弘,薄薄的嘴唇毫不留情:
  “任侍郎,你觉得,老夫力田这么多年,连熟粪生粪都分不清?”
  任弘大汗,看来汉朝不同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层次不齐啊,这下可尴尬了。
  他之后便不再多言,农业啊,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耐心,最急不得的事。
  且很多时候,经验胜于理论。有文化的大学生,也不一定比不识字的老农更懂地里的庄稼啊。
  更何况,这位宋力田是有学问,他年轻时,据说在搜粟都尉赵过手下做过事!又在张掖居延担任力田的官职,是正统农官出身。
  只是后来因为犯了法,被夺去职位,发配敦煌,在玉门都尉府下从事,如今汉朝要在西域重新屯田,便将宋力田打发过来了。
  宋力田整日阴着脸,很少有句好话,又好酒,常喝得醉醺醺的,但醉归醉,在农事上,却从来没拉垮过。
  此刻他便捏着芝麻荚对任弘说道:“最迟半月,这胡麻就要熟透了。”
  这宋力田确实有两把刷子,不但刚来就安排人挖了粪池,将人畜粪便集中起来堆熟粪,更知道生地里种芝麻可得奇效。
  “荒地先种胡麻,可令草根败烂,一年不出杂草。这点也不必任侍郎教我,搜粟校尉早就知道了,他说过,胡麻之于草木,若锡之于五金,性相制也。”
  胡麻生长周期很短,随着开花一节比一节高,三四个月后,果荚成熟后就会自动爆开,露出里面香香的胡麻籽。
  今年接下来的农活,宋力田都安排好了,在沙地上划着田地片区对任弘道:
  “等入秋前后,便种宿麦,等到来年开春,粟和糜子也要种一些。种子要用当地的,若以敦煌麦种播下,恐怕不服水土。”
  小麦是楼兰的主要作物,但也杂种粟、糜子等谷物,任弘见过楼兰人除了胡饼,还吃磨碎后的烤制的粟米饼、烹煮的糜子粥。
  但在楼兰人的语言里,除了小麦外,其他农作物一概被笼统称之为“谷物”,可见麦子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宋力田喝了口酒,站起来指着广袤连成一片的田地,仿佛这是任他挥洒的画卷:
  “地平而大,正适合使大器,以牛耕,用赵都尉的代田法!”
  代田法,这是汉武帝晚年,由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当时汉朝连年对外发动远征,汉武帝又大兴土木,驭民太过,以至于关东出现了大量流民,盗贼四起,许多编户齐民被重役逼得活不下去,抛弃田地逃入山林,这才有了“户口减半”。
  后来汉武帝下了轮台诏,幡然醒悟,决定好好搞农业,解决天下生计问题。但人当然没死一半,土地却抛荒了许多,传统的小农平翻低畦成效慢,于是赵过便为国营农场的大规模耕殖,量身打造了“代田法”!
  此法细节不必细述,反正结果是好的,产量竟能增产一石!而且还节约了人工,正所谓“用力少而得谷多”。
  汉朝的农官系统比秦更成熟,搜粟都尉找到了增产的妙方后,便令关中的三老、力田和里父老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在朝廷主持下,向地广人稀的边郡推广——那儿多是官营的屯戍田。
  大汉朝之所以能只花了短短十年,便从武帝末年的荒废缓过来,代田法是有大功劳的!所以赵过被后世称之为“汉代袁隆平”,是实至名归。
  当然赵过功绩不止这一项,他的创造里,还有播种的耧车,改进的犁铧,以及二牛抬杠。
  从这时候起,便有了抬杠这个词。
  都是能沿用两千年而不落伍的好东西,经得住时间考验。
  任弘是越听越敬佩,但也问了宋力田一个问题:“宋力田做过农官,可听说过一个叫汜胜之的人?”
  ……
  “汜胜之?”
  宋力田摇头,他从未听过这名。
  “应该也是这年代的人啊,且也是农官。”任弘暗暗嘀咕,或许是还年轻,不知名?
  虽然赵过十分伟大,但代田法,毕竟更适合国营农场屯田的大规模作业,朝廷铁官为代田法铸造的大器,比如装有犁鐴的大型铁犁,小农在自家小片田地里用起来不太方便。
  且在任弘看来,代田法仍不够完美,不够精耕细作。
  若要让汉朝的主力小农家庭户户增产,还是要指望写了中国第一本农书的汜胜之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5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