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568部分在线阅读
陈立夫喝了口茶,然后道:“听闻最近朝廷那边正在招募官员充实官场,而且是招募我等致仕官员?不知此事真假?”
钟蔡自然也是知道陈立夫今天所来的目的,除了两人关系好外,也就是因为自己和李唐那边关系稍微密切一些,能够和李唐那边的少许官员能够联系上。
前些时候,陈立夫和他来往的书信上,就是旁敲侧击的询问过了此事,不过此事重大,他自然是不会在书信上说什么,而是直接邀请陈立夫进城一叙!
听到陈立夫提到了这事后,他道:“不错,确有其事,而且这还是御书房值班大臣钱大人亲自主持,吏部筹办的大事,朝廷打算在各地招募像我等这样的致仕官员重新出仕,虽然详细的章程还没有传出来,不过也就是这几日的事了!”
陈立夫道:“倘若此事是真的,陈某少不得要以身饲虎,为民请命了,总不能让如此众多的乱政、暴政继续下去的!”
第0800章
江南士子的曲线救国
陈立夫在好友钟蔡家中并没有待多久,等到午后时分就是离去,先是接上夫人和小妹后,这才返回东陈村,不过回去的路上,他的马车上却是多了一大摞的书。
这些书清一色的皇家出版社出版,类型各不相同,这些书自然不是说什么四书五经的,而是一些杂学书籍,比如书如今大唐治下的士子们,甭管有没有心报考大唐科举或者入仕为官,但是大多都会买上一本看的《理科入门》。
这本理科入门,但是皇家出版社用以推广普及理科常识的书籍,包含了简单的算学知识外,还包含了简单的物理以及化学、天文、地理、气候、生物常识。
虽然看过这本书后,是不可能知道什么高深的知识,也不知道书里面所说的一些现象的原理是什么,但是这并不重要,这本书并不是告诉你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而是简单直白的告诉你:地球就是圆的!
不会告诉你为什么水在海波高的地方烧开了依旧不热,而是直接告诉你:在高山烧水,温度就那么低。
简单说,这书就是直接告诉你结果,但是不会长篇大幅的去论证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不然的话,别说是一本书了,就算是一大屋子的书都是说不完的。
如果想要了解为什么会这样,那么请深入学习《初等物理》《初等化学》等等书籍,如果要专研,那么就要进入高等学院或者国子监,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了。
其他的还有泰西诸国概述,东亚概述这两本让他们开阔眼界的书籍。
同时还有《农桑论》这是专门讲述农桑事务的。
当然了,这些都不算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一本手抄本,书名为《大唐官员府州县施政要领》,这可不是公开出版的书籍,而是皇家出版社整理,然后内部刊印然后发放给大唐内部各级地方官员的书籍。
这本书的内容都是根据大唐王朝过往数年的治理经验,整理出来的一本书籍,意图让地方官员们能够更好的在地方施政。
嗯,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避免地方官员乱几把搞!
而书里面的诸多内容里都是强调了几个专用词汇,第一个是教化,不过这个教化可不是什么教导出来更多的读书人,而是要让官员们加强治下百姓对大唐王朝的归属感,对万古圣君的忠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忠君思想教育当成最重要的事来做。
第二则是民生,务必要让治下民众安居乐业,民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
第三则是经济:希望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各种优势加以利用,有矿产资源的开发矿产资源,土地肥沃的广种粮食,交通便利的可发展商贸运输,总之一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希望各级官员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发展经济,使民众富裕起来,使税收多起来。
其中第二条和第三条,其实说的是差不多同一个意思,不过前者是基础,而后者属于进阶任务。
礼部搞出来这个施政要领,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大唐王朝治下的官员水平掺差不齐,而且里头还有不少了前明降官,而其中很多人的施政手段还是停留在明朝时代,那就是无为而治。
而李轩对此是非常反感的,既然都主政一方了,你竟然天天游山玩水逛青楼,屁事不干,还美曰其名无为而治,你们这样偷懒,让天天批阅奏章的朕情何以堪啊!
这简直是无法容忍,所以李轩这两年,摘掉了不少打着无为而治的旗号,天天游山玩水逛青楼的官员的帽子!
陈立夫对这个施政要领颇感兴趣,在回去的路上就是翻看了起来,即便是里头罗列的众多规定乃至具体例子,都是让他看的直皱眉。
比如说里面用大黑字严重警告,地方官员不得插手军方事务,地方官员不得插手督察院、大法院的独立运作,违者重惩。
然后又说,禁制地方官员以任何名目私立税收、费用,徭役等。
这偌大的一本施政要领里,有大半内容都是警告官员这不许干,那不许干啊。
略微一番,陈立夫就是叹道:“看来在李唐为官也是不容易啊!”
可不是嘛,在大唐王朝当官,那自然是不轻松的,如果是军方的军官们都还好,现在是他们最风光的时候,但是文官们就要苦逼的多了。
经费不足、人手缺乏、累死累活把地方经济盘活了,税收起来了,结果大部分税收都是被军方拿走当军费去了,然后是扔下他们在风中独自凌乱。
不过即便是这样,大唐王朝里的官员们却还是在咬牙坚持,因为他们知道,目前的这种状况是不会持续太久的,战争是不可能每年都打的,而扩军的步伐也不是永无止境的。
等到大唐彻底统一华夏之后,他们的好日子可就来了。
毕竟在开国阶段,自然是一切都是朝着军队倾斜的,但是等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这偌大的国家,还得靠他们这些文官来治理。
纵观历朝历代,莫不是在王朝的开创早期是重武轻文,但是进入稳定期后,基本都是重文轻武。
所以他们在等,等待属于他们文官的时期到来!
此外,现在敢跟在李轩造反的人,哪怕是个文官,那也是有着大野心的,如今大唐王朝里的高级文官们,哪一个不是想着当开国功臣,然后博一场荣华富贵啊。
这种造反开国的机会,几百年也遇不上一次啊!
现在抓住了机会,他们自然是不会轻易放弃!
对未来的期望以及他们自身的野心,加上了大势所趋,所以大唐王朝里的文官们虽然现在过的挺苦逼的,但是一个个都是在熬着。
当然了,这说的熬也只是夸张一些的形容词而已,真要仔细说起来,其实在大唐王朝里当官其实待遇也不低,尤其是中高级官员的薪资待遇其实是很不错的。
一个正七品的县令,每年的薪资可以达到千两银子左右,而具体数字根据各省财政情况有所波动,不过总体上不会差距太大啊。
虽然说这个收入比起贪污来说不值一提,但是一年千两银子的收入,其实也是可以让官员维持良好的体面,养活一大家子了。
毕竟这年头的人们收入普遍都是非常低,比如说肇庆兵工厂里的普通工人,每个月的薪资大约是在一两五钱银子左右,年收入不过二十两。
而低级的技术工人或者低级管理层,其薪资普遍也是每年数十两上下,很少超过百两银子。
只有中高层管理、技术人员,每年的收入才会超过百两银子乃至更多。
而普遍来说,年收入在百两银子以上的话,那么基本上已经是可以维持一个数口之家的体面生活了,还可以请个老妈子、丫鬟什么的。
如果是五六百两年收入,那妥妥是超高收入阶层,上千两,那已经是属于权贵阶层了。
而一县之长,正好属于权贵阶层。
所以在大唐为官虽然限制多,但是比在明王朝那边为官,合法收入是要多的多,当然了,贪污官员得另外说,人家对这千把两银子都是懒得看一眼,当三年县令,不捞个几万两银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贪官。
不过收入这么高的情况下,为什么说大唐的文官们还很苦逼呢,尤其是中高级官员!
因为大唐王朝经常拖欠工资啊,尤其是高级官员的薪资更是能拖就拖!
这高收入只是镜中花水中眼,看的到,但是拿不到啊!
官员们的大部分工资,很多都是变成了国债!
大唐王朝作为一个正统的王朝,自然是不可能公开拖欠薪资啊,但是财政没钱啊,怎么发呢?
以前是打欠条,然后号召官员们主动进行捐献之类的,但是自从皇家银行出来后,就是换了一种方法,专门为官员们发行了一种国债,利息比较高,然后把中高级官员的薪资的一部分直接转换为五年期的国债发给他们。
当然了,为了让官员们安心,这每年还是会发给利息的。
虽然对于朝廷这种近乎耍赖的办法有人不满,但是也没办法,毕竟朝廷没钱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要不然的话,内阁各部乃至到地方衙门,也不会一门心思想要各种各样的方式增加收入了。
在大唐当官苦啊,但是再苦也是有人去啊,陈立夫就是其中之一。
而和陈立夫这样的前明致仕官员可以被直接招募入仕不同,那些举人和秀才们要么是继续参加科举,然后获得进士功名一步登天,要么是参加各省的选考,直接入仕,虽然起步低了一些,但是依旧有众多人踊跃参与。
这种情况就和科举一样,在大唐王朝拿下江南之后,几乎一夜之间,全天下的人,尤其是读书人们对大唐王朝的态度瞬间就是改变了。
这从江南士子对大唐王朝的称呼就是可以看得出来,以往的时候,都是伪唐,而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是这么说了,而是改成了李唐,而在特殊地方和场合里,这李唐两个字都是不再说了,而是直接说成了朝廷、国朝。
此朝廷,自然不是明王朝,而是大唐王朝!
同时不少人已经是和陈立夫一样,准备在大唐王朝出仕为官,改变大唐王朝的诸多乱政暴政,造福黎民。
为了天下苍生,他们不惜投身唐贼,以身饲虎,也要曲线救国,拯救天下苍生!
所以一时间,皇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类书籍,尤其是和大唐科举有关的各类基础书籍销量是相当的好,让礼部那边是喜悦不已。
第0801章
胆大包天的海盗
十二月中旬,广州城郊,广州造船厂。
此地又是迎来了一群海军高层,不过造船厂里的工人们对此却是已经不甚在意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些海军的高层是来参加军舰下水仪式的。
今天,大唐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宋炳林亲自抵达此地支持罗定号巡洋舰的下水仪式。
罗定号巡洋舰,也是廉州级三等巡洋舰的五号舰,但是对于第二舰队而言,这艘巡洋舰却是第二舰队的第一艘巡洋舰,对于第二舰队而言意义重大,要不然的话,宋炳林海军中将也是不会亲自来到此地主持下水仪式了。
站在船坞里,主持着下水仪式的宋炳林是意气风发,两年前,他不过是大唐海军里的一个武装商船舰队而已,但是却是因为多次立功,先后被调任巡洋舰上担任舰长,随后更是担任了第一舰队第二分舰队司令,而第二分舰队,也就是目前大唐仅有的两支主力分舰队。
率领第二分舰队参加了南澳岛战役,又是参加了福州马尾海战,随后又是率领了舰队继续北上,参与了舰队封锁长江入海口的战事。
在陆军的配合下,成功的杀入了长江,把盘踞在吴淞口附近的一支明军水师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