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3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0/1597

  文学堂主要是负责少年的启蒙教育,以培养低级官员为主,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各种文科内容,传统的四书五经,算学,历史、天文地理等。
  而工学堂,虽然说是礼部教育司所开设,但实际上是由工部那边主导负责,主要是为了培养工部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员,所学习的课程大多是一些理科的课程,包括算学、天文地理、机械物理、化学之类的。
  而这些学堂的主要课程乃至教材,很多都是李轩亲自编订甚至写出来的。
  尤其是理科的相关内容,李轩可是花费了不少时间把自己还记得的诸多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相关内容都是写了出来。
  而且每当他记起来前世的一些相关知识的时候,他都会及时用纸币记载下来,免的时间一久彻底忘记了。
  上述的四个学堂,军方的两个学堂先不去提,这个和礼部那边没什么关系,但是文学堂和工学堂就和礼部关系比较大了。
  礼部的教育司,比如说最近一直都在和工部那边争夺工学堂的实际主导权!
  因为礼部,才是大唐王朝里唯一负责教育的机构,不管是开办学堂还是科举,都是礼部的事,工部在工学堂插了一手,就让礼部那边的人有些不满意了。
  所以最近礼部的人最近准备折腾出一个国子监来,准备把文学堂和工学堂合并到国子监,直接归属礼部管理,把工部的那些人踢出去。
  李轩身为大唐王朝的皇帝,自然是知道下面的人也是在争权夺利,不过他还是支持国子监的成立的。
  如今大唐王朝里的读书人少,而且能够教授除了四书五经内容的老师就更少了,这分摊到四个学堂里是严重不够用。
  如果能够合并的话,也能够集中师资力量!
  不过礼部在筹办国子监的时候,却是把方向过于向培养文官的方向倾斜了,大大增加了传统诗书等内容,而缩减了算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这可要不得!
  他李轩如果只是需要一群只会传统诗书的士子,那么外面一大群呢,哪怕是现在这些读书人投靠大唐王朝的总体比例并不高,但是整体数量也是极大的,根本就用不着自讨苦吃自己培养。
  他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那种只会传统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而是既要懂得传统国学,而且科学知识也不能缺乏,他即便是要文科生,但是至少也是要能够懂得算学以及基本天文地理等科学常识的文科生。
  所以他直接在这份筹建国子监的报告下写下了自己的批注:“增加理科课程,另加大史论、策论相关课程!”
  除了这些外,他觉得礼部的筹办的国子监在其他方向上问题不大!
  新筹建的国子监将会拥有两个大的分院,包含文学院、理学院,这两个学院基本上就是把原来的文学堂、工学堂直接纳入其中。
  同时李轩还特令开设两个单独的院系,也就是医学系和农学系!
  开设农学系,这自然是为了提高大唐王朝的农业水平,而医学系嘛,其实这一点有李轩的自私心理在里头,这年头的医疗水平太低了,随便感个冒都能死人,李轩可不想自己那一天因为着凉感冒然后就直接死翘翘了。
  发展医疗,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
  同时为了扶持国子监的发展,吸引读书人入读,除了从大唐王朝内部选拔年轻人入读外,还会对外公开招生,只要是年轻人,并且基本文化水平过得去,基本上都可以报名。
  并且承诺,国子监的学生毕业后,是可以直接当官的!
  甭管是文学院还是理学院还是说医学系又或者是农学系,毕业后都能当官!
  从古至今,就没有那个职业比当官更能吸引国人了!
  批复了筹建国子监的报告后,下一份还是礼部那边的报告,申请开设大唐王朝的第一届科举!
  这事也不是第一次提了,实际上刚拿下兴泉府的时候,就已经是有开办科举的想法了,对此李轩非但不反对,而且是大力支持的。
  奈何秋天的时候准备筹办科举的时候,礼部的那些人在民间的读书人群体里偷偷摸摸的做了一个调查,就是问假如大唐王朝开设科举了,你们会去报考吗?
  结果调查结果让李轩很无奈,当时根本就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报告大唐王朝的科举,为了避免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第一次科举轰轰烈烈的开办后,没有几个士子来应考的尴尬局面。
  这科举也是一拖再拖!
  如今趁着前线大军战胜了伪明五六万大军,横扫贵州的势头,礼部那边也是旧事重提,准备在来年春天开设一场科举。
  李轩对此自然是支持的,开设科举的目的其实都不是为了招揽人才当官,而是一场政治作秀,为的向贵州广西等地的人宣告,我们大唐王朝不是土匪流贼,而是正儿八经的王朝。
  而这种政治宣誓是极为重要的!
  正是因为重要,所以才是慎重无比!
  没有足够的把握有大量士子来应考,李轩宁愿一直拖着不开科举,也不愿意搞出没有人来应考的笑话来!
  这种事如果传了出去,那么大唐王朝的名声还要不要了,这可是会极大的打击大唐王朝的威望和李轩的威望的。
  看了一番礼部的报告后,李轩批注:科举一事应慎重行事,如无万分把握宁当缓办!
  反正现在春节都还没过完呢,也不用这么着急,先让礼部那边做一些功课,准备妥当了再正式开办科举,免得让外人笑话。
  礼部的事连续处理了两件后,接下来是税部那边的报告了,这报告说的事咋一看只是个小事。
  因为上头说的是鉴于偷税漏税、武装抗税等事屡禁不绝,税务稽查队目前的力量也无法应对大规模的武装抗税事件,每次都要请求捕盗营甚至正规军协助,然捕盗营和正规军军务繁忙,很多时候是帮不过来,所以税部请求于筹建直接嫡属于税部的税务稽查总队,暂定额定人数两千人,配属和正规军同样的装备,专司打击大规模武装抗税事,并且还说一应军备、粮饷花销税部都会自筹,不会动用军费一分银子!
  看到这个,李轩顿时就好奇了起来,然后也是懒得看详细内容了,直接去看到底是谁写的这份奏折,他倒是要看看是那个家伙这么大胆,竟然想要学后世的宋子文搞什么税警总团,先不提他李轩会是什么反应,但是这事如果被军方的将领们知道了,估计军方的将领们能够直接带着亲兵上他家门把他乱刀分尸!
第0452章
朕知道了
  甭管是在什么时代,什么政权里,军权都是一个极度敏感的话题,首先是统治者的心思,其次是文武官员们的分立。
  先不提李轩这样的皇帝们的心思,只说文官和武官的对立,这种对立自古以来,不分中外都是极其严重的,而且极少听说过有什么政权里的文武官员能够和谐相处的。
  后世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现代美国,那都是对立的相当严重!
  哪怕是军方内部,兵种之间的对立同样严重!
  如今税部那边有人提出来要筹建什么税务稽查总队,而且还是两千人规模,装备和正规军一样的,这事如果暴露出去,估计军方的诸多将领们都会有相当大的意见!
  如今大唐王朝里,不管是正规还是辅助军事力量,其实都和军方有关,正规军以及守备军不用说了,即便是地上上的捕盗营,那也是军方和内部里的巡警部双重领导,尤其是涉及到作战任务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军方亲自指挥的,可没有说巡警部有单独指挥的权力了。
  如今的税部里搞出来的税务稽查队,本来就引起了军方部分人的不满,但是如今的税务稽查队规模比较小,而且分散,同时也不掺和详细的作战事务,遇上武装抗税事件的时候,都是需要请求当地的驻军帮忙。
  但是现在税部竟然想要自行筹建税务稽查总队这种正式武装力量,这种事是军方那边难以容忍的。
  实际上不仅仅是军方,就算是李轩自己也是觉得不太适合。
  虽然后世里有一个宋子文的税警总团,但那是军阀混战时期,但是也就这么一个单独的例子了。
  再者,税部是属于内阁,说到底是属于文官系统,让税部那边筹建了税务稽查总队的话,那么李轩一直坚持搞出来的文武分立就等于是笑话了。
  这个例子,绝对不能开!
  翻开了这报告,然后直接打了一个大大的×,并写下了批注:“不准!”
  想了想后,又是加了一句:“内阁下属各机构今后均不得筹办军队,此为永例!”
  李轩可不打算开口子,甚至也不给后来人开口子!
  要不然的话,今天税部来一个税务稽查总队,明天巡警部那边就该来一个巡警总队,后天督察院那边也会来一个督查总队,兵部、农部等等各部门都来一个的话,岂不是要乱套!
  大唐王朝内的正式以及辅助军事力量,都必须归属于枢密院!
  哪怕是李轩打算重建的近卫军也不例外!
  李轩打算重建的近卫军,虽然说是直属皇帝的近卫力量,但是也是会放在枢密院下属,为何?
  因为近卫军其实和陆军、守备军、捕盗营等等一样,都是只属于李轩的武装力量,李轩这个皇帝可是枢密院的最高统帅呢,枢密院可没有院长,副院长之类的职务,最高的就是各司司长了。
  近卫军的特殊性,在于近卫军是负责皇帝以及皇室的人身安全,充当近卫力量,在军队系统上和正规军、守备军有所差别而已,但从本质上来说,依旧是大唐王朝军事组成的一部分。
  写下批注后,李轩再看看这份奏折上的名字,略微斟酌了半分钟后暗下了桌上的铃铛,然后门外就是走进来了一个翰林院的侍读。
  李轩道:“让税部的钱祧里下午来一趟!”
  钱祧里,前大唐王朝税部征粮司司长,现税部左侍郎,整个大唐税收体系的二把手,就是这个人提出来搞什么税务稽查总队的。
  翰林院的侍读记下来出去了,李轩则是重新批阅其他的奏章,剩下的事依旧有大有小,而李轩批阅奏章的速度向来极快!
  除了一些特殊事情外,大多都是只简单的批注一个‘阅’字,阅字写多了,也会偶尔换换‘知道了’。
  当然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他也会留多几个字或者几行字的批注,比如黎平府知府孙亚伟上折子奏报黎平府大战过后,民生凋零,无家可归者,无口粮者甚多,请朝廷赐下部分钱粮救济灾民。
  对此,李轩的批注是:已阅,着内阁各部从速赈济,以防灾民生变,赈济应当以工代振为要,督察院亦当稽查百官,严防官员私吞赈灾钱粮,如有犯者,罪加三等!
  还有马维送回来的奏折,除了说柳州府的情况外,还拍马屁问李轩龙体是否安康,天气已经冷了,陛下作为大唐支柱,一定要多穿衣保重龙体之类的。
  李轩批阅:朕安,时值寒冬,卿当助柳州民众安然过冬,勿使路有冻死骨,如此朕心方安!
  这么一番奏折批阅下来,不知不觉已经是到了午后三点多了!
  其实李轩每天批阅奏折的时间并不算多,因为他下头还有一个翰林院呢,这些翰林们其实已经是提前把除了密折之外的奏章全都审批过,并且还会把一些比较长的奏章做出摘要供李轩看。
  然后最近随着奏章越来越多,李轩也是开始给翰林院的翰林们下放一定的权力,那就是除了军方事务外,翰林们在提前分类审阅奏章的时候,会先一步做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并用蓝色纸币夹在奏章之中,李轩如果觉得可以翰林院提交上来的处理意见可以用的话,一般直接就选用了,如果不满意,直接打回重拟,或者是干脆李轩直接做出决定。
  比如上述的孙亚伟的奏折里,除了李轩批复的这两句外,负责这份奏折的翰林侍读还作出了两个详细的处理方案,整个方案洋洋洒洒数百字呢,基本上已经是给出了处理意见,包括赈济灾民,从何处凑集钱粮,督察院给如何监督,产生的流民该如何处理等等。
  要不然的话,累死李轩也处理不完每天都不停呈递上来的奏折啊!
  但是为了防止翰林院越权,李轩是严令规定,但凡是奏折,翰林院不得截留,不得更改,必须是奏折原文呈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0/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