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9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0/1597

  顶多顶多,就是廉价的木制双层小楼房。
  这楼房的高度低了,单位面积里可以容纳的居住人数自然也就少了。
  当工厂占用了大片的地皮,同时居民楼普遍都是平房的情况下,其实如今上海城区的居住环境已经是非常的恶劣。
  尤其是那些普通工人居住的地方,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挤在三四十平方的小隔间里生活,这些小隔间往往也是密密麻麻的,那些房东们为了赚取更多的租金,根本不会管火灾等危险,都是恨不得把每一寸的土地都利用上。
  如此也是造成了,居住人口越多的地方,居住环境其实也就更加的恶劣。
  比如居住在第二工业区西北部丛圆的宋丸子,她一个单身女子,住的却是数十平方米的公寓,而且整个小区环境优美,还有加倒刺铁丝网的高墙围起来,又有武装护卫把守,别说小偷小摸了,人数少点,火力差一点的武装分子一时半会的都攻不下来。
  丛圆内有工人定期整理花园,清理卫生,居住环境可是相当不错,在上海里,也算得上是上等的居住水平了,然而,丛圆如此庞大的面积,期内不过数十栋小楼,居住人口不过千人。
  但是距离丛圆不过数百米,面积只有一半的一片专门面向普通工人建筑的住宅区,却是居住了超过五千人,住宅区里被指望能够看见什么草坪绿地里。
  而这样的住宅区,在各大工业区的间隙地带里,到处都是。
  这也不是说上海没有其他土地了,实际上离开城区远一些,还有大量的土地呢,但是这些人却是需要在五大区里工作的,这上下班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住的太远一些,那么就非常不方便了。
  这华亭开发区,距离第二工业区不过几公里,虽然地处华亭,但依旧吸引了不少人来这里生活居住的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按照陈立夫的看法,想要继续提高松江府整体的工商业,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扩大上海的城区面积,但是想要扩大的话,也不能远离黄浦江。
  因为黄浦江就是一条大动脉,承担着上海对外交通的重任,如果远离黄浦江深入内陆的话,运输成本就会大幅度上涨,这对于众多企业而言,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
  所以陈立夫初步定下的施政目标,依旧会是沿着黄浦江进行开发,同时受限于黄浦江东岸地区的交通问题,所以他初步定下的目标依旧是黄浦江西案。
  其设想是和当初开发第二工业区以及北岸工业区一样的,只是如今上海的沿着黄浦江的西岸地区基本被开发完毕了,那么接下来就自然需要向嘉定、华亭两县扩展了。
  但是,因为行政区域的划分,上海方便却是和上述两个县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从上海特设县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不愿意在临县投入大量的资源,帮助临县发展的,他们宁愿开发内陆地区,通过修建高等级的公路来解决交通难题,也不愿意帮助临县发展黄浦江的沿岸地区。
  恩,当时的陈立夫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干的!
  但是,如今陈立夫已经是变成了松江府知府了,自然是需要站在整个松江府的高度来看待问题。
  嘉定那边,其实也是在逐步发展了,只不过嘉定县靠近黄浦江的区域,也就是宝山一带,其实也是被划分完毕了,那里的相当大一片区域都是被海军所霸占!
  再过来则是江南造船厂以及吴淞造船厂等几家大型造船厂,这些造船厂占据了大片的区域,大大小小的造船厂以及相关工厂,几乎霸占了吴淞海军基地到北岸开发区的大片区域。
  基本上很难再规划出来大片的整齐的沿江区域了。
  唯一可行的那就是在第二工业区的西南部,也就是华亭县的黄浦江沿江区域,嗯,也就是华亭开发区以及附近区域。
  陈立夫把主意打在了这一片区域,但是他调查了后发现,这破地方虽然空阔,但是麻烦事不比嘉定高山一带少。
  因为这里的大片区域,都是属于私人拥有的,唯一属于官方的土地,只有华亭开发区的一块,但是这个地方名为开发区,但实际面积很小,而其他地方都是属于私人土地。
  想要收购这些私人土地,除非耗费重资,不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大家都不傻,官府想要收购这些土地开发,这代表了这些土地很重要啊,但凡不傻的人都会开出一个高价了。
  或者干脆就是不卖!
  私人土地不卖,官府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不能强迫不是。
  就算是想要强迫,这些土地的主人大多都是士绅,可没几个是单纯的普通人,普通人是不可能提前占据这些地理位置重要的地皮的。
  这些士绅的背后,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是有着当官的族人,当地官府如果要强行平价征地,就算是陈立夫也得被弹劾下台。
  再说了,就算是以市价征地,这地皮的价格也是太贵了,除非是上海那边出钱购置,不然的话,把华亭县衙给整个卖了也凑不出这么多的钱来。
  这种情况下,要怎么解决土地问题?
  还有该如何解决和上海那边的协同?让上海那边心甘情愿的援助华亭的工业建设?
  这个问题其实更大,因为陈立夫已经是和刚上任的上海特设县新任县令赵旭私底下谈过,这个几天前还是陈立夫手底下的副手,上海特设县县丞,坐上了县令宝座后,为了上海的整体发展以及自己的前途,直接婉拒了陈立夫让上海特设县协助华亭县开发的提案。
  说什么上海也是财政困难,城区道路的路面硬化工程才进行了不过十分之一,需要每年都是投入海量资金,又说准备修建三条内陆主干道,准备缩短演讲地带和内陆地区的交通时间。
  这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上海也没钱!
  上海有没有钱,陈立夫还不清楚,多了不敢说,但是拿出十几万两银子来援助华亭搞开发区还是简单轻松的,但是人家上海不愿意,他这个上司也不好强行逼着。
  当初为了鼓励地方发展经济,李轩特定制定了分税制,收上来的税收,一部分归中央,一部分归省财政,一部分归属府、州财政,一部分归县财政,一部分归镇/区财政。具体比例先不说,但是有一点却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中央以及各上级,不得干涉地方财政的花销。
  上海的财政收入,是上海的,人家愿意怎么花,别说陈立夫了,就连中央的财务部都管不着。
  最后没办法,陈立夫只能是打算以府财政来支持华亭开发区的建设了,顺便再去问问江南道那边,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支持,但是如今江南道的新任道员还没有确定下来,其他人根本就不敢给陈立夫任何的承诺。
  这搞来搞去,搞的陈立夫都有些烦闷了。
  当这个松江府知府,比当上海特设县县令可憋屈多了!
  如此,也是让陈立夫萌发了另外一个想法!
  上海特设县有钱但是没地,华亭和嘉定有地方,但是没钱!
  假如能够把上述三地进行合并的话,岂不是有钱也有地了?
  一冒出来这样的念头,陈立夫就是觉得大有可为,就是不知道上头的意思怎么样!
  于是乎,一封试探性的折子,就是被陈立夫写出来,然后送往了金陵城!
第1307章
意见相左
  不得不说,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的,并不会因为时代和人的变化,从而出现太大的转折。
  上海的发展也是同样如此,虽然说李轩并没有把上海刻意的往后世的发展道路上带,但是这个时代的上海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却是依旧和后世的上海发展极为相似。
  利用帝国开放并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机会,上海充分发挥了其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从而走上了工商业的发展之路。
  甚至就连发展的行业以及详细的地区,也都是惊人的相似。
  历史上,上海的早期发展同样也是以海外贸易以及纺织业为主,而现在的上海,同样也是以贸易和纺织业为先导,当然了,细节上还是有着诸多的不同,那就是这个时代的上海拥有着大量的重型工业。
  这种情况并不是李轩刻意主导下的结果,要说政策扶持的话,大唐帝国里的通商港口可不止上海一个,而是有着足足十九个呢,隔壁就有着通州和宁波。
  从南到北,基本上比较适合进行海外贸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是被陆续开辟为通商港口。
  广东的廉州、琼州、广州、潮汕,福建的泉州、福州、大员府,浙江之温州、台州、宁波,江南道之上海,江北道之通州、淮安之河口(时值黄河出海口,新设县),山东之胶州(青岛)、登州(府城蓬莱),河北之天津,辽东之金州(旅顺)、汉城、釜山等等,都是大唐帝国最近这些年来陆续开始的沿海通商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大唐帝国可以展开对外贸易的通商港口,只限于沿海港口,并不包括内陆城市,比如说扬州、金陵城、淮安府城这样内陆江河沿岸城市,那么就不是作为通商口岸使用的。
  上述的每一个通商港口,基本上都是设立了商贸区,并给予相同的政策。
  但是真正依靠海外贸易发展起来的,其实也就只有少数几个城市而已,而规模比较的,不外乎也就算是广州和上海两城而已,其他的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是和广州以及上海比起来,却是不值一提。
  同样是通商港口,为什么发展差距这么大呢,其中地理因素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原因,广州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承担了对南洋贸易乃至印度、欧洲贸易的主要任务。
  而上海早期的发展,则是通过承担了扶桑贸易,同时作为国内沿海贸易的中转站。
  一个南洋,一个扶桑以及国内沿海贸易,这才是造就了这两个城市早期的迅速发展。
  而一步快,步步快,这发展的快了,后来就拥有了更多的优势,比如说更大的知名地,更多的商人汇集其中,更多的税收可以用来发展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然后也就有更多的商人愿意来这两个地方了,后来者想要追上来非常的困难。
  不过更加重要的是,这两个地方,不仅仅是货物集散地,而且还是主要的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
  不管是广州还是上海,他们都是有着大型的工业区,拥有众多的工厂。
  如此导致了不管是广州还是上海,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其他城市,其中的上海更加明显。
  广州的话,如今基本上还是以轻工业为主,虽然重工业也有一部分,但是并不多,而上海这边则是拥有大量的重工业。
  但就资源获得的容易程度而言,广州是无法和上海相提并论的。
  重工业多了,占用的地方也就更多了,随便一个造船厂,钢铁厂,都是占地庞大的怪物,这些重工业的工厂占据了大量的地皮,此外还有几乎无法统计的中小工厂,这也就使得了上海这边的工业用地日渐不足,工业用地不够用,相对的居民生活用地同样也是不足。
  这种情况下,陈立夫才是有了把上海周边的部分地区纳入到上海的打算。
  如今上海特设县和华亭县以及嘉定县,是竞争关系,他们之间打生打死的,华亭县死活都不愿意提供土地给上海的第二工业区做生活配套,因为这样对于他们而言半点好处都没有。
  这种情况下,陈立夫不得是另做打算,既然相互之间有矛盾,那么干脆把他们三个县进行合并,当三家变成一家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了。
  但是,这种事陈立夫自己却是无法决定的,甚至他也是不知道上头对此会是什么意见。
  所以他是非常谨慎的写了一封折子送往金陵城,折子上并没有直接要求对上述三县进行合并之类的,而是以探讨松江府的发展为主,并说了上海那边的可用土地资源已经不足,已经是大幅度限制了上海的工商业发展,并且是展望了未来,倘若整个黄浦江沿岸地区的发展规划,用于一个统一规划的话,那么肯定会事半功倍。
  这封折子,他只是用来试探中央那边的反应而已!
  不过这封折子送到了金陵城后,因为这并不是直接呈送给天子的密折,而是普通的公务折子。
  如果是密折的话,这封折子会一路密封传递,进入金陵城后会直接送到翰林院秘书处,随后直接送到李轩的手上这边。这个过程里,密折并不会有任何的机构或人进行拆阅,理论上除了些奏折的本人以及皇帝李轩外,谁也不会知道这封密折上写了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0/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