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7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3/1597

  但是树倒猢狲散,如今这个局面,已经不是惠王说想要死战到底就死战到底的了!
  惠王心存死志,但是其他人却不定想死,所以在康高智的第十五步兵师在海军的掩护下,成功搭建了浮桥度过鸭绿江后,柳京城内的局势是一天比一天混乱!
  惠王严令各部死守城池,不准撤离!
  但是奈何架不住人们的逃生之心啊,不少人都是开始逃跑了,其他不少还是惠王政权里的高官,其中有些意思的是,其中一批人叫嚷着要为皇室留下血脉,以求东山再起,偷偷的绑架了惠王年仅三岁的嫡长子,然后这些人就是带着两千大军以及惠王嫡长子一路南逃。
  看他们逃跑的方向就知道,肯定是想要去高丽半岛的最南端,然后渡海前往对马岛乃至扶桑!
  一直都是态度非常强硬,手段也是相当狠辣的惠王对这事,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看见。
  那天惠王妃以死相逼,说着什么你要死,臣妾陪着你一起死就好了,给孩子留一条生路什么的话,这话,让惠王把派兵去拦截的心思给浇灭了,最后是深深的叹了口气:“其实这样也没有什么用,扶桑那边是蛮荒之地,去了何用,而且伪唐水师岂能让他们轻易过海去扶桑?”
  “臣妾和他们说过了,如果事不可为,那么就化整为零,只要能够平安的活着就好!”
  听罢这个和自己共富贵共患难,不出意外的话还会一起共死的妻子的话,惠王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再一次叹气!
  柳京城内,惠王一家以及文武大臣等残部们,自然是唉声叹气,想要活命的各自想着办法,能逃的就逃,逃不了的也是准备到时候投降,当然了,惠王身边同样也不缺一些同样心存死志,愿意和他奋战到最后一刻的文武大臣将士们!
  这几年来,惠王能够掌控辽东,拉起十几万大军来,各种军政手段狠辣固然重要,但是也和他的人格魅力有关。没点人格魅力和手段是不可能干出这种事的,而这样的一个人,是有人愿意为之死战的。
  所以柳京虽然动荡,但是整体上还处于可控的地步。
  不过柳京城内,有另外一批人对此却是大唐王师的到来又惊又喜,他们就是高丽半岛李氏王朝的君臣。
  惠王可是把高丽半岛李氏王朝的君臣们一锅端,通通都给抓到了柳京城来,而且也不可能把他们当成什么当地的主人看到,虽然明面上还没有废除他们的王位,但实际上都是把他们当成犯人看管了起来。
  这些日子里,他们一直都是担惊受怕,害怕那一天门外的惠王将士就会冲进来把他们统统咔嚓!
  但是等着等着,他们就是听闻伪唐贼军打过来了!
  这不由得让他们又惊又喜!
  惊的自然是害怕大唐王师也会和惠王一样,继续把他们当成囚犯一样看管起来,甚至是杀害,而喜的是,他们也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李氏王朝一直都是华夏王朝的藩属国,如今华夏中央王朝变成了大唐帝国,但是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多大区别,继续当他们的藩属国就好了。
  所以不少人也是期待着大唐王师快点杀过来,解救他们!
  但是他们自然是不知道,在大唐帝国处置高丽半岛的方略里,并没有留下他们的打算。
  大唐王朝不需要在身边留下一个藩属国,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
  未来的高丽半岛将会变成辽东省的一部分,划分为四府,成为大唐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至于原来的高丽王族,他们的命运不会比惠王一家好到那里去!
  实际上,不用大唐陆军动手,惠王自己就动手了!
  因为他听闻高丽君臣竟然是听闻伪唐贼军要打过来后,不少人都是欢声笑语的,把他给气的不轻。
  老子都要死战殉国了,你们还指望着被解救出来以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哪有这么好的事!
  于是乎一纸令下,把守在门外的惠王麾下将士就是冲进了关押着高丽君臣的宅院,一刻钟后,当这些将士们出来后,身后已经是没有了一丝声响!
  老子就算是死了,也要拉着你们陪葬!
  这是惠王在此时此刻的想法!
  将死之人,其心也善,这句话只是用于对待亲人朋友,但是对待敌人或者厌恶的人,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想着,我死了你也别想好过!
  因为惠王采取的是固守柳京,最后在这里进行最后的决死一战!
  所以康高智他们胯骨鸭绿江后,并没有遭到多大的抵抗,很多伪明惠王所部的部队,也只是稍微的靠近侦查一番,然后就迅速南撤了。
  至于沿途所遇到的高丽土著们,则是反应不一,有些高丽地方官员们把大唐陆军当成了救世主,欢迎至极,而有些则是把他们当成了第二个入侵者,就算是不主动出来攻击,但是也不会轻易打开城门让大唐陆军进城。
  对于厚重的情况,康高智的解决方法很简单,打几炮冲一波,基本就完事了,甚至都不用派遣太多的主力部队作战,基本上都是营级单位,最多也不过团级单位就能够解决战斗。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路南下倒也算是顺利,路上没有出现什么太多的意外,倒是火炮以及辎重部队有些跟不上,为此康高智不得两次停下脚步等待炮兵和辎重部队跟上来。
  如此也是拖延了南下的速度!
  但是就算是再拖,他们也是在七月三号顺利抵达了柳京城外!
  当康高智拿着望远镜看着数里外的柳京城时,都有些疑惑了,不是说柳京是高丽半岛上最大的两座城池之一吗。
  但是怎么看也不想是大城啊。
  这城池的规模,顶多也就是一个府城的规模,甚至都不是那些上等府的府城,只是一个中等府的府城规模,他估计着这种规模的城池,平日里常住人口顶多也就一两万人。
  好吧,这在国内看管了大城市的人,到了国内看见那些所谓的大城市,十有八九都有生出这种感觉的,甭管是十六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
第1082章
其实明军也是很牛逼的
  柳京作为高丽半岛上最大的两座城市之一,但实际上也就是相当于国内中等府府城的城市,在战争爆发之前,此地常住的人口约莫一两万人。
  但是自从惠王率领了残部进驻此地后,也是让此地的人口数直接翻倍,达到了差不多四万人的规模,而这四万人里,有半数以上都是惠王残部。
  此外,城内以及附近村落的青壮,也是无一例外被惠王征召了起来,用来修筑城防设施,必要的是充当炮灰用来消耗大唐陆军的炮弹以及子弹。
  用强行征召来的青壮炮灰消耗伪唐贼军的炮弹以及子弹,这是明军多年来和大唐陆军作战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
  对于守城的明军将领而言,这些征召来的炮灰一文不值,守城的时候还会浪费粮食,用他们来消耗伪唐贼军的炮弹以及子弹,这绝对是一举多得的措施。
  当然了,这种措施顶多是在特定的场合了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关键的战役里往往实战效果不怎么明显!
  因为大唐陆军是一支远比其他时代的军队更加注重后勤补给的军队,除非是一些次要战线上无法得到足够的补给,要不然的话,在一些关键性的战斗里,他们总是会事先囤积大量的弹药,打起来弹药仿佛不要钱一样打出去,就算是身为敌人的明军将领看到这种打法,都是不由得心痛:尼玛,那都是钱啊!
  不过就算是效果不明显,但是多少还有点效果不是,有总比没有好啊!
  所以,明军是一如既往的征召大量的青壮民夫参战,战前让他们充当劳动力修筑城防设施,战斗爆发后让他们顶在最前面,用来消耗伪唐贼军的弹药,消耗时间,同时还能够节省大量的粮食,从而让有限的军粮让守军支撑更多的时间。
  尽管绝大部分时候,他们根本守不到弹尽粮绝的那一天!
  惠王麾下的将领们,来到高丽半岛后,自然还是这么干的,所以如今城内除了惠王残部大约两万人外,还有大约一万人的高丽青壮。
  说是总兵力三万人的话,倒也是能够勉强说的过去,但是战斗的双方谁也没把这一万高丽青壮算进去而已!
  康高智用望远镜观察着前方的柳京城,从城外以及城头上的一些防御设施来判定城内的防御力量强弱,与此同时,第十五步兵师的其他中高级军官和高级参谋们,也都是齐齐拿着望远镜进行观察,并且一边观察是一边记录所发现的重点。
  “正面城门楼没有明显的炮兵阵地,他们应该也是知道城内楼是危险地带,所以并没有部署火炮,不过城门楼左侧大约一百米,有明显的炮兵阵地,目测五斤火炮三门。”
  “城门楼左侧两百米外的城外壕沟,地形有明显的起伏,应该修修建有防设施,预计可能会有散弹炮埋伏其中!”
  “城门楼正前方,距离城墙大约一百米的位置,有新挖掘的壕沟,规模不大,估计会有小队的死士伏兵!”
  “城门楼左右两侧的城垛上,有大量的沙包,此地应当是敌军的中间防守重点,预估可以部署五百名火枪手,同时这一段城墙上,还有明显的散弹炮位,至少有三门的散弹炮!”
  众多军官们一边用望远镜观察着,一边记录着,稍候,众人就会把各自的观察记录整合起来,进而绘制出来城墙上以及城墙外的明军城防设施,而这份汇总起来的观察报告,将会成为后续部队发起进攻的重要参考。
  发起进攻之前,炮兵部队将会对上述的防御设施进行逐一清理,尤其是敌人的炮兵阵地,更是会成为炮击的重点,力求彻底压制敌军的火炮力量。
  就当第十五步兵师的军官们观察着柳京城的时候,柳京城头,惠王也是带着一票明军将领登上了城头,此时惠王手中也拿着一具单筒望远镜观察着城外的第十五步兵师。
  他手中的这具望远镜,还可以看到明显的雕刻字迹:“广州光学制造厂,宣平五年”
  毫无疑问,这是一具大唐帝国出品的望远镜,而且还是标准的陆军野战望远镜,因为广州光学制造厂,是目前整个华夏范围内唯一一家可以量产望远镜的工厂,这家工厂所生产的望远镜,已经是成为了陆海军通用的标准配备,同时因为采取了玻璃镜片,价格也是变的可以接受了,而不是和前些年一样,只能用价格昂贵无比的水晶镜片所制造的望远镜。
  同时这家嫡属于国企部,同时也是数十家重点国防企业之一的广州光学制造者,除了生产军用望远镜外,还生产科研教学用的显微镜,高倍数太空望远镜。
  后两者的高精度的显微镜、望远镜虽然说总生产数量不大,但是却价值昂贵,而且除了这里,别的地方根本没得买,所以就连皇家理工学院这样牛逼哄哄的科研教育机构,也是不得不老老实实的高价购买这些光学器材用来做研究。
  当然了,他们目前最赚钱的业务并不是这些高精度的显微镜、太空望远镜,也不是订单数量巨大的军用望远镜,而是民用望远镜。
  这年头的航海,严重缺乏观测手段,那些船长上飘在海上,自然也是离不开望远镜的,一开始军方还担心望远镜技术会外泄,从而导致敌人也用上。
  但是后来就是想通了!
  为啥想通了?
  因为望远镜的原理太简单了,其中最难的地方不在于原理,也不在于外壳,而在于镜片的制造。
  但是这种镜片的制造,如果是想要工业化大量生产,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年头最精密的镜片其实不是机器生产的,而是手工打磨的。
  而可以打磨镜片的是什么人呢?是眼镜工匠!
  换句话说,其实你只要找个熟练的眼镜工匠,他是可以给你打磨出来高精度的光学镜片的。
  早几年的时候,大唐陆军就是发现伪明军队的少数将领也是用上了望远镜,只有那些民间的船长们,更是直接在民间找眼镜工匠打磨望远镜。
  这望远镜的技术,根本就封锁不了,所以后来帝国干脆是直接批准了望远镜的民用政策,允许国内的光学公司生产并销售民用望远镜,同时进出口委员会也是批准了望远镜的出口许可令。
  于是,大量的船长们就是很快用上了望远镜,不过这些民用的望远镜一般只局限于航海用的望远镜,至于陆军所用的小型化的高精度望远镜,还是不允许民用的。
  惠王手中的这具望远镜,那是大唐陆军中高级军官所用的标准野战望远镜,观察倍数为四倍,倍数不高,但是却是远比普通的望远镜清晰,同时质量过硬,体积和重量都不大,可以随身携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3/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