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1597

  而这些俘虏中,自然就有曾子松。
  只是这人似乎和他大哥曾子文谈的不怎么好,而且有闹翻的迹象,一直都是在挣扎,之前甚至还尝试过逃跑。
  不久前曾子文给他解开了捆绑双手的绳索,而后此人竟然当场给看守他的士兵来了一拳,打完后就是起身逃跑。
  看到这一幕后,旁边的几个士兵立马就是端起了火枪,有人甚至喊着:“站住,再跑就开枪了!”
  一旁的曾子文看到这一幕,脸色急变,然后连忙对身旁的亲兵道:“把他拦下来!”
  他身边的亲兵也是当初和他一起投诚的明军士兵,对他颇为忠诚,并且也知道自家大人为什么让自己去拦截,因为自己如果不去拦截,那些看守士兵可是真会开枪的。
  一顿排枪打过去,曾子松不说会被打成马蜂窝,但是想要活命也是不太可能的。
  曾子文的亲兵也是行动相当快速,连续几个加力助跑后就是追上了曾子松,然后没有多少犹豫,直接从后面扑了上去,把曾子松扑倒在地。
  既然有人上前把曾子松扑倒了,后头的几个士兵自然也是不会再开枪了,而是快步上前。
  数息后,还躺在地上的曾子松已经是被刺刀林围住了,先头被曾子松打了一拳的士兵更是怒火中烧,直接上去就是一个大巴掌甩下去,曾子松闷哼一声,嘴角都是被打出了血迹。
  那士兵显然也是个暴脾气,打了一巴掌后还在骂骂咧咧着:“妈的,竟然敢打老子,如果不是看在曾大人的份上,刚才老子就一枪打死你!”
  后头的曾子文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叹了口气,也没有说话,而是挥了挥手道:“捆起来吧!”
  这个弟弟从小就是这么倔强,如果放着不管,他肯定还会第二次逃跑,而下一次,那些看守们可就不会这么客气了。
  大唐王朝抓了那么多明军俘虏,还从来没有活着放走一个呢,要么是反正投诚成为了大唐新军的一份子,要么是成为了苦力,种田或打造兵器,而顽抗不从或者是想要逃跑的,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尸体。
  要不然你以为白云奇是真的魅力大到能够收复这么多明军俘虏的心啊,人家的办法很简单,给那些俘虏们三条选择:要么加入大唐新军吃好喝好,要么干苦力活生生累死,要么现在就被打死。
  三条路随你选!
  而大部分人是不会自寻死路的,尤其是对于普通明军俘虏士兵而言,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还能够吃饱饭那就更好了。
  当然了,这只是最表面上的办法,后头还会有一系列收心的举动,比如说选择一些最先投诚的明军们当排长,副排长之类的,以差别对待来分化这些明军俘虏。
  以此来刺激他们的内部矛盾,当看着昔日的战友因为先投降,就成为了自己的上司,吃得满嘴流油,很多人的心里都会不服气的。
  但是这些手段,只能是用在普通的明军士兵身上,对于明军里的军官们却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一方面是他们见识比较广泛,知道大唐王朝迟早都是要被朝廷剿灭的货色,加入大唐新军那不是找死嘛!
  同时他们多少也会有一些忠君的思想,至少他们知道皇帝是谁,而不会和那些普通农奴士兵一样,谁是皇帝关他们屁事。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他们这些军官大多都是世袭的,背后都还有老有小的,一旦他们投诚了,家人可就都完蛋了。
  他们虽然也怕死,但是他们也怕连累家族。
  曾子文以及曾子松兄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郝柏年他们并没有在路上拖延太久,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是回到了澜江渡口,郝柏年自然是一脸兴奋的向李轩报告,说已经歼灭了袭扰后勤线的明军,并且俘虏了该军主将,也就是曾子文的弟弟曾子松。
  对此,李轩是颇为欣喜,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即便郝柏年率领的临时部队已经是完成了任务回来了,但是李轩却是没有第一时间撤销该部队,让各队回归原部队。
  反而是继续保留着这支明显有些不伦不类的混成部队,而郝柏年也是继续身兼多职,第一步兵营副营官、第一火枪队队官、临时混成部队的指挥官。
  李轩不撤销,其他人一时间也是不知道李轩怎么想的,但是大多都已经猜测到,他这是要给郝柏年铺路,所以也都很自觉的闭上了嘴巴,谁也没提要把临时混成部队撤销,让各部队回归原来的编制。
  又是两天后,辎重营从溪口村那边运送了一批粮食、武器过来,武器和粮食还算正常,但是随同辎重队一起来的,还有一百多名刚招募的新兵。
  大唐新军虽然出征在外了,但是设立在流沙庄、溪口村的募兵点却是没有撤销,而是持续征兵。
  这募集到的兵员,按照李轩的命令,凑够一百人后就送到澜江渡口来。
  这一百多人,原本是预定补充给第二步兵营、第三步兵营的,但是不知道为何,李轩却是亲自下令,把这一百多人里的五十多人补充到了第一步兵营。
  而第一步兵营里的五十多人缺额是怎么来的?是因为被抽调走了三个排的火枪兵。
  这都补充了新兵了,那么被抽调走的三个排的火枪兵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回归第一步兵营了。
  而这个时候,很多人才是反应过来,他们的这个皇帝,是要把临时混成部队当成固定的编制了。
  还别说,李轩还真是这种想法的。
  经过这一次的明军袭扰后勤线一事,也是让他认识到了目前大唐新军里的编制不足,那就是目前大唐新军的各部队都没有独立作战能力,需要配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来最大的战斗力,这种模式只适合用来打决战,但是却无法分兵作战。
  原本李轩的想法就是在需要的时候,临时分出一部分的部队作战,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很多,也不会影响主力部队的作战。
  但是现在看来,大军要在澜江渡口和对面的明军主力对峙,而后方也需要有一支常备兵力保卫大后方,不管是应对偷渡过江的明军,还是说应对正泰县和龙华镇内的明军都要一支战斗力过得去的部队。
  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就是让李轩下了这个决定,把临时混成部队先留着!
  很快,他就是给这支临时混成部队一支正式的番号“大唐新军第一混成营!”
  正式编制里辖有一个火枪队,一个长矛队,一个弓箭手排,一个刀盾兵排,一个辎重排,另外还配属了数名侦骑。
  全部编制加起来人数大约在两百五十人左右。
  而该混成营的主官依旧是郝柏年!
  为了让郝柏年当上这个正式混成营的营官,李轩还特地把他的军衔提到少校。
  李轩设立第一混成营的事,自然是不可能遭到什么反对的,反正郝柏年的上位。挤掉的又不是黄学仁,方东全,王单旭他们的营官位置,而是新设立的单位。
  同时这个混成营虽然诸多兵种都齐全,但是总兵力却是只有两百多人,根本无法和四百多人的正规步兵营相提并论。
  诸将的反应也是在李轩的预料之内,他要想让郝柏年这些少年军官们上位,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挤掉王单旭他们的位置的,要不然的话,大唐新军内部瞬间就会乱掉,为了自己的新老替换计划能够顺利,并且是快速进行,他是打算设立更多的营级单位。
  曾子松率领的部队被歼灭后,大唐新军的后勤线再一次平静了下来,正泰县和龙华镇内的明军天天都躲在城内,平日里连巡逻队都是不敢往外派,一心等着府城明军来救援。
  而府城明军现在都还待着澜江渡口的东岸,一时半会的也没有什么异动。
  因此,大唐新军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是进入了难得的平静期。
  但是谁都知道,这种平静是不可能持续太久的,因为河对岸的府城明军可没有闲着,天天都在伐木制作木筏呢。
  等他们的大量木筏制作好了,渡江是必然的!
  而李轩他们自然是不可能任由他们做准备,然后渡江过来攻打自己,李轩几乎天天都派人乘船过去,过河做什么?自然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破坏他们的木筏,有一天晚上,他们甚至一把火烧掉了明军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二十几条木筏呢。
  但是这一天过后,明军也是学聪明了,派遣了重兵把守那些木筏,晚上更是灯火通明,让大唐新军没有了继续烧船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那些大唐新军的新兵们也是逐步成型,至少左右是分得清了,但是部队的逐渐成型却是没有让李轩宽心。
  因为部队的训练进度就算再快,也快不过对面的明军制作木筏的速度啊。
  按照目前明军制作木筏的速度,用不了十天的时间,他们就能够凑出足够一次性运输超过三千人的木筏出来。
  到时候,双方必然是要爆发一场生死大战的!
第0266章
要不打一炮试试?
  李轩他们一直都关注着河对岸明军的动向,兵力有没有增加,有没有减少,制作了多少木筏等信息都是他们极力去了解的。
  而大唐新军派往河对岸潜伏的十多个探子一直都待在河对岸,埋伏起来几乎是二十四小时盯着明军的动向。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对面的明军是铁了心要在澜江渡口过河了,因为根本就没有看到他们派遣大量人马朝着上下游而去。
  李轩猜测是因为明军自身也知道,上下游百里之内,也就只有澜江渡口这里最适合渡江了,其他的地方虽然也可以找到一些适合渡江的地方,但是地形却是不一定适合三千多人同一时间内渡江。
  至于说找个偏僻地方花上一两天时间偷偷渡江,大唐新军又不傻,明军主力朝着上游或者下游去了,他们肯定会跟踪明军的踪迹啊,到时候河对岸的大唐新军也会做出相对应的部署。
  再者,到其他地方渡江,同样需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来制作木筏,要不然的话三千人难不成还能游过去不成?
  毕竟澜江并不适合通航,除了有限的几个渡口有着一些小船外,绝大部分河段都是没有船只的,他们没有现成的大量船只可供渡江的情况下,只能是依赖木筏渡江。
  而上述,这些都是李轩自己的猜想,而对岸的明军的所作所为也是证实了李轩的猜想是正确的。
  河对岸的明军一直都没有去其他地方渡江的打算,而是一心就地制作木筏。
  与此同时,大唐新军的后方也是没有出现其他捣乱的明军了。
  他们在后来问过了曾子松以及其他明军俘虏后,发现曾子松他们虽然也是从河对岸过来的,但是他们却不是和府城内的明军同属一军,这一百多人实际上是曾子松的私兵。
  曾子松身为曾子文的弟弟,在曾子文‘殉国’后,就是按照父死子上,兄死弟上的传统接替曾子文从了军。
  不过因为曾子文是因为轻敌冒进这才战死的,因此朝廷那边并没有让曾子松袭千户职务,只是给了百户。
  而他所率领的百多士兵,只有数十人是配属的正规军士兵,剩下的数十人都是他私底下招募而来的‘家丁’,招募这些家丁所付出的代价也廉价的很,就是给饭吃而已,和大唐新军招募士兵的条件差不多。
  而事实证明,吃饱饭对于那些贫民来说吸引力比想象中的更大,至少曾子松就是轻松招募到了数十人,最后拉出来了一支一百多人的军队。
  他一直都在老家练兵,等待着机会袭击大唐新军,为兄长曾子文‘报仇雪恨’。
  而不久府城明军大举来袭的消息传到曾子松耳中后,他是觉得报仇机会终于是来了,带了一百多人一路西进,但是他却是没有去和府城明军的主力汇合,而是自行挑选了一个渡口偷偷摸摸的渡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