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1597

  本官要斩了他!
  苏家康发怒的时候,他身边的罗麻子却是带着慌张的语气道:“大人,我们该走了,不然,不然那些伪唐贼军就要杀过来了!”
  苏家康此时咬了牙点头道:“我们走!”
  然后直接拔转马头,带着亲随也是加入了溃逃的大军。
  走之前,他还不忘回头看了眼后方的伪唐贼军,在火把的照映下,他再一次看到了那个骑在马上,穿着怪模怪样衣服的李轩。
  嘴边喃喃着:“本官还会回来的!”
  片刻时间后,李轩看着地面上众多的明军尸体和发出惨叫声的伤员,不由得感叹一声:“这仗打的,莫名其妙的!”
  明军来的莫名其妙,乱的莫名其妙,败的更莫名其妙!
  迎战明军的时候,李轩可没有把想到会给明军造成如此惨重的损失,他一开始的想法只是阻挡明军一两个时辰,给辎重队留出撤退的时间而已,只要辎重队走远了,那么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带着人撤退。
  反正他们没有辎重队的拖累后,撤退的速度会非常快,也不怕明军会追上来。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刚开始打没多久,这些明军只是派了几波一百两百人的前锋试探进攻后,就自己崩溃了!
  天地良心,一开始李轩可没有想到明军会崩溃的这么快!
  只是现在他看着满地的尸体和伤员,一时间又有些后悔,这一次是不是把明军打的太狠了,这一次冲锋和后续的追击,不仅仅把杀伤了至少两百人的明军,这还不算,而且他们还抓获了至少人的俘虏。
  换句话说,哪怕是后头的明军将领能够把所有逃走的溃兵都收拢起来,他们至少也损失了四百多人,占据了出战兵力的三分之一还多。
  这一战,也是大唐王朝和明王朝历次交战里,取得最大战果的一次,不说杀伤俘虏了四百明军,仅仅是缴获的盔甲武器等战利品就是堆了好几大堆。
  其中极为宝贵的铁甲都有至少三十副,棉甲也有好几十副,至于弓箭,刀剑之类的兵器就更是数以百计了。
  取得了这么大的战果,方东全、王单旭他们都是兴高采烈的率领士兵打扫战场,但是李轩看着整个战场却是始终都没有露出笑容。
  他担心,明军遭到这一次惨败后,会向上头求援,进而导致明廷震动,接下来会有好几千甚至上万明军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
  他越是想就越是担心,如果大批明军杀过来了,自己该怎么办?
第0234章
练兵十万,造枪万杆
  这一次明军遭到了惨败,自己的老对手苏家康已经是兵败如山倒,后续是不太可能汇集起来足够的力量来进剿自己的大唐王朝,这种情况下,苏家康极有可能向上头求援。
  即便他不求援,但是这一次的惨败也是很难瞒过上头的那些高级官员,都不需要捅到京师那边,只要省城那边的巡抚得到消息,随随便便都能发兵好几万来攻。
  明廷的巡抚可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具有实际上的军事大权,一个命令就能汇集全省的明军进攻自己这个大唐王朝。
  也许是看到了李轩脸上的忧色,旁边的曾子文走过来到:“陛下你是担心此战的后续影响?”
  不愧是前明官员,政治觉悟就是高,看了眼李轩的脸色就猜到了李轩在担心什么。
  李轩也没有隐瞒,微微点头道:“此战明军大败,怕是不用多久就会有大批明军来到正泰县啊!”
  曾子文这个时候略微提高了声音道:“此战苏家康全军溃败,加上之前我们也攻破了正泰县城,恐怕这一次苏家康是压不住了,这事极有可能引来大批的明军!”
  他说话的时候,脸色是越来越严肃:“不过,此事对我大唐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明军新败,其千余主力尽丧此地,逃走的溃兵也是难以收拢,如今偌大的正泰县已无一兵一卒可挡我军兵锋,正是夺龙华、正泰两地的绝佳时机,只要掌控这两城,可尽收正泰百里之地,十万之民,一举奠定我大唐基业。”
  说话的时候,只见他突然跪下道:“臣奏请发兵攻占正泰、龙华两城!”
  突然听到曾子文这么说,李轩带着一丝迟疑看着他,这个曾子文今天是怎么了,怎么突然会提出这么激进的建议。
  这不像他啊!
  根据李轩和曾子文这大半年的接触,李轩自认为对此人还是有所了解的,军事理论功法是有的,要不然李轩也不会费劲心思招揽他了,但是此人的性格嘛,却是有点怪!
  一方面会大义炳然的坚持某些原则,但是这个坚持却是有底线的,一旦超过了这个底线他就会毫不犹豫的放弃这个底线。
  好吧,说白了就是贪生怕死!
  之前他提的很多军事建议,也是带着他的这种性格,很多建议都比较稳健,甚至可以说是保守。
  但是今天,这个人怎么会这么说要攻打正泰县城了?
  攻打正泰县城难吗?这个时候绝对不难,苏家康的大军都败的不能再败了,现在他们掉头奔袭正泰县城的话,十有八九都能轻易拿下正泰县城。
  但是拿下正泰县城之后呢?怎么面对蜂拥而来的明军?
  来一千明军的话,他自问还能守得住,来两千勉勉强强也有守住的希望,但是来三千,五千呢?甚至是来一万两万呢?
  守得住才见鬼了!
  至于说你把正泰县城占领了后,指望明军不来攻打你,任由你慢慢招兵训练,打造兵器,种田积蓄粮食慢慢发展,这就好比掩耳盗铃。
  你傻人家明军也不傻啊!
  要围剿大唐王朝这样的土匪团伙,根本就不用上报到朝廷,然后来回好几个月才准备妥当,真正想打十天半个月的功夫就能出兵了。
  说明军平叛动员起来速度慢,要好几个月才能准备妥当的,请去问一下几十年前玩造反的宁王和安化王,他们肯定得唾你一脸。
  安化王起兵没几天呢,就是遭到了地方官员组织的军队反攻,然后只撑了十八天后就完蛋了。
  宁王也是刚起兵没几天,人家明廷的地方官员就开始组织兵力展开反攻了,王守仁短短半个多月就组织了八万大军,一个月不到就攻克了南昌,没多久就击败了宁王的数万大军,从宁王起兵到兵败身死,只有区区四十三天!
  大唐王朝何德何能在攻占了正泰县城,引起明廷震动后,还能让明廷拖延好几个月才出兵平叛啊?
  李轩敢保证,自己一旦彻底占据正泰县城,顶多三五天时间,兴泉府的宋志文就会亲自带着至少好几千的大军跑到正泰县城下。
  攻打并劫掠正泰县城,顶多就是通了下马蜂窝,跑得快顶多就是被蛰几下,痛是肯定的,但是也不会死人。
  但是如果彻底占领了正泰县城,这就好比你不但捅了马蜂窝,而且还傻乎乎的站在马蜂窝边上不逃走,蜂拥而来的马蜂能把你活生生蛰死。
  所以李轩是相当不明白曾子文为什么会突然建议自己去攻打并占领正泰县城的,难道他不知道占领正泰县城后的危机?
  那可是十死无生的绝路啊!
  李轩用着疑惑的眼神看着曾子文,他没有第一时间就出言反对,而是反问道:“曾爱卿可知,一旦我军占领正泰县城,不用三五天就会有数千明军兵临城下”
  曾子文点头!
  “既然爱卿知道,为何还说要占领正泰?”李轩有些搞不懂这个人的想法,傻乎乎的,知道会死还去?
  曾子文却道:“我军占领正泰后,坐等明军打上来自然是绝路一条,但是如果我军主动出击的话,却是可以化死为生。
  攻占正泰后,我军立即挟裹周边青壮挥军东进,迎敌于澜江渡口,只要在澜江渡口拦下兴泉府敌军,可保正泰百里之地数月平安!”
  澜江渡口?
  突然听到这个名词,李轩略微回想,就是从原身的记忆里找到了关于澜江的记忆,这是一条横跨兴泉府的河流,从大山里自南向北流淌,这条澜江不算什么大江大河,但是位于兴泉府的这一段却是因为地形的缘故,水流颇急,勉勉强强也算是一道天堑。
  不过李轩却是依旧继续发问道:“即便是依赖澜江阻兴泉之敌于正泰之外,但是澜江只能守住东面,明军如果从其他方向来攻呢?”
  曾子文道:“我正泰县位于兴泉府西南,而我兴泉府位于贵州东南,东临湖广,南邻广西。我正泰之南乃是大山,即便南边广西柳州府的兵马得到消息想要过来,但是也绝不可能这么快就跨越大山而来,更何况临省的兵马想要入境本省,这里头的麻烦不会比朝廷直接调边兵来更少。
  我正泰西边和北边都是黎平府,该府没有驻扎卫所,以往剿匪都是靠我兴泉府的卫所发兵,再者这两边的百里外同样是山路难行!”
  曾子文说的乃是正泰府周围的地理环境,而这些情况李轩之前也略微知道一些,不过却是没有曾子文知道的那些详细。
  但是这些地理上的优势,也无法保证正泰县的绝对安全,无法保证大唐王朝的安全,更加无法保障他李轩性命的安全。
  因为明军是肯定会来的,而且会来的很快,很多!
  区区一条澜江和周围的大山,是挡不住这些明军的,挡得住一个月也挡不住两个月,挡得住两个月也挡不住半年,迟早是个死字。
  所以李轩略微摇头:“正泰乃是死地,破无可破!”
  此时曾子文又道:“陛下,我军只要在澜江渡口挡住从兴泉府来的明军,那么至少能给我军争取一个月的时间,有这个时间我们就能够练兵五千以上,造火枪千杆,旬月后与增援而来的明军决战于澜江之上,只要能灭敌于澜江之上,那么周围府县尽可入我大唐之手。
  手控数府之地,三月就可练兵十万,造枪万杆,凭此大军可东进湖广也可南下广西,一举奠定大唐伟业!”
  曾子文是越说越兴奋,彷佛已经是看到了指挥十万大军攻城略地一样!
  李轩看到这人,心中特无语:是你太乐观还是朕太悲观?
  夺取一个县后就能在短短一个月内练兵五千?先不说能不能招到五千合格的士兵,就算招到人了,他李轩从那找那么多武器盔甲火枪给他们装备?
  哪怕是有了武器,但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顶多就是完成一些最基本的列队训练,根本无法练出五千精兵来。
  火枪兵算是训练最简单的,随便一个农民经过三个月训练就能拉上战场作战,但是这也要三个月啊!
  明军会给他三个月时间练兵?
  开什么玩笑,绝对不可能的事,除非明军里的统军大将都是傻子!
  更不要说一个月后就练兵十万了,那可是十万人啊,就算天上给李轩掉下来了十万齐装满员的精锐士兵,他也找不到那么多的合格军官来指挥这支军队啊!
  一支军队的核心不是士兵,而是军官,没有众多合格的军官,十万精兵的战斗力并不会比十万头猪强多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