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9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2/1597

  结束了会议后,方希同就是开始忙碌了起来,他甚至都没有住进军方给他准备的住宅,而是直接住在了司令部里,反正他也没有带任何家眷上任,他孤身一人跑到沈阳城来,是来打仗的,可不是来享受的。
  更何况,这人也是不怎么喜欢的享受表面上的荣华富贵之类的,他更加享受圣天子信任,并委以重任,大权在握的感觉。
  权力,就是他最大的享受!
  如果你让他学如今的李春景,娶上十几个小妾,天天锦衣玉食,但是除了几个枢密院副使、陆军上将、帝国公爵这些头衔外,没有任何实权,甚至连金陵城都不敢随意离开,方希同可受不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春景这样做,其实也是学了郝柏年,这些年的郝柏年也是这么搞的,表面上醉心于享受,但实际上还是为了避嫌。
  圣天子本身就对这几个军方大佬心存戒备了,如果还三天两头表达出来想要重掌军权的心思来,那不是找死嘛。
  历朝历代里,没有好下场,被兔死狗烹的开国功臣那可是多不胜数,前明朱元璋几乎是把开国的功勋将领们杀了个精光。
  好在圣天子仁慈,帝国统一之后,该给的荣华富贵都给了,除了军权!
  而且将近十年过去后,圣天子也是开始再一次的陆续重用他们这些开国老将,郝柏年的重新崛起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而郝柏年是不可能一直担任御书房值班大臣的,等郝柏年退下来后,谁敢说李春景、陈科桥等人没有机会入值御书房?
  李春景和陈科桥等人,都是在等待,等待着属于他们的机会。
  他们如今甘于平凡,用十年八年甚至更久的等待,只为了能够有朝一日入值御书房,成为真正的帝国重臣,开创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只不过,这样的等待太久了,至少方希同是没有这样的耐心的,所以他走了另外一条路,一条让很多陆军大佬们都不齿的路,那就是‘愚忠’。
  甭管事情对不对,只要是圣天子的话,方希同都是举手赞成,然后拼尽全力去做到,哪怕是李轩让他把麾下十万大军全部派出去送死,他都不会皱一下眉头。
  哪怕是别人说他的陆军上将头衔名不副实,只是一个‘同上将’,但是方希同却是不以为意,至少李春景、陈科桥这几个当年比他风光无比的军方大佬,如今只能是种花养鸟,而他却是常年在野战部队里领兵,前几年更是以陆军上将的军衔破格兼任第一军军长,如今又是成为了整个帝国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战区司令。
  东北征夷司令部司令,手握十万主力大军,即将发动一场规模宏大的东北战役,为帝国开疆扩土。
  这样的机会,李春景他们是不可能有的。
  所以,哪怕是别人鄙视他,但是方希同更加愿意认为,他们这是在嫉妒自己,嫉妒圣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
  直接住在司令部里的方希同,也是没有闲着,他作为十万大军的司令,自然是不可能亲自去搞什么战术方案之类的事,实际上这些事情都有司令部的参谋团队正在搞。
  李轩为了利用这一次的东北战役的机会,去试验以后的战区司令部的规划和建设,特地给方希同众多的权限,司令部方面的机构设置,虽然是枢密院那边主导的,不过方希同也能够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另外司令部里的人员构成,则是从全军范围里择优任用,由此是引起了陆军方面众多军官们的哄抢,不少人是托人情走关系都是想要调任到东北征夷司令部里任职。
  不仅仅是这个司令部,实际上准备参加东北战役里的各军,尤其是各部队的主官,甭管是营长,团长这样的中层职务,还是旅长,师长、军长这样的高级职务,都是有一大堆军官们在抢着担任。
  几个军的各部军官,实际上从去年秋天开始就已经是开始调动了,枢密院方面把全军方面那些值得培养的优秀才人,都是一股脑的往东北那边晒过去,当然了,其中自然也是少不了权贵子弟。
  郝柏年的长子,去年刚从武学堂毕业,就是被安排到了第十军下属的部队的一个步兵队里担任副队长,虽然说大部分刚毕业的武学堂学生,很多人都会被分配到部队里担任副队长一职,但是像他这样,一去就是主力部队,而且还是即将参战的主力部队里任职,那还真没多少。
  要么是有过硬的本事,属于重点栽培的对象,要么就是有过硬的背景。
  为什么陆军方面的军官们,都是抢着跑到东北各部队任职,那自然是为了捞取军功战绩,毕竟像是东北战役这种规模庞大的战役,可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如今大唐帝国虽然年年都有打仗,但都是和土著的一些小规模冲突,而真正的大规模战役,在帝国统一之后,其实只有两场,一场是前些年第九军北上河套,第一批北上草原的兵力就有六万多人,而后期更是陆续增兵,前后参战的总兵力是达到了十万人以上。
  而第二场,也就是这一场还处于准备阶段的东北战役了。
  错过了东北战役的话,以后想要遇上大规模的战役,恐怕就要等到远征西域或者是南洋半岛或者是扶桑了,而这三个地方,估计一时半会的都不会爆发什么大规模的战争,至少陆军方面在最近几年内,是没有在上述三个方向进行大规模战役的任何打算。
  所以,东北战役应该是最近三五年里,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里。
  以郝柏年的长子为例子,在不考虑他的身份背景情况下,如果此人能够在东北战役里立下功劳,战争中或者战后获得晋升那是大概率的事,仅仅是升这么一级,就足以让他超越同窗。
  当他的同学还在挣扎在少尉军衔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中尉了,再过几年,凭借着东北战役的履历,他极有可能会被晋升为上尉,同时因为有过作战经验和立功,他还有可能获得进入御学堂学习的机会。
  再过十年八年,他曾经的武学堂同学们,估计还在中尉、上尉军衔里混着,但是他就已经是少校了。
  再过几年,他的那些同学们,有一些已经是在军中混不下去了,上尉就到头的他们开始会被陆续掉入预备师服役,然后退出现役,专业到地方任职。
  而他,却是已经成为了中校乃至上校,朝着更高的将官军衔发起冲击了!
第1335章
寒门子弟更恐怖
  在竞争激烈的军中,一步快就是步步快,为了获得比其他人更快的步伐,自然是有不少人想要调任到东北各军任职的。
  至于说跑去打仗有风险!
  从军本来就有风险,如果想要平平安安过日子,还去考什么军校啊,直接考大学然后科举当文官不更好。
  更何况,大唐军方的晋升体系,从来都是优先考虑有军功,有基层指挥经验的军官,一个一直当参谋等各种不上前线的军官,基本上是不可能升上去的。
  郝柏年的长子都得从副队长干起,打仗的时候得亲自带着士兵厮杀,你敢说你的身份比公爵世子更加尊贵?想要不上战场厮杀就步步高升,你让在军中服役的一大票权贵子弟情何以堪啊!
  贵族子弟从军,那都得从基层干起,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从一线部队的基层部队里干起,副队长,队长,副营长,营长这么一路走上来。
  没办法,大唐军方的晋升体系就这个尿性,指挥系统专业的军官如果不下基层带兵,基本是别指望能够走的太远,而这些权贵子弟们的目标,基本上个个都是奔着将官去的,最次那也得是上校,而想要走到这个高位。
  没有足以让人心服口服的任职履历以及功劳,别人怎么服你?
  就凭你的贵族子弟身份?开玩笑,我大唐如今有着八百多名贵族,几乎每一个贵族都会有子弟参军,而且还不止一个。
  而且除了贵族子弟外,其他的士绅大族的精英学子们,很多也会选择报考军校,为家族博取一个贵族的身份。
  至于寒门子弟,那些妖孽更恐怖!
  现阶段里,但凡是能够考上军校的寒门子弟,就没几个简单人,基本全都是一路都是拿着奖学金杀上来的妖孽,到了军校里那也是学校里的重点培养对象,而这些教官们往往也是军中最有实力的中高级军官担任的有老师们的欣赏,这前途也差不到那里去。
  自身能力妖孽,上头有众多大佬欣赏提拔,而且还有众多的大佬们恨不得把女儿,孙女什么的送到他的床上去搞联姻,这样的寒门子弟比那些纯粹的贵族子弟更恐怖!
  轻视这些寒门子弟,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西少年穷’这句话里的反派角色。
  而反派自然是特倒霉的。
  如今这年头的大唐军方的军官们,尤其是最近几年武学堂和海学堂毕业的那些基层军官们,其实都是卧虎藏龙,虽然大部分还是普通人,但是有着过人的身份背景的人,那是真不少。
  比出身,大家或许不同,但是比背景,那是谁也不比谁差。
  这种情况下,上头要晋升人的时候怎么选择?
  比出身,贵族、士绅子弟一大堆,这个人的老爹是伯爵,那个人的叔叔是侯爵,那个人的亲爹是公爵,除了武将贵族,还有官宦世家,这个人的老爹是部堂高官,他说我爸是巡抚,隔壁又有说说,你爹算个屁,我老子是侍郎,然后又来一个公子哥,淡淡的说:“我爷爷是当朝尚书……”
  哪怕是寒门子弟,人家也能冒出来一句:“我老师是某某上将!”“我丈人是当朝阁老……”
  这样还比个屁!
  所以为了避免各种人情请托,军方里晋升的时候,只看军功和资历,其他的什么都不管用,军功不够,郝柏年是你爹都没用。
  当然了,不是说身份背景没用了,这军功怎么来?要打仗啊!
  打仗的机会怎么来?大唐陆军总兵力五六十万,偌大的东北战役参战兵力也不过十万人,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捞到打仗,建功立业的机会,那也是不容易的,这个时候,身份背景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反正这又不是晋升,不过是调动任职而已,真狠下心来,还是可以做到的。
  这种状况下,东北各军的职务,尤其是营团级别的主官职务,就是成为了那些权贵子弟们的香馍馍,一个都是找关系托人情,想要调到东北去任职,然后参加这一场战役。
  为此,枢密院那边的军政部的军官们是头痛不已,麻蛋,一个个都是不好得罪,但问题是,哪来的这么多职务啊。
  更何况,他们军政部又不是给权贵子弟当爹当妈的,所以除了少数实在是不好推脱的人情,比如说郝柏年世子的任职,其他的能挡就挡,然后直接按照他们军政部的培养名单安排人。
  陆军军政部里,也是有着和内阁里的吏部一样,他们内部也是有着重点培养的名单,通过一层一层得到观察,帅选,然后逐级培养人才,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来合格的高级将领。
  虽然因为东北战役的众多军官争夺为止,并在这个过程里闹出来了不少是事情,让陆军枢密院军政部的将领们恼火不已,不过到最后总算是把人员都给安排好了。
  此外,这一场战役除了陆军内部非常关注外,近卫军和海军那边也是想要插手。
  近卫军那边倒是简单,陆军也是没有多大的意见,因为为了保持近卫军的战斗力,同时也是为了解决近卫军军官们的就晋升问题,每当有什么战役爆发的时候,近卫军都会派遣部队前往参战的,之前的河套战役里,近卫军同样是派了一个总兵力约四千人的混成旅参战。
  这一次,近卫军那边同样也不会例外,将会从现有的近卫军第一师、近卫军第二师里各自抽调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等部队,组成总兵力七千人的近卫军第一暂编旅参战。
  经过多年建设的近卫军,如今辖有两个师,一个胸甲骑兵团,而且这三支部队,都是常年保持着满编制的部队,不会和其他部队一样,工兵,辎重等辅助部队的兵员是不充足的,只有到了临战的时候才会进行补充。
  近卫军的这三支部队,常年保持着满编制的战备状态,虽然只有两师一团,但是总兵力却是达到了四万人,放眼在国内,都是不容小觑。
  不过因为近卫军常年驻扎京畿,虽然说为了保持近卫军的战斗力,李轩已经是对近卫军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比如说常年都是进行严格而频繁的训练以及演习,也是装备了最为先进的武器,比如近卫军里的所有火炮,已经是全面实现榴弹化,枪支火炮的质量都是最好的。
  但是装备的好坏以及训练乃至实弹演习,依旧是很难解决缺乏实战经验而带来的缺陷,而李轩为了保证近卫军的纯洁以及忠诚,近卫军里的军官一律都是幼军营出身,士兵也只是在龙兴之地兴泉府招募,又不会从陆军里大规模调任陆军军官任职。
  所以为了保持部队的战斗力,尤其是保持实战经验,让近卫军轮番上战场那是非常必须的。
  这些年来,基本上大唐帝国的每一场大规模战役,都会有近卫军的身影,少的时候兴许只有几百千把人,多的时候事也会搞四五千人,遇上东北战役这种,近卫军更是直接一口气派出了七千兵力。
  而近卫军的派兵要求,陆军方面自然是没啥意见的,反正到时候按照传统,近卫军的这些兵力也是纳入东北征夷司令部所辖,归属陆军指挥的。
  只要近卫军方面不跟陆军争夺指挥权,陆军一般也就不搭理了。
  但是海军也是想要在东北战役里插一手,这就让陆军那边有点不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2/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