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校对)第3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6/558

  只可惜他父亲死于巫蛊之祸,被卫太子矫诏杀了。韩增靠着在桑弘羊、燕王叛乱时站队,成了朝中三号人物。他在孝昭朝虽也参与过平西南夷、武都氐的战争,但都是作为副将,独自指挥大军还是头一次。故出塞后十分谨慎,行军极慢,绕远路的赵充国常常要等他好几天。
  韩增也有自知之明,虽然会师于天山北麓后他兵更多,按照朝中排位,前将军肯定比后将军大,他还是堂堂列侯,而赵充国仅是关内侯,但却十分明智地将指挥权交予老赵。
  “翁孙在天汉二年就追随贰师打过天山之战,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为孝武皇帝召见勉励。孝昭朝时又曾击匈奴,获西祁王,屡立大功,乃是朝中第一宿将,此战当由你来指挥。”
  而赵充国推辞再三后,也接过了指挥的大旗,两军合一,乘着匈奴人不进不退之际,率先越过石漆河,避免被半渡而击。
  而当次日正午,双方都已进入战场,这是艾比湖以南,石漆河以西一片广袤的平原,向南能望见巍峨的天山,北方极远处数百里外也是山:阿拉套山。
  当四万余骑汉军在赵充国命令下开拔,向远处雪地里人马重重,无边无际的匈奴大军进发时,大敌当前,韩增还是有些焦虑。
  因为这是汉军从未来过的地域,出塞四五千里,远超霍光要求,胜了还好,若是输了,这四万余儿郎,起码有一半回不了家,甚至可能全军覆没!
  他先前甚至想劝赵充国后撤,但最终还是打消了,只是在前往自己指挥的阵线时,最后一次问赵充国:
  “翁孙,此战我军以寡敌众,你有几成胜算?”
  隔着十多里,韩增似乎都能感受到,八九万匈奴骑兵行进时的隆隆巨响,他们集中的位置,满地的白雪直接被踩成了黑色的泥巴……
  “我也不是谦逊。”
  赵充国笑着,却不直接回答韩增的问题,只向南望着绵延数千里的巍峨天山,提起它曾见证过的往事:“二十年前的东天山之战,贰师为右贤王部所败,遭到包围,这些年里我一直在回想那一战,最后觉得……”
  “当时若换了我来替贰师将军指挥,能赢!”
  赵充国回头看着狠狠劫了匈奴各部辎重后,士气正旺的大军,哪怕是辛武贤部,也战意十足。
  又眯着眼,望向前方右贤王的大纛,真是熟悉的东西啊,只是这右贤王,是个志大才疏之辈,早非当年那一位胆大心细的雄主了。而匈奴人的士气,也与当年截然不同,更何况这次汉军主力万余骑,可是钉了马蹄铁的。
  二十年前贰师虽然靠了赵充国突围但士卒十死六七,那些袍泽名字和呼喊,就像那一战在赵充国身上留下的二十余创一般清晰,夜深人静时在隐隐作痛!
  “所以这场仗,莫要说我与前将军合力。”
  赵充国对老上司一点不客气:“哪怕让贰师来指挥,也能赢!”
  “翁孙啊翁孙。”
  韩增明白了,大笑着同赵充国告辞,回到自己的阵线。人数加起来十万余人的大战,同万余人的交锋完全不是一个体量,阵列要层次分明,何时投入战场,哪一批得暂时撤下来,都有讲究。
  却见匈奴大军阵势横垣二十余汉里,呈月牙形,分成八个大翼,各由一位小王统帅,万骑之下又有千骑、百骑。他们提前选好了战场,主力占据了西面的一片丘陵高地,想要居高临下,驰左右翼包之,远远望去无边无际,挤满了整个平原。
  右贤王的鹰旗下,有身材壮大的武士鼓起腮帮,吹响了一个巨大的号角。
  呜呜呜呜,它发出了低沉响亮的呜咽,旁边的各翼开始呼应,第二声号角接踵而至,跟第一声一样绵长高亢。
  随即十只,百只,直到匈奴人中,凡是佩戴号角的百人长皆开始吹奏,像是对月而啸的狼嚎般,千只号角同时回应右贤王,回应他们的头狼,夹杂许多胡笳声,还有越来越大的呼啸……
  而另一边,赵充国麾下大军虽是骑马至此,但其实只是骑马的步卒,马匹放在阵后,以部曲为单位,步卒居前列了几个圆阵和方阵。因为走得太远,汉军专用的武刚车根本带不过来,四武车阵也列不起来,只能靠士卒攒戈矛外向。
  又让辛武贤带着骑兵位于左翼,儿子赵卬在右,韩增部则布置在后,作为生力军随时听他命令加入战场。
  当赵充国挥动令旗,仿佛是他亲手操纵般,一旁的两辆旗车上,亦有兵卒立起了的指挥大旗,传递给左右旗车鼓车。
  从右到左,看到中军的信号后,数面司马旗也陆续挂起,而与此同时,应和着匈奴人连绵不绝的号角,寂静已久的汉军阵列,也响起了横吹鼓点声……
  开打前的战场一点不寂静,仿佛是一场交响乐的对奏。
  缓慢而沉重的鼓声,像是敲打在心脏上一般,宽达二十汉里的阵线上,各部汉兵都拄着手里长长的戈矛,紧紧站在一起,众志成城。他们跑了数千里,终于逮到匈奴人了,众人立功之心切。
  但大战未开,对面却有百余骑飞驰而来,举刀鋋高呼道:“汉人,斗来!”
  “又是这一招。”
  赵充国摇头,胡人就是喜欢战前派百余勇士过来挑战,其中颇有射雕者,想要靠他们强悍的骑射,削弱汉军士气,当年天山之战就是这样。
  二十多年前,血气方刚的赵充国只是贰师麾下区区假司马,便曾请命出战与之较量。
  可现在嘛……
  他直接拒绝了辛武贤部跃跃欲试的请求出战,没那必要。
  赵老将军举起手,在那匈奴百余骑靠近到几百步内不断挑衅时,如同心有灵犀般,下达了和任弘在焉耆城时一模一样的命令:
  “大黄弩,准备!”
  ……
  这场石漆河之战,乃是汉匈自征和三年燕然山之役后,时隔十六年最大的一场会战,参与人数达十二万。
  若是杨恽在,定能用他文人的眼光和文采,好好记录下这场战争的每一个细节,不吝啬篇幅的话,能写个几天几夜都讲不完。
  若是任弘在,也定能如他北上前扬言的那般,带着西凉铁骑对匈奴背刺,成为致胜的关键。
  只可惜战争双方不会在原地专门等到他快抵达战场时才开战,任弘也没本事发明无线电,能和分别已两月的赵充国隔着上千里实时通讯,确定匈奴人和大军位置。
  实际上,他现在甚至连自己的位置都无法确定……
  说来尴尬,在赵充国与右贤王于石漆河开战之际,任弘还在战场西边两三百汉里的地方打转,这已经是连续数日急行军的成果了。他们的马比匈奴和蒲类将军麾下的还瘦,任弘直接将萝卜留在赤谷城过冬,这个选择对的,他临时骑的马已经一死一病……
  此处前不久才降了雪,匈奴人行军的痕迹被齐脚踝深的大雪彻底掩盖了,南北两道山系所夹的广袤平原上,四处景致看上去都差不多。
  加上天气极差,连解忧派给任弘的乌孙向导都有些糊涂,毕竟过了赛里木湖后,这一带已属于匈奴乌孙交界。
  士卒们虽然穿上了解忧公主倾尽赤谷城库存赠与的冬衣皮裘,戴着鹿皮手套和暖和的靴子,但仍冻得不轻。
  带着四千西凉铁骑在雪地里转悠半天,却仍未能找到匈奴逃兵所说的,匈奴人几天前扎营的那条河流,也就无法追踪敌人接下来的位置。
  任弘抬起头,望向南方的天山,摸了摸自己的聪明脑瓜,不得不承认一件事。
  “吾等好像是……迷路了!”
  ……
  
第331章
猪撞树上了
  虽然没找到确切的位置,但随着天色渐晚,西凉铁骑还是在一处河流边扎营了。
  士卒们去旁边的林子里捡拾枯木来烧火,每一位什长都带着点火的火绒火石,在铁器上敲打制造火星。因为木头被雪浸湿,很难生起来,好容易点着后,众人都挤在篝火旁,轮着喝温汤。
  庖厨将背着的铁锅往临时堆起来的土灶上一放,就开始做热食,这天气也顾不上敌人是否会看到烟火了,先确保自己人不冻死冻伤要紧。这西域与中原气候截然不同,山区八九月就能下雪,平原上进入夏历十月后也雪花纷飞,到了深冬,野外根本就待不了人了。
  士兵们倒是很乐观,憧憬着再打场赤谷城之役一般的大胜。因为他们对西安侯太有信心了,就算在附近打转,那肯定也是君侯计划的一部分。
  而主帐内,任弘自己就有些头大了。典属国制作的地图比例太大,只能知道各邦国大概位置,根本无法用来寻路,而这一带又是汉人从未涉足之地,率军前来本就是一场冒险。
  敌人在哪?不知道。
  友军在哪?不知道。
  我军在哪?不知道。
  简直是一问三不知,而乌孙向导只怯怯说要去的地方“不远”,然后又抱怨雪天确实不太好找。
  派出去的斥候也迷茫,大雪掩盖了一切行踪,硕大的盆地里荒无人烟,接连不断的战争,让乌孙、匈奴的牧民都跑到别处去了,想找个老乡问路都做不到,只偶尔抓到个把匈奴逃兵——然而对方也是跑迷路了滞留此地。
  裹着裘服哆嗦的杨恽倒是宽慰起任弘来:“西安侯也不必难过,迷路失道,乃是汉军常有之事,李将军就不说了,就算是号称活地图的博望侯张骞,也因失道延误战事而被削了侯位呢!”
  杨子幼嘴巴虽说话不好听,却还吃得了苦,不愿和伤病一起留在赤谷城休整,硬是跟到了此处,还说作战记功,哪能没有军司马呢。
  可这一点都没安慰到任弘,他本以为自己拿了卫霍剧本,打开一看才知道是李广的!真是哭笑不得。
  杨恽还在说:“其余诸将也常有失道之事,毕竟敌境广大,而强弩将军韩增之父韩说,因在击匈奴、东越时从未失道,故孝武皇帝特地将他封在按道县,取按时合道之意也。”
  任弘担心的倒不是失道罪,他已圆满完成了蒲类将军交予的任务,千里驰远救援赤谷城,又斩泥靡,北上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正因如此,在没有与赵充国约定会合地点的情况下,只能追着匈奴人的痕迹走,一旦跟丢就难办了。
  最后任弘做了决定:“不找匈奴人扎营的痕迹了。”
  “只依水向东而行。”
  匈奴数万人马每天消耗的水极大,这玩意又重又不好带,所以行军扎营都应当是依水,天山以北气候虽比山南干燥,其实也就那么几条河,只要顺着河流,跟着小溪找到大河,也许就重新追上匈奴人踪迹了。
  到了次日众人拔营再度启程,顺着溪流走果然找到了大河,又顺流而行,虽然仍不见匈奴人的踪迹,却走到了一个大湖面前……
  好消息是,来到这,他们的向导终于能确定方位了,这是朝阳湖(艾比湖),天山以北最大的咸水湖。
  坏消息是,他们比原本预计的行军路线,偏北了近一百汉里,这真是偏得离谱啊。西凉铁骑应该走南边渡过石漆河向东行进的,因为任弘估计汉军和匈奴会在恶师(新疆乌苏市)相遇交战。
  这时候转而向南为时已晚,天气又开始变糟,一场冰冷的雨夹雪让军队哪都去不了,又得停下在湖西还算干燥的丘陵上扎营。
  糟糕的雨雪持续了一整夜,打在脸上如同刀子刮过一般,再顽强的军队,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行军。任弘比遭遇敌方大军还紧张,顶着毡笠巡视每个曲,确保燃料充足,营地干燥,没有士卒冻坏了脚。
  而到了第二天雨过天晴后,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负责在周围十余里外游弋的赵汉儿遣斥候来报:
  “君侯,湖泊东南有大批匈奴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6/5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