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9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1/1597

  而这些货币都是按照新法定货币的币值所发行。
  同时发行的还有大量的法定纸币。
  这些银币和纸币,已经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前储备到皇家银行和帝国银行的众多分行,只要等到宣平十六年,就能够正式向全国发行。
  在准备的过程中,十二月悄然流逝,在十二月的月底,按照帝国多年的传统,自然也是制定次年财政预算的时候。
  而制定财政预算的时候,其货币单位已经是从之前的两改称了元。
  当然了,按照废两改元的详细政策,实际上一元钱和一两银子的价值是相当的,因此,数据都是一样的,只是单位变了而已。
  但是,按照金银比例的逐步变化,以后一元的价值就会逐步比一两银子多了,没办法,谁让从全球各地输入到帝国的银子越老越多,银子持续贬值呢。
  在十二月下旬,经过军方和内阁的争论,然后军方内部的陆海军争论,内阁自身也是进行了诸多争论后,正式确定下来了宣平十六年的财政预算。
  大唐帝国宣平十六年的中央财政收入预算为一亿元,在这份财政收入预算里,第一产业,也就是种植、养殖等农业、畜牧、林业、渔业等相关等产业,所贡献的中央财政收入大概为四千万五百万帝国元,占据的比例是百分之四十五。
  仅仅是从这个比例,就能够看得出来,第一产业对大唐帝国的重要性依旧是非常重要了。
  要知道,这个数字其实已经是大唐帝国严格控制农业税的结果了,为了扶持国内民生,鼓励农桑,大唐帝国除了最早统一时期因为军费的缺口,而调高农业税外,实际上其他年份,普遍都是调低了农业税的征收。
  要不然的话,也不会这么多年过去了,农业税方面的收入不增反降了,要知道过去这么多年里,可耕地的面积可是持续增加呢。
  通过各种方式的减税、补贴,也是大唐帝国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刺激农村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手段。
  农业税方面多年没有增加,但是大唐帝国的财政收入却是年年增长,而且增加的幅度还非常大,这自然是因为工商业的发展。
  除了来自于农业的税收外,剩下的财政收入自然是来自于工商业了,工商业的税收包含了众多税种,比如盐茶特别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企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等等超过一百多种税种。
  其中的企业所得税乃是重点!
  本来关税也不少的,但是大唐帝国为了鼓励海外贸易,采取的是低关税,而且如今大唐帝国的贸易,主要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进口的都是一些原料,数量其实很少。
  因此,企业所得税就成为了重点!
  但凡是在大唐境内从事工商业,甭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是经营活动都得交税。
  所以企业经营好不好,赚不赚钱先不说,但是税务局肯定是有税可以收的。
  得益于国内的工商业发展迅速,这工商行业所贡献的税收所占据的财政收入比例,也只从早年的百分之二十,再到三十,再到五十,然后是到如今的百分之五十五左右。
  实际上根据财务部的统计,如果从全部税收来统计的话,其实来自于工商业方面的税收比例会更大,可以达到百分之六十几。
  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因为大量地方普遍采用减免税收的政策来吸引企业落户、投资,所以很多工商业的税收是没能收上来的。
  比如大名鼎鼎的临高渔业工业区,这个以渔业发展而闻名的工业区,一直都是采取优惠力度非常大的招商政策,除了国家政策外,人家地方财政甚至敢直接返还大部分的税收给企业。
  临高渔业工业区算得上是比较极端的工业区,其他城市不会搞的这么极端,但是多少都会有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下,其实帝国是损失了一部分税收的,但是这也是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做出的牺牲!
  对于很多地方而言,如果不以税收优惠等各种优惠作为吸引力,资本根本就不会跑过去建立工厂,同样的条件,他们为什么不去上海?而非要跑到你这个穷地方来投资?
  为了地方发展,帝国里的所有地方官府衙门,都是一门心思的向中央申报优惠政策建立各种工业区,而帝国中央为了扶持地方发展,有时候也是不得不批准。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损失了大量税收的话,工商业所贡献的税收,至少还能够再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帝国给予丰厚的各种政策,国内的工商业也不可能发展的如此迅速。
  宣平十六年有一亿元的财政收入预算!
  如果是按照帝国最近几年严格控制财政收支,财政支出预算不会多也不会少,大概也是在一亿元,而且极大的可能性会一亿元,留出部分作为财政盈余。
  但是今年,财政支出预算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亿一千万元,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出现高达一千万元的财政赤字,这样的财政赤字,在往年几乎是不可能看见的。
  然而多出了财政赤字的前提下,军方所获得的军费总额却是和往年持平,内阁各部门的行政费用基本上也是和往年差不多。
  然而今年的财政支出预算,一共也就九千五百万两银子,也就是说,在今年财政支出预算达到一亿一千万的情况下,包括军费在内,以往的众多预算比例却是相对应下降了。
  那么多出来的钱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多出来总数达到一千五百万元的财政预算,全部都将会用于水利建设。
  大唐帝国的君臣是被今年的黄河-淮河大规模洪涝给吓怕了,死伤数千人,受灾人口达到千万之巨,经济损失就更不用说了,最保守估计也是超过五千万。
  他们担心今后再发生类似的大规模洪涝或者旱灾,所以不管是李轩还是御书房的那些大臣们,都是下了决心,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水利设施搞好。
  为此,他们不单单把今年增加的财政收入填进去了,还准备发行高达一千万两银子的国债。
  而这些钱,无一例外都会用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的。
  这么多钱砸进去,李轩就不信搞不好水利建设!
第1283章
治理黄河三大方案
  宣平十五年的一场洪涝,把李轩以及帝国的高层官员们都是给吓了半死。
  这种惊吓不仅仅是因为洪涝本身,而是因为这一场暴雨虽然大,但是根据皇家理工学院的报告,以及地方上的老农们的经验,这样的暴雨不说十年一次,但是二三十年发生一次都是很正常的事。
  这也就是意味着,以目前黄河和淮河流域的防洪体系,顶多就是支撑十年一遇的洪水而已,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造成大范围的洪涝。
  而即便是十年一遇,甚至每年都会有的普通降雨,都是会造成中小规模的洪涝。
  而这种状况是帝国所无法忍受的!
  修建水利设施已经是刻不容缓,尤其是黄河以及淮河这两个结合在一起的重灾区,更是需要立即进行整顿。
  今年的夏天洪水过后,帝国就已经是开始对上述地区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不过更多的还是结合救灾,通过以工代赈的模式来修筑,总体而言,其重心并不是修建水利设施,而是救灾。
  但是在今年冬天开始,李轩已经是指示相关衙门,尤其是负责大规模基建工程的工部,做出了一连串的相关规划,针对黄河以及淮河流域进行整体防洪工程的修建。
  尤其是各大薄弱地点更是趁着秋冬季节水位下降的时候,加紧修筑,以备战来年春夏的洪水。
  为此,帝国仅仅是在今年秋冬时分,就已经是提前准备了大约三百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黄河以及淮河的治理。
  而这一部分资金,其实并不列入宣平十五年的财政支出预算里,因为宣平十五年的财政支出预算早已经是花了个精光,一场洪涝对帝国的财政打击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抗洪救灾,帝国先后花费了大约一千五百万元,这些钱有五百万元是帝国中央财政的应急资金,还有大约三百万是从各部门挤出来的,有大约五百万是从各地方财政里挤出来的,另外两百万则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
  如此庞大的花销,也是可以证明洪涝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为避免来年再一次发生洪涝,哪怕是国库里已经是空的可以饿死老鼠了,但是李轩依旧是强行拔出了三百万元用于黄河以及淮河的治理工程。
  这一笔钱是从帝国银行里贷款获得先行使用,等到宣平十六年的时候,再从水利预算里偿还。
  因此虽然是在十二月低才是确定下来了宣平十六年的水利预算,但实际上在九月份的时候,相关工程就已经是开展了。
  随着春节的到来,帝国也是正式迈入了宣平十六年。
  春节刚过,内阁的人员就是向李轩报告了黄河-淮河的治理工作。
  “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针对黄河以及淮河流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理方案,而前提的重点则是以修筑堤坝、扩大蓄水库的容量为主,以确保不产生大规模洪涝为核心。”
  “重点堤坝的修筑,包括开封地区的堤坝、洪泽湖大堤等,针对上述重点区域的堤坝,我们准备采取新型的修筑模式,在工程中采用大量的水泥。尤其是洪泽湖大堤,将会大规模采用石条、水泥等材料,力争修筑一条永不溃堤的超级大坝!”
  “通过修筑洪泽湖大堤,并迁移原洪泽湖周边区域的城镇以及村庄,以及整个洪泽湖的面积将会扩大到现有的三倍以上,并把现有的诸多湖泊连接起来,其蓄水量能够比原来提高五倍以上!”
  “而洪泽湖的扩容工程,不仅仅能够抵御洪水,还能够有效的提高该地区的河运能力,进而加整个运河的运输能力!”
  内阁官员的报告,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洪泽湖扩容工程上,而这一工程,也是帝国大唐经过多方面的商讨,所制定出来的重点工程。
  根据皇家理工学院的相关研究报告,要彻底治理黄河,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难度非常的大,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修筑河堤能够做到的,黄河治理困难,其根源不在于修筑河堤之类的,而是在于黄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
  黄河中上流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的河水里掺杂了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淤积在河床上,并不断的抬高河床,进而迫使河堤也得不断的修高。
  所以治理黄河的根源,是要解决黄河中上流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目前不太可能做到,一方面是黄河的中上流区域,有一部分并不在大唐控制区。
  即便是都处于大唐掌控之中,帝国也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植树造林,避免过度开发等问题,至少也需要几十年才能够初见成效。
  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太难,而且一时半会的也做不到。
  所以皇家理工学院就是提出了第二方案,并宣称这一方案可以确保未来百年内的黄河都处于受控之的状态。
  这第二方案就是主动对黄河进行改道,在某一段区域对河堤进行爆破,人为决堤,然后让黄河流向事先设定好的河道,让黄河从现有的南下夺淮入海,变成流向山东入海。
  如此是为了改变黄河和淮河共用出海口,造成皖北、江北每年到了汛期的时候,都面临着洪水的局面。
  此外,这样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解决北方水资源问题。
  要知道华夏南北方的水资源分配是非常的不平衡的,自从黄河夺淮入海后,河北、山东等地缺水导致旱灾频发,而皖北、江北两地则是因为黄河的河水涌入,每年都面临着洪水危机。
  如果能够对黄河进行人为改道,那么就能够同时解决很多问题。
  这种主动改道的方案,其实说白了就是黄河现有的河床既然高了,那么就给它换一条新的河道,虽然说依旧是治标不治本,但是通过事先的提前规划,可以确保未来几十年的安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1/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